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1:49: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源配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利创造资源配置调研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的增加,各类市场主体也增加了知识产权创造的强度。而在相关市场主体中,企业作为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正不断得到加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11),2010年,在国内22.4万件的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申请15.5万件,占69.2%;此外,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2.9%。所以,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有关学术研究便随之而大量产生。从企业专利创造过程中基础资源配置的角度,相关研究主要包括:①基于专利创造的研发资源决策理论研究。姜黎辉和张朋柱(2003)通过构建一个优化决策模型,分析了生产不完全相同产品但存在很大技术相关度的多家企业建立的合资研发中心的研发资源的投入决策行为进行了数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研发资源的投入方向是各合资伙伴纳什谈判的结果,而企业在组建合资研发中心前,需要比较它的期望收益和它将来在研发中心的地位所决定的未来收益,为企业选择独立研发还是参加合资研发的决策提供依据。邱爽(2009)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的角度,通过构建一个基于专利保护长度和宽度的数学模型,对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分配和最适边界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②研发资源配置的效率和配置模式的研究。李建华和刘玲利(2007)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研发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发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效率较低、差距较大;研发财力资源要素的投入在研发资源配置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研发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型特征。类似的研发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还包括陈言平(2009)。而从研发资源配置模式的角度来看,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有多种配置模式,其中,内源化和外源化是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资源集聚的两个基本方式(蒋敏和陈昭锋,2009)。同时,陈言平(2008)对基于虚拟创新网络平台的企业自主产品研发资源整合模式等进行了介绍。③世界范围内的研发资源配置研究。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产权的公共物品属性等原因,知识产权资源已经跃出一国边界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比如,陈向东和张晨(2006)以美国制药企业在华投资为例,通过使用技术领域的覆盖宽度和技术资源的集聚程度两个重要方面分析方法研究制药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对美国制药企业在华技术资源竞争状态进行了分析。类似的研究还包括跨国R&D投资机制与研发资源的关系研究(沈玉芳和张海燕,2003)。④专利资源配置的技术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对专利资源配置的技术支持研究。梁莹和徐福缘(2009)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一种专利资源协同管理方案条件下的基于多Agent的专利资源协同获取模型的内在原理及其应用等进行了规范分析;而类似的企业专利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还包括基于企业专利资源管理流程本体的企业专利价值评估流程的可视化研究,梁莹和徐福缘(2010)和企业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商艳艳和徐福缘,2009)等。应该说,上述的研究是在知识产权资源既定条件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显然,这种研究对既定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基础资源配置的角度,在对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需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科技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企业有效创造和使用知识产权。
2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类别及其对专利创造的影响分析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在专利创造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对企业专利成果质量和数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对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进行分类,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从劳动、资本和公共物品等经济资源分类的角度(岳贤平、于振英,2007),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员、科研条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资源。下面,结合企业专利创造活动的目标,对上述资源及其对专利创造成果的影响给出简要分析,以便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概念框架。科技人员作为企业专利创造的核心主体,科技人员的身体心理素质、专利技术水平、专利创造及其相关专利知识、科技人员及其团队的协作程度以及科技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因素对企业专利创造活动的有效进行及其成果质量和数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良好的身心素养、较高的学历学位和职称、广泛而深刻的专利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高的企业忠诚度,对企业专利创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专利创造活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科研条件及其平台建设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周勇义和张黎伟等,2010),所以在企业专利创造过程中,科技条件及其平台建设,作为硬件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企业专利创造过程中的科研条件主要包括企业内外部的科研基金、专业科研文献资料及专利数据库、科研试验室及其硬件配置以及专利创造者的时间及其投入程度等内容。一般来说,丰富而适合的科研条件是专利创造者进行专利创造的必要条件,而科研条件和专利创造目标的有效配置则是科研条件发挥效率和效益的充分条件。在具备了科技人员和科研硬件条件之后,为了对上述资源的有效配置,设计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加强组织管理便成为企业专利创造的所必备的重要要素。对企业专利创造活动来说,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奖励制度以及惩罚性制度等。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激励约束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专利创造的积极性和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而组织管理所包含的要素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高层管理人员素质及其对专利创造活动的领导力以及有利于专利创造的企业文化建设等各类要素。应该说,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专利创造活动中的人员、资本、文献数据以及科研平台等各类单个要素的整体协同作用。
3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
