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12:0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总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总量

排污总量控制计划

严格执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现"到*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解计划》,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计划。

一、实施总量控制的指标和目标

遵循"对环境危害大的、国家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严格控制"的原则,"*"期间我市对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规定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6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废水中的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有毒污染物在"九五"期间已得到较好控制,"*"期间我市将继续按照相关排放标准严格控制,不再列入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年,二氧化硫、尘(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年减少10%;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年减少20%。"我市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给我市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为目标,并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削减目标,确保到*年,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以内,不得突破,并力争有所减少。"*"期间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目标见附表一,主要污染物分区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见附表二。

二、总量控制基数的确定

(一)总量控制计划指标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全社会排放量,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和生活污染源排放量。

查看全文

公共支出的总量管控

在我国这样一个财政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发展中国家,强调和强化公共支出的总量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管理角度讲,公共支出总量控制的关键在于,按照现代经济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支出总量的有效控制机制。

一、正确界定市场经济下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和分配关系都将出现不同于传统体制的各种变化,财政职能及其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认识和界定新体制下公共支出的职责和供给范围,不仅关系到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支出总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公共财政分配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因此,界定和规范公共支出的供应范围,其实质就是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事项应该由政府负责,哪些事项应该由市场负责,以此作为公共支出分配的依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供给范围和公共支出格局是从建国初期的大财政、供给制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它的最大特征是国家包揽的面过大,财政支出范围过宽,几乎覆盖到整个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各个方面,一些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被纳入财政分配范畴,而应由财政供应的事业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这种供给制的状况滞后于当前宏观分配形势的变化,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政府的负责事项和活动范围主要是通过介入“市场失效”领域,运用财政分配手段,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不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事务和领域则一般应由市场去调节和供给。那么,什么是社会共同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只有由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私人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干而又是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要的事务;三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可见,社会共同需要是指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必须由政府集中供给的事务,这是确定政府和财政职能的基本依据,也是界定公共支出供给范围的重要标准。

由此出发,今后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供给的范围需要结合改革的进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进行相应调整,有的支出需要强化,有的支出需要弱化,有的支出需要取消。首先,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是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供财力保障,但这纯属消费性的开支,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财政需要着力强化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如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但传统的“由国家包下来”的方式也需要改变,这些社会公共性开支在总体上应以财政供给为主渠道,同时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开辟一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再次,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投资范围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财政要逐步退出,以集中有限财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的投资。在不同财政级次,公共财政投资还应根据投资规模和受益范围由各级财政分别供应。此外,有的公共支出如补贴等,则应进行清理、控制、逐步削减。

二、着力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公共支出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给社会成员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公共支出预算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计划,构成了政府财政活动及公共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也决定了公共支出的流量和流向。当前我国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多弊端,与市场经济要求极不适应,因此,着力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势在必行。这是我国下一步整个公共支出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从根本上约束政府盲目扩张公共服务、控制公共支出总量水平的关键途径。

查看全文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污染减排工作,努力实现年污染减排目标,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号)、《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府号)以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编制指南(试行)》,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控制增量、削减存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公众监督、企业自律的污染减排机制,稳步推动污染物减排工作,实现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减排目标

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减排量为150吨。

三、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制度

第一条为了准确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令第369号)、《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办发〔**〕28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10年)的通知》(**办发〔**〕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总量减排)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核定,并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提供数据的监测活动。监测工作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包括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数量。

第四条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总量减排监测工作,各区县(自治县)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总量减排监测工作,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各区县(自治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具体承担监测任务。

市环保局成立总量减排监测技术专家组,组长由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承担,成员由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和各区县(自治县)环境监测站站长组成,负责协调解决监测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第五条总量减排监测包括全市范围内国家及市重点监控企业、核查期内投运试生产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纳入减排计划的企业的所有排污口(对治理设施应包括进出口)。监测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更新1次。

查看全文

污染物总量减排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总量减排)工作,确保实现我县“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目标,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主要污染物问题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府发〔**〕51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办发〔2007〕286号)和《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07—2010年)的通知》(**办发〔**〕18号)要求,现就加强我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总量减排既是“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去年,虽然我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但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县必然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环境支撑的容量必然增大,加之现有企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等原因,对环境的污染仍然存在,导致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显得更加突出,导致我县“十一五”期间后三年的减排形势非常严峻。为此,各街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总量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总量减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总量减排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安排专门人员,落实必需经费,定期召开调度和联系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推进总量减排工作。

