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7:0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
第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四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分工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帮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劳动脱贫致富。党的十六大以来,部分地区根据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二、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各位领导:
××镇自1999年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景东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我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工作,促进我镇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保障了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益,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将我镇城市低保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景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末,全镇总人口39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21人,占总人口的8%。我镇工业基础薄弱,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效率低,是全县城市低保对象最多,工作业务量和资金拨发放数额最多的乡镇之一。自1999年实施城市低保制度九年多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及《景东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低保制度,认真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政策,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水平。有效地保障了我镇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县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了条件,为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9年2月底,全镇已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650户,2455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讨论文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川中某市农村低保的调查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保障制度体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2000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2005年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2004年,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谈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公民因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陷入贫困状态,由政府给予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国家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诞生至今已逾10年,在不断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也渐趋走向成熟。文章旨在针对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的思路,使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低保资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俗称“低保”。低保制度使得农村的贫困群体得到了十分及时且必要的救助,这对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和谐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低保制度推广和完善面临最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低保资金的来源,二是低保户的评审,三是低保运行的监督。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一、在资金来源上,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低保制度得以实施的关键
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主要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筹资模式,中央财政至今未安排农村低保资金,许多地区由于基层财政没有能力对低保资金进行配套,严重影响了农村低保的推广,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其他保障制度推广中也普遍存在。这对于经济条件尚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问题不大,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市的财政压力很大。考虑到中央及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支持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不应平均投入支持财力,而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倾斜。根据各省经济状况的不同,中央确定转移支付低保资金的比例,对于沿海开放的省份中央可以不补或少补;对于内陆较贫困的省份,中央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0%~50%较为适宜),尽可能的减轻省级的财政压力;对于特别贫困的省份,如青海、西藏,中央至少应负担低保总支出的一半,这是在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资金划分。这样划分的依据有二:一是各省经济情况不同,自给能力有别,区分不同情况给予支持符合建立和谐社会,全国协调发展的主流;二是经济越是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需要低保救助的人越少,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没有能力安置配套资金,越需要大力支持。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公民因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陷入贫困状态,由政府给予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国家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诞生至今已逾10年,在不断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也渐趋走向成熟。文章旨在针对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的思路,使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低保资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义重大。它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义、问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自1996年民政部确定在山东烟台、河北平泉、四川彭州和甘肃永昌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以来,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探索了11个年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沿海和一些省会城市纷纷建立了起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相继出台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在各地取得一些经验、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是逐步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当前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意义重大,却仍存在一些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而这一资金的获得,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据有关统计和测算,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截至2004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贫困发生率为2.8%。而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则达到497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才有可能维持,在许多欠发达的地区,财政困难,“吃饭财政”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无力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难以拿出较多资金支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实上,越是财政紧张的地区,贫困人口越多,所需要的保障资金也就越多。尽管中央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困难地方给予适当补助,但财力有限。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
[摘要]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由最初的救急型举措经由道义性扶贫,最后达到制度性救助,由片面的城市低保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扩展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低保障。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后,反映着社会理念和制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为构筑国民公平底线,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稳定百姓预期,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共享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救助,道义性救济,制度性救助,最低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维护其最低生活需要所建立的扶贫制度,是社会保护体系最后一道安全网,它的变迁和演进,从基础层面反映出社会理念与制度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救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最初的残补性举措发展成一项重要的现代社会制度,并且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一、由救急型举措向扶贫型救济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因左的思想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财力匮乏,无法对普遍贫困者予以施救,只能扶危救难,所以,救急性的举措成为当时的主要保障形式。这种“救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救灾,二是救危。
救灾是对灾民的救助。我国是个多灾害国家,每年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约在数十起,其中尤以水灾、旱灾为甚。每当灾害来临,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国家动用有限财力扶助灾民度过灾荒。救危是指对社会中那些无劳动能力、无任何生活来源、又无任何依靠的特困人员的救助。这些人大都是孤老残幼,无任何生活出路,属于特殊危难人群,只能依靠国家扶助。这两类群体是急需救助的人员,通常以实物救助为主,如粮食、衣物、煤柴等,以解决生存危机。
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市政府年出台的《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内四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提出如下调整补充意见。
一、调整保障标准,提高部分地区保障水平
从年5月起,各区、市、县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按下述标准执为月人均150元。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由月人均20元提高到50元。
二、统一保障形式,调整保障内容
从年5月1日起,在全市非农业人口(含城农人口)中全面推选由新的四位一体基本制度和四项辅助措施组成的多元化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月底前,各区市、县、保障面要达到30%以上。
(一)四位一体基本保障制度包括: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保障我市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辽政办发〔2004〕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困难居民予以适当救助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与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援助、社会互助相结合;
(二)国家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抚养相结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乡是个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的特困乡,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共有3457户13980人。2009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695吨,人均有粮361公斤,经济总收入1552万元,人均经济收入1093元。目前,全乡纳入农村低保的有1279户4986人。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自2009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民政局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结合我乡实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勤政为民”的原则,认真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一)强化宣传,推动低保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板报、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深入宣传《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怒江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福贡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福政发[2009]99号)等农村低保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广泛宣传实施低保制度的目的意义、申报审批程序、保障标准和目标要求,大力宣传低保制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党和政府的农村低保政策及具体要求,提高对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认识,为扎实抓好农村低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强化领导,推动农村低保工作稳步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城乡救助体系,把农村低保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乡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低保工作。同时,各村民委员会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动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实施。同时,结合我乡实际研究制定了《××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全面指导抓好全乡低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