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3:54: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主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英语复习课自主权研究论文
笔者期中考前曾听了一节英语复习课,这位老师的复习方法大概环节是“复习单词——复习短语词组——重点句型——语法讲解——课后补充作业。”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竭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教师提问几个同学,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下课后,笔者有意识地调查几个同学,让他们对这堂复习课发表看法,有的说“这些内容我们基本已掌握,不必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复习。”有的说“虽然是复习得很详细,但我们仍不知道在讲什么,我们可能是知识欠缺太多。”学生的回答无疑给我们老师敲醒了警钟,新课程的复习课不能仍是像传统的复习课那样,再次地把学过的知识像“炒冷饭”地再现给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上就激不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而就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白白地浪费时间。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上好英语复习课,如何做到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研讨话题之一。笔者曾尝试这样的复习课,愿抛砖引玉,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我上的是一堂期中复习课,为了使复习课上得更生动,真正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能达到复习的效果。根据《英语课标》要求,我把期中考前的知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
1、单词抢答或单词接龙游戏。即老师先说出一个单词,同学们要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开头说出另一个单词,以此类推。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去记忆单词,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增加趣味性,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2、词组或短语提问。采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并且要求学生进行造句训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3、表演对话。即让学生就所学过的对话进行模仿表演,也可在小组里自编对话表演,这样做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敢开口说英语。
4、重点句型操练。即让学生就所学过的句型在小组里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自编一些巩固句型的练习。
性自主权立法状况与民法制度思考
一、性自主权概述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们性知识的匮乏以及缺乏对性的理性化认识,为了满足性本能的需要,而完全处于乱交、杂交的状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逐渐出现了乱交禁忌与乱伦禁忌“,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首先从时间上限制了原始人群的性自由,而后又为了延续后代的需要从空间上限制了原始人群的性自由,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性自由的限定便产生了义务,同时,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享受的性自由便称为权利。”[1]由此产生了传统意义上的贞操权。
“性自主权”实际上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贞操权”演变而来。
贞操权的客体是贞操,其有两种含义:(1)坚定的节操;(2)封建礼教关于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规定[2]。通常认为,贞操是指一个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品行。后来贞操这一概念成为民法上的用语,贞操在英美法系国家被称为一种不为非法性交的性纯洁状态,在日本法上则被认为是不贞的对立,也是指自然人性纯洁的状态。不同的学者对贞操权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其中都或多或少地搀杂着封建思想的烙印。对贞操权的保护曾经也是我国封建法律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随着性权利意识的普及以及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多数学者开始意识到使用“贞操”这一概念有着诸多弊端,开始用“性自主权”来替代“贞操权”了。有学者在批判“西方世界的性自由”时提到了性自主权的概念,并认为根据“社会主义性道德的要求”,性关系和行为必须完全出于双方的自觉自愿,“性行为的自主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强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是对不自愿者性自主权的侵犯[3]。另外有学者还提到,“男女有平等的性的自由权利,性关系是夫妻双方真诚相爱、专一严肃、欢悦结合的行为。”[4]其实贞操权与这里所要论述的性自主权是“名异实同”的概念。
笔者认为,以“性自主权”取代“贞操权”更有利于人们对性权益的认识,也便于对性权益保护的明晰,以自主代替原先意义上守身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的精神,也体现了由义务向权利主体的转化,有利于彻底屏弃旧时代的性压迫痕迹,完全与新时代人们的观念合拍。性自主权是一项具体人格权,其具有主体平等性,人身专属性,行使受限制性三个基本特点。性自主权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享有权利的时间为从出生到死亡,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变。性自主权的客体是性利益,性利益主要包括:(1)主体对自身身体、健康所享有的利益;(2)主体对与性有关的行为所产生的美的感受;(3)与性有关的行为所受到的外部评价;(4)主体对与性有关的行为的自主选择和支配。但是,性自主权绝对不同于自由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更不是在特定情况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排列组合。性自主权是以性为核心,以身体的性器官为载体,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相关的权利,其内容为与性有关的选择权,决定权,拒绝权和反抗权。其本质是对其自身人格利益的自由支配。因此,概括地讲,性自主权就是权利主体享有的以性利益为内容的,自主决定实施与性有关行为的具体人格权。
二、我国性自主权的民事立法现状、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
教学自主权研究论文
