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9:07: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品---作弊记
小品---作弊记
物:学生甲学生乙监考老师
(教室门前)
(甲乙边走边聊,乙背着书包,甲两手空空,只在上衣贴胸口袋塞了支笔)
乙(烦恼地):……听说这次监考的是咱们院四大名捕之一,这可怎么办?
甲:哥们别愁,我有办法。
会计作弊进行审计策略
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在会计改革的新时代又会出现新的会计作弊手段,他们把旧的会计作弊手法花样翻新。因此,对财务的审计工作也面临电算化替代手工记账后会计作弊的多样化、复杂化、现代化、诡秘化的挑战。为提高会计工作审计效率,提高财务会计的审计质量,使审计风险降低和规避,应当从会计作弊手段深入探究财务会计的各种新手法及其规律和表现形式、涉及范围、作弊手段、反财会审计的措施,利用已有的审计软件对其内部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工作日志等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发现、揭穿和鉴别财会作弊。
一、财会作弊的一些手段
财会作弊“,变”字在先,“藏”字在后,在深藏中蒙混过关,在变动中弄虚作假。变实为虚,变是变真为假,变公为私,变人为己;藏是巧妙掩饰,隐藏深固,蒙混过关。本人从事财会工作20多年工作中结合所闻所见,总结了以下一些国家企事业单位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财会作弊手段,列举如下。
1、鸳鸯发票,弊端甚多。在现金交易中,分别套开同一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的金额小于发票联金额,谋取私利,趁乱造假。利用发票在管理上的漏洞,内部管理上的松懈,自制或套开假发票、假收据,窃取、虚报、冒领,中饱私囊。
2、浑水摸鱼:吃空饷,多报冒领。利用企业中的监管不严,在工资表或会议费、招待费名单中虚列员工或参会人员名额,中饱私囊。以采购物资为名在节假日发购物券(代金券),用于变相消费,搞福利或拉关系。
3、偷梁换柱:调节利税,变换手法,多计多列。
教育局作弊现象新思考
作弊这个词,恐怕老师听了都会头疼,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听说哪个老师没遇到过不作弊的班级和学生。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考试,就有作弊。是不是太绝对了,我们姑且不管这句话是否正确,但可以看出作弊是个普遍现象。曾经看过这样一位对作弊现象有新思考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作弊现象,不是空洞的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将计就计,放手让学生作弊。太绝了,竟然有这种老师!但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条件的。
第一次允许所有学生准备一张A4的纸带入考场,纸上学生可以写任何他想写的东西。学生听到这些当然兴奋不已了,唯恐写得少了,都写了很多,满满的。等考试结束后,老师把这些A4纸粘到教室后面的墙上,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去参观,看别人写的什么,跟自己的进行比较。有的说别的学生很能,写得比他的多,写了很多考试的重点,怪不得能考那么好呢;有的学生抱怨自己写得太少,而且也不是重点,所以没有考出高分,……通过比较,这下好了,考得不好的同学就知道他们的那张A4纸该写些什么内容了,就有了目标了,开始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准备了。
在无形中,他们意识到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考点,很有目标的去复习、去抄写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该掌握的也都差不多了吧?
