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8:2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综合生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综合生产

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农业综合生产政策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农业综合生产规划总结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实现农村大变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全面实现,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改造中低产田土8万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达到耕地面积的85%,连续获得省政府“李冰杯”改田改土奖励,其中2007年获得“李冰杯”一等奖。年全市粮食产量176.8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农业结构持续优化,粮经饲作物比发展到56:37:7,助农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年全市种植产值预计可达85亿元,比2005年增加36亿元,增长70%,年平均增长11.2%;种植业增加值预计58亿元,比2005年增加25亿元,增长76%,年平均增长11.9%;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7元,年平均助农增收150元。

(二)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进一步发展壮大东部丘陵伏季水果、中部平坝优质粮油、中部浅丘优质柑桔、岷江沿岸优质蔬菜、西部山区优质茶叶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成功打造了全省最大的泡菜、柑桔、枇杷、泽泻生产基地,最大的蔺草生产加工基地,茶叶基地占全省十分之一。新建成了区泡菜、仁寿县清见2个“中国特产之乡”,成为特产之乡最集中的地区。、仁寿、洪雅、青神等4个区县被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强县比例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其中洪雅县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三)泡菜产业成为名片。把泡菜作为农业拳头产品,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泡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和系列配套文件,强力扶持和发展泡菜产业。全市泡菜年加工量达到85万吨,占全省的50%以上,产值40亿元,实现了10年30倍的发展奇迹。市确立了泡菜发源地、主产区、核心区、排头兵的形象,被授予“中国泡菜之乡”称号。泡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5个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走上了中央全会、全国两会代表餐桌,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食品。2009和年,规模盛大的“中国泡菜国际论坛”和“中国泡菜国际品鉴会”成功举办,泡菜享誉中外,成为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农业标准化走在全省前列。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市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和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36个、县级地方农业标准124项。依托各类项目每年培训农户100万人次、推广规程面积150万亩次以上。建成全省市州一流农业质量检测中心,配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检测仪器设备,顺利通过省级“双认证”。2007年,仁寿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开西南地区先河。年,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市6个区县均全面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全市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393.5万亩,其中耕地242.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居各市州第一。

查看全文

优质南果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

摘要:南果梨是鞍山地区特产,是农业部认证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在生产、科研、储藏加工领域多有探索和研究。但还需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本文阐述优质南果梨综合生产技术措施,为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打好基础。

关键词:南果梨;栽培;病虫害防治

1优质南果梨生产环境要求

南果梨生产一般选择自然条件优渥,土、气、水环境优良的地域,要求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距离城区5公里以上,距离工矿企业等污染源10公里以上,空气清洁,昼夜温差较大,水质好,具备灌溉条件的山区栽培为佳。

