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1:4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源枯竭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源枯竭型

资源枯竭型旅游前进步伐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途径

1因废就废,开发资源型产业遗存物资源型产业遗存物指的是资源型产业发展过程中遗存下来的踪迹和实物,其中主要为资源型产业生产、生活遗存物,也包括档案、史籍及其它影音资料等.资源型产业遗存物的最直接开发形式就是建立遗址公园,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德国鲁尔区从矿山到公园的转型,鲁尔区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其资源型产业的集中地,这里曾经浓烟蔽日,煤渣满地,改造后到处是公园绿地,景色清幽,尤其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更是鲁尔区遗址公园开发的典范.以矿山公园为代表的资源型枯竭型城市遗址公园的开发对于修复当地环境,保护当地文化,完成产业转型并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资源型产业遗存物的开发还包括兴建展览馆、博物馆,并可以和工矿企业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资源开发文化展示等内容相衔接,构建统一的旅游景区点.澳大利亚索弗仑金山公园就是由昔日的金矿矿山、淘金场、古街、黄金博物馆组成,这些场景保留古貌,并且展示1851年之后的矿山生产和生活场景.我国44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废弃矿区比比皆是,发展遗址公园真可谓是一举多得,除了能使废弃物(区)变废为宝,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招徕旅游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让游客进入旅游地是旅游规划与设计方面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还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旅游地的空间通达性;二是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提高旅游地空间通达性旨在缩短旅游者进入旅游地的距离,进而节约路上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旅游地的竞争力,能够使旅游者越快到达旅游地越好,这就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新建或改建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从而缩短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或者交通中转地之间的时间.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则是指旅游区点内或者旅游区点间的交通连接情况,游客在区点间或区点内的旅途实际上也是游览观光的一部分,提高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更注重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使旅游活动更加充实、有情趣,交通速度也是因势利导,不追求越快越好,缆车、环保电瓶车、游船、步行等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德国鲁尔区转型过程中把建设综合性运输网络放在首位,发展区内快车线,使区内任何地点距高速公路的距离都不超过6公里,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本区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鲁尔区已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运输网.通达的交通运输网不仅对旅游产业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整个经济转型过程都是大有裨益的.

3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游出行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其中旅游出行设施在前文中已经重点论述,此处所指的相关基础设施指的是后两者.旅游基础设施因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及低回报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部门加以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比较落后,完善基础设施是其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正好与发展旅游业的优先步骤相契合.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巨大困境,既要加大力度建设,又要量财力而行,避免出现日本夕张市举债兴建旅游设施,最终事与愿违,导致财政破产的局面.

4引进、培养人才对于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劳动力是过剩的,但往往却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局面,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如此,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两个:引进或者培养.在引进与培养间要本着首先解决本地人员就业的原则恰当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凡那些培养周期长,专业技术要求高,发展急需的人才应该采取引进的办法,使之能迅速到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比如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才、职业经理人、投资创业人才,外语导游等,凡那些培养周期短,专业技术要求低,所需数量大的人才则应采取培养本地劳动力的方式填补,比如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一般导游员,汽车驾驶员等.

5依托资源产业名气,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旅游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游营销活动也逐步完善,但与西方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市场促销能力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营销活动既要面向旅游者又要面向旅游企业(旅行社等).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只有让人知道、了解,并且感兴趣才能有可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旅游营销活动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而旅游广告宣传则是最为直接的手段.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广告宣传可以充分利用,以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研究

摘要: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既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又不属于贫困县市,得不到国家强力扶持,在资源枯竭、发展出现落差、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变自身不上不下的状况,必须认清自己在财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收到切实效果。