等下次考试,学生照样可以带答案到考场,但老师提出了要求,每人只能带半张A4纸,后来又减到了1/4张……
其实,学生都想考出好成绩,自己高兴,老师高兴,家长也高兴。可我们以前只关注考试的结果,很少关注考试的这个过程。而这位老师关注了,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信这些学生迟早会丢下那张写满答案的A4纸,好好学习的。这是很另类的方法,但却值得我们深思。
考试作弊现象理性剖析
论文关键词:考试作弊特点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类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学习方法等原因.对基础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成效性较差。因此,考试作弊的现象较为突出。本文通过理性分析近年来高职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以探寻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建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具有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新生力量。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业规划、研究方向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教育、教学开展方面也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但是.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对基础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成效性良莠不齐,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在高职学校学生中表现日益突出,虽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早已对此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考试作弊仍屡禁不止。目前.考试作弊已成为高职学校学生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考试作弊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有甚者会影响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社会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
一、高职学校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惰性和认识误区
通过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实在令人担忧。不少学生都认为“我们是学习技术,不是学习理论所以考试作弊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别人都在抄”,“我擅长实践操作,不擅长死背书本,所以只有作弊”,“什么诚信不诚信的,只要能过关,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学生没有把考试作弊同个人的诚信做人、思想道德、刻苦努力才能学到真本领这个道理联系起来.不认为“作弊可耻”。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作弊被抓住只是运气不佳.并不以作弊为耻。
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
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校入学考试、研究生考试等重大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多种多样,应用到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针对这种行为,需要参考刑法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惩治,然而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刑法定性处罚规定不明确的状况。研究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加深人们对考试作弊犯罪行为的了解和认知,指导刑法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制约及管理,在刑法中明确列出考试作弊罪,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认知概述
(一)构成侵犯国家秘密罪
针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学者、机构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学界层次进行分析,国家性秘密包括考试试题,借助不同的方式泄露试题获取答案这种作弊方式,使考场外其他人员在考试期间就获取试题,严重违反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也属于侵犯国家秘密,应进行相应的惩治和处罚。考试作弊行为的犯罪主体可能是考生,也可能是考场监考人员或考试无关人员,不论作弊手段和人员有何不同,产生的危害性结果是相同的,扰乱了考试秩序,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再加上作弊过程中应用到非法的监视、监听设备,同样也处于犯罪,同作弊行为构成牵连,要根据法条竞合从一重罪处罚原则进行严惩。
(二)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或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考生、监考人员不得通过任何科技手段,同外界人员取得联系,非法获得考试答案,一旦做出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即可认定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考试作弊行为还可能是一种有组织性的违法犯罪行为,犯罪人员的数量较多,使得考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还降低了考试的威信度,同刑法中限制的扰乱公共场所社会稳定秩序的规定相吻合,应遵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刑法规制。还有一些观点也将这种考试作弊行为视为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大学生考试作弊探究论文
一、大学生作弊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
在一个人前进的学业进程中,要经过小学和初中,进入高中,又经过高中进入大学,每一学业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根据辨证否定观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的学业在曲折中前进,同时人的心理也渐趋完善,从而使人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作弊的产生原因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给生产者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发展了,生产系必然要变革,而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必然要求各所大学培育出才华出众的大学生,而考试成绩作为一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使得不同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去争取它,大致有两种对立的手段,作弊与自力。
大学生作弊是时代的产物,其来源有两个:一是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中转化而来;二是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衍生而来。
在高中,学校有一套很严格的学习、考试系统。从河北省三所重点高中的调查资料看,这三所中学——衡水一中、沧州一中和献县第一中学,一致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事情,学生们几乎没有课外活动,在几十名来自这三所中学的学生的调查问卷中,80%的学生认为高中如监狱,学习是唯一的自由,拿献一中来说,它的口号是:抓住每一分钟努力学习。在学校,根本没有玩的时间,一天中生活单调地只有四件事:休息(晚休、午休)、吃饭、上厕所、学习。一个学生从早上5点起,然后上早自习,大约7点左右吃早饭,8点到12点左右上上午课,而在课间,学校明确规定走廊里不准有人停留,除了上厕所,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处于学习状态,下午依次类推,学生每天都要做大量试卷,“题海战术”是各重点高中的一致做法,据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约为12个小时,少数学生的学习时间可达14小时,只有为数极少的学生投机取巧不学习,虎度光阴,如此,严格的学习计划才造就了献一中高考本一上线率达30%以上,本二上线率达40%以上,而进入大学,学生获得了解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犹如破笼而出的小鸟,在大学,除有限的学习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绚丽怡人的大学风景为极度渴望自由、激情洋溢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丰富自己的舞台,相比而言,需要学习的课程少了,从而使学生花费的学习时间大量减少,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活动耽误了学习,而期末考试又不得不过,因此谋生了作弊的念头,又可以玩,又可以靠作弊轻松及格,这是一些大学生的“聪明”选择。
孩子作弊家长态度教育论文
“女儿现在就读小学高年级,成绩优秀,品德也好。前阵子期末大考回家后就一直闷闷不乐的。问后她告诉我们,她的一个好朋友考试坐在她后面,乘监考老师不注意,偷看她的试卷,她发现后吓坏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严重影响了她的心情。听了以后我们也很为难。她好朋友的父母跟我们关系也不错的,怎么办才好呢?”
