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8:3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综合实践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课的创新开展,要做到挖掘地域特色、挖掘玩的成分、挖掘学科资源、挖掘时代热点、挖掘创新意识、挖掘动漫元素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村小上过4年学。记得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我们交一挑柴火。周末,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邀约好上山砍柴,一路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山上的野果更是我们解馋的美味。说实话,回忆小学时候所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被有趣的童年生活所掩盖,还能够记起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而自编的跳绳、用柳条扎成的“野战帽”、亲手折的纸飞机、茶山上采茶叶、亲手喂大的一头头大肥猪,几乎占据了我对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全部。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们不知有趣多少倍、丰富多少倍。因为,我的童年生活,整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度过的,充满了童趣、童真和童心,劳动实践、技术实践、服务实践,研究与制作,应有尽有。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综合实践课呢?笔者从以下六点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地域特色,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应以本土文化加上“玩”的成分,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窍。如我们在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明溪的桥灯、茶花灯等制作进行探究。课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桥灯、茶花灯制作了解制作原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整理好问题题纲。课中,教师带学生到桥灯、茶花灯制作现场实地考察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师傅制作桥灯的流程,倾听技术员的讲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亲自制作桥灯、茶花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桥灯、茶花灯制作。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代表说说本组的设计思路,有何寓意,教师指出各组的优势及不足,然后要求各组回到各自座位上改进不足,力争最后展示能一举夺冠。最后,教师让各组再次将制作的桥灯、茶花灯进行展示,通过比较,评出最有创意组和最佳制作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培养。通过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综合实践课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如宁化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玉扣纸的制作、客家山歌的传颂等。清流的校本教材有稻草龙的制作等。泰宁的校本课程有傩舞的传承等。将乐的校本课程有擂茶的制作及创新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挖掘玩的成分,促进学生开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思考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就是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究,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究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也表明学习和研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并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潜能,也会错过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好时机,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现在,人们终于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进步,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否定。
下面,就针对我所做过的《模型直升机》一课,谈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模型直升机》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外是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飞机的知识,再着重讲解直升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直升机的飞行原理,然后让学生制作模型,最后教师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我在上这节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收获颇丰。该课分为两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向学生简单介绍直升机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自愿结合分组,组长负责选择研究课题;如直升机的发展史、直升机的构造、直升机的种类、直升机的用途等。教师在带领大家共同商定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去收集材料,学访解决研究课题。其次,在第二课时先让各组以不同形式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交流,全班已基本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再次,提出注意事项由各组制作,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组内研究解决,教师适当指导,但千万不可包办代替。最后,各组竞赛,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提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课后统计100%的学生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并制作出模型直升机,80%的学生了解了课程以外的有关知识。
二、调整思路,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管理论文
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的回顾与思考浙江省海盐县石泉中心小学施杏凤我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农村村小,《科技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实践与思考》课题于九九2000年被市教委定为“九五”规划课题,在市、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教研室沈雪明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老师历四年艰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申报县级结题。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我们感到学生的活动能力得到加强,如王陆操同学的小发明《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获县级小发明三等奖,镇级小发明、小论文、小调查获奖多篇,教师的论文纷纷在县级以上乃至国家级获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综合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借此实验课题结题之际,将有关情况回顾如下:一、实践的背景1、当地村民科学素质现状调查在开展这项课题研究之前,我们组织师生进行了“当地村民科学素质现状”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信息看,村民整体科学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扫除了文盲,一部分又成了“新科盲”,目无环保意识。(2)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淡漠,相信迷信。认为环境好坏,上帝安排。(3)守旧意识根深蒂固,创新观念缺乏,不重视自然资源,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十分普篇,更没想到废物的再利用。(4)凭“勤劳”解决温饱的多,靠“科技”、靠绿色、靠环保创收、致富的少。总之,科技素质偏低带来了以下恶果:资源大量的浪费,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整体缺乏“科技兴农”意识;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形成特色经济,以致造成有些农户生活比较困难。2、当地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调查继当地村民科学素质现状调查之后,接着,我们于01年9月份又组织了在校学生科学素质情况调查,主要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科学知识题目(农村适用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等)和方法题目(实验、观察、想象、对比等)的掌握、科学技术实施应用的过程、科学思想(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领会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状况令人不容客观,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1)动手能力差。