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8:25: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综合实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综合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01年,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却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短板,其具体表现如下: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按要求纳入了课程方案,但广大教师(含教育管理人员)视之为“副课”或“小课程”;管理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要求,缺乏过程性监管和指导,缺乏相应的评价。对此,宁国市津南小学从2013年起尝试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连续将5个科技实践活动(“小核桃大学问”“创建百药园”“探胜吴越古道”“古韵今风探山门”“探研多彩板桥”)送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全部获奖。

一、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编写组指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内容、过程和方式,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活动。”[3]这表明,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语文学科学得不好,那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就难以提升,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也是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可见,语文也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体现研究性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5]《语文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资源上有交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语文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语文教师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这使得众多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让语文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非常合适的。

二、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思路梳理

(一)提炼语文课标10个关键词。《语文课标》里有3组共10个关键词:内容方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方式方面是“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一个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需要2年时间。整个活动过程中会有许多小活动,多处可以体现这10个关键词。例如,津南小学“古韵今风探山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到山门景区当导游”活动。教师首先把活动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景点,各组先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导游词。然后,教师给小组分派任务,明确各组的讲解内容,组员熟悉讲解内容后到组内整合。实地导游前,学生将导游词和实地情况进行对照,做一次模拟;实地当导游过程中,学生积极和游客互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活动记录。这个小活动就是用语文方式来开展的。内容上,它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式上,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上,活动成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关键词。1.全科教学。“全科教学”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全方位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古韵今风探山门”综合实践活动,从知识门类看,它包含文学、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看,它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分享、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看,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等。2.全位教育。“全位教育”指的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人力资源。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力环境有五个方面,即学生、家长、学校、机关、社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全位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详见下文)。3.三本书。“三本书”指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有字的书”,再读“无字的书”,最后将“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写出“自己的书”。读“有字的书”是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读“无字的书”是指学生到社会上考察探究;写出“自己的书”是指学生将文本知识和实践获得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自身综合品质提升一个层次。“三本书”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实践体验→创新表达”的过程。

三、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分析

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激活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精心设计并花了较长时间进行了《可爱的牵牛花》课题实验,对在低年级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坚持在课外下功夫,带领学生种好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今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在校园一角种下了牵牛花的花苗。挖坑、植苗、培土、浇水,看似简单,做好不易。坑挖浅了,花苗站不稳;坑挖深了,花苗出不了头;土培紧了,花苗压死了;土培松了,花苗又倒了……先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花苗有多长,挖的坑的深度和它一样高。然后再给他们做示范:把花苗立在坑中间,左手扶苗,右手把土轻轻拨到坑里,让土填满了坑,再放开左手,然后松松地压一压土。学生仔细观察了我的示范,学着扶苗、拔土、压土。有些学生观察不到位,我就再示范.给他看,他再动手植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苗种好。

牵牛花长叶、抽蔓了,该给花搭架了。我给学生示范,每棵花苗边插一根竹竿,把花蔓轻轻绕到竹竿上.,这样花蔓就能顺着竹竿往上爬。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我的方法搭架,有几个学生在观察了牵牛花花蔓的长势后,自己琢磨了一种搭法;因为花蔓弯弯曲曲,怎样绕也绕不到一根竹竿上,所以他们用三根竹竿措成三角形,这样不仅架子站得稳,而且牵牛花蔓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有竹竿可爬。还有几个学生的竹竿较短,他们就把竹竿稍稍歪向旁边的栏杆,这样花蔓能顺着竹竿爬向栏杆。看来,观察确实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这几个学生正是在仔细观察了牵牛花及周围的环境后,想出了这些好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牵牛花,学生培育出了美丽的牵牛花,对牵牛花的钟爱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观察蔓、叶、花的形态,就连叶子上细细的绒毛都观察到了,还能通过这些绒毛分辨出哪些是刚刚长出的嫩叶,哪些是长出几天的老叶。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的观察兴趣特浓,观察能力也尤为突出,这就为他们说写牵牛花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搜集牵牛花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深人理解、融汇贯通的过程,是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资料,就等于建立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学生没有种花的经验,对牵牛花的生活环境及怎样种植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还好奇地问我:“老师,这种花为什么叫牵牛花呢?”面对这些问题,我启发他们去搜集资料,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资料,如何去搜集资料。我指导他们:家里有电脑的让父母帮助上网找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还可以到书店去找一找有关花卉栽培之类的书籍,寻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也可以问问爱种花的亲友或邻居,向他们请教关于牵牛花种植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兴致很高,把家长都发动起来了,上网、跑书店、请教别人……过了一个星期,同学们找到了关于牵牛花的各种资料,有介绍牵牛花生长习性的、种植方法的、名称来历的、药用价值的,还有介绍牵牛花藤为什么能缠绕而生、牵牛花为什么朝开暮合等特征的,可以说,学生几乎把关于牵牛花的所有资料都找齐了。于是我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组成员把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这个任务难度较大,我就分组指导他们按外形特征、种植方法、药用价值分类,把资料整理一番。

