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4:5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走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未来动漫产业走向

动漫产业是以漫画、动画为研究主体,包括其起源、发展经过、未来发展走向等内容,辐射网络游戏、图书小说、电影、周边玩具、音乐制作、服装设计、动漫产业链等多个领域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动漫艺术从艺术的一个角度展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反映人类的精神。

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局面,其中日本尤为突出,日本动漫已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但美国作为世界文化的象征,聚集世界各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迪斯尼为首,创造着雅致的画廊。面向儿童的,就该纯真;面向成人的,就该美妙。动漫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也就应该有超越思维的永恒。当前,世界动漫发展正处于黄金期,而国产动漫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阶段。因此,迫切需要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动漫进行研究,弄清其发展规律,以服务于国产动漫的发展。

一、国外动漫产业发展状况

如今在日本动漫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其经济地位已超过了汽车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六,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据统计,2004年日本动画片仅在美国的销售额便己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而美国的游戏业已经连续4年超过位居全球第一的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然而情况正在起变化。由于劳动条件和收入迟迟得不到改善,以及业务国际外包的扩大,日本动漫产业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和“空心化”的新趋势。愿意从事绘制工作的日本人越来越少,不少优秀的人才跳到游戏产业。据统计,日本动画行业的离职率在80%左右。如东京KBC证券的一名师所说:“对于大多数动漫企业而言,成功稍纵即逝,而盈利的机会时有时无。”

因米老鼠和唐老鸭而享誉全球的迪斯尼公司,在2001年4月裁员4000人,第三季度股价下跌40%,主题公园收入持续下降。由于在动画片领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不得不向动画领域之外扩张,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推出了《珍珠港》和《加勒比海盗》。在影片《珍珠港》中,许多可以用电脑特技合成的镜头却采用了实景拍摄,结果其成本由500万美元抬高到1.35亿美元,由此不难看出迪斯尼试图“转型”的决心。由此可见,虽然动漫产业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其仍然有一定起伏,如2005年10月美国视频游戏零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且产业内部发展也不均衡,而游戏产业比动画产业发展势头更猛。但我国对动画产业的支持力度却明显大于游戏产业。据NPDGroup统计,美国2004年游戏总销售金额为99亿美元。其中游戏软件销售的具体数字是,视频游戏软件的销售额达52亿美元,PC游戏软件销售额达11亿美元,掌机游戏销售额达10亿美元。因此,如果对动漫产业内部状况不加以细分,笼统地提出一个动漫产业政策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中国动漫产业概况及发展潜力

查看全文

药师走向病人探究论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不断完善、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医院已由过去纯福利型事业单位被推上了市场,市场经济规律在医院的管理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疗服务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竞争机制,而这种竞争机制是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是拟开展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这种竞争机制不仅将引出“三定”,即定医院、定药店、定目录,它真正要引出的是医疗行为的规范、药品质量的可靠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面对这种竞争的态势,医院药学的发展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这意味着:谁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谁就能够生存;否则将被淘汰出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迎接挑战完成新形势下药师的职责呢?

1观念向国际先进水平转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药师走向病人的行动应该源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从单纯处方调配到对医师处方或病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血药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药学情报服务以及药物咨询等,我国医院药师已经在临床药学的工作中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

近几年我们接受的新观念──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则集中体现了当代国际药学服务的先进思想。它的核心是:药师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的利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提供药品的态度、行为、承诺、关怀、伦理、职责、知识和技能,都是为了使病人获取最佳的治疗结果。美国临床药学经历了4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药学博士培养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并由经过这些严格训练的临床药师(ClinicalPharmacist)活跃在临床第一线,深入到病人床边,其药学服务已深入人心。

1999年12月9日-1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的第34届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HospitalPharmacists,ASHP)年会上ASHP主席BruceScott强调:什麽是“ASHP2000”,那就是使病人受益。本届年会将“药学服务模式转变”作为一个大会的主要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药学监护包括面向病人和面向社会两方面的具体实践。比如大会设立的专题包括:ASHP关注卫生保健和急救医学;ASHP关注卫生保健市场的变化对经营者购买决定的影响;ASHP关注降低贫困者保健费用经济负担的政策等。基于这种前提,“药学服务培训”成为大会的另一个主要议题。大会设有“设计你自己的计划提高员工提供药学保健的积极性”、“发掘你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等主题。从以上可以看出药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病人利益的观念贯穿于ASHP药师服务的始终。因此,我国药师要走向病人、走向社区首要的是转变观念。

