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水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2:00: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源水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偏重的缺陷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比较分析论文
摘要:简要论述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思索
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是演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利用已日益社会化,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相互冲突的竞争性和利用日益加剧,传统计划经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利战略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
实施资源水利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工程水利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而政企不分体制所形成的自己评价工程并由自己负责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剧了各级水利部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倾向,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工程建设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目标,忽略了面向社会履行资源管理职能。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1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过渡的必然性论文
摘要:简要论述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分析
摘要:经济建设与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以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人类日益面临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环境修复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在改变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后中的应用。对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原则与措施进行了探讨,所提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等原则对生态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及水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水资源保护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1概述
我国虽拥有长江与黄河两大世界上最大的水系,但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基本建成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城市防洪标准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水库等蓄水工程及跨区域引调水工程的修建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初步得以解决。当前国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5%左右,高效农业灌溉体系基本建成,通过对重点区域实行封育保护,使生态系统恶化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成绩的背后仍存在许多问题,人们片面追求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对河流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例如河流原始形态改变的过程中改道和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的应用,加剧了河流渠道化,河水流速加快,对河岸冲刷严重,使过去急流、缓流、弯道相间的河流型态不复存在,流域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边渠和堰坝工程等混凝土堤防结构使河流原始形态不复存在,河道周围河床的国度开挖与填高既破坏了河床,又使鸟类、两栖动物和水生物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大自然服务人类的功能严重弱化。
2生态水利工程相关理论
2.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了不同的界定,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是对生态水利工程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进行部分河流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工程管理方式,科学调配和管理区域水资源,达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之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始终秉承自然的理念,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尽可能保持河流的原始形状,对流域周边区域实施退耕还林,保持原始地貌,尊重流域原有地形,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区域内水利型式,并依托流域实际恰当采取防洪措施。2.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水利工程的兴建出于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目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服务功能。通过改造流域河流形态与生态,扩大区域灌溉面积,促进作物生长,提升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结合流域特色,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发展林业和渔业,促进农业生产者收入的提升;生态水利工程为流域发展航运事业创造有利条件,码头修建在平缓的岸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总之,生态水利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3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原则与措施。2.3.1生物群落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可以解释为生物物种的空间异质性[1],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物种空间异质性越高,则意味着能够同时形成多个数量很多的小环境,为更多、更丰富的物种同时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相反,较低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物种空间异质性意味着生物生存环境较为单调,且容易受到破坏,群落的密度、比例和性质更容易受到影响,生态系统更容易出现某种程度的退化。各类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连续化,河流生物群落所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河流生态自我修复功能也大大减弱。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以恢复河流生态、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为前提,在工程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和生物物种动态的监测,通常进行生态变量最优值和最低值的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的反差,绘制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及影响的包络图[2],并通过包含设计、执行、监测、评估与调整等环节循环往复的反馈调整设计,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最终得到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最优化方案。上述反馈调整设计过程必须建立在准确而量化评估工程方案对周围生态环境可能影响的基础上,以水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为依据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与不断调整,最大程度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引入人工植被和本地物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不断提高河流型式的异构性,依据河流生态地貌学原理为维护生物群落多样性提供可能。发达国家的大坝建设常常采用修建鱼梯、鱼道等工程措施有效解决鱼类洄游问题,或者根据流域和生物物种的实际情况,人工繁殖洄游鱼类,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对流域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永久性破坏及对局部气候、土壤盐碱化等的不利影响。2.3.2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古代哲学十分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必须重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发挥,借助生态系统所存在的组织功能和修复功能,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辅助性设计,实现自然力与人力的充分结合。当然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对流域水文水质、土壤地貌、植被类型、生物物种等生态属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类似生态属性下生态水利工程实施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积极探索最为适宜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可能结合的模式,保有并增强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修复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进行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持续、长期、宏观、整体及大景观等原则,而非在短期、局部、微观和小尺度范围内实施,提高修复效率和成功率。所谓的持续、长期、宏观、整体及大景观原则,是指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的结构,对构成系统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充分掌握,进而进行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性的、整体的修复,而不是仅在河道水文系统、单一的植被群落、局域水生物系统等微观角度做文章[2]。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保护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保障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取用水管理
(一)城镇管网范围内的洗浴、洗车、饭店、宾馆等有自备水源井的,要逐步转用自来水供水,在转用自来水供水前按标准缴纳水资源费。
(二)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的洗浴、洗车、饭店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按标准缴纳水资源费。
(三)城镇(含乡镇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建筑用水利用自备水源井取水的,要办理临时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违反规定的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处2万至5万元罚款。
(四)公路两侧专门向运鱼车售水的企业必须办理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持泉城特色,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四条市、县(市)水利(务)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水利工程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探讨
一、水利工程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水利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人员需要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作用。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中的人员队伍相对陈旧,缺乏拔尖的骨干和具有业务能力的人才,员工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一些施工的技术人员虽然掌握的技术比较多,但在解决水利方面、实际问题时,却面临诸多的困难,不能彻底的解决水利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随着行业内的竞争,水利工程方面的搞技术人才流失比较快,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影响。
(二)缺乏完善的人员配置方法和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在人员的配置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方法和机制上还有待完善。水利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素质和相关的任务分配进行明确的分析,人员适合怎样的任务,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深刻的考虑,因此在人员的分配上十分的不合理,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项目人员的结构配置并未与实际的岗位相联系。在实际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当中主要就是凭借经验进行配置,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上也缺乏相应规范,因此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出现严重的内耗,工作容易脱节,各部门之间出现各种矛盾,缺乏企业内部的团结。
(三)选拔并培养人才的机制需要改善
资源水利理论管理论文
论文概述: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论文正文: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1、“资源水利”是水利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阶段
人类的起源与水休戚相关,正因为如此,“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成为中国的最早文字之一。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将“水”与“利”两字联合起来成为“水利”的是《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不过此时的“水利”只具有捕鱼、编织、捕鸟等涵义。司马迁最早明确了具有专业性质的“水利”的内涵,他在约公元前104年椆?1年完成的《史记·河渠书》著作中,加以明确,该涵义运用了几千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导入,人类不断为“水利”赋予新的内涵。概念逐步演变,蕴含了人类对客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水利干部加强资源管理会上讲话
加强水利工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阶段,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系统将持续推进市委文件中明确的四大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大幅度提升水利抗灾减灾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被动受灾、损失巨大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大幅度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管理粗放、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实现水资源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大幅度提升水利科学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问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加快山洪灾害防治步伐。大力推进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堤防工程建设,重点完成雅安城区青衣江、周公河、濆江河、陇西河“一江三河”及各县城区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列入规划的20条中小河流的38个治理项目,新建堤防75千米。三级以上堤防达标率为80%,城市城镇防洪达标率为70%,洪涝灾害损失率0.28%,山洪灾害治理县8个、抗旱水源工程建设8个及旱情监测点20个。
(二)着力加快民生水利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按集体建设用地办理,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到2015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4万吨,产值1.6亿元,帮助农民人均增收15元以上。
(三)着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成永定桥水利工程、铜头引水工程、九龙水库和南郊水厂备用水源工程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成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规划的项目,完成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1500万立方米。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5。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四)着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十二五”期间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突出抓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与管理,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节水型社会建设四个重点;实现水政水资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4206万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7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10%;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