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4:3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走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播学新网红走红原因探析

摘要:在互联网传播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艺术市场已不是艺术家和明星们的天下,近些年涌现了大批新的粉丝追捧对象:网红。今年迅速蹿红的摩登兄弟组合和95后自由歌手王北车受到了网友尤其是青年女性群体的大力追捧和青睐。本文就他们的走红原因及现象,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受众四个角度提出几点分析,以期对“网红热”现象进行反思并对“网红”未来的发展提供意见。

关键词:网红;传播;摩登兄弟;王北车;受众思维;网红经济;粉丝经济

2015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提出“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因其自身特质、行为或事件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发网民关注的人①。不同时期我们看到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红人:有早期依靠文字成为网红的网络痞子蔡、安妮宝贝等;有以审丑闻名的芙蓉姐姐、凤姐等;有靠内容打拼市场的罗振宇、papi酱等;甚至还有以“锥子脸”“大尺度话题”为噱头,晒美照、开网店的颜值网红。近两年直播平台又打造了游戏主播卢本伟,聊天、唱歌主播冯提莫、陈一发等,以及短视频平台上近期爆火的摩登兄弟、王北车等歌手...他们与早期依靠文字走天下的网红已有不同,他们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多元且具有艺术性,有视频、语音、文字与图片等,表达上也更符合现代网民接受信息的方式。

一、传播者:他们是谁

摩登兄弟成立于2014年,由3人组成,分别是主唱刘宇宁、吉他手阿卓、键盘手大飞。四年前在网络平台直播唱歌“出道”,但并不“火爆”。2018年5月至6月,因翻唱《走马》、《讲真的》、《答案》、《我对自己开了一枪》迅速在各大平台蹿红,抖音粉丝从十几万爆涨到2888万,他们每晚在辽宁丹东安东老街的一家驴肉店内做唱歌直播。他们的演出现场也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粉丝从国内外接踵而至,排队几天,带去鲜花礼物只为去看主唱宁哥。作为近期的“爆款”音乐组合,陆续登上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舞台。王北车,黑龙江哈尔滨人,1997年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因翻唱《突然想起你》和原创歌曲《陷阱》在抖音上飞速走红,一月时间粉丝达到852万。打开抖音,刷出来的几乎都是粉丝们发出的他们演出的视频。不管是摩登兄弟组合还是作为个体的王北车,在极短时间内名利双收的现象着实令人惊讶,他们甚至得到了很多明星的支持和赞赏。

二、传播内容的专业化与亲切感

查看全文

电视历史剧走红思考论文

吉炳轩:《弘扬五种精神奏响时代强音》,《中国电视》01年第4期;

徐光春:《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02年第4期),竟占年度生产总量的1/4左右。而从播出方面看,各电视台青睐历史(古装)剧是一目了然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荧屏几乎在黄金档期(18:00-22:00)播的全是历史剧。影视圈里圈外,荧屏前不同年龄、经历各异的观众都被带进对历史剧的审美评判中。”(注:《荧屏群言堂》,《中国电视》02年第3期)甚至出现过30多个频道中有11个频道播放清宫戏的景象。1999年国庆节前,许多电视台上星节目一窝蜂地播放《鹿鼎记》,最多时候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一部历史剧(注:吉炳轩:《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众多历史人物取代了以往传媒中频频亮相的现实楷模,一个个粉墨登场。从唐太宗到唐明皇,从朱元璋到康熙、乾隆、雍正,从武则天、慈禧到还珠格格,从包青天到刘罗锅到济公到韦小宝……他们流传在街头巷尾,弄得妇孺皆知,且深入人心。

