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05:0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组织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从组织理论看农民经济组织
经济建设是顺利推进农村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则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建设农民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市场主体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内源性动力。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以及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土地的规模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农村经济组织,以之来传达农民自己的声音、代表农民自身的利益,提高农民在各类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说,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建立农民经济组织。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在生产方式及生产周期方面差异较大,这使得农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比如,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农民个人的行为与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还保留着一些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此外,他们的市场交易在地点上和时间上还具有间断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从这一点上来看,农民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交易主体。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状态又具有农业企业的特征,农民作为一个生产单位既是一个家庭又是一个企业,他们的生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家庭农业生产劳动的边际成本为零,但不是无效率。他们的消费又往往直接来自于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有些劳动是非市场性的,比如,自己种菜自己吃,农民之间的物物交换等。此外,由于农民数量众多且竞争激烈以及与市场的联系不强,他们没有多少动力积极参与市场,从而在与市场上其他主体进行讨价还价时难免处于劣势地位。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立农民经济组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以农民自身所拥有的劳动、资本、产权等财富为主要依托,从事生产、销售、知识传播、技术创新等工作,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反应并进行独立决策。
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土地的规模化、农业的机械化面临着不少困难。笔者认为,建立农民经济组织,能够在不改变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具体来讲,让农户参与农民经济组织,可以获得如下收益:
一是拓展分工范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更大范围的公平。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工而不是把全部劳动力限制在土地耕作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解放过程,这有助于收入的公平。
二是减少交易次数,节约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农户通过组织间接地与外部市场进行交易,这不仅减少了交易次数,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也节省了单个农户搜集大量市场信息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获得规模经济收益。首先,农民经济组织可以将土地连片,通过购买一些不可分割的大型设备和机械进行耕作,减少单个家庭的投资成本,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其次,有了农民经济组织之后,农户对待新的技术就不必采取边际试错的策略,而是可以采取选择能人、规模实验、规模推广的策略,这既减少了失败的概率,降低了失败的成本,又提高了技术推广的成功率,增加了技术收益;再次,农民经济组织具有比单个家户更大的信用度,从而可从金融部门获得农村建设项目贷款等外部资源。
产业组织理论创新论文
内容摘要: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本文在评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理论观点与新发展两个方面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组织理论研究论文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组织是有意图地实现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在理性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是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专门设计的。从根本上说,组织模型是机械模型,这个模型把组织作为可操作部件的结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改变,以提高整体的效能。理性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法约尔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与科层制理论。泰勒提倡通过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来达到科学管理,其理论核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员工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收益。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主要阐述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其关注点是管理的行为和功能,以期通过协作与专门化寻求建立一个单一而有效的部门原则。韦伯则致力于对科层制结构特征的简要描述,以期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比较而言,泰勒主要是从微观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参与者的工作和决定予以考察,把结构特征作为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而法约尔和韦伯则更多地是从结构角度出发,他们力图把组织形式的特征概念化并予以分析。
总之,该理论采纳了封闭系统战略:组织中的所有成分都是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且都会对组织整体起到积极的甚至是最佳的作用;所有资源都是恰当有用的,且这些资源的配置都满足于组织计划;组织的所有行动都是合理的,组织的结果也是可预测的。由于理性系统强调的是结构特征而不是参与者的特征,因此,理性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人的组织”。
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其参与者寻求多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利益。但是,它也认识到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其本质上说,组织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因此,不应把组织看做主要是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而应把它本身看成是目的。它强调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动力,他们投入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观念、抱负和计划,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通过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结构,Roethlisberger和Dickson(1939)称之为“感情的逻辑”。与些同时,该理论遵循了功能分析,系统如果要生存,就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而且所有研究都试图发现满足这些需求的机制。为此,该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构,关注做了什么,责任和动机就成了更为突出的变量,这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它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协作体系和Likert的结构分析。人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而巴纳德的社会协作体系把组织作为有目标的沟通合作体系,将所有参与者整合到一起以使组织目的被成员接受的非物质性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道德的行为基础。Likert通过对领导类型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第四系统组织。
总之,该理论认为参与者只有部分行为是与组织有关的,而只有这些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才能作为问题来讨论;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将与组织相关的行为界定扩展到个体活动和态度的方面。如果说理性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是结构机械模型,那么,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就是有机模型。理性组织是设计出来的,而自然组织是演进出来的;前者是有意识地设计,后者顺其自然地发展;理性组织以精打细算为特征,而自然组织则以发自自然为特征。因此,自然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组织的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摘要]归纳梳理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步、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述评。本文认为,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于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转换,未来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将进入一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阶段,尤其是侧重于实证性案例分析的应用时期。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一、当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纳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如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组织的效用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理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对企业成长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
(二)在研究重点上转移到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而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市场关系不大。与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市场份额、集中程度和进入壁垒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新的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目标和合理预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蕴涵了一些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理论。
巴纳德组织理论分析论文
一、顾客价值定义分析
中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从顾客角度认识和研究顾客价值,但对于顾客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阐述。据笔者收集的资料看,国外学者对顾客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什么是顾客价值,也就是顾客价值的定义与内涵问题。西方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菲利普·科特勒、伍德鲁夫、泽瑟摩尔(Zeithaml)、古特曼(Gutman)和波特等。二是在正确认识顾客价值的基础上,企业如何为顾客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在这方面,菲利普·科特勒、波特、伍德鲁夫、车尼佛(ExanderChernev)和卡彭特(GregoryS.Carpenter)等人都相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试图对顾客价值做定量化研究,一些学者对当前企业在实施顾客价值工程时存在的障碍问题进行研究等等。