查看全文

电视走向市场

一、中国电视伴随中国经济同步发展

中国电视媒介40年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大至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这是中国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自1961起,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行,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电视媒介也步入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这是中国电视媒介的停滞阶段。1966年开始“”,全国的经济秩序、生产秩序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被严重干扰破坏,全国大多数电视台被迫停办,甚至中央电视台也停播了一个多月。

第三阶段是1976年10月粉碎“”以后到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前的8年间,这是中国电视业的复苏阶段。这一期间,我们的国家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刚刚重新起步。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已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明确,整个国家处在一个由乱到治的阶段。作为传输信息重要工具的电视媒介同整个国家形势一样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第四阶段是从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到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召开的近10年间,这是中国电视业迅猛发展的时期。这10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10年,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正因为这样,到1992年我国的电视台已有586座。

查看全文

读书让平凡走向辉煌讲演词

大家好!

感谢厅领导、机关党委、工会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把阅读《的读书生活》一书的深切感受与各位分享,我的演讲题目是《读书让平凡走向辉煌》。

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室、你舒适的书房里捧读一本书时,能否想象一个人头顶着炮火震落的尘土还在潜心读书?

当你出入于各大书店、书吧,随意翻看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时,是否能体会一个人因得到一份过期的报纸而欣喜若狂?

而这正是经历过的读书环境。其实,不管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从未放弃过读书,是读书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是他的老师,让他收获知识;书是他的挚友,让他丰盈人生;书是他的灵魂,让他充满睿智。

《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一阵子我每天晚上都去向采访共产党党史,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什么都不管了。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我正像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就大口大口吃个不停。”

查看全文

国债政策与财政的走向

1998年以来,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以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维护财政的稳定性及消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作用等方面,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凸现,尤其是全球经济萎缩,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继续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来应付经济周期,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以图冲破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笔者试想以国债政策为切入点,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谈几点看法。

一、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

通过发行国债,聚集民间资金来扩大内需,发挥其乘数效应,这不仅有理论支持,更有实践经验总结。但是,我们并非因此一谈扩大内需就油然想起要发债。国债空间大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这恐怕还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从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率看我国的国债规模

如表1,从债务负担率来看,我国尚存发债空间。但是,债务依存度,尤其是中央财政的依存度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目前财政收入受到制度外收费项目的排挤,经过调整之后,人们对此指标尚可接受。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费改税工程才刚刚起步,在未来3-5年内不可能有彻底改观。因此,笔者认为财政收入受到收费项目的排挤,侵蚀财源的现象在以后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债务依存度依然较高,政府在发债时,必须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发债空间。

查看全文

走向完整的分裂

一种有助于自身的自我分析,它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在真诚与不断求索中生成的。恰如写诗,真正的诗并不依赖单纯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中和血液中的痛苦的生产。纪德说:“应该而且只能在自身寻觅个人的伦理观,不应将任何外在于自我的东西强加给我,或以此约束自我。”然而,真诚,对于自我本身的忠实,却又容易在童年萌发的神秘主义染色下进入象征的桎梏。象征,犹如一把利刃,切割着自身,走向多元化分裂。无形中,我们区分着灵与肉,上帝与魔鬼,地狱与天堂,或者其他的一些意象。二元论和道德主义,都是急性子,他们不满于单单的看或者行走,紧要的是先作出判断。如此的判断恰恰成为了看和行走的束缚。但表现在纪德身上,象征似乎并不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纠缠的线团。