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历史剧创作呈现明显的收势,降温的趋向是明确的。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指出,在促进电视剧繁荣和发展的进程中,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变革,抓现实题材作品”(注:徐光春:《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02年第4期)。胡占凡副局长也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工作会议上对2001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工作作了回顾,总结了“控制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生产数量”的经验,“特别是对宫廷、武打类剧目的申报立项采取了压缩比例、从严控制的措施。”(注:胡占凡:《繁荣发展净化荧屏为16大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电视》02年第4期)与这种遏制重古轻今的导向相一致,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少对历史剧创作中负面因素的批评:“近几年,清朝戏走俏,荧屏上便花翎顶戴、马褂满视野,贝勒、格格、皇阿玛叫声不绝”。“从先秦的枭雄到清末的奸臣,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戏说的旗帜下,糟蹋历史,误导后人。”(注:《荧屏电视剧》,《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这种明令遏制和批评对历史剧生产中的盲目、无序、失度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标志着电视历史剧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但不足也是显在的。因为就宏观调控而言,它是一种自上而下通过行政指令来达成计划生产的手段,不可避免地带着强制的色彩。对于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生产,这种调控是必需的。但要从根本上扫清电视剧创作上的一些盲区,仅仅依靠必要的行政指令是远远不够的。就理论界的批评而言,如果仅仅集中于对创作表层特征的粗线条指认,甚至以个人的好恶作感性的批点,就有可能将一场有意义的文化批评引入歧途,弄不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对科学的做法是深入实际,从现象分析入手,厘清电视历史剧走红的内在动因,这样才有可能在总结几年来电视历史剧创作经验教训的同时,规范未来电视历史剧的创作方向,将这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纳入新世纪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轨道。

那么,电视历史剧究竟为什么会走红呢?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观众的喜爱。关于这一点已经用不着我们去花费笔墨作祥尽的考证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潜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即电视历史剧为什么会赢得观众的喜爱?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揭示了电视历史剧走红的一个深层动因。

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电视历史剧的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时代、社会诸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受众独特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电视历史剧契合了特定时代大众的社会心理,顺应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心态。

查看全文

电视历史剧走红

那么,电视历史剧究竟为什么会走红呢?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观众的喜爱。关于这一点已经用不着我们去花费笔墨作祥尽的考证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潜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即电视历史剧为什么会赢得观众的喜爱?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揭示了电视历史剧走红的一个深层动因。

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电视历史剧的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时代、社会诸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受众独特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电视历史剧契合了特定时代大众的社会心理,顺应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心态。

(1)与大众社会心理的契合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极其复杂的多元结构中。就本土范围看,市场经济全面启动,社会进入向商品经济转型的时代。人们从原先的精神化生存坠入了激烈的物欲竞争。信仰坍塌,理想破灭,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问题随之纷纷出现:迷惘、焦躁、道德沦丧、价值失范……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世界格局重组的问题,WTO更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明了。中国经历了80年代自觉的西化失败后又一次不得不向西方看齐。国人本已焦灼不堪、迷乱不已的心理因此越发脆薄:一方面不知所措,一方面又本能地滋生出反抗与拒绝,矛盾重重中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中国的历史深处,企望从“曾经泱泱大国”的往昔岁月中寻找到自我的寄托,寻找到民族自尊自信的支点。95年后席卷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国学热”就是一个明证。这样的历史情景和群体精神风貌,催化了电视历史剧的出笼和发展。从一开始,它就顺应国人回归历史的心理趋向,将镜头锁定历史时空;同时,在面对历史时又着眼于现实需要,力图给困顿中张惶失措的现代人撑起一方不无虚幻的心灵栖居地,让种种纷繁杂沓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安息。因此,电视历史剧的创作策略就是凭借一个历史的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想。与这种创作策略相吻合,在具体的操作上它远离传统的经学式历史书写,无视“历史真实”。尤小刚就曾经这样表白:“在戏说中,历史人物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陈家林也认为历史剧并不意味着与历史一一对号(注:《荧屏群言堂》,《中国电视》2002年第3期)。可见,在创作者那里电视历史剧是“大众文化对历史的再塑造”的产物。其于这一出发点,电视历史剧针对不同的社会心理需求作出了不同的创作定位:或者把电视历史剧视作人们欲望假想和心理宣泄的对象,把隐约的社会角色关系变成鲜明的艺术角色关系,打造出一则则世俗神话。而观众在观看时通过产生联想和认同,又把鲜明的艺术角色关系悄悄地置换成隐约的社会角色关系,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了现实的焦虑、困惑和迷茫,或者在虚实相间里为我们讲述一个古国强者的奋斗传奇。这类作品往往以塑造具有感召力的强者形象为核心,展示人物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凸现人物智勇过人、刚强有力的英雄特质,从而在观众面前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楷模。康熙、雍正、包公、刘罗锅都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艺术形象满足了民族自信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强者匮乏的缺憾,反映了人们在一个英雄逝去的年代里对英雄缅怀和召唤的心态。