以江苏石化产业为例为了对企业专利创造中的基础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和原因给出具体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分类、分层的抽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网络调研等手段,对江苏省以石油和天然气等为主要原材料的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泰州陵光、南化集团以及江苏石油勘探局等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利创造活动过程中的科技人员状况、科技条件状况、激励约束机制和组织管理等基础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其中,调查对象是上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下面,从企业专利创造的基础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对调查和访谈的主要内容给出简要分析。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分析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部署。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要求:“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最早明确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性文件是2006年国务院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如果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初步设想算起,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已经提出整整20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关分级诊疗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办法,对分级诊疗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工作。与此同时,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对分级诊疗的研究,在分级诊疗的模式、作用、路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制度,也没有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分级诊疗模式。可以认为,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多年来出台了多项顶层规划和制度设计,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落实计划和措施并进行实践探索,同时还有学术界的众多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却是困难重重呢?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学术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优化与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1-6]。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是否具备开展分级诊疗的条件?是应该先开展满足这一制度要求的医疗资源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先实施这一制度并通过它重构现有医疗资源的结构?即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建设和结构优化与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两项工作谁应该先行?关于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主要障碍,学界普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责不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居民就医选择无限制,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疾病分类管理标准[1]。但在笔者看来,除了医保制度和疾病分类管理,其他原因都与医疗资源配置有关。对分级诊疗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主流学术观点,笔者并不反对,但这应该是成功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的衍生效果,而在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分级诊疗制度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总量不足是其建立的最大障碍,或者说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应该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资源性障碍的主要表现
所谓分级诊疗,是指按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功能的医疗机构提供相应医疗服务。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医疗服务需求的逐级诊治过程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患者管理服务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形态[7]。其核心思想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层首诊是基础,双向转诊是核心,急慢分治是保障,上下联动是机制。无论是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还是急慢分治与上下联动,目前的医疗资源结构和医疗资源总量都难以满足其需要。2.1基层首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基层首诊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文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满足为前提的。从满足居民的就医需要角度讲,最基本的医疗资源是医疗人力资源(主要是医生和护士)、技术资源(主要是诊疗仪器设备)和床位资源。《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现基层首诊最关键的是需要有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的全科医生和相应的医疗设备(设施)条件。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医疗资源的80%又集中于大中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基础与居民就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全科医生20.9万人(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7.8万人,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13.1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51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仅为6.5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2.59%和18.74%,每机构平均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13.09人和9.66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共592.5万台,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1.8万台(且多为低值设备,50万元以下设备占其设备总数的97.2%),仅占10.4%;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9641.9亿元,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86.8亿元,仅占6.1%;综合医院平均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88.9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仅有13.5台。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741.05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占19.0%,尚有46.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3%的乡镇卫生院没有设置病床,拥有50张以上床位的基层医疗机构仅占21.5%。与成功实施分级诊疗的国家相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和英国全科医生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3和2/3[8]。在美国,由医师组成的联合诊所中,4%的诊所有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社区医院床位占各级医院床位总数的70%以上[9]。按照《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要求,到2017年,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按照这一标准最低要求,仅城市就需要近16万名全科医生(2016年底我国城市人口7.93亿),目前我国城市仅有全科医生10.8万名,需要补充5.2万名。如果按照《指导意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计算,我国全科医生尚缺口6.8万名~20.6万名。如果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大量的在大医院接受诊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将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就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来说,不仅全科医生和执业医师数量严重不足,各种诊疗仪器设备和床位也都存在巨大缺口。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如果强行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制度,一方面势必影响患者及时、正确的治疗,甚至延误病情;另一方面由于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条件)的限制,导致居民普遍性地就医满意度低下,进而使原本集中于大型医院的医患矛盾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移。