[摘要]教学自主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表现出消极被动、被规定的职业特征。教学自主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自主性,即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指导和支配,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教学自主权,即学校管理赋予教师的教学权利,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必然遵循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内外动力的作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关键词]教学自主;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公开课。教师讲得很生动,课后听课的人们陆续离开教室,我整理听课记录,准备离开时,看见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跑到讲台前,急切地对教师说:“老师,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时,我看到教师在学生脑袋上推了一把,不耐烦地对学生说:“一边去,别烦我”。这与公开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有问有答形成鲜明对比。就在教师把学生推向一边的时候,这位教师看见了我,他可能以为人们都离开了教室,因此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意识到刚才对待的学生方式有些不妥。于是,我主动上前打招呼,与他聊起来。他告诉我: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充满热情。每当看见身边的学生,心里总是充满喜爱之情,但是几年教学过去了,不知不觉就开始厌倦教学,厌烦学生,不想与学生多说一句话,多呆一分钟。上公开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疲惫。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在教师群体中,缺乏工作动力、职业倦怠、压力过大等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如何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呢?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于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也必然遵循发展的规律,发挥内外因素的作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从教师发展现状来看,教学自主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结合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什么是教学自主?
从哲学意义上讲,自主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和主体自身的支配。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体的支配,即不因外界压力使自身思维和行动受到干扰,从而改造或控制客体;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对主体自身的支配,即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积极促进自我发展。从自主的基本含义来看,自主是指自己指导自己,不受他人约束或支配。可见,自主既包含内在心理特征(如自发性、自控性),也包含外在权利特征(如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难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失落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教材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带领学生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欣赏揣摩。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大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如教学《加了一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问:现在你最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为什么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行人便纷纷掏钱给那位盲妇人?由此便把阅读引入课文的重点,使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二、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腐朽,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如阅读中理解词语可以运用工具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紧扣上下文;背诵积累时,或采用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方法,或采用体会语句叙述的顺序的方法,或抓住关键的词语的方法;感悟语言时也应该还学生以自主权,如教学《荷花》第2-3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阅读自主权管理论文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难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失落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教材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带领学生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欣赏揣摩。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大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如教学《加了一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问:现在你最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为什么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行人便纷纷掏钱给那位盲妇人?由此便把阅读引入课文的重点,使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二、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腐朽,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如阅读中理解词语可以运用工具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紧扣上下文;背诵积累时,或采用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方法,或采用体会语句叙述的顺序的方法,或抓住关键的词语的方法;感悟语言时也应该还学生以自主权,如教学《荷花》第2-3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三大自主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三大自主权”概述
所谓“三大自主权”就是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大学毕业生择业自主权。除国家政策和市场因素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的三大自主权了。随着我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自主权也逐渐扩大,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同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长期束缚人才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已被破除,以强烈的问题为导向,戳中了时代痛点,引得社会舆论纷纷点赞,选人用人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引导人才合理科学流动。伴随着《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的实施,大学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统分”也已逐渐取消,现在大学生就业主要是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对大学毕业来说,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逐步确立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2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提升办学活力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参与学校的人事、财务、物资等的投入与管理事务之中,这种统管模式使学校成为政府下属的直管单位,几乎丧失办学自主权,逐渐导致高校教育观念、培养方案落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促使高校更多地依赖政府,长期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与思维,导致自身缺乏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活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实施后,高校办学自主权得以回位与落实,一是扩大了高校办学招生自主权;二是扩大了高校用人自主权;三是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扩大了高校财务管理自主权;五是扩大了高校创新创业自主权。