总之,无论是虚构欲望的乐园还是架设精神的天堂,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历史电视剧成功地捕捉住了大众的社会心理,从而为人们铺设了一条由现实遁往历史、又由历史返归现实的梦幻大道。人们因此满足了一时性的欲望,消除了不满,散发了能量,获得了愉悦(注: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539)。而电视历史剧也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厚土,扎根其间,一天天地枝茂叶盛起来。

查看全文

电视历史剧走红思考论文

《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02年第4期),竟占年度生产总量的1/4左右。而从播出方面看,各电视台青睐历史(古装)剧是一目了然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荧屏几乎在黄金档期(18:00-22:00)播的全是历史剧。影视圈里圈外,荧屏前不同年龄、经历各异的观众都被带进对历史剧的审美评判中。”(注:《荧屏群言堂》,《中国电视》02年第3期)甚至出现过30多个频道中有11个频道播放清宫戏的景象。1999年国庆节前,许多电视台上星节目一窝蜂地播放《鹿鼎记》,最多时候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一部历史剧(注:吉炳轩:《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众多历史人物取代了以往传媒中频频亮相的现实楷模,一个个粉墨登场。从唐太宗到唐明皇,从朱元璋到康熙、乾隆、雍正,从武则天、慈禧到还珠格格,从包青天到刘罗锅到济公到韦小宝……他们流传在街头巷尾,弄得妇孺皆知,且深入人心。

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历史剧创作呈现明显的收势,降温的趋向是明确的。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指出,在促进电视剧繁荣和发展的进程中,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变革,抓现实题材作品”(注:徐光春:《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02年第4期)。胡占凡副局长也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工作会议上对2001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工作作了回顾,总结了“控制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生产数量”的经验,“特别是对宫廷、武打类剧目的申报立项采取了压缩比例、从严控制的措施。”(注:胡占凡:《繁荣发展净化荧屏为16大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电视》02年第4期)与这种遏制重古轻今的导向相一致,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少对历史剧创作中负面因素的批评:“近几年,清朝戏走俏,荧屏上便花翎顶戴、马褂满视野,贝勒、格格、皇阿玛叫声不绝”。“从先秦的枭雄到清末的奸臣,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戏说的旗帜下,糟蹋历史,误导后人。”(注:《荧屏电视剧》,《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这种明令遏制和批评对历史剧生产中的盲目、无序、失度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标志着电视历史剧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但不足也是显在的。因为就宏观调控而言,它是一种自上而下通过行政指令来达成计划生产的手段,不可避免地带着强制的色彩。对于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生产,这种调控是必需的。但要从根本上扫清电视剧创作上的一些盲区,仅仅依靠必要的行政指令是远远不够的。就理论界的批评而言,如果仅仅集中于对创作表层特征的粗线条指认,甚至以个人的好恶作感性的批点,就有可能将一场有意义的文化批评引入歧途,弄不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对科学的做法是深入实际,从现象分析入手,厘清电视历史剧走红的内在动因,这样才有可能在总结几年来电视历史剧创作经验教训的同时,规范未来电视历史剧的创作方向,将这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纳入新世纪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轨道。

那么,电视历史剧究竟为什么会走红呢?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观众的喜爱。关于这一点已经用不着我们去花费笔墨作祥尽的考证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潜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即电视历史剧为什么会赢得观众的喜爱?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揭示了电视历史剧走红的一个深层动因。

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电视历史剧的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时代、社会诸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受众独特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电视历史剧契合了特定时代大众的社会心理,顺应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心态。

(1)与大众社会心理的契合

查看全文

新闻大炮管理论文

新闻实践中有种频频出彩的重型武器——围绕主题,紧扣焦点,汇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深入挖掘事件的内涵、背景和方方面面,高密集度、强渗透力地集中报道——姑命名为“新闻的大炮”。

一、大炮三型

从新闻界实践和社会发展看,以下三种大炮正在并将继续走红。

大事重做型

重大新闻出现,投入精兵良将“大事重做”,集中时间、集中版面形成气势与规模。在抗洪、入世、申奥、神舟升空……以及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雅典奥运会……我们总能感受到呼啸而来的大炮声!