手淫,首先是肉体的,其次才是精神的和思索的,甚而是生活方式的。纪德对玛德莱娜的圣洁之爱,几乎达到了消除实体——人,的地步,此中不难看出一个清教徒的的深的宗教影响。同时,这种对实体的消除的爱注定跟源自肉体的骚动是割裂开的。灵与肉的这种状态,使纪德同时趋向天堂和地狱,一种二元论逐渐的将主体——人,撕裂开来,使其饱受痛苦。而另一方面,新教提倡的内省和反省,无疑加重了分裂的封闭性和纪德的幻梦和想象,把事件掩饰起来,单单在心灵里通过忏悔达到一种空的“和谐”。然而这种灵与肉的持续对峙却越发变得压抑和窒息。纪德深陷西奈半岛的阴暗之中。

身体,被纪德曾经称为行为的起源的所在,却丛生着疾病,以致过早地将纪德拉入一种生成的焦虑中,而且对自己的生命很是担忧。在这样狭缝式状态中,或者是哈姆雷特,或者是唐璜,或者是唐·吉诃德。如此三个角色在纪德的人生舞台上穿插演绎那些悲喜剧,将痛苦、快慰、压抑、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纪德在情感低落的时候,在为自己探索一个和谐存在的时候,曾试图批判三者的滑稽;但未能彻底,直到临死前,他说:“始终是介乎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挣扎?”

文学创作,或者说唐·吉诃德之矛,在纪德的自我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德借《伪币制造者》中小说家爱德华的思考,表示:“我的心只因同感而跳动;我只通过他人而生活;可以说我是通过或者与人结合而生存,而我从没有比躲开自己而成为另外一个人更感到生命力的充沛。”一种生命的他者求索,其实就是一种幻梦和想象的表现,也是一种象征。他,纪德,小说的创作者,在不同的角色中游荡着,穿梭着,体会他们不同的情感。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或者可以说,小说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纪德。他把自己身体潜在的冲突、情感、欲望,生成笔下各样的人物,并在小说的情节里求索一个可能的和谐相处。

分裂,就一定要完整吗?起码最初,纪德是这样认为的,虽然后来有了更深的认识。纪德于1919年写道:“我从来不会放弃什么,我在自身同时庇护着精华与糟粕,我生活在分裂的状态之中。可是,我身上共存的各趋极端的东西并没有像某种存在和生活动人心魄的集中感受那样,给我带来太多的不安和痛苦,这该如何解释呢?截然对立的倾向没能使我成为一个痛苦的人,却使我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存在,——因为,痛苦伴随着某种人们希望摆脱的状态,而我并不想逃避这种使我全部存在的可能得到发挥的状态。这种对许多人几乎是不堪忍受的对话状态,对我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心境,就像一个嗜酒的人喝醉的状态,他不是在酒中求索,而是在醉酒后求索。他渴求的是那样的状态。

然而,每次的对性压抑本身的冲破,随后都会带来重新的分裂或者是依然的分裂。特别是在手淫控制他的时候,他思想混乱,身体虚弱,情绪低落,如他所说,“为了可悲的安宁”。什么样的“安宁”呢?分裂的冲突和一种对自身的模糊所造成的混乱。越是如此,他越是无法摆脱手淫。直到从爱恋童稚中得到第一次的灵与肉的和谐相处,仿佛行为依照了自身的伦理观。这种激情和欢乐,使他很容易摆脱了手淫的控制和思索的混乱,使他感觉到“新力量”的存在。

查看全文

从形式民主走向实体民主

随州市农村从“两票制”到“两会制”是对农村基层民主的深化,在解决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的两大难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改进村党组织的领导,在村民自治的法治框架的背景下,增强党组织权威的民意基础。这是实施村民自治制度过程中一大难题。

村民自治是赋权于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在村的范围内,全体享有选举权的村民通过秘密划票、平等竞争、公开直选等形式,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能够代表村民利益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民主选举不仅变村干部由自“上”而“下”的任命为从“下”往“上”的“选任”,赋予了村民自主决定村庄领导人的民主权利;而且,授权方式的转变,也使村委会获得了来自村民普遍认同的合法性权威。广泛的村民基础,使村委会在村庄政治生活中拥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作为村庄社区领导核心的村党支部,其成员的产生方式则主要是由上级党组织任命或由支部成员(少数几个人)选举。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差异,使村支部书记缺乏充分的民意基础,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以致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面前感到底气不足,党支部领导不了村委会,导致“两委”关系不协调。