二、建立健全总量减排工作机制

(一)全面落实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度

查看全文

统计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

第一条为确保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准确、及时、可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黔府发〔2006〕3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COD和SO2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制度包括年报和季报。年报主要统计年度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报告期为1—12月。季报主要统计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为总量减排统计和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环境数据支持,报告期为1个季度,每季度结束后8日内将上季度数据上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四条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即由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完成,省、市(州、地)级人民政府(行署)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给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调查单位发表调查测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非农业人口数(以2005年口径为准)、燃料煤消耗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审核、汇总后上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逐级审核、上报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五条季报制度中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名单执行,每年动态调整。

第六条发表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

查看全文

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制度

第一条为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总量减排)制度,确保减排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07〕28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07—2010年)的通知》(渝办发〔**〕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重点单位发表调查和非重点调查单位比率估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数、燃料煤消耗量等数据测算。

第三条总量减排统计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市环保局负责统一部署、指导各区县(自治县)的总量减排统计工作,管理、全市总量减排统计信息。各区县(自治县)环保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总量减排统计工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总量减排统计信息。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总量减排统计制度,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按时完成统计任务。

第四条全市总量减排统计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建委、市市政委、市统计局等部门配合完成。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总量减排工作报告、减排量及有关企业减排监测和监察情况;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进行统筹管理;市经委负责提供单位GDP能耗、燃煤发电企业机组运行情况和污染源企业关停情况等统计资料;市建委负责提供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情况;市市政委负责提供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市政管网建设情况等资料;市统计局负责提供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数、全社会煤炭消费量(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产品产量等总量减排工作涉及的定期和年度统计数据。

第五条总量减排统计包括年报和季报。年报主要统计年度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报告期为当年1—12月。各区县(自治县)的年报统计范围应确保达到本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5%以上,并确保纳入总量减排计划的企业和国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包含在重点调查企业之中。对重点调查单位应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根据对象变化情况每年调整筛选1次,以保证统计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禁止在筛选重点调查单位时采用企业群的调查方式。

第六条季报主要统计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为总量减排工作和全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报告期为1个季度,其中二季度和四季度累计数据相当于半年报和年度快报数据。各区县(自治县)的季报统计范围应确保达到本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并确保纳入总量减排计划的企业和国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包含在重点调查企业之中。

查看全文

能源消耗总量影响因素论文

论文关键词:模型时间序列平稳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回归检验修正

一、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影响能源消耗量的经济变量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对能源消耗现状的分析

(一)能源消耗总量的研究分析

经调查研究,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的总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石油危机、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空洞、植被减少、稀有物种灭绝等现象频频出现。有的国家甚至连续多年都出现了能源危机。

查看全文

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影响论文

1999年下半年面对日益显现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连续启动无效状况,中央果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投资扩张来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出口需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看淡、体制变迁引起的支出预期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很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在保证需求总量扩张的情况下注重了结构调整,对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和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运行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实现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财政投资扩张只带动国有部门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没有相应跟进。财政相对大规模投资扩张本想起着先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但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异步前进局面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财政政策的投资扩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前重新认识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从理论上说,当总需求不足时,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以从收入和支出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响消费、投资,扩大总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减税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强了他们的投资能力,扩大其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投资总量。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扩张来影响投资总量。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如下:政投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增加财政政策的运用投资总量的扩大减税和税收优惠社会投资能力增强,投资增加当然,确保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投资总量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一是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要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内使用,不能指望长期通过无节制发债、大规模减税、扩大赤字规模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二是在国家财力有限、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效应不明显,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当今各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给,财政直接投资的份额在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财政的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是财政投资扩张要避免对其他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积极财政政策在影响投资总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了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与此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受国家财力约束,财政投资支出在总投资的比重过低,对投资总量影响作用甚微。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境日益加重,满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设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几年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3.7%、3.9%、3.9%、4.0%?。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可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即使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发国债、增收节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资,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查看全文

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通知

今年是完成全市节能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62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6%。预计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将增长15%以上,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也将呈增长态势,完成当年节能工作目标困难较大。为控制全市用能总量的增长,确保全市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6%的目标。现通知如下:

一、实行用电指标总量控制

省下达给市的节电目标是全年用电量增速控制在26.9%以下。从今年1-10月份情况看,市用电量同比增长35.6%,远远高于控制目标,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为此,要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用电量。一是坚决关停列入今年淘汰计划的5户小镁砂企业(见附件二);二是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的高耗能企业调整、限制用电;三是安排企业停产检修让电。

二、国家重点监控“千家企业”采取措施减少用能

河油田公司通过关停并转、节能改造等措施力争减少用能6万吨标准煤;华锦集团实行尿素合成氨装置停产检修,力争减少用能6万吨标准煤;河石化公司节能改造项目投入运行,力争减少用能2万吨标准煤。

三、各县区千方百计减少企业用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