教育论坛里,“女儿的好朋友考试时偷看她,怎么办?”的帖子点击率非常高。不少家长在跟帖中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有不少热心读者发邮件给我们,发表了他们对孩子的同学考试作弊这类事情的看法。
孩子的同学作弊不少家长选择听之任之
“我的孩子成绩不错,期末考试的时候,坐在他边上的同学就一直偷看他。孩子回来就和我们提起了这件事,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孩子下半年就读初二的学生家长钱进良看到报道后,马上给我们发来了邮件。“其实,后来看到水杉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我也在反省,当初我处理这件事情的做法是否合适呢?”钱进良对此很担忧。
其实,对于孩子的同学考试作弊这件事情,大多数家长都采取了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在随机采访中,70%以上的家长都表示,孩子的同学作弊,又不是自己的孩子作弊,没必要兴师动众。他们一般会告诉孩子:别人作弊不关你的事,只要不是你作弊就行了,管好你自己。19楼网友“家有考生”说:“我儿子小学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回来说他同学考试看他。我说那就给他看吧,他有什么不懂问你,你也告诉他得了。”还有一些跟帖的网友表示,朋友关系很重要,如果因为处理不好作弊事件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但是,水杉对这样听之任之的处理方法明显感到不满意。作弊本来就是不对,如果父母采取不作为的方法,等于是助长了这种作弊之风。但是如果不是听之任之,那又该如何处理才好。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要让孩子的同学意识到作弊是不对的,让他能够正确对待考试,同时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外一方面,也得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不让别人抄考试答案是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遏制作弊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现状;成人教育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预防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弱化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反馈、成人教育考试的作弊,呈现出了两个趋势、不少作弊还具有专业的辅助作弊团队、作弊形式多样化、学习动机不正确,诱发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教学考试模式陈旧,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监管不严,滋长了学生的作弊心理、加强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修订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加强考试监管,预防作弊的发生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成人教育考试作弊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有从教风建设、考试模式以及考试监管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各种措施配合使用,才能有效遏制作弊,构建起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防火墙。
关键词:成人教育考试作弊教学质量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师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成人教育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弱化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反馈,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现状
成人教育考试的作弊,呈现出了两个趋势。一是作弊主体扩大化。不管成教学生的学习形式是脱产、业余还是函授,在考试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作弊现象。作弊主体呈现出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趋势,作弊学生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不少作弊还具有专业的辅助作弊团队。二是作弊形式多样化。考生现在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考场上交头接耳、传递答案、相互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作弊上具的利用上,也由最初的纸条、计算器发展到手机、微型耳机等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滥用,造成了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泛滥。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干部考试作弊理应重罚
重庆市最近对在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中舞弊的207名公务员作出处理,责令他们自费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规定这些当事人当年不能参加评优,调资晋升推迟一年。消息一出,引来许多叫好声。重庆市的做法既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干部考试作弊,理应施以重罚,何况是如此大面积的作弊。
