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2:10: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源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源型

资源型企业资源特征

1、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基于产品的企业理论或者说竞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的四个经验特征:即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一般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能控制的、能使之形成并实施提高其效率与效益战略的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禀赋、信息、知识等。用传统战略分析的话来讲,就是企业用来形成并实施其战略的力量。它可以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当企业在企业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并在此基础上在实施一个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的同时没有任何现有的或潜在的竞争者实施相同的战略,那么企业就具有了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战略不能被竞争者所模仿,它就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2、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的特性

(1)价值:资源要有价值,必须能促使公司形成并实施提高其效率与效益的战略。

(2)稀缺性:只有当一个公司实施的价值创造战略不能同时被其大量竞争者所实施时,它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这种价值创造战略的基础正是稀缺资源。

(3)不可模仿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可能出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果关系的模糊性;社会复杂性。

查看全文

资源型景区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党宁张歆梅谢志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1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多样,众多的名山大川、古都名城、乡村古镇、文物古迹都是海内外游客争相造访的旅游胜地。虽然近年来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人造景区为游客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依托的景区依然是旅游目的地的热点。本文将这类景区称为“资源型景区”。

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和新的增长点有所转变,新的投资热点正在形成。加入WTO以来,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就要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一流的旅游产品,因此景区开发成为中国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主题景区近年来发展的趋缓和滞长[1],旅游投资商又重新将选择的目光投向了资源型景区。大家意识到,人造景区容易被模仿,而资源型景区却具备资源的垄断性。因而,借助名山秀水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产品凭借着其对资源的垄断控制成为目前中国旅游投资回报最高的领域①。来自旅游界的信息显示,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的热点,已由旅游饭店转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正成为旅游产业的亮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鉴于此,本文选择资源型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市场影响下与市场(城市)的空间关系。

2资源型景区概念与分类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衡均型知识效益策略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文献回顾;模型、数据与方法;实证;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体,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因矿而生”、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概念、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研究却很少、各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结构趋于平衡状态、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OVA)可用于分析两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情形、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分为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回顾资源型城市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以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验证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的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源型城市应采用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辅以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的结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实证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体,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因矿而生”。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拥有矿业城镇426座,承载的人口达3亿多。在我国现有的矿业城市中,矿业经济处在成长期的有82座,处在鼎盛期的有292座,处在衰退期的有54座,分别占19.25%、68.07%和12.68%[1]。

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把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分为:预备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我国处在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不少城市由于资源储量不足,生产规模下降,城市的GDP急剧下跌。这些城市在成长和成熟期没有抽出财力和物力把替代产业发展起来,没有实现城市的转型,这就造成了目前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人才匮乏问题突出的局面。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省份,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状况,有利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经济增长和人才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战略定位和政策规划提供决策借鉴。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转换

本文作者:常婕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布局指向,随之形成城市。这种区位优势所决定的产业分工强化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也使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制于自然资源的约束和影响。资源型产业盛,城市盛;资源型产业衰,城市衰。由于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和市场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目前已有51个资源型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未来20年还将有近百个城市成为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建国以后建立的,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1.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而计划经济的色彩极为浓厚。我国有名的资源型城市,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从规划、建设、投产到销售都是国家一统到底。因此计划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和渗透远远超过综合型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枯竭了,国家会安排新建设项目,以使城市继续发展。正因为国家统一计划安排,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积累了许多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我国资源型城市与农业一样,承担起社会经济建设原始积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截至到2001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3165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矿产差价4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到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目前除了乡镇以下的一些小煤窑,县级以上的煤矿,都归国家所有。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由于计划经济,完全靠国家指令,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基本上等于采掘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湖北黄石市为例,在煤炭发展鼎盛时期,采矿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其他大多是围绕矿业服务的产业。其次,经济结构低效化。建国以来,我国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价格剪刀差,造成矿业资源型城市比较利益下降、利益流失,在计划价格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首先放开了加工产品的价格,而煤炭、电力等能源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价格体系扭曲和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不仅维持了原来的剪刀差,还导致了加工产品按市场形成的高价值向工矿城市返销的局面。3.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经济的效益较差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度的进程。(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缺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是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和受到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因此,及时转变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型城市的出路之一。