2.2双向转诊:二级医院承接能力有限《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后城市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也就是说,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后,城市三级医院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将转诊至城市二级医院。在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体系下,“由下而上”转诊并不困难,不论什么病症、何种病情的患者,二、三级医院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通吃”的现象原本就长期存在,而困难的是“由上而下”的转诊,如果说三级医院出于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没有向下转诊的愿望与动力,可以通过制度或政策等行政手段干预解决,而二级医院的承接能力不足可能成为向下转诊的最大障碍。《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二、三级医院拥有床位4516605张,其中三级医院2213718张(占49.0%),二级医院2302887张(占51.0%),三级医院的床位利用率为98.8%,二级医院的床位利用率为84.1%;同年二、三级医院总住院人数为15256.5万人,其中三级医院7686.2万人(占50.4%),二级医院7570.3万人(占49.6%)。仅就床位资源来说,如果强行要求三级医院将急性病和术后恢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转诊至二级医院,即使是三级医院50%的上述患者转至二级医院,以目前二级医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它是无力承接的,现在是三级医院“住院难”,将来可能是二级医院“住院难”。2.3急慢分治: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与其医疗资源结构不匹配为实现急慢分治,《指导意见》对城市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不同就需要配备不同的医疗资源,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急性病恢复期患者与术后恢复期患者、老年病与晚期肿瘤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设备是不同的。这就涉及现有医疗资源结构如何调整和增量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已形成稳固的高度“向上集中”格局,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如果说各级医疗机构可以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实现功能转变,通过分级诊疗制度设计和实施强行要求改变其医疗服务范围,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二、三级医院已经拥有的大量针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技术设备(设施)及三级医院已经拥有的康复医疗的技术设备(设施)等“存量资源”将如何处理?《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那么,作为大型医院“固定资产”但与《指导意见》规定其服务功能不符的诊疗仪器设备等资源如何流动?是资产剥离另组机构,还是无偿“下放”给基层(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第二,《指导意见》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这类医院转变为慢性病医疗机构后,其原有的急诊医疗和一般性疾病诊疗的技术设备(设施)等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同时作为慢性病医疗机构,与其功能相符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又将如何补充?第三,对承担慢性病、康复期、老年病、晚期肿瘤患者等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其资源条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补充和建立起来的。从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的结构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发挥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后的功能,国家必须对其倾斜性地增加医疗增量资源的投入。但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医疗资源的投入增加有限,并没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明显倾斜。以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为例,2016年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总额为4848.6亿元,其中,各类医院获得2138.5亿元(其中综合医院1439.6亿元),占44.1%,基层医疗机构获得1546.3亿元,占31.9%。总之,我国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结构与《指导意见》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是错位的,不解决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与其医疗资源结构的匹配问题,急慢分治就无法实现。这也是这些年来分级诊疗制度没有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2.4上下联动: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有困难《指导意见》要求“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上下联动需要三个前提:一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依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职,体现“急慢分治”;二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要实现双向转诊畅通,体现“有序转诊”;三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与其功能相匹配,体现由上而下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性。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是上下联动的基础,“有序转诊”是上下联动的前提,“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性是上下联动的保障。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现有医疗资源的分布结构看,由上而下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配置,还不能完全满足“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性需要,总体上,三级医院的治疗性医疗资源相对过剩,二级医院的康复性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性医疗资源明显缺乏。总之,对二、三级医院来说,如果不做存量医疗资源的调整和重组,这些医院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可能不遵循规定的医疗功能和职责而扩大其医疗服务范围,若强行要求其转变服务功能,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只强调其转变服务功能,如果不做增量医疗资源的倾斜性补充,它们将因资源不足而无力完成其应承担的医疗服务职责。各级医疗机构若不能做到各司其职,上下联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居民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
按照《指导意见》对基层首诊的要求是“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原则。相比于通过政府政策调控“驱使”居民基层首诊,居民患病后自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最成功的标志,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还不具有这样的就医意愿。有学者认为,无论大病小病都要去大医院就诊,是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就医习惯[10]。其实居民就医选择上的“就高不就低”,居民纷纷涌向大医院就医,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居民的就医习惯问题,主要是因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信任,担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延误诊治和康复,本质上讲,不信任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要是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检查、诊断仪器设备水平。关于居民不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的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是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低导致的[11-13]。