关键词: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

一、“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内涵

“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曾因资源优势前期发展较快,但未取得技术优势,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较单一,当资源枯竭时,又不像贫困县市能得到国家强力扶持,使发展难以为继,财政特别困难的城市。湖南省耒阳市是典型的“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它是湖南省最大的产煤基地,煤炭曾是耒阳的经济支柱,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它又是全国17个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随着资源枯竭,发展出现落差,导致财政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发展环境破坏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煤炭曾是耒阳经济发展的命脉,高峰时年产量1200万吨。它虽使耒阳经济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枯竭,问题接踵而至。如今煤炭可开采量仅1.2亿吨;去产能使耒阳2018年的煤炭产量跌至120万吨,赶不上高峰时的零头;失业矿工增多;经济结构失衡,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占“大头”;煤矸石、粉煤灰和废水污染土地,使其无法耕种;矿区居民职业病、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地下水位下降使水资源告急;采煤沉陷区使房屋、桥梁、道路等遭受损坏;水源涵养能力削弱使耒阳面对2008年的洪灾不堪一击,山林遭毁,田地受损。目前全市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157处,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亏空需要加倍弥补,治理“后遗症”需要巨大投入,这让政府的财力难以承受,无力推进财源建设。(二)产业萎缩收益递减,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过去耒阳因资源而兴,但单一的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中被束缚在狭小空间,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导致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加工业不发达,经济结构畸形,产业转型迟缓;名优产品少,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煤炭开采门槛低也使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化程度低,经营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难以扩大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弱。金融危机后,西方进入衰退期,外煤大量进入我国且价格低廉;国内新能源快速发展,普通混煤从过去每吨近千元降到2019年初的每吨240元。耒阳不仅资源枯竭,还要去产能,致使煤炭量价齐跌,煤炭税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大幅降低。加上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初始开采成本低,煤炭品质好,价格高,效益较好。随着采掘深度、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品质变差,价格下跌,优势变劣势,产量收益都在递减。煤炭作为耒阳的支柱产业曾大力发展,过去煤价上涨使先入者一夜暴富,从而引发跟风效应,重复投资,恶性竞争,既让企业效益变差,投资者损失巨大,也使财政增收困难,整个耒阳的自我发展能力弱化。(三)产业单一结构不合理,难以产生综合效应。耒阳过去一“煤”独大,产业单一,结构脆弱,经济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如耒阳的煤炭税费2010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占为59.43%,2013年就降至15.09%,原因是2012年耒阳连出两次安全事故,国家要求关闭小煤窑。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耒阳大量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资源性产业属于投入型产业,产品缺乏深精加工,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乘数效应小,产业的关联性、辐射性低,作为支柱产业既难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产业之间又互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效应。近年耒阳虽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但尚在培育期,短期难形成优势。长期依赖资源使耒阳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趋同性使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源建设举步维艰。(四)经济总量偏小,税收集中度过高。煤炭虽使耒阳经济快速扩张,GDP总量在湖南曾排到第五、六名,但仍总量偏小,与位居前四名的长沙、浏阳等县市相比差了一个级数。前四名一年的GDP都是上千亿,长沙县2018年达1509.3亿元,而耒阳最高年份也只有400多亿。长沙县的财政收入2011年是120亿元,到2018年已达350亿元,耒阳的财政收入同期却由22.63亿元弱减到21.9亿元。资源产品属于上游初级产品,价格过高,下游产品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国家为稳定物价,就要抑制上游资源产品价格。过去煤炭开采主要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利税大都上缴,留给地方的很少,导致资源富县又是财政穷县。煤炭作为耒阳的支柱财源,其税费一度占据全市税收的半壁江山。但近年这一支柱财源坍塌,其税收从2012年的4.77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1.8亿元。后来又依赖土地经营与房地产开发,当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时,财政增收就异常困难。财源结构的单一性和高度集中性,使支柱财源基础脆弱,风险极大,加上经济总量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容易使财政陷入困境。(五)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分税制改革将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层层向上集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求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医保、养老等标准不断提高,教育、扶贫、三农、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补短板”支出不断增多,且支出刚性,结构固化、能增不能减。作为传统农业县市,财政收入随着农业税取消而明显减少,再加上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增收更加困难。作为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耒阳既不像发达县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又不如贫困县那样得到国家的有力扶持;过去依赖资源使产业结构单一,不如其他中等县市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发展较为平稳,当依赖的资源逐渐枯竭,发展出现较大落差,使耒阳的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六)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能力弱化。煤炭开采技术门槛低且利润可观,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使耒阳经济科技投入少,以物质消耗为主。由于资源开采一次性投资大,设备、钻井、洞道、房屋等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利用锁定性,难以回收或转作它用,形成大量沉淀成本让企业退出的成本很高,只能低效运营,致使产业结构呈现刚性,转型困难,关闭整顿浪费很大。由于耒阳过去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虽大力招商,推动产业转型,但受项目达产时效和减税让利等影响,短期对财政的贡献有限。科技投入少使耒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未充分延伸,科技创新和营销人才缺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响亮的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七)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转型意识不强。过去耒阳因资源而兴,一些干部群众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养成靠山吃山的思想,缺乏危机感与紧迫感。当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得到国家一定扶持时,一些人又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缺乏主动探索、研究培植壮大财源的思想,生财、聚财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积极促进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意识与有效举措,也影响了财源建设的步伐。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查看全文