二、黄石市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把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湖北省黄石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老、重、粗”一直是困扰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黄石市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路径依赖”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摆在黄石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黄石市要切实转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着力推进“三个创新”:1.必须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就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机制环境。体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制创新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发展观念。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始终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念;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学会尊重、爱护和建设自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经济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其各自边界约束。政府行为超过这个边界,就意味着“越位、错位、缺位”。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探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各级地方政府受某种利益驱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说不是祸端之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政府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将注意力转到经济发展、经济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彻底改变过分关注微观基础的构造,将注意力转到宏观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上来;彻底改变过去过分关注有形市场硬件建设,将注意力转到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三是转变考核体系。彻底转变政府以GDP为中心、以企业利润为中心的考核和核算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和企业绩效的考核和核算体系。政府绩效考核应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目标的统一;企业绩效的核算应体现经济目标、要素配置效率目标和环保目标,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的有机统一。2.必须着力推进“结构创新”结构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支撑,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要素的最优配置。结构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进结构优化,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变“强”。冶金、建材、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既是黄石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该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要抢抓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调整和改造,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实现接续产业由“弱”变“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既是黄石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从总体看,黄石市接续产业块头不大、竞争力比较弱。“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纺织服装、轻工业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的扶持和培植力度,实现接续产业由弱变大、使之成为黄石市重要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3.必须着力推进“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就是彻底改变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就黄石市来讲,必须致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是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二是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根据黄石市资源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区域产业布局中要把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布局的主攻方向。三是构建节约型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等重要资源。四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全市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查看全文

打造资源型消耗城市测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的测度就是对城市的知识创造的能力、创新资源流动的状况、创新环境的状况,以及创新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四方面进行评价。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如何测度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没有一个完整、标准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设计、指标的理论预选,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

1效能测度的含义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效能包括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从创新行为主体要素构成的角度,它表现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的创新服务能力,政府对创新的引导、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运行角度,它取决于对现有创新资源配置的绩效,是资源状况与配置力相综合以及创新环境对创新支持的结果。可见,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效能取决于资源型城市创新行为主体和创新资源的创新能力(知识创造的能力)、创新资源流动配置的状况、创新环境的状况,以及创新体系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的测度就是对城市的知识创造的能力、创新资源流动的状况、创新环境的状况,以及创新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四方面进行评价。

2对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评述

2.1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测度的指标体系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府管理透析

摘要: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需要: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发展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与政策上,实现由重取轻予向适度援助的转变;在主体意识与行为上,实现由工矿社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善协调机制,整合发展规划;实施财政援助,重建转移支付;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经营;挖掘产业文化要素。构建特色城市文化。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资源型城市通常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们在推进工业化建设、繁荣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与布局、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为国家和地区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受其发展背景与成长模式的影响,也积累了自身难以解决的大量矛盾。随着资源开采期逐步终结,城市单一资源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不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间题,同时也必然激发诸多历史矛盾。因此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实现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以实现经济结构上的和谐与发展上的可持续。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一资匀咬裂城市转刃巴的内刁七要求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支柱产业往往只是对资源进行采选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产业,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城市经济高度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由于资源赋存的有限性和支柱产业的单一性,多年的高强度开发使这些城市的资源赋存逐渐萎缩,开采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主导产业的停滞甚至衰退,危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一些情况严重的城市甚至陷人了举步维艰的困境,面临着经济发展衰退、就业压力巨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发展资金匾乏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矿竭城衰”和资源开发已进人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建和转型压力。因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有着比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完成支柱或主导产业的转换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要求:

1.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兴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查看全文

谈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眼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抓紧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四是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政策,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

工作目标:**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查看全文

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援助思考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