高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工作,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了高校办学活力和创造力,教育理念、开办专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将进一步与时俱进,契合市场需求,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3用人单位自主用才,激发人才活力
以前,很多地方用人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对于选用大学毕业生有户籍、用人编制的限制,而一些私营、合资、外资企业等不能根据需求录用大学生,企业的自主用人权没有完全到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时代尊重人才、推崇人才,才能创造出时代繁荣。在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人才管理方式得以转变,创新创造活力得以激发,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自主权得以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扩大和落实用人自主权就是要明确用人单位用人的主体地位,使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同并切实落实,增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让人才集聚主体、配置主体和利益主体都聚焦到用人单位。增强用人单位岗位设置聘任自主性,增强用人单位的引才、用才自主性,扩大职称评审自主权,实行更加灵活的收入分配激励办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多少人,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要人,怎样选拔人,如何管理和激励等都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人才,如何吸引人才,怎样选才,怎样用好人才才能激发潜能,用人单位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随着用人自主权的逐步实施,政府行政部门、市场主体、和用人主体的关系理顺了,国家对人才管理逐渐放权,以前的很多束缚得到松绑,用人主体掌握了选人、用人、评价人才的标准、方式等主动权。在整个用人过程中,用人单位自主决定、自行调节、自担风险,这样既增强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人才的活力。
校长自主权教学管理论文
一、在队伍建设中行使自主权
在增强信心的同时,引导每一位教师确定一个合适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他们才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教师本职工作做好了,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这一发展思路,以及“在三年内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跻身名优学校的行列”这一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在确定领导班子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班子成员每个人要制定发展目标(三年内所达到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建立一个“成长册”。在《成长册》中装有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规划中每位教师都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足的成因,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自己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并写出自己的提高措施,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希望哪位教师做自己的指导教师等,成长册中还应有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总结、学习心得、课例、教育案例、反思材料等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性材料,教育教学获奖情况,教育教学纪实等,还包括每学期的学生评价汇总表、家长评价汇总表。可以说,教师《成长册》是体现教师成长过程的综合材料袋,是教师成长的佐证,同时更是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因为有了《成长册》,教师在直面自己与别人的成长过程时,能相互取长补短,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教师中很快就会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在教学管理中行使自主权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减少课堂上不是重复自己就是重复别人的现象,能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创新激情、想象能力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下功夫,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同步,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果及时地转换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里重点说四个环节:
1.运用“教学案例学习法”培训教师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教师的方法,分学科组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一是学习分析成功的教学案例,二是选出代表进行尝试,解剖一至两个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方式、问题的选择、设问技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对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理念、知识、方法等,避免教师走弯路。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婚姻法基本原则的几个问题,即婚姻自由、婚姻自主与婚姻自由的区别及距离,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婚姻法最基本的原则。从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演变看,婚姻自由是各国婚姻法律制度的一个核心立足点。作者认为,有了婚姻自主并不意味着就婚姻自由。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婚姻自由婚姻自主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运行的基本原则。它贯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终,集中体现了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婚姻从表现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本质上看,是男女的一种特点的社会结合。①