有调查研究显示,41.8%的居民不愿“去社区首诊”[14],28.5%的人是因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不放心”[12],61.2%的人不接受分级诊疗[15]。关于康复期下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态度,有调查研究显示,67.9%的人表示康复期后不愿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就诊,其中34.8%的人是因为“不信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12]。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前文已经述及,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居民医疗服务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即使通过医保制度改革和强行推行居民与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条件不改善,没有让人信任的医疗资源基础,很难改变人们“向往”大医院的就医意愿,仅靠“政策引导”要群众树立基层首诊“自愿”意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效果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本身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居民的就医意愿,如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患者也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不同级别、不同功能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配置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不同医疗需求,居民的就医意愿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了。
市级资源配置规则
第一条为建立统一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资源市场配置平台,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配置秩序,根据《经济特区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监管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和《经济特区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监管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按《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进入专设的市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服务机构(以下简称配置机构)的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活动(以下简称配置活动),适用于本规则。
第三条配置活动应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廉洁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配置机构负责提供公共资源配置的委托受理、信息、场所安排、配置组织、业务咨询、异议受理等服务,协助市公共资源配置监管部门对配置活动进行监管,对违反配置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
第五条本规则所称委托方,是指公共资源管理部门。
本规则所称竞标人、竞买人,是指报名并取得参加配置活动资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
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资源分配与预报预警机制结合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历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数据而定,属于静态基础的决策。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认可,但是不利于动态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因此缺乏一种充分考虑到未来水条件和区域用水变化等未知不确定因素下水资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虑。除了个别重点工程存在部分联合调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条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运行,只在特殊情况下以应急方式进行水量调配,因而缺乏一种对流域水资源进行整体性优化分配的框架和机制,使得实际调度的效果劣于理论分析的结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常规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均有可供参照的运行调度方案,但是应急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和效果评价方法缺失。
第五是对水质影响供水的问题认识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还都是以水量为主,缺乏在水质恶化条件下供水对象受限时的水资源调配有效分析机制,如分质供水等。
有关水资源分配工作的建议
资源配置会计信息论文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化的市场,在这里,所有的买卖活动都是信息化的交易活动。因此,保证信息的透明度是证券市场有效高速运行的关键所在。如今,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渐渐建立起来的基本制度也在一步步完善中。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基本制度存在的缺陷问题和变幻的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总的来说,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仍不高,依旧存在着一些造假现象。而资本市场的信息的不均匀性,将导致无法有效配置现有的经济资源。高度透明的会计信息能正确引导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减少在投资中的风险,正确有效的配置资源。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在证券市场中,一个信息透明度越高的行业,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也更具市场竞争力。下面,本文将就以上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
(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市场的有效性影响在资本市场中,高效的资本市场分为以下三种:弱式有效的资本市场、半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这样划分的标准是价格能够对标准的相关信息造成的影响,通过以上三种不同的划分,反应对不同效率的市场价格反应信息完整与否。如果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所得信息也就不准确,这时资本市场就会出现一个弱式有效的市场。对内幕信息有一定了解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操作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而如果会计信息透明度很高,所获信息十分准确,这时,市场价格个金融证券就能全面的反应整个市场信息,就没有人能够通过内幕信息投机取巧,为大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故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将直接决定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会计信息的质量高才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信息传导机制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不同的人群对于信息的了解程度会有所不同,以外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为例,对于企业的内部信息了解的准确程度就大有不同。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寻找融资渠道,外部投资者则需要在决定投资与否之前对企业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可以充分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减少在做投资决策时的风险疑虑,促使外部投资者快速做出投资决策。故而,在投资市场中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至关重要。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能够使处于资本市场的人们面对变幻不定的资本市场及时把握投资时机,企业也能够通过及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获得更多的融资。促使资本市场资源快速有效的进入配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促使资本市场信息传输有效性和高效性,产生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稳定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从而进一步使得资本市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三)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资本市场交易成本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同样会出现一些造假现象,而这些造假现象对于普通的投资者乃至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来说都是很难发现的。