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调查研究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进入80年代,**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的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交汇,武九铁路贯穿**,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地区承载力与经济转变

一、引言

在建国之初,根据国家工业的整体布局,众多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富集地区产生发展起来。这些城市在国家经济恢复、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就是为国家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国家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注入资源富集地区,其目的是要在短时期内获得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之时,就存在着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天性不足等问题。同时,资源型城市数量扩张型的开发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开发,导致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转换率的相关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使城市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包括资源枯竭型地区)则是资源型城市中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一类城市(或地区)。这些城市所依托的主体资源采掘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主体资源已经萎缩,资源主导产业衰退而使城市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开始全面衰落。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主体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僵化、生产要素匮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保障能力乏力、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生态衰退和环境污染等。应当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支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先后审议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年)(草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2007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国务院又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又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经济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要求和发展主题。这也需要我们全面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承载能力,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核心———综合承载力

(一)资源型城市研究范式的演化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出现,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20世纪初,国外学者主要针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这些社会现象并不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范围较广,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研究主要以单一工业城市或特定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对象,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筑和城镇规划问题以及单一工业的偏远城镇中的诸多社会问题上。此后,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区域发展理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也得到了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经济学家开始利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等理论来进行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在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一直有着深刻的国家政策烙印,研究指向不仅与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关,更与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走向密切相关。从时间维度来看,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生产力布局与工业综合发展研究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经济学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多局限于个体案例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各个方面,绝大多数研究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为主。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范式

查看全文

略论资源枯竭型城市利用与转型

摘要:主要介绍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认识,并针对目前陕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策略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便实现土地的重生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经济转型;循环经济

1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认识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则是指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一般是指累计开采储量已达到或超出探明储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开采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5年之内的城市。目前,全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的20%处于资源枯竭类型。2009年3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陕西省铜川市名列其中,成为陕西省唯一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级市。

2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是陕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十分恶劣;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废水、废气、废物不断增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铜川对资源的开采,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约1000公顷,废物产量增加约12万吨,废气排放增加70万立方米,废水排放增加400万吨。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摘要:在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总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态或者是经济的不断升级。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建设与改造的力度,现阶段,生态服务系统的各项功能有了明显的恢复与提高。本文以淮北湿地公园为例,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恢复方法的制定。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淮北市湿地公园的煤矿区土地再利用进行了分析,对它的功能的改变、成功治理的经验和对塌陷区的改造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具体的内容为:首先,在淮北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区之中,它的环境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公园建成之后,它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次,在对其改善过程之中,主要的建设方案为把沉陷区进行改造和建设,建立了湿地公园,将沉陷区的居民进行了迁徙,不仅使得居民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使得沉陷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通过这个案例,成为了各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造的标杆,湿地公园的建立,提高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关键词:淮北湿地公园;生态经济;煤矿塌陷