查看全文

阐述综合实践课教学特点

摘要: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实践课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课的创新开展,要做到挖掘地域特色、挖掘玩的成分、挖掘学科资源、挖掘时代热点、挖掘创新意识、挖掘动漫元素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村小上过4年学。记得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我们交一挑柴火。周末,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邀约好上山砍柴,一路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山上的野果更是我们解馋的美味。说实话,回忆小学时候所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被有趣的童年生活所掩盖,还能够记起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而自编的跳绳、用柳条扎成的“野战帽”、亲手折的纸飞机、茶山上采茶叶、亲手喂大的一头头大肥猪,几乎占据了我对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全部。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们不知有趣多少倍、丰富多少倍。因为,我的童年生活,整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度过的,充满了童趣、童真和童心,劳动实践、技术实践、服务实践,研究与制作,应有尽有。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综合实践课呢?笔者从以下六点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地域特色,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应以本土文化加上“玩”的成分,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窍。如我们在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明溪的桥灯、茶花灯等制作进行探究。课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桥灯、茶花灯制作了解制作原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整理好问题题纲。课中,教师带学生到桥灯、茶花灯制作现场实地考察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师傅制作桥灯的流程,倾听技术员的讲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亲自制作桥灯、茶花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桥灯、茶花灯制作。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代表说说本组的设计思路,有何寓意,教师指出各组的优势及不足,然后要求各组回到各自座位上改进不足,力争最后展示能一举夺冠。最后,教师让各组再次将制作的桥灯、茶花灯进行展示,通过比较,评出最有创意组和最佳制作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培养。通过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综合实践课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如宁化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玉扣纸的制作、客家山歌的传颂等。清流的校本教材有稻草龙的制作等。泰宁的校本课程有傩舞的传承等。将乐的校本课程有擂茶的制作及创新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挖掘玩的成分,促进学生开窍

查看全文

综合院校改革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考察,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归纳综合,并将其与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作比较分析,揭示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共性与特性,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政策的出台,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纵观近些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表现最为活跃。

一、改革认识上逐步趋同

(1)培养模式。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各异,主要有三种:采用校中院独立设置师范学院的传统方式;整合式“2(平台)+2(模块)”模式;融合式“3+1”模式。由于各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在选择具体培养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如厦门大学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青岛大学是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呈现“多课程、精内容、短课时、长学程、重能力”的特点。多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均由五大模块组成,即教师资格类课程、教育理论必修课程、自主模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也有采取改革公共基础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以课程群的方式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来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群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群、教育技能课程群、教育科研课程群、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等。还有针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提出设置方案,从课程的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形态结构三方面构建三维立体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模式。