这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导致股票价格和金融产品等的发展不符合常规。使其价格和其真正价值出现较大的出入。而这时,投资者对市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益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资本市场中的资源也将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使正常的工作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企业所的信息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失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支持。这种低质量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使得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和成本增加,利润却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市场正常的运行机制遭到破坏,并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一、泗县水资源概况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属于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5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5亿m3,人均水资源占用量546m3,不足全省人均的1/2、全国人均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之一;二是水质污染较严重,境内主要河流新汴河近年来水质改善明显,能够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沱河、唐河、新濉河、石梁河等河流的水质常年较差,地下水存在砷、氟、铁、锰等原生元素超标的问题;三是地下水属于贫水区,县域内地层岩性以黏土为主,地下含水层厚度较薄,一般只有10m左右,富水性较差,由于常年集中超采,县城及其近郊区已形成面积32km2超采区,单井出水量目前每小时不足20m3。
二、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
在强化节约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挖潜现有水源工程,科学谋划新的水源工程,实现“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地表地下联合”,构建当地水与外调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与中水等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加强泗县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泗县水资源特点及未来发展需求,全县水资源配置工程采取如下总体布局思路。1.挖掘现有工程潜力、优化供水结构根据用水需求和用水结构变化对现有水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现有地表水源工程,通过对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其效益的供水工程采用疏浚、清淤、加固或重建;通过新建大中沟蓄水闸坝工程,有效存储雨洪资源,逐步建成沟网灌溉体系,最大化使用当地地表水资源。泗县现状对地下水过度依赖,需逐步调整供用水结构,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将城区水厂、乡镇中心水厂和新建地表水厂联合供水,以城镇供水设施辐射周边农村,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用水事业发展,同时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饮用水工程建设,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活用水以饮水安全为原则,以水质优良的深层地下水为主,浅层地下水为辅;工业用水以提高保证率为原则,从以地下水为主逐渐向以地表水为主过渡,并逐步压缩深层地下水开采使用量;农业灌溉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鼓励再生水利用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农业、工业、生活节水载体建设,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农业方面主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管等高效节水灌溉,推进水肥一体化方案实施,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方面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用水计量和在线监测,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3.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泗县供水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安徽段实施情况,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完善泗县调水方案和线路,完成境内配套调水蓄水工程建设,满足城镇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缓解泗县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4.全面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实施地下水压采方案,实施水量水位双控方案,在具备供水条件地区逐步压缩深层承压水开采量。全面提高新汴河等地表河湖水体的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明确具体的保障方案。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综合管理。
三、加快对接和实施一批骨干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泗县境内输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范围包括泗县新汴河两岸地区。受水区涉及县内的怀洪新河灌区、新汴河灌区等。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淮河至新汴河段沱河输水线路,泗县可从怀洪新河分水口门取水,同时利用沱河线路和现有水系条件,将水输至泗县境内。调水到泗县境内,可以根据区域的城镇生活和农业用水等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县域内输水线路。2.蓄水工程结合唐河草沟闸改建,闸址向下游下移,以提高草沟闸上蓄水量,存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量;在石龙湖下游建蓄水闸,存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量。3.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考虑全县水源条件,应充分利用新汴河、沱湖、外调水,以地下水为备用水源,通过新建地表水厂,更新改造配水管网和中途加压泵站、敷设水源联络管,全面完成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置换,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4.面上水源工程通过对县域内涵闸工程的新建、重建或加固、新建滚水坝工程等实现区域防洪排涝与蓄水引水有机结合,实现“汛时防洪排涝、平时蓄水灌溉”的工程应用体系,达到能排、能蓄、能引的目的,使地表水能有效留住,雨洪资源能充分利用,农业灌溉能充分利用地表水;泗县境内沟网水系交错,为有效留住雨洪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可在主要大中沟设置滚水坝,以达到增加区域蓄水目的;建设水库塘坝清淤扩容工程。通过对塘坝的挖潜、配套、改造,使塘坝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更能发挥塘坝效益。对塘坝进行清淤扩容,提高塘坝有效塘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面上抗旱保水能力;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灌区配套;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对浅层地下水的利用率,需对出水量小、无法正常使用的机井予以封停;对部分建成后未洗井、井盖丢失的机井予以修复;对没有配套自吸泵设备的机井予以补充配套。结合当地作物种类和灌溉用水定额,合理设计开采布局并新打部分机井等。5.重点节水工程完善区内大型灌区、灌溉片续建配套与改造。继续开展中型灌区和部分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现灌区渠道防渗、建筑物维修、更新和田间工程配套更新等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基本建成节水高效现代化农业,继续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水梯级串联循环利用。强化生产用水管理,督促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加快城区、乡镇供水干、支管网系统的技术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损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发展“节水型住宅”,大力开展节水型单位和社区建设,加强城镇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积极创建“节水型小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发展,城镇污水量不断增加,将会导致地表水体污染,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等设施不仅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目前泗县污水经达标处理后大部分外排,回用量较少,主要用于城市绿化浇洒、路面浇洒等,尚未用于工业用水。