举个典型案例,《天津日报》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一共30个版。1版以五栏80行高的位置发主席走上天安门的照片,显示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跨世纪;2版发江主席讲话,定报眉“时代强音”;3版发人民的欢欣和拥戴,报眉叫“欢腾时刻”;4版发七常委和江主席阅兵,报眉叫“继往开来”;5至8版突出天津,叫“海河欢歌”;9版报道三代伟人升旗,叫“庄严时刻”;10至12版为群众游行盛大场面,叫“金水河畔”;13至16版报道各大兵种,报眉叫“钢铁长城”;17至20版报道我们的武器装备,报眉叫“世纪之剑”;21至24版报道天安门和全国各地,叫“普天同庆”;25至28版报道国际反响,叫“五洲同庆”;29至30版报道建国以来12次大阅兵,叫“精彩回放”。①

查看全文

抖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摘要] 抖音凭借其将短视频、音乐、社交等功能有机整合,以及从内容、主题、算法等多方面专注于年轻人喜好的准确用户定位,迅速成为时下大学生最喜爱的音乐类短视频社交APP。但抖音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因为同质化创作陷入UGC的困境、沉湎于抖音带来的“即时满足”而带来学业上的问题、受到负面价值观的“污染”。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进驻抖音平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对抖音的内容监管;重视内容生产,用“15秒”打动大学生,从而发挥抖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抖音 短视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十几秒的碎片时间可以干什么?在2G的低速网络时代,一则信息、一张图片可能就需要十几秒,但在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智能化高速网络时代,转瞬即逝的十几秒可以是时下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一款音乐类短视频社交APP上某个滤镜丰富、背景音乐酷炫、收获千万个点赞的短视频。这一创造了无数“碎片时间奇迹”的APP就是抖音。抖音是一款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类短视频社交APP,在与现象级综艺《中国有嘻哈》合作后,于2017年7月进入迅速发展期,2018、2019年抖音更是势头不减。QuestMobile研究院近期的《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24岁以下移动互联网网民的短视频偏好中,73.6%选择了抖音。[1]抖音在大学生中的迅速走红展现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变革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方式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大对抖音APP的研究、开发与使用,从而充分发挥抖音在当前4G及未来5G高速智能化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抖音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原因分析