一、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淮北一直作为基础能源,特别是煤矿能源的主要供应地,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对工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但是自1990年之后,淮北市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能源面临着枯竭的窘境。具体表现为生态环境直线下降,经济发展明显减缓,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随之而来。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大大加大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它城市之间的差距。(一)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总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态或者是经济的不断升级,正是基于此点,我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才会不断的发展。但是因为主要的投入都在煤炭行业,所以导致了淮北市的产业结构失去了平衡,它的结构升级面临着艰难的挑战。随着自然资源的耗尽,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后劲乏力问题。这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建立之初都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而对外进行输出。而淮北市就是对煤炭进行加工处理,出售煤炭来发展经济。这种工业体系的结构较为单一,主导的产业链比较单一,一旦出现问题,抗风险能力极差,产业比例和它自身的结构较为孱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的不断损耗,这条产业链效率会逐渐降低,产业链就会越来越走向低谷。这类城市的第二产业较高,第一产业的权重较小。深度剖析其本质,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城市没有进行技术的革新和对相关附属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更新换代,没有实现经济的纵深的方向的发展,没有把城市之中的产业链扩大,所以才出现了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的现象。(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目前尚未突破第二产业对于环境问题的巨大影响,第二产业的繁荣程度跟当地环境的破坏程度成正比关系。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治理由于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治理,污染较为严重。污染问题和环境问题甚至已经危及到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淮北湿地公园建造之前,淮北市的煤炭沉陷的总面积数量达到了133.4平方公里之多,由于沉陷问题,导致了大约3.2万的房屋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直接或者间接遭受损失的群众达到了11.5万人之多。时至今日,从1995年的环境调查报告之中显示,淮北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相关部门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力度还不够大。但是伴随着1995年淮北湿地公园的开建,淮北市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淮北中湖湿地公园的建立充分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为淮北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现阶段,结构产业的单一问题和不合理问题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相关部分应当积极的对产业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来帮助企业,使得第二产业的相关企业能够平稳的退出市场经济之中,不再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这里的重点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体规划,在满足人民的正常生活水平的基础之上,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对此进行扶持和帮助,对现有的煤炭企业的进行改造,来转移当地现有企业过剩的生产力。保证这类企业能够相对平稳退出市场经济的范畴,避免这类城市因为资源枯竭而出现的经济大衰退的现象。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替代产业进行开发和扶持。现阶段,不仅仅是淮北市,在全国范围内以自然资源为支撑的产业都已经出现枯竭的趋势,行业的发展已经处于衰减的阶段。在这时,应该对当地的资源体系进行系统的评估与规划,抓住其他发展趋势较好,且发展后劲较足的产业来替代煤炭开采业。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当地的资源潜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伴生资源合理的利用。另外,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外部的资源,同时去寻找周边的能源储备点,因地制宜,寻找新的支柱型产业,进而来实现最终的产业优化和布局。第一产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优化速度的加快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中之重。所以,除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要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以扶持。淮北湿地公园就是典型的第三产业,通过建设公园来发展旅游业,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的提高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度,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模式。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情况汇报要案

一、基本情况

地处西部,东临,南与市毗邻,西北与接壤。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建制镇,总人口13万,由汉、蒙、回等17个民族构成。地处库布其、和和的交汇处,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无霜期短,气候干燥,多风沙,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68.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496毫米,是降水量的20倍。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作为包钢的焦煤供应基地,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煤矿为地区、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煤炭资源也进入了严重衰退期。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加快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枯竭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失调,三产水平偏低。,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7:78.6:20.7,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小的特点显著,其中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大量资源的消耗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因工农业发展水平低,居民消费水平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资源面临枯竭与经济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突出。主导产业是煤炭,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其他产业先天不足,缺乏替代产业。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查看全文

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援助思考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查看全文

十二五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诠释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