加快推进泗县中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中水利用率。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中的行为失当导致了本应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改善的教育和医疗状况的恶化,这主要是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的市场化主导、按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配置资源等原因所至。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探讨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中的行为失当导致了本应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改善的教育和医疗状况的恶化,这主要是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的市场化主导、按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配置资源等原因所至。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水资源配置决策研究论文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管理。
近年来,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水事纠纷,尤其是北方地区省际水事纠纷的加剧促进了水资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水行政法规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权威地提出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办法,而后者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行政法规。
实际水资源分配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水资源分配决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企业资源配置力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剖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内涵和构成。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是企业资源配置力;企业资源配置力是企业资源定位力与资源整合力的合力。企业资源定位力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力的正负性质,而企业资源整合力别更多地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力的强度;在构成企业资源整合力的两个方面中,企业对资源的制度—文化整合力是企业资源配置力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激发器。这启示我们,通过组织文化的培育与相关制度的创新,有效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充分激发其趋向于企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将具有愈来愈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企业、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但综观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要么仅从一个侧面(如技术、人员、制度等)来探讨企业竞争力问题,要么直接将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前提性的概念来使用,而没有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构成进行阐释。这要么可能因探讨的角度过于狭窄而不能为企业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供一个可行的全面指导(因为企业竞争力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要么可能因概念内涵的不明确而影响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资源配置这一企业最本质的活动出发,试图从最一般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源泉问题,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点和分析框架。
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资源配置力
众所周知,企业在本质上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正是这一定的资源在时空上按相对一定的规则动态地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企业及其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一定的资源及其有序而动态地组合,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和运作。显然,由一定的资源组合而形成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即企业竞争力不外乎取决于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二是企业对资源的定向整合使用能力。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资源总是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的,不过,在自然状态下,这种生产力是处于潜伏或休眠状态的。可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所含有的、处于潜在状态的生产力称为资源潜力。显然,企业资源潜力的大小既取决于企业资源的数量,又取决于企业资源的质量,用公式来表示就是:企业资源潜力=企业资源数量×企业资源质量
资源潜力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但企业的资源潜力若不被激活和放大,则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也就不能成为维系企业生存、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力量。而要有效地激活和放大企业资源潜力,就要靠企业按一定的目标及规则要求对资源进行定向整合,使企业资源按一定的秩序进行动态地有机结合。企业资源潜力被激活和放大的程度取决于企业对资源定向整合的能力,可称这种能力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力。显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企业竞争力既取决于企业资源潜力,又取决于企业对资源的定向整合能力即企业资源配置力,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下式来表述: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源潜力×企业资源配置力
该式表明,一方面,在企业竞争力及其形成过程中,企业资源潜力和企业资源配置力二者缺一不可:企业若缺乏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资源,则企业资源配置力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企业也便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反之,企业资源再雄厚、再优越,资源潜力再大,若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现实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人力资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不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其结果就不仅仅是资源潜力难以发挥的问题了,它还会因为企业成员之间的有害冲突与矛盾而引起内耗,轻则增加企业的内耗成本,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以上两种情况在现实企业中都不乏其例。另一方面,我们说企业资源潜力与企业资源配置力在企业竞争力及其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并不就意味着这两方面在企业竞争力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等同的。实际情况是,与企业资源潜力相比,企业资源配置力在企业竞争力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为重要与关键。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产力日益发达、市场机制和体系渐趋成熟和完善,以及社会文明与教育水平不断进步与提高的今天,企业要获得和拥有一定数量较高禀赋的相关资源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有效激活和放大这些资源的潜力。换言之,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资源配置力。中国企业尤其是如此。按照短边约束原理,最缺乏的就是最关键的,如何提高资源配置力已愈来愈成为当今企业能否构建和提升其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