我国婚姻法规定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婚姻法基本原则的几个问题,即婚姻自由、婚姻自主与婚姻自由的区别及距离,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婚姻法最基本的原则。从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演变看,婚姻自由是各国婚姻法律制度的一个核心立足点。作者认为,有了婚姻自主并不意味着就婚姻自由。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婚姻自由婚姻自主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运行的基本原则。它贯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终,集中体现了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婚姻从表现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本质上看,是男女的一种特点的社会结合。①
我国婚姻法规定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关于生前预嘱立法相关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生前预嘱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但我国末期患者的比例不断上涨,虽然有保障患者知情权的立法,但是患者对自己生命抉择的自主权并不能够在现行法律之下得到完全保障。对生前预嘱的相关法理学基础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对我国生前预嘱立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前预嘱;患者自主权利;立法
一、生前预嘱的含义及生前预嘱制度的意义
生前预嘱(Livingwill)的另一个名字是“预先医疗指示”,是指个人在能够做出明确意思表示的前提下,通过预立医疗意愿书等形式,选择未来一旦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作出决定时接受的治疗模式。“生前预嘱”这一译名并不准确,原因在于此译名覆盖的问题不够全面,但由于这一译名为我国通用译名,所以本文亦使用这个译名。我国面临临终状态的患者众多,生前预嘱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保障患者的自主权、合理解决医疗纠纷、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分配正义”注重效率与公平,让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最好的照护,显然,无预嘱的医疗可能使医生实施无效医疗,可能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其他生命失去被治疗的机会。生前预嘱涉及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它切实会给患者的终期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建立生前预嘱制度、对民众普及生前预嘱的相关知识、推动生前预嘱立法的制定以保障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我国生前预嘱立法的不足
目前,我国有关于生前预嘱的立法基本上是缺位的,虽然已经有民间组织积极倡导生前预嘱立法,台湾省也有关于生前预嘱的法律,但现有法律的不足仍然阻碍着生前预嘱制度的发展。(一)民间生前预嘱模式。2011年,“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开始出现宣传生前预嘱的公益网站。该网站提出,疾病结束时的急救措施和维持生命的设备很可能延长人的寿命,却让患者因花费巨大开销而生活质量变差,并且大多数急救通常不能够让患者真正恢复健康,而仅仅是空有生存状态,过分依赖维生设备。“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首先倡导有尊严地死亡,“临终时不插管”,患者在意识清晰、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医疗手段,而不是意识丧失之后由别人决定使用哪种医疗手段。该网站还为许多想要了解生前预嘱的人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为想要推进医疗决策的人准备一份拟写样本,名为“我的五个愿望”,有意愿预立医疗决定的人可以根据列出的小问题拟写自己的生前预嘱。公民可以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上登记,填写个人信息并登录网站,填写模板表格。年满18周岁且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人可以随时填写、修改或取消预立医疗意愿决定。2013年,经北京市民政局审批,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并投入运营。作为中国最大的非政府组织,该协会旨在促进尊严死,让医生和患者亲属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意愿,努力解决尊严与维生治疗之间的矛盾并投入医疗实践。其预设的执行前提是患者未来可能处于“不可逆转的昏迷状态”“连续植物人状态”或“生命末期状态”,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措施,都可能在短期(6个月)内死亡,如果这样的患者曾经有过预立医疗决定,表示自己不再继续接受治疗,那么医师以及家属就应尊重其想法,放弃插管维生。(二)我国台湾省的生前预嘱。目前,我国台湾省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有关生前预嘱的内容,已经颁布了两部有关生前预嘱的法律———《安宁缓和医疗条例》(2000年生效)和《患者自主权利法》。自然人通过预立医疗决定可进行“自我抉择”的医疗措施范围更广,包括维持生命治疗、人工营养以及流体喂养等,《患者自主权利法》于2019年生效,执行条件更加宽松,特别之处在于将注记与存记(于健保卡之中)规定为生前预嘱的法定前置程序。此外,该法新增医疗照护咨商制度和医师保障机制,进一步保障民众对医疗决定的了解并保护医师的权利,有利于解决医疗纠纷,确定后续责任。(三)法律法规缺位问题严重。使生前预嘱入法的重要法理学基础是承认患者的自主权利,之后方能进一步肯定患者的选择权,即选择安宁缓、疗护或插管维生治疗的权利。有的学者明确指出:“人们应该被赋予合情、合理、合法,有尊严、有理性地死亡选择的权利。死亡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目前,我国没有禁止或支持公民进行生前预嘱的法律法规。根据法理学中“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生前预嘱并不违反现行法律,应该是合法的。预立医疗决定效力的产生基于患者自主权的实现,而患者自主权又以患者知情权被完全保障为前提。(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存在不足。目前,我国生前预嘱难以推行的根源是我国的法律并未赋予患者完全的知情权。于情于理,在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应该有明确的知情同意权和医疗自主权。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0)规定了我国患者具有知情同意权,可进一步扩大解释推知患者自主权利。我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中也有类似于上述法律的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所使用的医疗措施、所担的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效力更高,并且有“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其效力更优。《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患者的知情权得不到法律的普遍保障,立法与生前预嘱的前提相违背。立法者认为并非所有情况下患者都应当获知自己的病情。这样的法律直接导致患者自主权的基础未被保护,导致生前预嘱可能由于医生和家属的合意而失去效力,而少数患者并非由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放弃治疗,很多家庭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出院,所以我国的生前预嘱发展呈现出难以打开的局面。在我国,以稳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配合治疗为名,医生将病情告知家属而非患者的做法并不少见,即使患者自己想放弃维生治疗,其家属也很可能出于中华传统孝道的考虑而选择继续治疗,医生也会为避免社会舆论压力而更倾向于积极进行维生治疗,因此会罔顾患者真正的决定。通过民间组织预立的医疗决定没有任何法律层面上的约束效力,这会导致生前预嘱制度的推进如履薄冰。我国的医疗整体情况和生前预嘱的推进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