查看全文

设计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从小学到高中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设计。长期以来,受泰勒目标模式以及“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以预期的教育结果作为目标指向,围绕目标来选择并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目标模式将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种训练活动,只关注预期目标的达战,忽视非预期的目标,而且为了保证预期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泰勒等人都强调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测性,在此方面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作出了努力,但是这种具体而可量化的目标不一定能够涵盖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预先设定的目标难以容纳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更加宽泛的教育经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强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实施方式,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经验,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不能简单照搬目标模式的,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套思路和办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寻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例如,专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中心,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来进行思考,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总之,内容上的关联,既可以解决知识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问题,这些都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其教学现状如何,该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成了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依据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从凸显专业化特点入手,提出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有效评价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这个方面的对策,以期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普通高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徘徊不前,步履维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如何,该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成为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1-3]。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背景,依据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授课形式,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体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需求而服务的语文情境活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是“活动”,通过活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各种资源,涉及多个领域,综合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综合的学习目标。第三是“语文”,它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归属所在。第四是“专业”,它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要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必须认识以上几个关键点。然而,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敢变革、不敢创新,关心更多的是语文知识是否消化,忽略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特点,忽视学科知识的综合,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而中职学校则更是故步自封,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却不能积极改革教育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安排较少,不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笔者通过问题梳理归因分析之后发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凸显专业化特点

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专业化特点是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高学生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只有围绕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实施,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另外,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薄弱,升入中职以后,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导,他们对专业课格外上心,对文化课更加懈怠,甚至将语文、英语这一类基础课当成了休眠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立足语文,从学生专业出发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势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是促使活动高效开展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意义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教学是以语文课程目标为目的,结合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及体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寻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综合实践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语文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同时建立起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语文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开展

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各类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语文教育,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社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这样让学生可以在职业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因此语文课程有利于中职教育功能性作用的发挥,这其中又以其综合实践教学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

一、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实施,促使各级学校不断加大对课程改革的力度,每个学科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思想及手段上进行革新[1]。教育部门开始结合当下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一些学科以及学校的课程标准予以调整。现阶段,中职语文要达到教学大纲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材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全新的局面。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培育,更要注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要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并具有人文精神。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

查看全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探讨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是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为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托“茶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它不仅进一步推进“茶文化”的内涵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生活的诗性回归。

[关键词]茶文化;地域文化;校本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每所学校因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办学个性上的差异,这种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现象,不仅以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以一门专门的课程或一个专业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由此可见,这无疑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框架外,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辨

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催生的带给语文教学的新鲜血液。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可以解读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表明其教学范畴的构建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实践”强调突破传统课程观,以学生“零”距离接触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走出学科本位的窠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经验感受;“活动”要突出的显然是“实践”的过程,这里涉及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总结三个环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表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和评价上看,两者看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很大的关联性。在一些教学案例中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但所有活动都与语文课程体系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其出发点旨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活动,尽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但它不受特定的语文课程体系知识的限制,其出发点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中,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在社会生活中了解、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本文提出的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地域文化的原因之所在。近年来,一些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这是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作为国家课程之语文学科课程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实施年段等是面向全国的,各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如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民歌民谣采风。这让我想到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于是在我的头脑中诞生了“品茶·说茶”这个综合实践课题。不难看出,这个实践课题基于教材,又是教材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到茶乡采风,了解与茶有关的诗词、对联、茶歌、茶谚、茶谣、茶俗等,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还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形态,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的核心位置。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查看全文

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科学实践;艺术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论文摘要:加强各个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不必拘泥于各个领域划分所带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以课程思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课改的创新,也是课改的难点。目前我市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分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仅对应课改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下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仅指这些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在课改前就已经设置,有现成的教材和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从2002年唐山市原新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以来,到唐山市整个地区已经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个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中考科目对其他科目的挤出效应、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到位等等,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具体实施来看,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不够。

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笼统而抽象,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只片面强调类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宽泛的教学目标,脱离我们现有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具体衡量教学的进度、难易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教师、学校和地区之间无法就教学效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而使得准确的考查无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施。

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这两点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师感到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教学过程茫然无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