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23:4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文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作文能力

提升聋生作文能力

聋生进行书面表达时,存在话语不通、表达不清、语序颠倒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不足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聋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引起了接受事物和思维过程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指聋哑孩子由于先天原因引起的后天不足,缺乏语言实践,导致认识事物肤浅,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于如何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是聋校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组词教学与连句训练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低年级生字、新词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培养。聋生写作时总是无从下笔,从客观上讲,是缺少语言环境,从主观上讲,与词、句的自然积累太少密切相关,一旦需用时就会捉襟见肘。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生字组词、连词成句。比如:学习生字“欢”时,老师先举一个例子,“欢乐”,然后引导学生用“欢”字结合实际组词,学生很快就可以说出“欢快”、“欢庆”、“喜欢”等词语,接着让学生自己选一个词说一句话。久而久之,既让学生的脑子里积累了丰富的词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句段练习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句段教学是聋校中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它既是看图学词的继续和深入,又是以后作文的基础和桥梁,还是帮助聋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关键。

查看全文

作文想象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能写想象作文。为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儿童想象的规律,依据小学生想象的特点,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了小学三个学段的相应目标。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表象)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查看全文

语文作文能力研究论文

作文难,难在何处?首先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因此,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写的人都是千人一面,记的事都是千篇一律,根本达不到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学中不少教师都苦恼于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内容。这也就是学生无话可说造成的。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有话说,没有内容写呢?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所以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自然积累的作文材料就缺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准确。有的学生想写,但由于不知道川话的意思该用普通话的什么词汇来表达,以至于有的作文中川话普通话共用,不伦不类。如“上面”写成“高头”,“以后”写成“二天”,“厨房”写成“灶门前”、、、、、、、第三,作文训练时间太少,训练质量不高。按照教材要求,真正的作文训练每学期只安排七次,每两周才有一次训练机会。有的教师认为作文反正都难,往往费力多效果差,干脆就任其自然吧。花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力并不多。针对造成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我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觉得心里的话要说出来才舒服。正如叶老所说“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为此,我在作文方面进行了探索,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加强阅读教学,规范语言,积累词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的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而目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许多的地方方言,包括我们的川话。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学生对地方方言的掌握往往比普通话更牢固,所以经常出现学生说话、作文都是方言与普通话混合运用,出现语言表达方式不准确的现象。那么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能积累普通话词汇,规范书面语言,以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二、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正好适合孩子的味口。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实事实物的概念,积累写作素材。如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少儿卡拉OK比赛,”“课本剧表演”、、、、、、多彩多姿的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在活动中有了亲身感受,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写作源泉,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增加“随笔”写作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读写结合的契机,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增加作文训练量。1、摹仿课文练写。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结构简单,教师可在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依照着自己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如学完《高大的皂荚树》一课后,我让学生摹仿它的写法,观察校园里或自己家乡的一种植物,结果有的同学写了《校园的梧桐树》,有的写《家乡的桔树》,还有的写《屋后的杨柳树》、、、、、、选材居然十分丰富,观察也比平时作文细致得多。我想,也许是刚学了课文,兴趣还比较浓,有了摹仿的范文,就有了创作的基础,因为创,总是从仿开始的。2、以课文为基点,鼓励学生实践感知,随笔成文。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自参加一次劳动,然后把参加劳动的过程,劳动时的心情,劳动后的收获和感受写下来。学生回家不仅参加了劳动,而且写成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体验,所以显得情真意切,效果明显提高。有的学生写道:“学了《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劳动会是最有滋味的事?我可从来没有体验过。不行,今天我得试试。啊,对了,咱们家的兔笼该打扫打扫啦!好,立即行动、、、、、、哎,免笼总算清扫完了,可我觉得腿都站僵了,深身酸软,不自在。这乐趣在哪儿呢?咦,你看那小白免多高兴哪,蹦来蹦去的,是因为我把它们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吗?也许吧,谁不愿意住得舒适安逸呢?”3、让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如教学完《穷人》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出桑娜拉开帐子后的情形。学生听说是自己编故事,兴趣可高了。写作的积极性相当高,效果不错。再如,教学《种子》一课,课文最后“我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我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位教师,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大胆地说出了他们各自的想法。由于时间因素,不可能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写作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4、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学生由于刚学了课文,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写的读后感都是有感而发,感情十分真挚。如有位同学在文中写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冷吗?别怕,我给你棉衣,寒冷不敢侵袭你;可怜的小女孩,你饿吗?别怕,我给你面包,饥饿会离你而去;你不敢回家吗?到咱们中国来吧,我们全国的小朋友都会欢迎你、、、、、”多么稚拙的话语,多么可爱的言词,不仅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关心和同情,更道出了自己的幸福和心中美好的愿望。三、坚持每周写一则周记。为了增加学生作文训练量,我除了每两周按大纲要求安排一次大作文训练外,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把本周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耳听说的,心里所想的,都把它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真正达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目的,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总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然而这种训练又不能挫伤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子,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查看全文

探讨儿童作文能力制约原因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开设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然而学生毕业时,几句话都写不通顺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就是平时信手翻阅学生作文本,也不难见到一些假话、空话和套话,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排除教师指导不力这个原因,儿童心理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儿童作为能力心理因素

