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01:32: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用机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作用机理

次贷危机作用机理分析论文

1、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作用机理

(一)美国的次级房贷模式

传统上,银行融资的抵押贷款是从他们收到的客户存款中得到的。这限制了抵押贷款的数额。近年来,银行已移至新的模式,他们出售抵押贷款的债券市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举债额外基金(见图1)。

在传统模型中,还贷的路径②会由于购房者未能还贷而终止。而在次贷模型中,①、②、③、④路径都会由于购房者未能还贷而终止,导致各个机构出现风险的连锁反应。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将住房贷款划分为三种类别: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信用评级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家庭或个人提供住宅抵押贷款。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信用评分不高的人群。信贷公司正是看准了潜在的强大市场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降低贷款标准,形成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

由于房贷周期很长,房贷公司和商业银行为了提前获得现金流,对其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便把这部分房贷打包成为住房按揭抵押债券MBS或抵押债务债权CDO。而MBS或CDO的投资者主要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见图2)。

查看全文

化学消毒剂作用机理研究论文

摘要: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是微生物降低对消毒剂敏感性的普遍机制。消毒剂对细胞膜的作用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加,胞内物质泄漏,呼吸链被破坏等。一些消毒剂能直接改变、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但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能比结构本身对消毒剂更加敏感。流式细胞仪、单细胞凝胶电泳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化学消毒剂,作用机理,细胞膜,蛋白质,核酸

近年来,开发应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单体及其复配制剂不断增多。由于微生物对消毒剂抗药性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开发高效低毒的消毒剂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须从机理上去阐明各种消毒剂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国内外研究者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以及细胞的物质能量代谢等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消毒机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1消毒剂对微生物细胞壁的作用

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是微生物降低对药物敏感性的普遍机制,特别是分支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芽孢。具体而言,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真菌的葡聚糖、甘露聚糖,芽孢外壁中的吡啶二羧酸,分支杆菌中分枝酸的含量等都对消毒剂的吸收和透过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培养基的构成也会影响到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1]。Fraud等人的研究表明,分支杆菌的原生质体对邻苯二甲醛、戊二醛及双氯双胍乙酸的敏感性均比非原生质体显著增强,可能是失去细胞壁后细胞表面的疏水性下降所致[2]。Hiom等人发现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细胞壁的厚度、孔密度及葡聚糖含量影响其对双氯双胍己烷(Chlorhexidine,CHX)的敏感性,但与甘露聚糖的含量无关。随着细胞壁的孔密度降低或厚度增大,细胞对CHX的吸收量下降[3]。通常认为消毒剂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经过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对于其它革兰氏阳性菌则所知甚少。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为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组成的外膜,亲水性和亲脂性消毒剂分别由外膜上的亲水性和亲脂性孔道进入。阳离子消毒剂可通过对外膜的破坏而使自身的被动吸收量提高,如双胍类、季铵盐类等。

细菌芽孢的外壁因富含吡啶二羧酸而难以被杀灭。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营养细胞对戊二醛的吸收量大于萌发中的芽孢,而休眠的芽孢其吸收量最小。另外,氯比碘更能有效杀死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可能是因为该芽孢对氯的吸收比对碘的吸收快。虽然很少有消毒剂把真菌细胞壁作为主要的作用靶点,但几丁质是一个潜在的交联剂(甲醛和戊二醛)作用位点。

查看全文

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机理研究论文

前言:自1987年,美国默克公司推出化学合成他汀以来,他汀类药物以其快速有效的降血脂作用,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重新定位,对健康需求不断升级,使得人们日益关注化学他汀的毒副作用,医学界缺乏一种能够代替化学他汀,而又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药物。

2002年,一种历时4年反复实验,以诱变红曲、三七、川芎、银杏叶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全新物质宝曲,在中国问世。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

查看全文

农产品物流发展作用机理及对策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发展农产品物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我国农产品具有生产分散性、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充分的特点,使得物流需求不能规模化、交易成本过高、物流效率低。为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解决农产品物流活动中的信息不充分问题、提高物流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处理能力。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物流;作用机理