如爸爸妈妈生日送什么,学生都说送生日贺卡,而真正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贺卡却有80%的人不能独立完成。这80%充分反映了动手和动脑两种活动形式的巨大反差。(2)综合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学过的各种知识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触类旁通地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对身边的废物利用更是熟视无睹。(3)年级越高,创造力低下的倾向日益严重。一年级的学生比四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好,即随着接受学校教育年限的增长而呈现“动手力”负增长的倾向渐渐严重,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初步创造力特长的学生渐渐减少。3、思索与策划总之,当地村民及在校学生科学素质现状调查,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给我们震动很大,迫使我们反思造成这样结果,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坚定了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参与课程结构改革的信心。尤其使我们对开设活动课的重要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参加课题组实验,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我们的实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二、实践活动过程整个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2、实践研究阶段,3、综合实践活动课方式探索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我们主要在教师中开展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各自优势与劣势、怎样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等方面进行了大讨论,通过听有关专家报告、去外地参观(嘉善、于成等)学校、去县教研室向教研员沈雪明老师请教,得到了沈雪明老师的亲自指导,在学校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使全体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形成了如下的共识:(1)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科课程,以“面对祖先留下遗产-----自然资源,系统认识,接受记忆”为主要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以“面对现在和未来,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特别对现有的资源再利用的探索、拓展、创造”为主要特征。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点和优势,但是它在系统地传授知识上又有所不足。因此,它应当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2)两者各自存在的忧、劣势。学科课程的优势在于,它是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好形式,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的不足之处是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难以照顾个别,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各种能力。活动课的优势在于,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开放式参与社会活动,容易随时汲取最新知识(有的活动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对废品再利用现象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它以生活为课堂,生活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综合教育思路,起到了用各科知识解决生活方面问题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它不利于传播系统知识,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使全体学生达到同一的教学目标。这我们在镇县公开课上也暴露了这一点。(3)教师、学生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也不可能成为各个学科课程的拼盘。我们认为,活动课教师在活动课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活动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地参与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决策、自我活动、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意、创造和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2、实践研究阶段阶段在全体教师对“活动课”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又选派了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施杏凤参加了市、县综合实践活动课骨干教师的培训。接下来,我们在高竹、张桥小学每个年级,中心小学六个班级中拉开了活动课的实验序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大致情况如下1、科技活动基本形式和方法(1)个人活动: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细致、具体地体验活动的内容。如家庭花卉的种植、小动物的饲养、创造日记、体验日记的撰写。(2)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同一学生可参加不同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我们学校分别成立了种植组、养殖组、小制作组、小发明组、小实验组、信息收集组。(3)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有时也以校为单位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动员、方案的制定、结束时的总、成果汇报等,还有班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专家介绍、作品展示、知识竞赛等都采用此种形式。(4)知识竞赛:根据参与者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分组进行智慧和能力的比赛。如解释生活、生产、学习中的一些疑难现象、日常知识、基本的技能等。(5)“五小”制作竞赛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进行小制作、小改革、小实验、小设想、小发明活动,共收集代表性作品217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6)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科技活动,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长、生活习性的观察、分析记录、找到规律,然后在认知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个性品质,提高其综合科技素质。(7)科技阵地建设活动,建立科技队角,编写科技队报,建设红领巾科技广播台,增设科技实践基地等。用文字、图片、实物、知识信息丰富科技角,根据活动的科技知识和收集到的科技信息编成科技报,将科技活动成果展示为科技窗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2、活动坚持“四个结合”(1)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发挥乡土性优势与农村种植相结合,包括农作物、花草树木的种植。让学生跟父母学种蔬菜、瓜果及经济作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特点。为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益试验再生茄子和番茄,套种夏、秋玉米,西瓜高产高效的要素等等。与农村的饲养业相结合。蚕桑种养业是本地农户的主要经济农业之一。学生也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一边观察、记录,获取养蚕的基本知识,并对蚕的一生进行初浅的研究,培养基本的观察、分析、综合的思维习惯。与农村的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当看到父母既要把稻谷铲在一起,又要扫地时,胡文欢小朋友萌发了收谷、扫地两用铲的念头,并动手制作了成品。看到盒豆腐盒弃之可惜,胡彦婷小朋友想到了再利用,帮外公穿上铅丝挂在笼栅上作兔子的饮水器,省钱又省事。2、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听同学、老师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立志科技兴国,培养科学态度。学生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小制作,搞些小改进、小发明,将美的精神感受经过劳动转化为物质产品,从而让学生体验“劳动创造一切”,树立劳动观念,变废为宝,也是开发身边资源,造福人类的环保大行动。3、与学科教育相结合a、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学生在活动把看到的、操作的记录下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写成创造日记21篇、观察日记36篇,调查报告3篇,实验报告14篇,科技小论文23篇、体验心得42篇等可查阅的文字材料,没有语文基本功的依托是完不成的。一些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分析须借助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因此必须与语、数学科相结合。