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尽管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但其并不享有挑战党支部权威的权力。但是,村党支部选举方式不如村委会主任选举方式开放,往往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或直接由上级组织任命,削弱了党支部的群众基础,抑止了党支部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水市的“两票制”实践,创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方式。通过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办法选举村党支部书记,不仅使村党支部获得了村庄社区的合法性权威,而且有利于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与此同时,“两票制”也发出了不能代表群众利益的党员不能当村支书的明确信息,使村民感受到,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选举制度创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和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村委会的直接民主选举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两票制”选举,以民主的方式产生“当家人”,较好地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这是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修订以后村民自治进程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仅仅有民主选举远远不够。民主选举虽然是保证村民意志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但它不必然保证选举产生的权威性组织,一定能在制度实践中代表村民利益和自觉实现村民利益。如何在实行民主选举后加强民主决策,更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现阶段实施村民自治制度过程中又一难题。

现代民主政治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公民选举官员和公民控制决策。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实践来看,民主选举较好地解决了“公民选举官员”的问题,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则为有效“控制决策”提供了制度保证。村民自治的内容不仅表现在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而且还表现在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村民都享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两会制”的实行,使村民参与村务有了具体的民主实现形式。根据“两会制”的规定,村务要事的决策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由党员大会提出决议预案,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决议,由村务监督小组监督村“两委会”执行。通过“议题、预案、决议、执行、报告、评议”等六道程序,“两会制”不仅使村民能够参与到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村务要事的民主决策中来,保障了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解决了“民主决策”的问题,而且,也同时解决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问题。从随州市实践的情况来看,“两会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德育发展当前走向研讨

一、规范化德育的历史统治地位

所谓规范化德育,是指这样的一种德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者坚持自我本位,片面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质疑的绝对的道德权威,受教育者被看做是服从主体的无意识的满足教育者主体价值需要的价值对象;教育者以强制、灌输、训导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目的的改造,要求受教育者无条件的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1]在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以前,规范化德育模式一统天下”,一直在社会思想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规范化德育长期存在并有效运行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社会政治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缺乏民主的社会,新中国诞生前,在极端的专制统治下,专制政权把德育纳入其权力体制,并作为日常维系专制统治的主要手段,因而德育本身也必然是专制的,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臣民和顺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在很长时间内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状况、阶级结构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和建国前相比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党在执政方式上仍然继续了革命党理念下的“革命化执政”,依靠广泛的政治权力推行其路线、方针、政策,强调政治优先、思想统一,德育的根本要求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在缺乏民主的政治环境下,德育不可能培养人们的自由思想和自主意识,规范化德育模式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不二选择。

第二,社会经济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并受其深刻影响的社会,社会具有天然的封闭性,社会内部、社会与外部之间缺乏联系,受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上都高度依赖国家和社会,缺乏个体主体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信息闭塞,缺乏竞争观念和开放意识,思想观念保守且根深蒂固,缺乏怀疑和批判的能力,使规范化德育能够在它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上天经地义地持续着。

第三,社会文化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作为信仰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缺乏主体性的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人对于自然界的主体性,而是将自然与人合一,甚至将人置于自然界之下,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极少将人视作独立的个人。在长期的传统文化浸润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没有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的道德思考和价值判断,使规范化德育长期延续得以可能。

第四,社会思想道德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思想一统、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单一的社会,当然,说道德价值观单一,并不是说在这个社会中只存在一种道德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和多样,但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社会。传统社会中尽管也存在与统治阶级不同甚至对立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在政治上都不具有合法性,统治阶级总是把代表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强行推展到整个社会中,强迫其他阶级和阶层承认、接受、遵守这种道德价值观体系。因而在客观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存在其他道德选择的可能性,这使得规范化德育不会遭受质疑和其他合法道德观的挑战,并得以长期有效实施。

