基层法制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6:34: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层法制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层法制教育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民主法制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从同志的“主权在民”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说明了三代领导人都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在努力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志“依法治国”思想实际上就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97年,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法制”发展到“法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近2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结晶。同志还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民主、法制,通常被人们并举为二事。很多宣传性的口号、标语反映了这一点,诸如:“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讲民主也要讲法制”,“不能脱离法制讲民主”……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小龙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查看全文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大田县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查看全文

基层法制教育存在的难题与应对方案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四五”普法制定的基本目标。我市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普法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级法律宣传服务组织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农民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决策和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的深人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村法制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制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人治历史久远,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又相对偏僻和封闭,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慢,导致一些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薄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自己安分守己种田和生活,不做犯法的事,普法对本人关系不大,学不学法无所谓。还有些群众只有民主意识,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权利,不重视责任和义务;维权意识强,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弱;监督批评意识强,自觉配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意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法制教育造成了困难。

2、农村存在问题多,法制教育任务重。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落实难。农村一些地方选举还不规范,有些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强影响,并通过私下承诺的方式当选,他们当选后很难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管理的公正性。村务、财务公开不透明,有些只公开大的方面,对一些关键性或较敏感的内容公布比较模糊或不予公开,迫于制度不得公开一下,有应付和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处理矛盾纠纷不到位。农村在处理宅基地、承包地纠纷和有关农民利益问题时,免不了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调解不及时和处理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造成不断上访。三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犯罪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农民犯罪中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比率大,故意杀人、伤害、强奸、盗窃和抢劫时有发生,且犯罪主体为年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对这些犯罪行为,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个别乡村村霸和宗族势力横行。这就严重挫伤了村民学法的自觉性,阻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制教育力量薄弱,宣传方法单一。经调查,全市2沙拓个村的法制宣传,主要依靠市县两级司法机关“送法下乡”,而乡村两级宣传教育则是薄弱环节。宣传方式大都停留在散发资料、张贴图片、现场咨询上,这些形式烘托普法气氛有余,但是让农民掌握和运用具体的法律知识则不足。由于法制宣传经费不足,农村普遍缺乏法律学习资料,更缺少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4、“一手硬、一手软”,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法制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一些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农村法制教育缺乏深人研究和具体安排,工作中存在抓经济和抓生产重、抓法制建设轻,抓实的和具体的工作重、抓法制教育轻等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问题与应对措施

平安中国是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举措,建设平安中国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法治宣教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培养公民遵纪守法意识有着重大的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村法制宣教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广大农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但目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法制宣教方式与机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改进。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法制宣教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干部群众不面对矛盾纠纷不能依法维权解决,农村法制训教暴露出很多问题。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社会进步建设的新农村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用战略的眼光重新认识法治宣教工作的重要性,使法制宣教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制教育是国家有目的形成人们一定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的教育,法制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长期任务,进行法制教育是要教育人们执法守法,做好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使人们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法律进行普及宣传。农村法制教育是社会以农民为客体进行的有目的的宣传法律信念的教育。农村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规范。建设新农村要深化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众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在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建设新农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强化依法建农的法律意识,切实将农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纳入系统化的法律环境中。法制宣教工作是提高农村法制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求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教,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民提升村级事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是要使社会维持有序的状态,法制是引导社会有序进行各种互活动,消除社会危害的现象,减少消极因素的不利因素,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手段。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稳定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农村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要想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应运用法律调节手段处理矛盾。

二、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现状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新农村是生产发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民主法治的新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治宣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邢台市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中,涉农诉讼案件逐年增加,民告官行政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过去邢台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群斗现象大大减少,围绕村级组织建设出现的上访案件,多数通过说服教育等手段得到较好的解决。邢台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法制宣教工作,为推进农村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各项政策文件,制定了各种具体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教育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社会矛盾纠纷逐年下降。农村法制宣教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农村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法制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运动,法律宣传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村法制教育宣传理论研究不够,三农问题的立法方面存在问题。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邢台市党和政府为提高农村法制建设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但法制建设立法改革进程缓慢,有关农村的立法不少是计划时期制定,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平等的农业经济法律很少。政策性原则过强,农业管理大多依靠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执行,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依靠基层党政机关进行执行的政策出现了很多纰漏。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对普法认识不够,将普法工作当做应付检查的走过场形式,部分地区上机机关对普法宣传积极热情,但基层部门消极应付,部分地区仅热衷于搞形式宣传,空洞喊口号,农民群众掌握不到法律知识。有些地区基层干部不愿搞法律宣传教育。(二)观念制约法制教育的实施。观念制约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村干部法制观念不强。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制约,中国农村社会中依靠道德家法等调节社会矛盾,农村地区发生纠纷后农民补考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往往通过其他手段私了解决。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难以得到合理的形式。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很多农民选择沉默。很多农民认为与政府决策抗衡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农民与政府行政机关发生纠纷时,不习惯依靠诉讼解决问题。不少村干部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人治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家长式作风行驶权利,民主意识不强。对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村干部不愿实行村务公开。通常用村委会代替村民会无法体现民主的原则。(三)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依照宪法管理自己事情的有效形式,实现农民做主的村民自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认真依法办事,保证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当前村民自治实践中受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村民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各地农村普遍存在。有的村民认为自治是自己处理一切问题,村委会自我决定一切事务。有的村民认为自治是村委会可以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将村委会凌驾于党支部之上。部分农村中重大事务决策仅凭村干部个人意志办事,如利益指标分配等。有些村干部选举中,功利性倾向明显。造成村委会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活动在农村基层的普及。