说它是意料之外,是因为这样的事以前还没有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已经彻底打破了“铁饭碗”的概念,不用说企业内的劳动关系,就是政府机关内部,也在探索和推进多种形式的竞争上岗、辞退、问责制度,当了干部,成了国家公务员,也不等于就捧上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但是,官贵民轻的封建意识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身份待遇差异,使一些人总认为“吃皇粮”的干部不同于工人、农民,不仅各种待遇有保障,而且干部身份本身就是一道“护身符”,只要不出大事,有点小过失、犯点小错误没什么,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事实上,党政机关过去对干部考试作弊这类事的处理,的确存在糊弄了事的现象,或随意减免,或走走过场,即使有人在考试中作弊,组织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得过去就算完事。对待考试的这种态度,结果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不仅起不到提高公务员行政水平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引起群众的反感。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不少党政干部法治意识淡漠、依法行政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重庆市的做法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干部本来就应当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一旦作出像考试作弊这样的失信行为,就应当“罪加一等”,施以重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具有比真金白银更可贵的价值。建设诚信社会,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首当其冲。而政府的诚信,来自于每个公务员的诚信。人民群众就是从公务员们的一言一行来看政府形象的。重庆市发生的200多名机关干部在考试中作弊事件,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对作弊者予以严厉惩处,不仅是保证考试工作正常进行的需要,而且是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公务员法治意识的需要。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了坚实的基础。要使这部法律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每个公务员都应下功夫学好行政许可法知识,全面对照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对公务员进行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只是督促和检验公务员们学习和执行行政许可法的一个手段,如果连这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违背诚信原则,为了“过关”而作弊,依法行政就无从谈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以考试等方式对公务员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否则考核就会失去意义,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
一、资格性作弊与竞争性作弊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中,除了学校公共必修课之外,凡考核方式为考试的课程基本是专业核心课或专业必修课,也就是某一专业最关键的课程,集中了本专业最主要的专业知识。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对该课程认真学习,期末复习反复记忆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奖、评优、评先进(具体包括奖学金、评优、入党、提干、推研、就业和心理满足)的重要参考指标等。但是,对于一些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而言,期末考试成了一种枷锁。比起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貌似他们更在意期末考试能否通过。当然了,这与学校很多制度直接与考试成绩挂钩是分不开的,比如学分绩点制要求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以上者才能获得学位,评奖、评优、评先进重点参考学习成绩且不允许有挂科等。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作弊的目的以及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区间。如果从作弊目的来划分,作弊学生暂且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资格性作弊,这部分学生作弊单纯为了不挂科的资格“,60分万岁”,保证大学顺利毕业,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作弊,这部分学生基本不存在挂科的问题,作弊只是为了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以便在班级排名以及评优、评奖、评先进中获得竞争性优势,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二、考生作弊的制度因素分析
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约束通过禁止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可以预防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并减少不确定性。制度包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下面从制度方面分析考生作弊行为。首先,考试作弊认定及处罚的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或者学校制定一系列规范化、带有强制性的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罚的规则、条例,比如《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2003年)、《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以及学校、学院对考试作弊行为处罚的相关规定等。这些正式制度明令禁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并对相关作弊行为以及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进行界定,以此预防考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现有这些正式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也不可否认这些正式制度对学生的作弊行为产生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但即便如此,大学考试依然存在作弊现象,也就是说实践证明,现有的正式制度并不足以完全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其次,诚信等非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一般被认为是正式制度的延伸阐释或修正,它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准则。违反或者触犯社会或者某一团体的非正式制度,有可能使违反者本人感到羞愧、自责以及精神痛苦,也有可能会损害其他人或者合作者的利益,进而受到团体内其他人的鄙视与排斥,减少与其的合作。