查看全文

节能涂料发展走向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动力,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节能环保新路具有重要意义。时下,“低碳生活”已成为了最时髦的词汇。各行业纷纷倡导“低碳”理念,打造环保生活,家电要“低碳”,能源要“低碳”,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节能减排从我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涂料产业作为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也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重任。尤其建筑涂料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拉起了“低碳”大旗,节能减排另辟蹊径,未来建筑涂料发展的方向值得关注。

1“低碳”涂料推广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涂料曾一度成为世界环境公害,过去几年,涂料已经成为世界环境污染的十大危害之一,有资料显示,涂料造成的污染已经仅次于汽车尾气的危害,位列全球环境污染源的第二位。涂料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其组成中含有的有害物质。现代涂料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和有一定毒性的各种助剂、防腐剂及含重金属的颜料填料,在生产与使用中都可能产生有害物质,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全球变暖的警钟已经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危及整个地球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发展,干旱带来的饥荒正逐渐蔓延全球,洪涝冰雪灾害更是频频发生,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会议已经顺利召开,众多涂料企业也在朝低碳前行。而这场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也标志着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革命至今的第三次革命——低碳革命。低碳建筑涂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不含有害物质,而是尽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近年来,涂料引起的中毒事件不断见诸媒体,人们对涂料的环保问题已经日益关注,绿色环保涂料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在购买涂料时会选择购买高品质、低污染的绿色环保涂料。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资源产出率的指标不难看出,随着低碳环保全民行动的不断深入,国家也十分重视国内生产企业是否对低碳环保做出贡献。精细化学品产业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预计也是此次重点规范的对象,而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涂料产业更是不能幸免,涂料行业首当其冲受重创。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10种有色金属稀土矿、磷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涂料行业生产原料以石化制品、煤加工副产品合成或植物提取、合成产品为主,生产过程副反应多,产生废弃物组分复杂。生产过程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如苯、苯酚以及衍生物,具有较强刺激性气味。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CODCr常几万mg/L)、色度高、含盐高、pH极端、难生化降解等特性。国家一旦制定资源产出率指标,涂料行业首当其冲会受到重创。那么,为了稳定涂料行业的发展步伐,涂料企业也必须做出节能减排、技术更新的准备。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的变化都将对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国家对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法规标准,涂料亦是如此,从建筑涂料到木器涂料再到工业涂料,每个系分领域都有相应的标准在规范着市场。涂料标准法规的出台,不但可以规范行业市场,提高涂料产品整体质量,同时还对涂料中的可挥发有害物质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正式实施《GB24613-2009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限量》对,铅总含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而这些标准的出台,也可以促使玩具涂料市场的规范发展。作为配角,涂料发挥着极大的“主人翁精神”为很多行业“增光加彩”,当然,中国涂料产业发展至今,已具有很大的规模,自2009年起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然而中国涂料产业虽大却不强,这是因为我国涂料企业在涂料技术以及高端原材料供应上仍与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是目前我国涂料产业的症结所在。而在未来涂料产业中,高端市场却是整个涂料行业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这一点需要更多本土企业的关注,如果发展涂料的技术水平,让中国进入涂料强国之列。