虽然顾客价值的定义繁多,但仔细研究,这些定义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共同特点:第一认为顾客价值是紧密联系于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关注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效用)和产品购买成本,体现的是产品中心论,即将消费者购买决策归因于产品本身;第二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的价值,它由顾客决定,而非企业决定。感知价值是顾客权衡的结果,即顾客所得与所失的一种比较;第三认为顾客价值由企业所提供。第一、三两点体现的是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观点,第二点则是一种无法量化和把握的概念。这给企业实施基于顾客价值的发展战略造成了困难,这也是西方顾客价值研究的一个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识别偏离了顾客价值本质。
因此,顾客价值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就是顾客对企业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即顾客价值效应。二是企业传递给顾客的价值,也就是企业为顾客选择、创造、提供的价值,即顾客价值传递。三是顾客对价值的看法,也就是在顾客看来有什么意义,是否重要、是否必要,即顾客价值期望。因为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追求自己的组织效率,因此,必须要认清顾客价值对企业的意义,其次要了解顾客需要什么、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什么,然后集合自己的资源在对企业有意义的前提下把顾客需要的价值传递给他们。顾客价值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所在。
二、顾客价值内涵分析
1、基于动机—诱因说的顾客价值期望
物流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论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有效结构假说
【摘要】:本文拟在SCP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基础上,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SCP理论框架分析
SCP产业组织理论框架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所论述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逻辑作用关系。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相对应的假说:即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共谋假说强调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的外生主导变量,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继而决定市场绩效。有效结构假说强调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的内生变量,即企业效率决定了市场结构。在公正、公平、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业组织结构在SCP三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良性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升级、换代。由于我国关于物流产业范围的界定尚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着眼于第三方物流产业的研究。
1、我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
物流业的市场结构是指物流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物流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场结构。物流市场结构分析的重点在于,根据物流产业内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
小议组织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本文在评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理论观点与新发展两个方面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企业组织能力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本国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企业的过程,本文在对国际化进程阶段论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各层次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相应的组织能力与之相配合,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受该企业组织能力的直接影响。这种组织能力的观点对于我国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中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组织能力;竞争优势;国际化进程;阶段理论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之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进行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竞争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企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业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企业组织特性与管理论文
1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特性
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融汇了现代各种组织理论,如组织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权变理论、系统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均在高技术企业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1)组织资源信息化、知识化。
继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之后,信息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组织的第四个资源。在高新技术企业里,技术、人力资源都已经成为信息的载体,人成了制造、使用、储存、传递知识的中心,而网络则成为物化智力,并成为进一步推进信息、知识传递和制造过程的媒介,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空前重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存量及其增长已成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创造能力和组织活性的重要指标。知识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管理即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信息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高技术企业大多重视人本管理,并有向“人能”管理方向发展的趋势,力求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创造能力为中心和以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发挥为中心配置资源。
2)组织柔性化、边界模糊化。
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企业组织边界对人的约束力逐渐变弱,人们大量在不同组织间穿梭往来,变换角色,知识工作者可以同时为多个企业服务,网络企业的存在则是现代企业组织进一步柔性化、虚拟化的结果,它也是知识智力与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村级组织建立与财务理论深究
【内容摘要】村级在实践中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管理行为,而从理论上来研究村级财务管理还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对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入手,来分析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也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理论范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村级财务管理应该把村级自治组织建设作为市场微观利益主体的制度基础,从而建立适合于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
【关键词】村级组织村级财务产生界定
一、村级组织的演变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
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渊源于。体制是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因而设立三级财务,而村级财务由原大队财务脱胎而来[1]。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性质的财务体制已不可能适合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农民的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村级财务仍在沿用部、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和财务制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出现了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的雏形以后,村民自治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直到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以来,更使得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显得重要和关键,村级财务管理也随着农村外部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变化[2]。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并不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简称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村级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或经济组织的自治组织,是一个市场独立的产权主体,它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本村现存财产和资金的管理,而且还体现为对本村各种财产资金的运营及获得收益的管理。在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主要是全体村民的收益最大化和村民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产生了独立的村级财权和村级财务管理。
所以,村级财务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又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基础。村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对全村所有经济事务、资金往来的管理,又是村民委员会机构对其本身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是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环节,是保证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为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创造更高收益的一种财务行为。因此,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这一概念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来看,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1996)并不适合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