对于考试作弊而言,丧失的是诚信这一大学生行为规范,理应引起作弊者羞愧以及其他学生的抵制。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对于资格性作弊,作弊者本人以及所在团体往往并不认为作弊是一种可耻行为,因为这种作弊只是一种自保行为,并不侵害其他人的利益,作弊者看成是理所当然,其他人由于自己利益不受损害对这种作弊的容忍度也较高,而且这种作弊行为往往不被看成违反诚信原则,或者认为是违反诚信但危害极小,并且不会将其与作弊者品质关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事件对当事人利益攸关,当事人采取了利己不损人的即便是违反非正式制度的行为时,被默认为是合法的。这种情况之下,非正式约束对考试作弊的约束力大大降低。但是,对于竞争性作弊,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力就会更大一些。因为这种作弊行为往往被认为是损人利己的,作弊者所在团体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一般较低,而且往往会将作弊直接与其本人的品质相关联。所以,竞争性作弊行为一旦被发现,作弊者本人往往更加羞愧,相应的成本往往更高。再次,制度的实施机制。制度再完善,也需要确保其实施、贯彻的机制。比如,法律制度的实施,是由警察、法院等国家暴力机关予以确保的。考试作弊处罚正式制度的实施,往往是由监考教师、巡考员以及学校职能部门(比如教务处)确保实施的。其中,监考教师往往是比较关键的一环。监考教师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考试作弊处罚正式制度贯彻力度。如果监考教师不认真,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监考教师发现作弊但碍于情面不进行举报,那制度就形同虚设,相应的约束力也就不高。如果每个教师都认真监考,凡作弊者皆被抓且被按制度处罚,那制度的约束力自然而言也就高。而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主要是作弊者自身的道德约束以及所在团体共同惩罚的威胁。当作弊不被认为是违反内心行为准则以及不被别人认为是违反行为规范的,诚信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力就下降了。
三、考生作弊的成本收益分析
首先,来看一下资格性作弊。假设某学生在考试中失败,挂科了,那他除了承受考试失败的精神压力成本外,还要支付补考甚至重修的物质成本、补考或者重修依然考不过的精神压力以及因此失去评优、评奖、评先进等潜在收益,甚至因此课程始终考不过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高额成本。因此,该学生一旦作弊成功,就可以节省了上述可能发生的成本,或者说收益一般而言会比较高。但是,作弊有被发现的风险,风险的高低往往与监考教师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教师监考的成本收益,下文详述)正相关,与作弊手段的高超程度负相关(此问题在此不做扩展论述)。而作弊一旦被发现是需要支付成本的,除了支付“丢面子”“感到羞愧”的精神成本外,还可能支付高昂的物质成本以及后续精神压力成本。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作弊被发现后所面临的处罚风险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监考教师的行为选择。暂且假设有两种可能:一是监考教师仅仅是制止了作弊行为但不予处罚(一般而言,监考教师碍于师生情面,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此时,作弊被发现遭受处罚的风险成本为0。二是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进行制止并处罚。处罚轻的可能是勒令交卷。处罚较重的可能是上报学院、学校,并按校规、校纪进行处罚。轻处罚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作为经济人,很少有学生一开考就作弊,那样一旦被发现成本极高,除非是考试题都不会,作弊的机会成本接近0。大部分作弊行为往往发生在会做的题都做完之后,也就是确保既得收益之后,此时作弊边际收益较高,但边际成本很低,因为即便被发现交了卷也没啥损失,反正剩下的都不会做,交卷的机会成本为0)。而重处罚的成本则相对较高,按校规、校纪被记过或者通报批评且该科重修,比起单纯的考试挂科,付出的精神成本和物质成本都比较高昂。我们可以将资格性作弊的成本收益总结成表1进行分析(见表1)。假设考生面临的外部环境为监考严格(选择作弊会被发现且遭受重处罚)与监考宽松(作弊不会被发现或者被发现只受轻处罚)。考生行为选择分为作弊与不作弊。不作弊没有收益,但却要付出成本,假设为-2。如果作弊,在监考严格的情况下,收益为-3,低于不作弊时的收益-2,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收益为0(此处0并不代表没有收益,而是代表潜在成本被消除了),高于不作弊的收益-2。假设理性的考生会根据所面临外部环境相机选择收益最大的行为。那么在监考严格的情况下,考生采取不作弊策略;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选择作弊策略。但是,在学生看来,作弊被发现并且遭受重处罚只是小概率事件(从历史来看,重处罚相对较少,因为每年因考试作弊被通报的学生并不多见),而小概率事件对经济人而言往往被认为是不会发生的。这种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放纵了学生选择作弊的机会主义行为,致使考试作弊屡见不鲜。其次,来看一下竞争性作弊。一般而言,这部分考生期末准备相对比较充分,试卷大部分题目难不住他们,只有少数几个题目可能由于考场紧张短暂失忆等原因不会答。及格是没问题的,但是想多多益善,所以可能诱发作弊行为。对此类型作弊,作弊空间较小,对总成绩的提升空间有限,因此,成功的收益相对也较小(肯定大于0),但作弊失败的成本可能相当高。这里的“可能”还是指作弊被发现并且遭受重处罚而言的(除此之外,与上面分析相似,作弊失败成本接近0)。一旦因作弊被处分,所有评优、评奖、评先进的资格都将失去,其他科目所积累的竞争性优势也将荡然无存,“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假设竞争性作弊考生面临的外部环境行为选择与资格性作弊考生相同。不作弊没有收益,但不需要像资格性考生那样要付出成本,假设为0(不考虑潜在利益的损失)。如果作弊,在监考严格的情况下,收益为-5,低于不作弊时的收益0,且要低于资格性考生此情况时的-3,因为竞争性考生考试作弊被发现且被重处罚的成本要更高,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收益为2,高于不作弊的收益0。同样,面对不同的环境,理性的考生会做出与上面资格性考生相同的策略选择。而且可以推断,在监考严格的情况下,竞争性作弊考生选择作弊的可能性比资格性作弊考生更低。但是,如果这部分学生也认为作弊被发现且遭受重处罚是小概率事件,自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作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也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