抖音,正如这一APP的名字,在抖音中制作出的短视频,特效酷炫、背景音乐动感,带着一种“抖动”的时尚感。抖音APP的界面非常简单,点开抖音,直接进入的就是“推荐”界面,“抖友”(抖音用户的昵称)可以观看抖音根据其以往观看短视频的偏好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推送的短视频。此外,“抖友”可以通过“”功能,利用抖音提供的酷炫的短视频及音乐效果,录制15秒或者最多不超过60秒的短视频,然后到抖音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个短视频,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今天你抖音了吗”甚至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语。抖音吸引大学生的“魔力”到底在哪里?1.有机整合短视频、音乐、社交功能。第一,抖音提供丰富的短视频编辑功能。一是抖音提供强大的滤镜功能,既有“抖友”爱不释手的美颜滤镜,也有满足大家猎奇心理的“变丑”滤镜,还有画面抖动、酷炫感十足的“后工业风”滤镜等,更会结合时下热门的话题及时推出新的滤镜,从各方面满足“抖友”的需要。二是多样的场景转换方式。抖音改变了以往长视频逐帧播放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如画面可以灵活放大与缩小、画面颜色丰富多变、画面有节奏感地抖动等,使得内容简短的短视频妙趣纷呈。值得指出的是,不同于一些专业的视频编辑平台,抖音提供的短视频编辑功能操作简单,没有任何视频编辑经验的用户也可以轻松地使用。第二,抖音给短视频配上“酷炫”的音乐。用户在完成短视频内容编辑之后,可以选择给它搭配符合短视频内容风格的背景音乐。抖音通过截取在音乐排行榜上流行的音乐或者时下热门影视作品配乐中最吸引人部分的旋律,通过电音、Remix、倍速播放等方式重新对其进行编曲,为“抖友”提供海量的背景音乐库。对于一些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视频编辑功能与搭配背景音乐的“抖友”,抖音还提供推荐的模板,“抖友”只需要拍摄相关的内容,就可利用这一模板,迅速制作出一个特效丰富、精美生动的短视频。第三,抖音给“抖友”提供了可触及全网络平台的社交功能。完成短视频制作之后,“抖友”可以对视频进行有趣的描述,可以给视频内容打上短视频主题的标签,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然后通过抖音账号短视频,还可以转发至其他网络平台。很多在抖音上走红的短视频,接着在朋友圈、微博、B站等诸多网络平台也相继走红。点赞数越多的短视频将获得抖音更多的在“推荐”一栏中进行推送的机会,制作该短视频的“抖友”也有可能凭借十几秒的短视频,在抖音迅速走红,成为抖音上的“网红”。其他用户可以对视频内容进行评论、点赞,或者一键获得该视频的音乐与视频特效,进行模仿、再创作。抖音通过对短视频、音乐、社交功能的整合优化,短短十几秒内,用户的听觉(音乐)、视觉(短视频)、心理感受(社交)都得到了同步满足。可以说,十几秒的短视频是“浓缩的精华”,包含着极丰富的信息量,蕴含着“走红”的无限可能。2.用户定位准确与专注年轻人喜好。一是抖音鼓励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创作内容)的内容创作。抖音对自己产品的用户定位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其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都围绕着如何能“更懂年轻人”进行。抖音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素材库和各种各样的视频特效、滤镜,只规定了短视频的时长,其他全部交给用户自行创作。这也就是抖音平台的UGC特征,用户自主创作个性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支撑抖音的主要力量。这大大满足了年轻人渴望表达自己的心理,即使是相同的爆款背景音乐,如在2018年大火的《海草舞》《123我爱你》《佛系少女》等,因为用户不同的短视频特效呈现方式,在校园中引起广泛模仿,热度经久不衰。二是抖音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抖音的标语为“记录美好生活”,抖音通过相关的热门话题,如“萌宠”、“别眨眼,我要变身了”、“美妆种草”、“嘿,一起去旅行吧”等,吸引年轻“抖友”广泛参与,将他们的“美好生活”发至抖音,与“抖友”一起分享。同时,抖音努力营造内容为王、每个平凡“抖友”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平台文化氛围。与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相比,抖音用户更加容易通过优秀的用户创作成为吸引众多“抖友”关注的“明星”。根据《2018抖音研究报告》显示,抖音平台“头部”内容者(即有较大影响力的用户)中,普通用户占据了总人数的49.1%。普通用户在抖音平台表现出了与微博相比更大的影响力,并大大缩小了与名人明星间的影响力差距。[2]也就是说,在抖音平台,作品影响力并不与其“粉丝”量成正比,作品内容质量才是传播成功的关键,只要一个视频成为“爆款”,普通人就能一夜爆红,相比微博等平台更容易“一夜成名”。这大大满足了年轻人渴望受到关注、得到赞许的心理。三是抖音通过大数据的计算模式及时追踪年轻人的短视频观看偏好。抖音作为今日头条系的产品,依托今日头条成熟的用户数据算法,通过用户观看的短视频的主题、点赞、评论记录等大数据,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相关话题的短视频,同时过滤、停止推荐用户迅速跳过、不感兴趣的主题的短视频。比如,用户曾经点赞过关于“萌宠”主题的短视频,或者关注过一些宠物主题的短视频博主,或者曾经上传过关于宠物主题的短视频,抖音通过大数据对这些内容进行抓取,通过智能算法不断推荐“萌宠”主题的短视频给相关用户,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当用户感到厌倦,对于抖音推送的“萌宠”主题的短视频迅速跳过,开始点赞、关注、上传其他主题的短视频时,抖音又通过大数据迅速抓取用户的这一转变,调整推送的内容,从而使得抖音的用户黏性得到极大提升。人们打开抖音,发现每一个推荐的视频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短视频之后是无数个短视频,结果是刷抖音刷到“根本停不下来。”二、抖音对大学生影响现状分析抖音迎合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状态,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课余的确拥有很多碎片时间,将这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比如,之前在抖音很流行的“我和我的祖国”校园快闪活动,许多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相关的快闪活动。许多高校也举办了相关的短视频比赛,如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刷”抖音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抖音使用现状、学业情况以及精神世界等都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同质化创作陷入UGC的使用困境被称为“互联网时代伟大的思考者”的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提出了“认知盈余”(CognitiveSurplus)理论,用以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内容分享现象,他将“每个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把自由时间当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项目,而不是一组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的时间”。