三、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的对策

查看全文

主任在法制教育现场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会,交流推广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法制教育基地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刚才街道的发言,生动实在,效果突出。这既是我市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一个缩影,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普法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青少年普法教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

全市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以来,各级关工委、各相关部门,按照中国关工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的部署,广泛深入地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在抓基层、打基础,建阵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创造出许多先进经验。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立足基层,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经验具有示范意义,为我们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落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树立了榜样,值得认真推广和学习。

社区(村庄)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心,也是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心。大多数青少年的活动场所,除学校、单位以外,主要在社区(村庄)和社区(村庄)中的家庭。社区(村庄)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担当着重要的责任。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包括各街道(镇)、各社区(村庄),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预防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去年有多起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在社区(村庄),有的性质还十分恶劣。这也暴露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不抓不行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切实抓紧做好。尤其是基层组织,街道(镇)、社区(村庄)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犯罪预防工作。我们在社区(村庄)创办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扩大青少年的受众面、有利于增加青少年受教育的频度、有利于提高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效果,有利于推动文明、安全、和谐社区(村庄)建设。全市各街道(镇)、各社区(村庄)都要学习借鉴的经验,切实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

查看全文

司法机关人大情况汇报

一、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县工作长效机制

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工作督察考评制度、重点普法对象年度考试和通报制度。

二是推行国家公职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三是实行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使成员单位既“挂名”又“挂帅”抓普法工作。

四是实行对乡镇及县直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每年考核面达到总数的50%以上。

五是落实奖惩机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行奖惩制度,对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查看全文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做好四五普法工作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做好四五普法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一)提高认识,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四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初中央、省、市委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三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在每年的全委会和工作会上,都把青少年的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作为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学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各基层团的组织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和团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活动切实纳入服务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青少年四五普法教育的实施。

(二)依托载体,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几年来,团市委和基层团组织充分利用少年法庭、劳教所、戒毒所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文明社区"和"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等活动,把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如:晋江团市委与法院开展了法律知识巡回讲座活动,在各乡镇、各中学的青少年中巡回举办法律讲座。肖盾南埔镇团委依托开竺中学成立了少年法校,自编了8万余字的教材。每年都培训学员l00多人。南益集团南丰针织厂团委积极开展"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活动,开办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班,加强务工青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团中央评全国''''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团市委还调整充实了泉州市维护青少年权益中心组成人员,成立了×州市青少年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组织法律专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按时值班,接受青少年法律知识的咨询,加强普法教育,中心还关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突出案件,为末成年人提供法律帮助,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2001年2月,团市委宣传部被市综治委评为1998-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三)加强宣传,提高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几年来,团市委、各级团组织从青年特点出发,注重加强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的法制教育,通过宣传版报、墙报、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上团课、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并在团市委机关报《泉州青年报》开辟专栏,定期刊发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制案例、举办《我与交通》、《爱护野生动物》等征文活动,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后,团市委联合市人大法制委、未保委等单位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和预防"的专题调查,对全市各县(区、市)及市直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的情况进行调研。团市委还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和"为了明天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到基层开展"三下乡"一普法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四)齐抓共管,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环境。青少年普法的特点是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调动各方参与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积极性,1999年8月团市委联合综治、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劳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商、质检等13个部门和系统,开展了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活动。两年来,全市涌现出全国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3个、省级1个、市级74个。各创建系统和基层单位结合部门业务工作,经常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依法履行行政职能,实施专项治理工作,为青少年"三五"普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根据地法制教育启发

