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5:0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佤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佤族新年“接新水”

春节在佤语中叫“卧”,是佤族一年中最欢乐、最高兴的日子。在节日祝辞中,佤族老人常常念到:“把牙公艾,斋公尼,卧公桑”。“把牙”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斋”是中秋节,“卧”是春节。祝辞的意思是把牙节老大,中秋节老二,春节老三。佤族全年有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是第三个节日。

在春节前几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好吃的食品,酿制水酒,大人小孩准备节日服装,修缮房屋,备足柴禾。临近节日了,妇女割草准备马料。

佤族过年又叫“新水节”、“迎新水”、“接新水”,佤族春节最有意思的也是“接新水”。春节前几天,人们准备迎接新水。全村召开会议,杀鸡占卜,确定一户为接待户,每人凑出一碗谷子或一碗米、一只鸡、一筒水酒、一棵竹子,作好准备。第二天清晨,巫师带上祭品到水源地祭祀水神。巫师回到寨子后,全村男人立即出来参加修水沟,每家至少要有一人参加。除特殊情况经村寨会议批准外,无故不参加者要受到出双份物资的处罚。人们在高处挖水沟,低凹地方用竹子搭水槽,当天一定要把水引到寨子旁的大门外,但不能引入寨内。不参加引水的人则全部投入大扫除,打扫村寨,清除垃圾,铲除杂草,铺平道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三天清晨,太阳刚刚升上山头,全寨无论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从寨外到寨子中,排起长长队伍,将新水引入寨内。人们喜笑颜开,高声欢呼新水到来。早等在涧槽边的巫师,一手拿一个小小的竹筒,一手拿芭蕉叶,作好迎新水的准备。新水一到,他念颂道:“日日盼,夜夜盼,男女老少盼来你,终于把你盼到寨子里。望你长流不息,给全寨人带来福气,……”同时用芭蕉叶在水面不停地划来划去,表示对水的热爱和尊重。人们在水流两边栽上四棵木杈,插上鲜花。巫师接上一竹筒新水送到接待户家,倒入原先已经盛水的铁锅,再把各家拿来的肉、米倒入锅里,煮大锅烂饭,准备招待全寨子的人。

巫师离开涧槽后,大家欢呼着涌向新水,先喝一口尝新水,然后洗手、洗脸、洗发、洗澡,用竹筒接水回家。除了接新水外,大年初一这天是佤族“戒忌日”,不能干活,不能出寨门,外人夜不宜入户。初二清晨开始,亲友互相拜访,新姑爷拜老岳父,同时开始叫做“考敖窝”的打歌,拉开春节狂欢的序幕。

查看全文

浅析佤族经济扩大的策略

摘要: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查看全文

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创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西盟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了西盟佤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继而探讨了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的策略,希望为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而民族舞蹈已经成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掘佤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就必须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好地舞蹈。

一、西盟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山中心区的民族,自称“瓦”“安瓦”“布饶克”“勒瓦”等,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舞蹈文化历史悠久,舞蹈的特点也是粗狂豪放,热情似火。佤族的宗教众多,信仰复杂,对于早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一些动物,都觉得是不可捉摸的神圣之物,于是这种敬畏之心就体现在舞蹈中,通过舞蹈的一张一合,或敲击,或跨步,或爬行,无一不体现出佤族人民对于灵魂的尊重和崇敬。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佤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

二、西盟佤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

查看全文

小议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策略

摘要: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查看全文

佤族经济发展战略小议

摘要: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查看全文

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摘要: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查看全文

饮食文旅资源开发对策

摘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地处云南西部,有着丰富独特的饮食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越的政策和地理环境,但沧源的文旅融合效果一直不佳,存在对沧源佤族美食特色打造不足、宣传力度亟待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急需优化等问题。对此,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佤菜的保护力度,多举办美食活动来优化游客体验,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以此来提升沧源文旅资源的融合度,从而助力沧源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沧源;佤族饮食;文旅开发

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关系密切,对于丰富旅游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位于西南地区、云南省边陲的佤族也同样受到学者的青睐,涌现出一批与其相关的论著。关于佤族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有赵富荣的《佤族风俗志》、李洁的《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和魏德明的《佤族文化史》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佤族的社会习俗进行了分析,但仍局限于民俗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角度。事实上,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关于佤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有陈国庆的《佤族食俗》、陈燕的《沧源翁丁村佤族饮食旅游资源开发》、石安银的《沧源佤族历史旅游文化资源研究》等,上述研究大都对佤族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描述,但是对佤族饮食文旅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一、沧源佤族传统饮食

沧源佤族聚居地,位于北回归线之内,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炎热潮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佤族人民饮食以酸辣口味为主,且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沧源佤族饮食概况