一、挫折心理

小语课本入选的课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构思巧妙,堪称学生习作的典范,这些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才在儿童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定势。学生作文时,总是暗暗地将自己的作文同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这一对比,使得他们泄了气,丧失了作好作文的信心。

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上,教师的心里往往有一把尺子,这一把尺子,或是来自他们曾经读过的名家名篇,或是来自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因此,在衡量小学生作文时,老师常常是以自己心中的这把尺子作为衡量标准的,往往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深,构思要新,中心要突出,语句要优美,结果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文章,或被教师扼杀,或被修改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对圈圈点点的批注,他们不仅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相反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优秀习作往往被教师拿到班上宣讲,无疑对增强优秀习作者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作文更上一层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全班同学怎样作文提供了现实的榜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优秀习作毕竟是少数,优秀习作者也往往只会集中在少数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的尖子生上。即使那些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短期内也难以奏效,久而久之便自愧弗如,面对现实,只好放弃“写好作文”的念头。

查看全文

作文能力修改管理论文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查看全文

语文作文能力管理论文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此谈谈自己以下的几点拙见。

一、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看它是否顺口,发现错漏之处,立即自己进行修改。

二、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总得有个过程。想要学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台阶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四年级以修改句子(段)、标点、错字为主,五年级可过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级修改全文后可学写评语并评分。

查看全文

语文作文能力管理论文

教了二十三年的小学语文,二十三年来有十八年在高段进行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上,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是在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叶圣陶说得好:“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作文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先生的话,击中传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问题,阐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培养的方向。

为了改变古老的传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在读写结合试验中作过几轮的试验和研究,效果较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发挥了很大的主动性,提高了写作的责任感,克服了只完成任务,马虎了事的不良现象。如前一轮试验班(3-5年级,87-89届年级毕业班)。当时,是由两个班合并,人数为五十多个,老师经常钻在批改作文中,而且学生只看评分、评语。修改错别字,也要老师再三强调,看到这种情况,我着手进行了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尝试。该班第二学期时市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了五年级,我正在进行学生作文自改的尝试,市教研室的领导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也进行了调查,情况是:全班学生都养成了写好作文稿子之后查一查,改一改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作文后跟他人交流,再修改,最后缮写。拿到作文本子后看老师给自己的批语,并互相交流,按照老师给自己的批语进行修改。绝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借鉴有关范文,有的甚至几易其稿。

第二、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普遍提高,不但促进了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上举的88届五年级学生普遍能从下面四个方面去思考,去鉴别,去发现问题,去修改文章:

(1)文章与中心是否一致;

(2)文章结构是否完整;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恰当,前后是否呼应;

查看全文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论文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查看全文

作文能力自改分析论文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此谈谈自己以下的几点拙见。

一、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看它是否顺口,发现错漏之处,立即自己进行修改。

二、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总得有个过程。想要学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台阶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四年级以修改句子(段)、标点、错字为主,五年级可过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级修改全文后可学写评语并评分。

查看全文

语文作文能力管理论文

作文三步法理论,从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入手,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构建人类作文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摆脱旧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束缚,建立起调动感官来感受人、事、物的全新的作文观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从而彻底解除学生的作文障碍,使学生的作文能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使学生真正远离了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真正还给了孩子们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

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注重字、词、句、语言教学和主题思想教学,要求学生在背诵、积累、记忆和仿写的基础上再创作,致使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及真情实感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学生写作文,常常会无话可说、言不由衷、下笔艰涩、苦不堪言......进而难免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大话,这就是旧的作文教学体系给我们带来的恶果。

作文三步法理论则恰恰与之相反,它能够让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对人、事、物进行全方位(全面)的来感受,同时在感受过程中能够换时、换位、换情来感受。这时学生观察到实物时就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地写出来,如有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观察芦荟时写到:芦荟全身都是绿色的,它长得很怪,叶子是向左一片,第二层又是向右一片了(视觉),一直长到顶。它的株体像一棵松树,又像一个大喷泉(形象联想)。每片叶子两边都长满了小刺,但不扎手(触觉),形状很像大鳄鱼的尾巴......(想象联想)

可见,感受实物并能由物展开联想,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亲感实受如实地写出来了。同样,在感受人物“我”时,有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写到:我长得很瘦,个子也很矮,是班里的“小矮人”,我的脸很有特点,像萝卜......多么真实的话语,多么毫无掩盖的真情告白。这就是作文三步法的真谛__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的再现啊!

也同样,在感受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有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写自己去菜市场买鱼的情景:进了菜市场,啊!好多的人呀,我找到了一家鱼店走进去,老天呀,人挤来挤去,摩肩接踵。我大声喊:“老板,给我来一条鱼。”“喊什么喊,我还没买呢。”一位叔叔说。几分钟过去了,人终于少了些,我这才挤进去,买上了鱼,付了钱,就被两位又高又壮的叔叔挤了出来。当我转身想回家时,突然想到:“不对,我给了老板20元钱,还应找我8元呢。”我再次往鱼店里挤,但怎么也挤不进去。这时,鱼店老板挤了出来,给我找了钱......

事后,我一直记着这位鱼店老板,总是对他心存感激,我觉得我们每位公民,都能像他一样,那该多好!他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