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23:3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文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教育下作文教学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教育的推进,人文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化被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作文是语文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实施人文化的措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重视作文教学的人文化,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措施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果想将人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对学生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还要将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人文化的教学视角之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更多尝试,完善自身的教育手段,理解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学习时体会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一、在情感写作之中融入人文精神
对于小学作文而言,其优秀的判定标准有两个,一是要内容真实、生活化,二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若一篇文章能满足以上两点,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说的上是小学模范作文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作文更具真情实感,同时,教师要教学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写出自己的真实事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在作文中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小学生思想单纯简单,比较容易引导出学生的真实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片段为主题,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一篇主题为“我爱我的班级”的作文,让学生感受到融入班集体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级将会陪伴其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认识到班级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班集体。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与同学相处时的快乐、对教师的感激以及集体相处的感受,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能体会班级中的情谊,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对教师的情感,增加班级凝聚力,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浅谈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
一、明确何为“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风尚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二、明确“品德教育”对象
品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园丁,不但要善于发现并勤于铲除学生心灵里的杂草,更要善于、乐于雕饰学生的心灵。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并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学生心灵园里滋生的杂草,寻找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机会。
三、寓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是最靠近生活的学科之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把品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四种方式呈现品德教育:开放化,如结论的开发、品德知识本身的开放、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视角的开放等;情境化,要求品德知识呈现的情景应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情景方式多样化,如模拟情景、体验情景、道德两难情境等;过程化,品德知识的呈现由提供结论变为引导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分析、辨识等方式,自主得出结论;动态化,品德知识点的呈现要与活动融为一体,把独白式的知识变为对话式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最好的形式便是在作文上。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我曾经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我想对您说》,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在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同学在那次作文中直接或者间接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不理解、怨恨甚至讨厌之情。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那天上课到一半,我忽然发现爸爸正站在我们班的窗口外张望着班里面。他给我送来了一件较厚的外套。可是,他那寒酸样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位同学写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我的主意,有我的自尊。可我的母亲总是像小学那样爱管闲事,经常打电话给我的老师问这问那,还经常跑到学校来找我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我的情况,难道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很烦人吗?”有位同学这样写:“段考结束,我们要开家长会,我让父亲不要来参加了,没什么好参加的。但是,那天我的父亲还是来了,我永远记得他头戴草帽,衣衫褴褛,穿着一双破凉鞋,形如乞丐。当同学们知道这是我父亲时,我感觉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真恨不得马上钻到地底下去。”如此多的学生在一次作文中流露出如此不健康的、有失品德的思想,是我从教这些年来第一次发现。看到这些文字,我内心发寒,想想这些孩子的不孝,我有大骂他们一顿的冲动。经过一番的思虑,我最终还是控制了自己,不记得曾经在哪看过这样的一段话:“教育应该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获得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该使学生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今天,我面对的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于他们,引导、感动才是上策。于是,我利用这次的作文讲评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品德教育,在学生重新交上来的作文及后面写的作文中,字里行间,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洗涤了心灵的污秽,用圣洁之铲除掉了心灵的杂草,高尚之德已潜滋以长。摩罗说:“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生命因为关怀而多情。理性的顿悟,灵魂的升发,需要理解;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需要宽容;情趣,往往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创意,也每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应深谙此道理。努力做一个“心灵细腻而伟大”的人;努力与孩子们亲近;努力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中,得到“理性的顿悟,灵魂的升发”,让他们“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让他们的创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