[3]互联网使大家的自由时间不再仅仅是分散的个人时间,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奇思妙想、体现个人特征的UGC创作,并且将这一个性化内容通过网络和全世界的网络用户进行分享。传统的互联网社区的内容分享对用户进行UGC创作的素质要求较高,如在以文字为主的博客、微博中,用户需要凭借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其他用户交流,而在以知识分享为主的兴趣社区豆瓣、知乎等平台中,用户需要有相关领域较丰富的学识与经历,才可以在平台中成为优质用户,受到关注。而抖音则大大降低了UGC的成本,十几秒的短视频几乎不需要进行丰富的文字描述,也不需要拥有专业的视频剪辑经验,抖音提供的海量背景音乐、一键即可获得的视频特效使有各种奇思妙想的大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创作出多个短视频。但是这种短平快的UGC技术手段却极易使大学生更关注短视频的制作与呈现方式,而忽视对短视频个性化内容及质量的考量。一方面,对于同一个原创的内容,大学生“抖友”换个背景音乐、换个滤镜、换个场景转换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短视频,靠短视频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博得关注、赢得点赞。另一方面,大学生热衷、并且也很擅长运用抖音提供的海量背景音乐与视频剪辑方法,模仿抖音“网红”的短视频,从而通过“蹭热度”赢得关注。围绕着一首热门的抖音“神曲”,抖音上存在成千上万的同质化作品,一个有创意的原创作品往往引起无数大学生“抖友”争相模仿,最后变为攀比哪个内容者的颜值高、特效多、技术炫,而远远背离了抖音“记录美好生活”的初衷,从而陷入UGC的困境:大学生花费大量自由时间在抖音上,期望与其他用户沟通、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最终创作出的却是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学者所共同指出的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同质化、低质量、丧失个性、可批量生产的“工业文化”的产品。2.沉湎抖音带来的“即时满足”影响学业虽然抖音短视频时长只有十几秒,但是由于抖音精准的用户喜好算法可以不断推荐大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于是一个十几秒之后是无数个十几秒,“抖音十几秒,人间1小时”这句话成为很多一打开抖音就“根本停不下来”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真实写照。大学生之所以愿意将大量的碎片时间花在抖音上,是因为抖音带来的满足是一种“即时满足”,而不是一种“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心理学的概念,“指个体为获得更大的奖励结果,坚持目标行为而推迟即时性满足的倾向与行为”。[4]根据心理学的一系列实验,“延迟满足”能力对取得学业、职业等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而“即时满足”则是与“延迟满足”相对应的,可以立即得到满足的一种倾向与行为。抖音提供的满足方式就是一种“即时满足”:大学生打开抖音,一个个短视频提供的丰富的信息令感官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持续满足,打开抖音似乎就可以立即获得满足与快乐。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学业的成功则是一种必须经历“先苦后甜”的“延迟满足”。首先,以大学课堂为例,“抬头率”低是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因为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使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生沉湎于类似抖音的APP带来的“即时满足”,听讲意味着需要集中几百倍于短视频时长的专注,需要忍受感官的单调进行深度思考,而只要低下头,打开抖音,就可以立即收获满足。部分学生虽人在课堂,精力却用于手机上的各种APP,导致在学业上陷入困境。其次,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部分大学生而言,科研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毫无疑问是一种“延迟满足”,只有经过诸多的探索的艰辛,才能取得科研活动的成功。这无疑是与抖音所提供的即时满足“不兼容”的。大学生如果沉湎于抖音所提供的“即时满足”,并且过度依赖这种满足方式,会使大学生排斥、逃避如科研活动这种“延迟满足”,或者在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不肯下功夫就想立即看到结果,这势必会引发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等诸多问题。3.精神世界受到负面价值观的“污染”。什么样的短视频在抖音上容易火呢?一种是“美”,抖音上的“网红”在抖音强大的美颜滤镜中大多容貌姣好、妆容精致、衣着光鲜,靠“美颜”吸引着大学生。另外一种容易走红的则是“丑”,这些短视频的者通过“土味”、故意“出丑”等低俗的行为,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总之,这些遍布在抖音上的美丑纷飞的短视频,使大学生在“刷抖音”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这些短视频背后所裹挟的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一是“娱乐至死”的是非不分的道德观。“万物皆可抖音”是抖音上流行的一句话,指的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发到抖音平台上。因此,为了博得关注,部分大学生对一些明明是“丑”的行为置若罔闻,在抖音恶搞课堂片段、恶搞英雄人物、泄漏他人隐私、模仿低俗内容的短视频等,是非不分、以丑为美。二是“以貌取人”的狭隘低俗的审美观。抖音上的“网红”虽然美,但是这种“美”却是一种被美颜滤镜“过滤”后的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网红脸”。部分大学生被这种审美观所误导,对这种虚假的外在美过度关注、争相模仿,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经济可承受能力,不惜网贷购买抖音“网红”推荐的化妆品、服饰,从而满足这种肤浅的外在美所带来的虚荣心。三是“想当网红”的好逸恶劳的职业观。“网红”在抖音上不仅是社交媒体上的“达人”身份,甚至可以是一种职业选择。抖音上的“网红”大多是“带货达人”,他们利用自己在网络上的高关注度,通过拍摄一个个短视频来推销商品,产生了诸多火爆一时的“抖音爆款”。根据新华网的《95后的谜之就业观》的报告,在新兴职业中,54%的“95后”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主播或者网红。[5]从某种程度上说,隐含在“网红”这一职业选择背后的是一种好逸恶劳的职业观:希望享受光鲜亮丽的生活,渴望来自他人的关注与赞美,却不想脚踏实地地奋斗与努力。