农产品物流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涉及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活动。农产品物流有三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物流运输数量很大,种类繁多;二是农产品对物流有很高的需求,而且物流过程需要零污染、零变质,在物流过程中要做到农产品加工配送的服务增值;三是季节性和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不同的农产品所需要的土壤、气候等有很大差别,所以农产品物流也随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而变化。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缺少先进技术,农产品物流的损耗率高、成本高、利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民主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入社农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农资购买、农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活动,对发展农产品物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生产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信息不充分,生产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很大难度,难以实现规范化的生产,使得物流需求不能规模化,交易成本过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物流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也可以进行一定的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处理,这些经营活动的开展使得物流活动规模化,进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综合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组织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越有能力带领农户开展农产品仓储、加工、运输等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民收入。总之,为促进农业发展,要发展农产品物流,而要发展农产品物流,必须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文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评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产品物流发展之间的联系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学者分析了“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相关问题。如江许胜、刘月荣(2011)指出,“土地流转”政策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为农业物流带来了压力。张海庆(2016)指出在农村制度下,处理好农产品物流的问题,最方便的就是建立农村合作社。江许胜(2012)认为虽然“土地流转”政策一定程度提高了产品供应的效率水平,但是没有解决农产品供应成本高的问题。姚冠新、杨阳(2018)在土地制度改革下提出了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通过新模式来改善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弊端。另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农民合作社与农产品物流发展间的联系,如许金立(2014)认为农户的分散经营是农产品物流的组织障碍,而建立农村合作社对农产品物流有促进作用。郑芳、周雄等(2016)认为农民合作社可以改善分散农户与物流企业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袁科峰、郭宇(2017)指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物流体系需要实施“互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综上所述,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产品物流发展间的关系,也注意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作用机理,从可获得的文献资料来看,还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作用机理,并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作用机理

查看全文

制造业动力分析及作用机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作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样将我国制造业提上更高的层次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实现这一提高的主要路径。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创新动力的作用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此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企业外部动力因素。

1.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企业利益驱动力起着重要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1)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即为制造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才具备活力和竞争力。这种动因一般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动因越大,利润也越大,表明它的经济收益也越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符合市场需要。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不断提升的企业经济目标,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根本动力。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灵魂的体现,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负责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怎样发掘需求、把握创新时机,如何制定创新日标,怎样筹集资源等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启动就会很快,运行速度也较高。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是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和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

法律与道德作用机理研究论文

摘要:法治和德治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且法治的优势即为德治的局限,德治的优势即为法治的局限,因此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德治;协调

同志指出,“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1]法治与德治各有哪些功能优势和局限?其良性关系如何建立?其各自的功能优势如何发挥?功能局限如何克服?如何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优配置使总体的功能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局限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这是目前我们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机理及关系

法律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社会习惯,它们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解决和预防冲突的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形成秩序、提高效率。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和道德之间是相容的,它们都为了秩序和效率而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正因如此,法律和道德自从产生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混杂在一起共同发挥其调节的功能,法律被道德化,道德被法律化,法律之中有道德,道德之中有法律,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道德依赖法律而被贯彻。直到商品经济大发展之时,随着社会情势的变迁,出于最优调整的需要,法律和道德开始分野,它们的功能差异逐渐凸显,作用领域也开始专有化,法律和道德除共同作用于大部分社会领域外,还各自占据了其独有领域,在法律专有领域,道德受到排斥,在道德的专有领域,法律受到排斥。这种分野的结果使法律和道德从同质发展成为异质的社会规范,这就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如法律和道德各自的边界在哪里?法律和道德各有哪些功能优势和局限?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构成了法律与道德在规范层面上的良性关系,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分析法律和道德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法律是通过既定规则的遵循和实施而发挥其功能的。规则的制定是一种集体的主观行为,因而存在着主观客观化的难题;规范的遵循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因而存在着强制力消失或不足时的法律遵循难题;规范的实施是以机构为主体的,因而存在着机构经济人特性与有限理性的克服、机构行为动力的不足及资源限制等困境。而道德则主要利用文化沉淀中的善恶标准而非既定规则及强制力来影响人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法律的不足,但道德的多元化及相对主义会导致规范的非普适性问题;道德的非强制性会导致对性恶之人的规制力不从心;道德的利益界限会导致利他的有限性。由此可见,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基于人性的恶而进行基本的制度架构,道德基于人性的善而设置各种社会规范。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既有恶的性格,也有善的性格;人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人在行为决策时,既有理性的成份,又有非理性的成份。在现实中,纯粹的经济人和纯粹的道德人是不存在的,我们也很难找到绝对利己的人或绝对大公无私的人,历史证明,绝对利己而从不利他的人或绝对利他而从不利己的人对社会整体发展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恩格斯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差异程度。”[2](P140)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人只能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混合物,是善和恶、理性和非理性、利己和利他的矛盾统一体,至于哪一种性格占主导则因人而异,且在不同的社会关系领域中也存在着主次的问题。如在市场领域,人的自利特性会占主导地位;在伦理领域,人的利他特性会占主导地位等。法律和道德分野正是对这种人的本性的多元性进行多元调整的需要。法律禁恶,道德扬善;法律抑制人的损人利己行为,而道德则激励人的利他行为,法律抑制人的非理性,而道德则激扬人的理性。这是法律与道德的最基本功能,正是从这一视角,我们认为,法律是一种外在性、他律性的规范,道德是一种已被内部化的、自律性的规范;法律规范不能覆盖人的行为的方方面面,道德则可能影响人的所有行为;法律着重于抑制人的非理性,道德则更多地倾向于激发人的理性;法律依靠强制性命令而运作,道德则依靠内心服从而运作;法律的实施存在着被抗拒的可能,道德则会被主动遵循;法律的预期目标的实现是以巨额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为代价的,道德对秩序和效率的贡献则是低代价的。法律与道德基于人的本性的多元性而存在,其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是对方不能替代的,其功能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对方所克服。法律与道德的良性关系就应基于此而建立,否则,法律不成其为法律,道德不成其为道德,其各自对社会秩序和效率的贡献将会丧失殆尽。