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一、作文评价时进行全班性思想教育
作文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评价时进行思想教育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我在练写《我的爷爷》或《我的奶奶》一文时,通过批改发现了一些思想性的问题。于是,我在评讲作文时说:“各位同学,你们爱你们的爷爷奶奶吗?爱你们的爷爷奶奶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了手。我接着问:“为什么爱他们啊?”同学们有的说:“我爷爷奶奶跟我住一起的,他们为我洗衣烧饭。”“我奶奶带我逛超市买我要的东西”“我爷爷奶奶在乡下种田,很勤劳,他们上城来总是带许多农产品,比如草鸡蛋。”“我奶奶还给我零花钱。”我说:“即使他们什么都没做,但他们是你爸爸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也爱他们,对不对?”学生齐声说:“对!”我接着说:“可是我们同学当中有些人却把爷爷的外貌写的很丑,奶奶的样子描写的很难看,表现出对爷爷奶奶的厌恶。事例也是说爷爷奶奶的脏,迟钝和落后的。你的爷爷奶奶真的就是你写的那样吗?即使真的那样你怎么忍心把爱你的,你也爱的爷爷奶奶的缺点写出来呢?你怎么就没有用一双爱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去发现他们的好呢?是不是有些对不起他们呀?现在给你们机会,把你们爷爷奶奶的坏话改掉,再写写他们的好。”学生们都动笔了。学生们修改的句子时就有了“我爷爷皮肤比较黑,也比较粗糙,那是因为长年在田里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爷爷带给我们的米是那么晶莹剔透,草鸡蛋是那么光滑圆润,就像他关爱我们的心。”“奶奶虽然满脸皱纹了,但慈祥的她笑起来像盛开的菊花。”“我奶奶对自己可小气了,但给我零花钱时却从来没有小气过。”针对《快乐的一天》,我这样评价:“老师不怎么欣赏快乐的一天是过生日时,同学送礼物,开生日派对,吃喝玩乐。老师很欣赏快乐的一天里学会了某项技能,帮助别人,做家务,甚至是参观风景名胜。同学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我的作文评价意识到快乐不能仅仅是吃喝玩乐,要有意义,要有生活品位。这样的作文评讲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学生追真向善,热爱生活,感恩亲人,提高生活品位,提升思想境界。有了健康向上的思想何愁没有好思想的文章呢。
二、面谈交流进行个别思想教育
在批阅作文时如果发现一些个性的思想问题,或者某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适宜在全班交流教育时,这时就应该进行个别交流谈心,引导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班上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表达出对父母的不满。我向学生了解情况,告诉他做大人也有做大人的难处,孩子要理解父母。父母吵架,做孩子的要从中调解,做家庭和谐的催化剂,而不应该疏远讨厌父母。同时,我也打电话与其家长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心声,劝他们为了孩子,夫妻间彼此忍让一些。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好几个,都做了耐心教育,妥善处理。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爱心感动家长,让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同时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再次批阅这些孩子的作文,多了份理解、宽容,也多了份快乐。
三、作文批语中渗透思想教育
作文其实是学生与老师的书面交流,而作文批阅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书面交流了。在作文批阅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小问题及时的指正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作文批阅时针对学生的作文内容经常会有这样的话:“你是个勤劳善良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你真懂事,你的孝心让老师感动!”“你怨老师太严厉,怎么就没想想自己做的事太错误,严是爱,松是害哦!”“骂人可不好,要团结同学啊!”“你居然打小动物,不好。”点点滴滴的爱心批语,感化着学生,也引导着学生。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学会倾听,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多思考,勤交流,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博大精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叶老“立诚”的作文教育思想。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年12月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博大精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叶老“立诚”的作文教育思想。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年12月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开放作文教育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和两者的交流等多方面来改革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写,写他们想写的、愿写的,让教师主动的去教,教他们如何去品味人生,品味喜怒哀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者与合作者。开放我们作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培养出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因此,要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小议乡下高三作文教育
摘要通过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丛书”中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和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提出的“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的高三作文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的反复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脚步越迈越快,由城市向农村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9条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有广度、有深度,值得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并付诸教学实践。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梯度”。到了高三,对于作文教学,不得不绞尽脑汁,有个良策才好。在这种情形下,我提出“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的高三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时间安排上有相对明显的两个阶段,“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同步进行的,以“引导·积累”为主,以“合作·自主”为辅,但“自主”是目的。所以“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第一阶段,这阶段安排在高三上学期;第二个阶段是“强化·积累”,安排在高三下学期。这种模式集中体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旨在“立人”,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紧密相结合。
“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一、引导的积极性、正确性,积累的广泛性、系统性