一、抗日根据地法制教育的目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制定、颁布了法律法规,其目的是为动员全体人民,进行抗日,并争取抗日之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十大纲领和相关根据地法规对此有明确之规定,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立法之宗旨就是:“本着拥护团结、坚持抗战、争取最后战胜日寇的方针”[1](P31)。第八条更具体规定各种自由权之目的是“扶助人民抗日团体与民众武装之发展,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1](P32)。即使是改良人民生活的法律法规,也是旨在“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2](P319)。但“徒法不以自行”,根据地法治之目的实现需要通过法制教育,为大众学习、接受,而后认同、遵行。因此,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明确使用“法制教育”的概念,而使用传达、宣传等概念,但确实有法制教育活动,只不过它渗透到总体的宣传活动之中。

二、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活动包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基本范畴,体现了谁做,为谁做,做什么,如何做的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

(一)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被分割开,没有形成适用于所有根据地的统一的法制法规。法制教育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但各根据地对法制教育及教育者有相应之明确规定。如有的根据地法制明确规定:“区公署(所)作为县政府的助理辅佐机构”,其主要职权之一就是“传达”上级命令、法令等事项[3](P345)。行政村村公所,根据工作需要一般都设有文教宣传部门,承担着宣传根据地法制的任务。各根据地对政府干部的奖励条件之一是“广泛宣传并具体实现边区施政纲领及政府其它政策法令”[3](P366)。监狱管理制度中坚持教育原则,“主要是组织犯人学习边区政府的重要法律文件”,如抗日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主要的刑事法规[4](P563)。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1941年5月10日的《对各县司法工作的指示》还规定司法人员承担向普通民众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规定奖励的条件之一就是“广泛宣传,并积极执行施政纲领和政策法令成绩优异者”。根据这些规定,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政府组织中的区公署(所)、行政村村公所、法院、行政机关、教育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等,它们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承担着相应的法制教育责任。党组织依据党的纲领、政策也是法制教育者。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和其他积极分子也是法制教育的实际担当者。由于法制教育是为了动员和组织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就应当是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就受教育者的具体范围来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认为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小地主、学生等在内的“革命营垒”。1937年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则使用了“人民”、“人民大众”的概念,应当同上述“革命营垒”的范围相同。而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使用了“民众”概念,指出要“动员社会的下层民众加进这个统一战线去”[2](P348)。显然,此处所言之“民众”应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这些社会下层百姓。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大众”概念,是指“工农兵”。而在根据地法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文件中提到的“人民”概念;而《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则使用“国民”概念。虽然使用了不同概念,但根据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来说,作为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应当是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地主中的部份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但主要群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从反向来界定,“大众”应当是除那些与日本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以外的中国人。

查看全文

司法局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工作汇报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突出,已向低龄化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而缺乏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则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把住人生的每一个关口。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是关键的一环。

一、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开展情况。

近年来,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主要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作为普法主管机关,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把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生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纳入“四五”普法规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同时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科室的职能作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础建设。对法制课师资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和法制宣传队伍进行辅导,编印《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基本知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宣传材料,征订《青少年法制知识读本》、《学校法制园》提供给各中小学学习宣传。探索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在学校、农村开辟法制宣传栏,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法律知识宣传专栏,定期出版法制宣传材料。充分运用大众宣传媒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

3、利用法制宣传队伍,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我局通过法制宣传队伍这个有效载体,组织宣传人员深入全市各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先后宣讲了《宪法》、《刑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有关禁毒、道路交通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送法下乡等活动,结合学文化、学科技,对基层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

查看全文

农民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研究

一、农民法制教育“:法治湖南”建设的工作重点

建设“法治湖南”,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湖南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湖南工作千头万绪,法制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环节。建设法治湖南,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农民是重要对象。《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湖南是农业大省,有2300多个乡镇,2万多个行政村,4500多万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所占比重高,占全省总人口的70%。[1]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是决定全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2]当前农村发生的案件中,许多是由于不懂法造成的,由不懂法变为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农民法制教育是实现法治湖南的重要前提。法制教育本是一种素质教育或者理念性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法律的信仰。[3]可以设想,迅速而普遍地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极大地影响湖南法治化的进程。

二、湖南农民法制教育之问题分析

湖南省从开展“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整体上有了提高,农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应当看到,农村的法制水平一直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教育滞后。美国学者伯尔曼说:要使民众守法,首先要懂法,而懂法的前提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农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队伍,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干部对农民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法制教育是一项“软”指标,对政绩没有什么影响,认为法制教育既花钱又费力,还不如干点赚钱的事情实惠。由于缺少应有的严格考核和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干部对开展农民法制教育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甚至还带着抵触情绪。因此,由乡、村干部组织的法制宣传,不但次数有限,有的还名不副实,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收到宣传教育应有的效果。此外,我们到一些乡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知法犯法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导致学法与用法脱节,由此严重挫伤农民学法的积极性。[4]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观念比法律文本更重要。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法制观念,农民法制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