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1 00:5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源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源法

我国环境资源法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环境资源基本法,法学界多将与此类似的内容称为“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相关表述有:“我国1979年试行并于1989年修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所有新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环境保护法律系中这一层次的法律规范,是适应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综合性而出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故在我国一般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范畴,但实际上作为基本法其一般只对该部门法的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具体的实施法,综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不难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当多的具体法律措施,远远超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界限,实际上基于此法制定的背景而更突显了污染防治法之浓厚色彩。

为此,作为一部完整的环境资源基本法,应将其中具体的操作性规范删去,保留原有的原则性规定,并相应地增加立法宗旨,相关概念界定,环境资源法主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及有关机关对环境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等等,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环境基本法的内容,我国《环境资源基本法》的体系应包括:1、立法宗旨: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环境与资源法的保护范围。包括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生态要素、地区要素中的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自然和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护;3、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原则;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获利者付费原则;群众参与原则等;4、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举报、监督制度、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制度等5、自然资源开发者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污染者治理污染的义务;6、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环境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环境资源管理的权限划分,环境资源管理机构的权责,环境资源管理的监督;6、生态保护的特别规定;7、环境资源主体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和义务。8、涉外环境资源保护的特别规定。包括参加国际环境资源保护的公约、条约和协定、与国际上环境资源保护国家和组织的合作,组织和参与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活动和交流;9、违反环境资源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二、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

查看全文

论国土资源法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关系

内容提要:因对国土资源的概念及外延存在不同的认识,导致对国土资源法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关系也存在不同认识。笔者认为,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都是国土资源法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法才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法。同时建议将国土规划、区域开发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这三项国土资源法的重要法律制度纳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使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上升为国土资源法的地位而成为环境法的基本法。

关键词:国土国土资源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

关于国土法、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重要原因是对于国土法与自然资源法,以及国土法与环境保护法之间的关系,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而关于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因此,要厘清三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厘清国土法与自然资源法以及国土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一、国土法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国土法,又称为国土资源法,或国土开发整治法。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把握其概念,关键是要把握国土或国土资源的概念。关于国土或国土资源的概念,众说纷纭,综合观之,有四种观点:其一,国土资源就是指一国的土地资源。这是最狭义的概念。其二,国土资源单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其三,“国土资源一般是指一国国家主权支配管辖的自然资源及其决定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1]其四,蔡守秋教授在《国土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国土资源给予对广泛的定义,“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陆域、海域、空城的总体极其间的全部自然资源。”[2]笔者认为,国土资源其实就是领土资源,领土包括一国的领陆、领海、领空。国土资源的外延应包括一国的领陆资源,即土地资源、领海资源,即海洋资源、领空资源,即空间资源。因此,笔者赞同蔡守秋教授的观点,而不应把国土资源仅仅局限于一国的自然资源范围之内,也不应将其范围扩及包括社会经济资源,更不应将其范围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源。

(一)国土法与自然资源法

查看全文

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探索

本文作者:蒋承菘

制定与修改任何自然资源法律都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宪法原则;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三是法律科学完善程度。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各项法律的准则。但是,宪法内容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例如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三位一体,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国家投资进行勘查与开发,开发的矿产资源无偿提供给国有企业使用,因此宪法中规定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以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矿业权无偿取得的形式来表现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表现形式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业权有偿取得。法律也是一门科学,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随着法律科学的不断完善,宪法的各项原则才能正确贯彻。在这三个因素中,宪法原则是根本性的,是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一、自然资源法律的宪法原则与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政的历史。近50年来,宪法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分别为1975年、1978年和1982年,此外还经历了数次小的修改。从1988年起,即以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到目前为止已有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个修正案,宪法修改程序已进入规范化轨道。应该看到,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宪法原则已经基本确立。第一部宪法已将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写入其中,其第六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0这就明确了条文中所列自然资源的权属,即归全民所有。宪法第八条第一款又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0这就承认了农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1975年,对宪法修改时保留了这些规定。1978年,修改宪法时对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略作调整,在原第六条中将其他资源改为其他陆海资源。这一修改十分重要,对海洋资源的权属作了明确规定,即一切海洋资源,包括一切海域、海岛、海礁和滩涂,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海水均为国家所有。1982年,对宪法作了大量修改,其中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同时作了历史上最大改动。宪法第九条第一款继续明确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其第二款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内容作了相应增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在1982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主要着重于对自然资源权属问题的法律规范,1982年修宪期间,由于人类对利用自然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思想和理念必然反映到宪政制度之中,使这次修改后的宪法中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增加了有关利用和保护的内容。纵观宪法全部内容可以看出,宪法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关于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我国宪法对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的原则规定是较为清楚的,即没有明确规定私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二是集体所有。对此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其一,矿藏、水流和城市土地为单一国家所有制;其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为双重所有制,即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但后者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国家所有;其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也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国家所有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集体所有;其四,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其五,上述以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均应为国家所有。2.关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问题。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宪法关于规范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含义有二:一是对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二是国家要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3.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宪法没有从整体上对自然资源保护作规定,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这一宪法原则十分明确,对于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不得利用而强调保护。4.关于国家有权征收与征用土地的宪法原则。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与征用。这一条款可以视为对土地权属问题规定的补充。5.关于禁止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行为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宪法第九条第二款已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以强制性条款保证有关自然资源权属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规定的宪法原则的实现。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因此宪法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上述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矿产资源。这些原则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矿产资源为单一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国家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宪法原则;禁止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时应遵循上述原则。