查看全文

艺术价值论文:甩发舞的艺术特点和价值综述

本文作者:刘源工作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佤族甩发舞的动作优美而洒脱,“时而像火焰升腾;时而似黑云留瀑飞溅;时而又如翻滚的巨浪,此起彼伏;时而又风平浪静。”佤族姑娘跳甩发舞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与动作融合在一起,通过甩动头发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舞蹈节奏感强、舞蹈服饰极具民族个性佤族甩发舞有很强的节奏感,整个舞蹈过程给人以热情、劲爆、活力的感觉,让人很想跟随舞者一同舞动。佤族的服饰大多用自家织的棉麻布缝制,颜色以黑、红色为主,既简单又大方,同时佩戴他们特有的饰品,如大圈的耳环、银手镯、银头箍和项链等饰品。佤族男子喜欢用黑或红布把头缠绕,穿没领的短衣,裤子宽又短,手戴银镯子,甚至还穿耳洞,脖子戴竹藤圈。佤族男子喜欢纹身,身上纹牛头和鸟之类的,反映佤族崇拜自然。佤族姑娘的服饰鲜艳、好看。上衣是黑色或蓝色的无领短衣,下身穿漂亮的筒裙,筒裙的边上织红、黄、蓝等颜色的花边,由红、蓝多种图案制成,图案从近处看交错起伏,远看则像波涛滚滚,佤族姑娘身上佩戴大圈银耳环、银手镯等饰品,在腰上或腿上戴一根竹藤圈,根据竹藤圈的个数可以判断她们的实际年龄。

(一)健身娱乐价值甩发舞可达到健身和健美的效果,甩发舞的动作主要集中在头部,为躬身前甩、后甩、旋转甩,所做的都是头部运动,在做“脊椎操”一样,但比脊椎操的效果更好。因此,每天抽时间跳下甩发舞,做头部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还能预防脊椎病,同时释放紧张的压力,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既可健身,又可以活血养颜。有人把这种舞蹈称为“美容养颜活血”的舞蹈。跳舞对人的身形、气质和仪态有一定的好处。听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可以陶冶情操,忘记一切烦恼,把心灵陶醉在舞蹈中,给人融洽、亲切的感觉,在甩发舞里得到愉悦情感的体验,达到健心的作用。(二)旅游开发价值甩发舞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旅游开发的优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们不仅喜欢时尚的事物,复古的事物也深受喜爱,甚至还掀起过一股复古风。人们开始喜欢穿民族服饰,佩戴民族首饰。人们厌倦城市的喧嚣时,往往会向往深山的宁静,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被开发为旅游基地,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民族民间舞是景点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可以欣赏到当地的地域风情和美丽风景,还可欣赏独特的民间舞蹈。它作为一种艺术,供游客们观赏,有旅游开发的价值。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佤族文化的真谛,了解它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和文化内容,体验佤族民俗风情,让游客们身心愉悦,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充分挖掘、开发佤族甩发舞的旅游价值,不仅对佤族旅游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外,还对佤族的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三)文化传承价值佤族甩发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没有保护就无法传承。如今,政府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对民间艺人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大了保护力度,已初步形成相应的保护与培养体系。佤族成立了原始部落文化村,为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深受游客、专家学者的赞赏。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佤族的甩发舞,使之更有魅力;甩发舞给予人的原生态之美感,使人身心愉悦;舞台艺术和文艺工作者的创新,让甩发舞有顽强的生命力并风靡海内外。如今,甩发舞在民间艺术中取得优越成绩,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关注它,让甩发舞得到保护、发掘和利用,让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查看全文

国土资源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09年,我局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及时制定了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好网上信息公开,我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局2009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2009年,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以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县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县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确定局办公室为信息公开的牵头部门,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完善县国土局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指南,及网上公开信息的编辑工作。进一步拓宽政务信息公开的主渠道,确保我局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我局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制定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确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机构承办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推进体系。

2009年,为贯彻实施《条例》,我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佤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佤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佤族自治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试行)》等制度。局行政办公室每月对各股室、所信息公开工作量进行考核公布,并与每个股室、所年终信息化工作评比挂钩,切实推动国土资源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查看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认真总结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方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年9月14日至18日,由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局、市文联等有关部门人员,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三县实地走访查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三县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汇报,系统分析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情况

市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大量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诗歌、谚语、服饰、绘画、建筑、工艺、习俗以及民歌、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祖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为抢救与保护、传承和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怀,文化等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年3月至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对九县一区90余个乡镇的430余个自然村,组织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共调查3100多人,拍摄录像资料3600分钟,拍摄图片资料3000余张,编纂成《思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共491项。通过细致普查和精心编纂,年,我市第一批共向省级申报的项目220项,其中,保护区14个,传统文化之乡19个,传统文化传承人113人,其他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等类74项,所申报的项目数量为全省各地(州)、市同期之最。年,在国家、省、市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市分别有国家级1项、省级14项、市级491项入列。年,在国家、省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市又分别有国家级4项,省级11项入列。

截止年8月,我市共有8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各级名录,其中: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25项、市级名录491项、县级名录308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2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51人,市级98人。各级政府对传承人给予了经济扶持,其中国家级每年补助5000元/人、省级每年补助3000元/人、市级每年补助1500元/人。

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