“先生引入门,修行在各人”,因为写作基础薄弱,写作习惯不好等原因,到了高三总复习时,最为困惑的是如何搞好高三作文模块的系统复习。我认为首先在引导、积累,针对学生狭小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源头活水”上做积累;针对学生“血气方刚”的情感特点,引导他们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发展创造性思维上积累;针对学生平时语言单调、枯燥并夹杂方言的情况,引导他们多说,并用普通话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主张,达到听说能力和词汇量、语言正确、流利表达的积累;针对学生平时忽略清晰、工整书写,引导他们养成正确、清晰、工整地书写;等等。我主要采用的是每天一文言短文引导积累法。
农村初中作文教育方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虽在这方面下了苦功,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但往往是收效甚微。而在学生方面,写作也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叹息。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师生的双重困惑,教师要将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一、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产生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应首先抓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师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
在此基础上,寻求与“说”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两分钟,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个成语故事、一件身边的事等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这样,每学期每人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由开始的朗读摘抄的材料,发展到后来的抽签即席演讲,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中学作文教育的尝试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又是最令师生头疼的问题,往往是付出多,收效少,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首先要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为主。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富于创造精神和表现欲望。所以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不要给他们规定太多的内容、框架,最好放开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论写多写少,只要能表述出他想说的意思就给予肯定,以此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如观察顺序、构段形式、描述方法等,并适时进行小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写作的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的作文指导除了教材中有计划的系列习作外,也可以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随机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这样表达得更真实。例如一次正在上课时,外面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聚集到了窗外,于是我索性改变一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雷、电、风、雨,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时,谈得十分生动,很自然得就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写这第一场雨,结果孩子们写得很不错。
这种作文指导可以不受固定模式、场景的束缚,即使孩子在家也可以进行,如让他们写些自己家中养的小动物、植物,写写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情,甚至写些看一个电视节目后的想法等等,只要适时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并及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便是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以后再写同类作文时,孩子就不必担心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习作的评价,我们应以欣赏者的角度,用肯定的语气去评价孩子们的习作,在鼓励中提出修改的意见及方向,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功,并学着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教育中的真情实感
回忆前几年的教学生涯,最棘手的事莫过于作文教学了。一提到作文,学生们往往兴趣索然,望而生畏。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目睹这一困境,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自主拟题,奋笔疾书
我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写命题作文时唉声叹气,冥思苦想,而平时写的日记却妙趣横生,异彩纷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命题作文是老师出题学生写,题目太大太空洞,使学生产生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命题作文是要“我”写,让学生缺乏兴趣,而写日记则是“我”要写,学生乐意,主动性强。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我想,应该把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让学生自主拟题,我们可以先搞活动,再布置作文,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在三年级的一次习作课上,我就先让学生在家中学烧一道菜,然后在教室里举行“快乐的品尝会”活动。活动过后,让学生自拟题,自由写作。一会儿,学生们个个奋笔疾书,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题目跃然纸上:《温馨时刻五分钟》《美味大世界》《馋嘴猫比赛》《免费大餐》……孩子们从一个个独特的视角写下了他们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他们的作文不仅题目新颖有创意,文章的内容也让人眼前一亮。
二、直抒胸意,广开言路
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却常常是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觉不到他们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灿烂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为此,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感悟和个性写出来,是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应该能做到的事。我经常用鼓励来“奖赏”学生的创意,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当孩子说出“我想……”“我认为……”这样有创意的话时,我就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学生们受到鼓励后写作文时越来越用心,文笔也越来越好。如学生傅强的习作中这样写道:“正当我们玩得高兴时,我不小心踩到了何为的凉鞋,它那又破又旧的鞋被我这么一踩,‘面部’全被掀掉了。突然,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一只发怒的豹子,大声吼道:‘你眼睛瞎了,看我怎么收拾你。’随即还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当时,我被打得眼冒金星,但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我……我不是故意的……’但转念一想:毕竟是我自己干了坏事,谁叫我不小心呢!还是忍气吞声,认倒霉罢了……”读完这段,我们可以发现,傅强把与同学的这个小摩擦写得活灵活现。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让学生能大胆说话,让他们养成创意表达的习惯,他们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