二、运用抖音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查看全文

开展颂党感恩活动工作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广电局《关于举办“爱在党旗下,红动中国心”百万干群颂党恩系列活动的通知》广宣字号和市广电局《关于举办“爱在党旗下,红动中国心”百万干群颂党恩系列活动的通知》九广字号文件精神,在全县广大干群中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广大干群爱国、爱党热情,充分展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与群众心连心、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先锋作用,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得应有地位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组织机构

成立“爱在党旗下,红动中国心”百万干群红色祝福卡颂党恩活动组委会。

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县文明办。

三、活动时间

查看全文

营销合作协议书

甲方:**娱乐发展有限公司

乙方:

本公司有多年网络推广经验,曾成功策划推广过多位网络红人,覆盖文学、演艺两大领域,同时,本公司还承接企业和活动策划,亦取得不俗成绩。

优势:熟悉市场运作,媒体资源丰富,具有全方位的包装策划能力。

一、合作目的:

双方合作目的是为了包装、推广乙方,根据乙方的条件,由甲方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将乙方包装成具备在全国走红的娱乐或文艺新人,使其从默默无闻达到出名。

查看全文

艺术民乐市场化之论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的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民族音乐的发展陷入了困惑。作为艺术工作者,如何使民族音乐走出困境,开拓民乐创作新领域,使当代民族音乐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民乐市场化