二、从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出发,全面认识、正确把握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种类之一。它与其它自然资源有许多共同自然属性,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自然属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不可再生的耗竭性与隐蔽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矿产资源权属的一些特殊性。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与土地资源不同,土地资源是非耗竭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资料形式出现,不消耗自身,也不加入到产品之中。矿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对象形式出现,消耗自身而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且消耗后不可再生。虽然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生物资源同属耗竭性资源,但是森林、草原和生物资源都可以通过种植、繁殖实现再生,而矿产资源则不可再生。人们不仅要问这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权属和价值将如何体现?矿产资源被开采后,其实物形态消失,但其价值则转移到矿产品之中,显然,矿产资源的价值包含在矿产品价值之中。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矿产品的价值中提取矿产资源的价值。这也是国际惯例,国际上通称权利金或矿区使用费,我国称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权利金的概念比较确切,它较清楚地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关系。还应提到的是,目前我国矿法中还规定应收取矿产资源税,应该看到资源税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参与矿业收益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用财产权来说明经济关系的就不宜用行政权力,更何况现行法规中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均从矿产品价值中提取,只不过一个是从价提取,一个是从量提取,实际上是重复提取。至于如何体现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的权属,应考虑矿产资源的另一个自然属性,即矿产资源的隐蔽性。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往往隐蔽于地下,要通过一定的物化劳动才能发现它,利用它,即通过地质勘查活动发现它,通过开采活动利用它。这种勘查发现与开采利用的权利通常称为矿业权。谁具有这种权利?无疑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这就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所有者权属的表现形式。所有者可以自身行使这种权利,也可以出让这种权利,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采用了后者,即采用所有权与矿业权相分离的模式。根据物权理论,矿业权通常属于特许用益物权,即特许的矿业权人可以合法利用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创造财富。但仔细分析,并非全然如此,应该看到矿产资源的利用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现、评价与开发,发现要回答有没有矿的问题;评价要回答有多少矿及矿的质量如何的问题,以便作出矿床开采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开发是指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利用。从严格意义上讲,发现阶段尚不存在用益物权,因为这个阶段矿床尚未发现,所有者的财产仍属虚构,既然财产是虚构的,用益物权就不存在。这个阶段投资的风险大,为了鼓励投资者,常常把这个阶段的地质工作列入公益性工作,而不列入矿业权中,也可以鼓励法人投资公益性地质工作,法人应承诺地质工作成果为社会公众所用,但可以无偿取得所发现矿床的矿业权。这样矿业权就可以理解为评价与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设立矿业权与出让矿业权是所有者的权益,管理矿业权是国家的行政权力。在研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时,必须注意其与土地资源所有者的关系,这是因为矿产资源往往与土地资源位于同一空间之中,相互紧密联系。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既有国家所有又有集体所有,因此处理好两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行矿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这是十分必要的。

查看全文

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宪法原则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学术界和立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原则的不同认识,依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说明了有关宪法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原则。文章在重述宪法与其他法律规范关系原理,回顾我国制宪历史,分析现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宪法确立的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原则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宪法在有关规定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做出了我国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原则是基本清楚、完整的结论。并依据这样的结论来说明什么是符合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法律规范所有权利用保护宪法宪法原则