b、与常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把常识中学到的观察、实验方法、技能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习得的审美观点,音乐课上的美妙旋律综合运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4、与少先队相结合a、把科技活动与少先队的队报编写、红领巾广播,主题队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金点子银问题擂台赛,要求学生收集科技信息及生产、生活知识,提出一些科技金点子,自己提出碰到的问题或由其他同学给他的金点子提出银问题,共同协作解决难题,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争当科学小博士。b、开展巧手比赛和小精品汇展活动。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利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作品,有小制作、小改进、小发明等,利用提供的展示舞台,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可延伸,请同伴提出改进意见和作适当的评价。C、把少先队的夏(冬)令营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假期的闲暇时间,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参观种养基地,采访种养大户,观察自然界的生物、观察植物的不同形态的叶,采集制作成标本和贴画,了解其制作的基本过程,了解有关昆虫植物的分类,学习动植物保护法规。3、综合实践活动课方式探索阶段a、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爱农情感由于我们的科技活动突出一个“农”字。让学生融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以美丽的田野为教科书,以农民、农技员为老师,让他们在农村中寻找活动素材。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需要科学,蕴藏着科技的潜能,更呼唤着具有爱农意识的创造型的现代农业人才。b、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兴趣活动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动植物的成长特点和产品的制作过程,在反复构思和动手制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地萌发创造发明的念头并付之于行动。如胡文欢小朋友在晒收稻谷时碰到了又要铲还要扫的问题,费时又费力,于是想到了把铲子和扫帚合二为一,同步进行的省时又省力的科学方案,制作成了铲子、扫帚两用铲。碰到生活中有缺点的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如王陆操小朋友,看到别人家新装的小型水箱抽水马桶,就想把自家的大水箱改进为节水小水箱。胡彦婷小朋友觉得盒装豆腐盒子弃之可惜,变废为宝,改制成兔子的饮水器。孩子们走出发明创造的权威怪圈,大胆设疑、析疑,大胆改革、创造,勇于探索,即习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自己的手、脑协调能力,还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品质。c、现代科技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知多少竞赛、金点子、银问题擂台赛和科技作品汇展,使大批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学习中,感受科技的力量。d、科技能力得到提高在五小制作活动中,学生能综合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经过想象,结合发散、收敛思维制作作品,在变废品为创意作品的过程中,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开发、利用身边资源的技能。在2000年县中小学自制生物浸制标本竞赛中获县团体二等奖,制作的昆虫标本获县二等奖。e、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在科技活动中,强调一个动字。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探索研究,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的创新,还要有技术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学校与家庭让学生的手解放出来,让学生摸物体的表面,拆组物件的结构,制作各种小制作、小改进、小发明、撰写小论文、创造日记、观察日记,在动手的过程中捕捉创作灵感,记录成长历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在镇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活动中点评出优秀作品21件,高竹小学剪纸专题展览作品98幅。f、教师观念得到转变,科技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师真正体会到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个学科的教育密切相关,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各科教师必须共同抓好科技教育,科技教育促进师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为可贵的是,在指导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教师采用多种指导方法,如:总结出五小制作活动的指导方法,模拟创造法、缺点列举法、逆向思维法、综合技法等等。此外还提到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积极撰写论文、组织活动、实践体验、调查采访、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等等。董玉良老师撰写的《科技活动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施杏凤老师撰写的科技小制作论文获市级三等奖。三、实践的几点体会几年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证明:(1)“活动课”已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受,谈到活动课,体会最深的应当是教师,而受益最大的应当是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的“我最喜欢的课程”调查中显示,学生对活动课的认可态度和参与兴趣正逐年递增,活动课自身的魅力和其所产生的对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作用,正逐渐被教师、学生所接受。(2)活动课确实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践表明:通过几年的实践活动学生求知面宽,他们的科学、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学习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都有明显提高。(3)进一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是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科学思想,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方面,也都有明显提高。这些提高确确实实地直观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4)开设活动课程,直观的综合效益及潜在的隐性效益正逐渐显示出来。从宏观角度看,开设活动课有“四个有利”,有利于加强德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办出学校特色”。从微观角度看: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科课程质量提高,有助于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学艺术长进;可见,综合活动课的开设,增强了学生吸收、消化、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新一代人的综合素质,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民的科学素养、环保意识的提高。
综合实践课教师学习材料
为了我市教师更全面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并能更好地开展有关工作,我们在参考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瑞安市教育局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及有关专家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瑞安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学习材料》,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农村综合实践课管理论文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规定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导向和保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论依据、活动模式、规律策略、目标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为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尝试,初步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一、改变观念,达成共识透过我校看其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及其运作情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认识上存在误区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显性”远不及学科课程,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综合实践课被畸变为:⑴、创办特色学校的工具;⑵、拿资金奖牌的数字游戏;⑶、学科课的延续和加深;⑷、自由式的课外活动等。