中国五千年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灿烂夺目,其中民族音乐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是继承传统的,保留纯正的民族音乐?还是走市场化的革新道路?作为艺术工作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面对民乐市场的低迷,一些音乐人将部分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和影视歌曲改编为民乐演奏,并配以电声伴奏。这种形式在刚出现的时候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没有持续很久,也未在音乐市场上掀起波澜。随后出现了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在组合形式上,女子十二乐坊选用了十二为年轻貌美,技艺精湛的女孩,通过声光配合加上舞蹈化的表演,首先在流行音乐市场火暴的广东包装上市。然而这一新形式没有被国内市场接受,继而转向喜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并一炮走红。,女子十二乐坊采用先期录音,现场假弹。在音乐表演层面,她们大胆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器乐编排手法,除琵琶演员外,其他民乐演员都采用颠覆传统的演奏方式——站势。可以这么认为,以站立的方式演奏二胡、古筝是民族音乐表演的革新。但很快这种演奏方式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为了极大的占有市场,她们采用站势,并没有在创作上有所突破,仅仅是利用外在的表演,以养眼的外形吸引观众。

随着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更多类似的民乐组合形式出现在流行音乐市场。他们多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形式为雏形,在音乐风格上没有创新,只是为了最大利益而追随市场屈从于市场而存在。他们大胆革新,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接近民族音乐的引导性道路,引导业余民乐爱好者走向专业的欣赏道路,但新民乐的“现场假奏”势必会影响到艺术表演应有的真实感,因此这种形式只能作为引导大众欣赏民乐的过渡性手段。

民族音乐市场运作的结果是改变了原有的形式,民乐该如何以传统的形式在市场中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多聆听的是一些经音乐工作者整理的传统音乐及改编的歌曲。到七、八十年代,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开始了真正的创作。当时由于传媒的不发达,这些作品只能在广播中反复播放,娱乐的选择面也比较窄,受众的心态很单纯,所以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新的作品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流传开来。而当下的民族音乐市场,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很少为业外人士熟知,更难出现在大众媒体,只是以师承的方式在本专业领域传。所以民族音乐要进入市场,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推广作用。

查看全文

流行网剧的传播学解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类网剧异军突起、频频走红。作为一种媒介产品,网剧的传播体现了web2.0时代的新特征与新常态,同时也让“IP价值”与“粉丝经济”这两个词站到了公众的视野中。本文拟从传播学视域对网剧的流行和走红进行分析解读,寻找其脉络,研判其前景。

关键词:网剧;IP;传播学;“内容为王”;“粉丝经济”

近年来,“IP”的概念成为影视圈的高频词汇,也是各大电影节、论坛上的热门议题。所谓“IP”,就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知识产权”。在影视行业,“IP”泛指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网络文学、原创文学或者游戏的版权。近年来,这类版权被影视公司竞相购买,从而呈现出“IP”热和网剧热的现象。[1]

一、传播基础“:内容为王”的回潮

“内容为王”与“渠道为王”哪个更合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事实上,对媒介产品来说,这是一个错位的话题,因为“内容为王”所描述的,是人类社会在步入互联网时代以前的一种客观现实:以报纸为典型代表的传统传媒工业在过去百年,一直维持着一种单一的发售渠道,但这种渠道的缺陷在信息源本身就很稀少的年代并不明显。反而,信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人员的素质优良化,让传统媒体对自己的产品非常自信、骄傲,这便是“内容为王”的根源。但互联网出现以后,“内容为王”的重要性被不断冲淡,甚至遭到质疑。我们可以说,“内容为王”已经不是一个客观现实,而是一种对媒介产品的价值属性的期待。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产品,网剧的传播现实证明,内容仍然是决定一部网剧是否可以吸引受众目光、获取持续关注的不二法门。梳理最近三年走红的网剧,我们发现,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13年,由网络红人叫兽易小星团队推出的《万万没想到》,五分钟一集的无厘头喜剧制作很难用精良来形容,但其创意独特、笑点密集,很能体现编剧的水准;2014年大热的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匆匆那年》,演员的挑选精准程度与对小说的忠实还原,网罗了一大批粉丝,风头甚至盖过了投资成本几乎翻倍的同一母题大电影《匆匆那年》。由此可以看出,优质内容供应商是网剧界的“香饽饽”,它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实现IP价值融合置换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少了优质的内容,便无法吸引受众的目光,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传播渠道:多媒体融合催生的“粉丝经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