二、法治与德治的功能优势与局限

查看全文

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农业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现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新兴产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催生了多个新兴农业产业,如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将融入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带动工业技术的提升,推动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2.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可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高效化、自动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约式农业生产对粗犷式的生产的替代,可从根本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

(二)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业就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入以及新兴农业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增加了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而传统的体力劳动在农业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特别是,新兴农业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要求远超过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要求。

(三)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村消费结构信息网络化

查看全文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机理分析

作为经济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意义何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性反思,人们得出了这样的共识:在企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党组织更多地作用于督促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消除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党组织更多作用于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内部和谐关系;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追求中,通过健全工会组织、党的组织,从内部培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企业党组织做了概述,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既要反映企业党的建设的共同规律,也要体现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中,以党组织的先进性推进企业的健康、持续、跨越发展。

一、从规范企业的外生性力量发展成为企业的内生性组织,党组织以政治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企业认识到党组织的重要性,党的建设的开展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党组织与业主合作共事的最佳结合点。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支持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上,换句话说,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只有找准了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并从结合上下工夫,才能有活力,才能有发展,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战斗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从组织学的角度看,健康的组织,不仅在于其要素的健全、运作的有序,还在于不断产生出新的生机。企业的资源、要素的完备、组织结构的合理和有效管理,解决的只是企业正常运转问题,并不能产生企业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就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而言,对利益的追逐是经济主体持久的驱动力,同时社会与市场为经济主体规定了逐利的合理范围,即法制和规范的约束。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初期,如果说法律和规范是从外部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的规范,那么健全的党组织则是从内部规范企业的诚信经营。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良莠不齐的条件下,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后,组织的规范和凝聚力成为更高层次的内生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这也是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发展的另一层次的竞争力。可见,党组织的介入为企业的运转带来了新的驱动力。

同时,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党组织能够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走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能够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以及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始终着眼于、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以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任务体现自身的组织优势,以促进发展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把为企业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目标,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二、党组织引进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模式,以良性机制运行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查看全文

神经信息学与针刺机理透析

【关键词】神经信息学;针刺机理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针刺机理及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种种假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对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经络的实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神经信息学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数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

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和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神经信息学的提出和初步应用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经穴的神经信息学特征

人体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传输途径是经络,针刺疗法是一种信息输入法。当人体某些调节系统或部位发生病变失去稳态时,就必然在其相应的系统或部位产生异常信息。这种异常信息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即经络)被传输到一定的体表(如穴位及一些特定部位)上来,从而出现压痛、松弛、凹陷、变色、结节状、条索状、电阻值改变等病理信息。这种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为信息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如皮肤凹陷提示慢性炎症、溃疡;点片状隆起或软组织增多提示慢性器质性改变;局部结节状隆起、色灰暗多提示肿瘤;病理反应点所居部位提示病位等。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经穴具有声学、光学、电学、磁学、温度、离子浓度等物理化学相对差异性;经穴与非经穴、经穴与经穴之间在临床疗效方面也存在相对特异性。

根据穴位-脏腑相关理论可知,穴位既是探知体内信息变化的一个窗口,又是接收外界负熵信息的一个入路。针刺疗法则根据此客观指标,结合四诊所得,获得人体信息状况,从而确定适当的刺激方式及刺激量,如补虚或是泻实,轻刺激或是重刺激,这些特殊的信息由反应病变的穴位输入人体。由于穴位与失稳的系统或部位特异性相关,此负熵信息能够迅速到达发生偏差的内脏、组织、器官,加上经过神经中枢修正、整合的负熵信息,来纠正和调整异常信息的偏离,从而起到精确的调节作用,临床针刺治疗当中出现的“气至病所”现象就是这种信息调衡作用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针灸正是利用对人体失衡之信息系统进行间接调控,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信息疗法。针刺疗法的这种诊疗过程是符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处理和反馈过程与控制规律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