2优质南果梨主要栽培技术

2.1特色土壤耕作技术一是顶凌松土技术。在早春土壤化冻10厘米时进行松土,作用是疏松土壤,熟化土壤、防止水分蒸发,起到抗旱保墒作用,并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二是扩穴改土技术。一般在早春晚秋季节进行,扩穴深度一般为60~100厘米,但最好比根系主要分布层稍深些,距离稍远些,以促使根系向纵深和横广方向生长,扩大吸收范围,提高根系的抗逆性。扩穴时必须与改土、施有机肥、压青相结合,以培肥土壤。三是维修梯田。在夏季雨季来临前维修梯田,做到里低外高,以达到保水、保肥、保土目的。2.2高接授粉枝和壁蜂授粉技术通过高接白小梨、红肖梨、花盖、白梨等与南果梨花期相遇的梨品种,配合壁蜂授粉技术,达到自然授粉为主、人工授粉为辅的目的,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轻人工压力。高接换头和壁蜂授粉技术作为优质技术,正在推行实施。2.3冬剪为辅、夏剪为主的修剪技术冬季修剪以平衡树势、调节光照为主,提倡高干矮冠、留枝适量,对过密枝、徒长枝影响通风透光的要及时剪除。夏季修剪从落花后、疏果前除萌开始,对剪口枝、留厥枝中的无用枝及时去除,结合疏果疏出背上枝、徒长枝、竞争枝。6月末至7月初新梢接近封顶时进行拉枝,角度以90~100度为宜。采收前半个月剪除二次梢上的徒长枝和影响果实着色的枝叶。2.4纺锤型高光效整形技术严格实施高光效树形整形技术和多次摘心技术,实现树体立体结果,提高采光效果,改进果品果质,优质果率明显增加。幼树主要以整形为主,盛果期树主要采取控制花果量,轻重结合、看势留果,做到合理负载和促进丰产兼顾。2.5早秋施肥技术一般以有机肥为主,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施肥,早施比晚施好,晚施比不施好。如果早秋施肥在9月上中旬前施入的,可在第二年6月末至7月初进行以化肥为主的追肥。如果早秋施肥比较晚,可在落花后4周追肥。早秋根施有机肥可用腐熟牛粪、羊粪、猪粪、植物饼肥等,沟施,每亩施5000公斤。第二年夏季追肥每亩可用腐熟饼肥500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钾7公斤。2.6现代灌溉技术在果园山下建蓄水方塘,通过铺设地下管路引水到山上果园,建立蓄水罐,用管路把水引到果园内,使全部果树在干旱时,能全部浇上水。同时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将植物营养以科学的配方加入到灌溉水中,做到施肥与灌溉同步进行,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2.7适时采收因地制宜,适时采收。采收时应细心采摘,避免果实擦伤现象。果实采摘一定要保持果梗完整,筐篓清洁,堆放场所必须保证对果品无污染。果实采摘后按要求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选果分级、剔除病果、虫果、伤果后,进行严格分级包装。

查看全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重要,但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说:一是提高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比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同时,谋划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从发行的国债数量中拿出25%投资于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国债资金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绿箱”支出,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区)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费用支出,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把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0.17%~0.25%提高到0.5%以上,以后逐渐达到1%以上。要在科学划分农业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对应由国家必保的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级农口事业单位和项目给以经费上的切实保证。应重点支持一批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基础项目的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范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这就内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针对传统的农产品间接补贴的主要弊端,2003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领域补贴转向直接向农民补贴。这种直接补贴方式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在的问题是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的结构还不合理,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农户手里。因此,要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抓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这是使目前属于“黄箱”性质的补贴转为“绿箱”政策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补贴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补贴的范围是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的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补贴的依据是种粮面积和粮食商品量,补贴的渠道是通过财政部门一次性核算到农户,可直接抵扣应上交的税费。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应逐步实施大宗农产品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补贴发放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金发放的监管,对于挪用、套用、贪污补贴金的当事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取消农业税,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开始每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最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现在有20多个省市宣布2005年取消农业税,今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所得,可以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提高到13%,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给予财政补贴;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行税收优惠;国家应对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尽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税费政策,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税费;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查看全文

农业综合生产工作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2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较低,农业发展方式仍显粗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要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大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查看全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查看全文

粮食综合生产发展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就促进我县粮食生产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粮为重点,强化耕地保护,鼓励多种,制止抛荒,努力遏制粮食播种面积下滑势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总体目标。**年,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8.5万吨,力争达到32万亩、10.5万吨。

二、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查看全文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提示:在中央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下滑局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专家提出,越是形势好,越是不能松劲,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协调好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丝毫不能松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现了“一年减两年增”3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都有了明显的负向调整:增产的时间缩短、增产幅度减小,减产的时间拉长、减产幅度变大。从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态势看,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可等闲视之。此外,下列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做好预防不测的准备。一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趋缓、农业技术的增产效应减弱,这种现象极有可能继续下去;二是自1999年以来,各年粮食减产及粮食产不及需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同样出现在世界;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从世界市场上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即使不会面临进口总量的限制,也要防止面临运输可能性的制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就我国而言,重点应该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或适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措施,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