2建筑涂料的功能特点及市场潜力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能体会到,都市生活是繁忙而紧张的,一个温暖的家能带给每个人最放松的休闲时光。让家变得温暖舒适,首先是房屋室内、外离不开低碳环保的建筑涂料。建筑涂料涂层对被保护建筑物有装饰和保护功能,以及防水防火等特殊功能。建筑涂料的目的首先在于遮盖建筑屋表面的各种缺陷,使其显得美观大方、明快舒畅,又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配合。涂料的装饰功能包括平面(色彩、色彩图案和光泽)和立体(立体花纹的设计构思)两个不同质感的装饰。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功能基本相同,但要求标准不一样,通常内墙喜欢采用较平的立体花纹或色彩花纹,避免高光泽,而外墙要求光泽和富有立体质感的花纹。建筑涂料能够阻止或延迟空气中的氧气、水气、紫外线以及工厂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对建筑物的破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不同种类的被保护体,要求不同性能的涂料。混泥土沙浆基底的外装修,要求涂料具有水分控制功能即防水性、防潮性、排湿性,以及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等隔离作用,和对各种化学药品的隔绝作用。金属(如铁)基底,最重要的防锈性。室内、室外环境不同,室外涂层时常受到风吹雨淋、冬冷夏热的高低温变化,以及紫外线的破坏,因此,外墙涂层要求达到的指标比内墙更高。随着各种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功能性建筑涂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外墙涂料除了对建筑物具有保护和装饰作用外,还应有其它特殊功能,如涂料的防水防渗、高耐污、防碳化、抗静电、防霉杀菌、保温隔热、防火阻燃、隔声抗裂等功能。部分室内涂层要求具有隔音、防结露、防霉防藻功能,有些建筑装修要求涂层具有防火、防水、防辐射、杀虫、隔热等功能。此外,为了满足建筑涂装的某些功能要求,过去工业涂料领域使用的一些功能性涂料经过性能上的改进,近年来也在建筑涂料领域得到开发应用,成为新的功能性建筑涂料,例如:防腐涂料、防锈涂料、防滑地面涂料、耐磨地面涂料、弹性地面涂料、可逆变色涂料等。这类涂料拓宽了建筑涂料的应用范围,增大了建筑涂料的实用性,提高了涂料在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中的地位。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树脂涂料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合成树脂涂料中,醇酸涂料和氨基醇酸涂料的使用比例正逐渐缩小,而质量较高的丙烯酸树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聚氨酯涂料及各种水溶性树脂涂料呈增长趋势,利用高憎水性能的丙烯酸胶为基料生产的抗裂防水弹性涂料将会发展很快。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粉末涂料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粉末涂料完全不用溶剂,是一种既节省资源又无毒无污染的建筑涂料新品种,欧美等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呈持续增长的势头。我国建筑涂料市场一直被国外厂商看好,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涂料厂商在中国的建筑涂料市场中已获相当效益。国内涂料行业也已形成多档次、多品种、全方位的生产格局,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比重和市场占有率均逐步扩大。我国目前生产的建筑涂料主要有2大类:一是合成树脂乳胶类,包括乙丙乳胶漆、苯丙乳胶漆、氯乙烯—偏氯乙烯乳胶漆、聚醋酸乙烯乳胶漆、环氧—丙烯酸乳胶漆等。二是无机高分子类,主要包括以硅酸盐、硅溶胶为基础配制的各种无机建筑涂料。建筑乳胶漆的技术关键在于乳液合成。内墙涂料市场上以苯丙乳胶涂料、乙丙乳胶涂料为代表的中档产品为主;以聚乙烯醇及其缩甲醛类为基料的低档涂料市场在萎缩。内墙涂料占建筑涂料总量的75%~80%。以纯丙或苯丙乳胶漆为代表的中高档外墙涂料的比例仍然较低,产量约占涂料总量的15%,防火防霉、防虫杀虫、隔音隔热、抗静电等功能性建筑涂料产量则更低。据有分析,中国涂料市场年需求总量应该不少于370亿元,且近10年内,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涂料的产品优势不断凸现,行业人士预测涂料销量今后几年将会以每年至少15%的速率递增。我国建筑涂料市场的特点是:产需同步增长,总量供应有余,高低档产品比例失调,竞争激烈,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市场潜力巨大。十二五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艰巨,采用新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将是未来建筑节能推广工作的重点。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高性能涂料、特种用途无机颜料;制定环保、节能目标,向节能减耗、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保持与国际建筑涂料行业同步,并兼顾建筑涂料功能化和健康化的发展要求。

3涂料企业多种新技术的低碳之路

查看全文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Thispapertracestheorigin,growthanddevelopmentof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oneofthemostinfluentialschoolsofthoughtintranslationstudiesintheWesttoday.Followingabriefdescriptionofitsmajorcharacteristics,thepaperdwellsontheschool’srelevancetotheChinesetranslators.Thepointismadethatthedescriptivetheorycanexplaintheorientationofallkindsoftranslations,broadenthescopeofthefieldofstudyandenrichthepracticeoftranslationinChina.

Keywords:prescriptive;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alanguageart,translationhasoftenbeenconsideredfromtheviewpointoftimelesslinguisticrules(whichhasledtoanormativetendencyinthe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