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现实和时代的呼唤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通过我校一年半时间的开设、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1、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2、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3、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的课程论,它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显特征。4、综合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和探索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等。5、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我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及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养成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二、大胆实践,积极反思在市局、教办的领导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实验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探讨其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正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工作体会是:(一),抓实培训教研,促进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为加强综合课教师培训,我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式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活动在学科教研员、中心组骨干教师们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专题讨论。教师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启动后,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中的反映与变化,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致认为其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在实施过程中,开始与解放了手脚的学生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到,这些问题制约着课程研究的进展。为此,教师们建议要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发挥实验样本班的示范作用,通过教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基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结合学科中心组活动,先后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教学开放周等活动。活动中,一些样本和非样本班级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加上实验教师的教学与反思,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的参与综合实践课研究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索的氛围愈之浓郁。(二),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的灵活创新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五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课时缩短后,每天的课时总量比原来规定增加1课时,这样,我校每天增设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确保每周一个课题。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双基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我校明确规定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以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三),依靠赛课催化,提高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我校协同镇属四辅导区组织开展了课改实验赛教课活动,其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赛教的累计达39节次之多,从诸多参赛课来看,我校综合实践课实施水平在提高。较为突出表现在:实践主题明确,注重课内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参观浏览式、娱乐竞赛式、主体对话式、信息点击式等各具特色。在赛课活动中,师生投入的实践活动兴趣浓郁,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具体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1、内容选择体现互通性与现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同时还考虑到我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2、活动方式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3、教学评价注重多元性和过程性比赛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各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相机点评,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利用“成长记录”式评价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在回顾中成长。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子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元、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4、师生关系尝试民主性和合作性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四)、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综合实践课的可操性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校从“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出发,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显著了成效。首先我校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中应用性、生活化的内容,乃至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汇合于实践,排出了高、中、低段综合课程内容结构表,但附有指导性的建议,活动案例。次之,针对我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地理位置,人文传统,自然资源,如“小萝卜头故居纪念馆”、“巨山生态风景带”、“板材加工业”、“墙体材料加工业”等,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再次,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职权的运行机制。唤醒全社会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类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五)、配套管理措施,保证综合实践课的持续发展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探索过程中,支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先立后破”“得天独厚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对综合实践课的落实提出更高要求。聘请市、县级专家,特教为顾问,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提供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创新”型教师群体。还建立健全了家长委员会,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制度。从而形成不自己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开放性综合实践课程管理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实验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们深信,只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以满足新时期下一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课素质教育论文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别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和教师。其中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为此,我就自然科学教学中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一、转变观念,尝试陆萄J?BR>转变观念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彻底改革,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根据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科学性、实验性),以及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尝试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如:
初一:侧重感性认识及知识直接运用,简单操作技能培养、情感培养
主要内容: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实习和探索,当地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现象:水杉树的生长、考察蕨类、苔藓植物的生长环境……观察白鹭鸟的生活
初二初三:侧重应用原理、规律,解决实验问题能力,较高要求的操作技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元评价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数学知识与应用情境相关联,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应在布置任务时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以活动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应用多元评价策略。
一、创设情境,布置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产生认知冲突,对主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布置实践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教师针对《树叶中的比》一课展开教学。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树叶图片,如柳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等,让学生尝试认出树叶。学生说出树叶名称后,教师将话题向课程方向过渡:“同一种树叶的形状大致是相同的,比如柳树叶都是细长的,所以大家很快就能认出它来。那么,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树叶的形状呢?树叶中暗藏哪些数学的奥秘呢?”其次,教师再展示树叶的几何分析图,引导学生使用目测的方式比较不同树叶长宽比的差异。以往学生都是基于图形来运用几何知识,在树叶上找长和宽,对学生来说很有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教师适时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拿出在课前搜集的不同类型的树叶,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具体的长宽比。经过这样的导入教学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内在驱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问启思,引导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当自主制订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方法。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经验少,思维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影响探究的各个细节,明确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以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为例,本课是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精确有效控制变量,比较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面上滚动的距离,并在课本中提供了详尽的记录表。但是如果只让学生依据课本开展活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其中,也会不得要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取圆柱形物体?”“课本中要求操作三次再取平均数,这样有什么益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哪种角度下物体能滚得更远。通过充分的启发,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低年级的实践
【摘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诸多实际意义,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低年级;实践根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是形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教师要尤为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进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水平,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更加薄弱,而且他们较难有效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现实创设活动情境,以此推动他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数学水平,这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一、联系现实创设情境
要想保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推进,那么教师首先需要保证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活动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稳定的情况,而逼真、有趣的活动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被吸引住之后,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话,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有序推进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以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为例,在开始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先将教室按照超市的格局进行布置,可以划分为文具专区、零食专区等多个专区,并且利用图纸及各种实物代替商品。以上方式,可以构建出一个逼真的活动情境。正式开始活动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若干项购买任务,并且让学生根据黑板的任务去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收银员,检验学生是否可以独自算出购买商品的价格。如果学生出现算错钱的情况,那么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与纯粹的口头讲述相比,逼真的活动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活动,他们的独立思考等各项学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进而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二、保证活动趣味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它能够为学生通向社会搭建桥梁,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基于此,从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学;综合实践课;社会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综合实践课程是根据国家要求开设的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与社会生活接轨。
一、从家庭生活入手,进行基础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其生活半径主要是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更关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家庭生活更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除校园生活外,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加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的有效平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要从家庭生活入手,由父母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微笑”时,教师可以将学校课堂和家庭生活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回忆妈妈每天在家里要做什么,回忆妈妈的样子以及特点,回忆与妈妈开心的经历,然后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并举办演讲比赛,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妈妈辛苦的故事。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作业,放学回家之后要帮助妈妈,分担家务,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二、走进校园生活,获得实践经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意见
各乡镇教委、县(民)办中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所规定的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国家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也走进学生的生活。为全面加强这门课程的开发、建设与研究,教育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