在人类降生之初即懂得利用自然资源来维系生存,但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实施相应的行为。随着人类理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于是,关于如何对待自然资源的问题,就在人类理性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理念。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其中主要是围绕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高,方法的日新月异,大量的自然资源在人类开发利用的活动中被消耗,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难以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挥霍自然资源,因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这样的理论于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主张,便向人们传统的关于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和观点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相应的学说、名称,甚至相关的政府机构也随之出现,诸如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等等。这样,在如何对待自然资源的问题上,就有了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三个基本的人类思维理念。在“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这一规范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总原则下,人们又提出了关于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这样,便就先后将自然资源归谁所有,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纳入到了宪法和环境法理论之中。在当今社会的法律制度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上述这些基本思想和主张即已成为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然而对于这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目前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对“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和主张产生异议。他们从科学的发展观和法治观出发来阐明观点,认定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思想观点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极为不适当的。于是,在有关人类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还是应当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那么,什么应当是明辨是非的标尺和准则呢?上述这些观点反映到如何进行法律规范的问题上,在立法界同样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立法工作,不但不利于立法工作,甚至会对整个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带来不好的后果,最终将影响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什么是自然资源法律规范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亟待人们来探讨和解决的大问题。

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是整个法律规范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法律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最高原则的,由于宪法在整个法律规范系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其他法律规范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方法,因此而被赋予“根本大法”的称谓。它的这一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是人们对人类宪政历史甚至法制史经验总结的结果,是由宪法的产生过程和内容,以及制定和修改宪法程序的复杂性、权威性等决定的,一切熟悉法律制度的人们无不知晓宪法的这一崇高地位。在宪法的这一崇高地位之下,其他法律规范是对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即对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具体化。它们必须以宪法的有关规定作为其做出相应规范的基础和指导原则,甚至它们的立法方法也必须符合宪法的原则。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也同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以宪法为其做出规范的原则和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宪政制度普遍适用的原则,在成文法国家表现的尤为鲜明。作为成文法国家之一,我国的宪政制度也自然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因此遵循宪法原则,也是向一切从事自然资源立法及管理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人们提出的要求。所以,有效做出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是以严格遵循宪法原则和精神为前提的,而要根据这样的原则来做出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就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宪法关于规范自然资源的基本指导原则。在这样的思考下,笔者以宪法为准则和立说的基础,结合对我国立宪史的简单回顾,并在引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宪法中有关“自然资源”的规定做出归纳,提出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宪法原则,从而说明如何对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和活动做出正确法律规范的结论。同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宪法有关自然资源不尽详细的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一、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原则规定

查看全文

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动员讲话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双保、双转、双约、双提的“四双”基本要求,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首先,我代表全市国土系统对各乡(镇)党政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对大家多年来给予国土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教育培训活动是在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广电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六个部门共同组织的,是贯彻去年中央六部门联合召开的,对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开展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增强全市乡(镇)干部依法用地、管地意识,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这次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双保、双转、双约、双提的“四双”基本要求,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为了确保这次教育培训收到预期效果,我局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做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六部门联合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已经以《通知》的形式发给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全面落实;二是统一编印了培训教材。为了使大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消化、理解需掌握的知识,我们在国家下发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重新编印了培训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三是精心挑选并聘请了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授课老师。希望通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能够让大家学有所用。刚才,市委组织部邱志方副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听后很受启发,对我们全面完成好本次教育培训活动各项任务,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结合国家对开展这项活动的总体要求,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理解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

去年,中央提出要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旨在提高县(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明确乡(镇)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职责、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遵纪守法意识的大培训。这是在国务院提出的坚守18亿亩红线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大环境下,全面落实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资源保护责任的一项重要措施,用意很深。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全局的高度认识这次培训,深刻理解,明确意义。

查看全文

我国环境资源法分析论文

摘要: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资源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法现状、环境资源法学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并借鉴国外的环境法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由环境资源基本法、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体系

按马克思法哲学的观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更确切、通俗地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必然要导致法的变化。“‘法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法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经常摧毁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这说明和谐法体系建立后,一旦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法律部门。环境资源法是从经济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部门法。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法律部门,其涵盖内容之变化亦源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不断增现和变化。一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由最初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基于二战后严重的公害事件在日本各地的发生和1972年《自然环境保全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到1977年考虑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土地,环境破坏加剧之事实而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再到九十年代不仅是防止工厂公害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问题,而且扩大到从汽车公害、城市乱排水问题、废弃物处理,到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影响到地球环境问题,并且公害的质也发生了变化,故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以完善其环境法律体系;而迄1997年因焚烧废弃物设备释放毒气引起强烈的社会不安,遂于短期内制定了如《有机氯化合物剧毒气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环境标准,并于2000年1月施行.可见环境法内容、体系的变化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的认识是休戚相关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确立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应由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查看全文

生物资源法律适用问题思考

摘要: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深海区域,存在诸多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较大的科研、商业价值,但是由于此类资源不属于管辖范围之内,目前尚无明确的国际法律规则对其进行规制,因此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深海底生物资源,然后针对该资源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管辖范围;深海区域;生物资源;法律适用

现阶段,虽然人类逐渐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好处与价值,开始逐渐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但是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仍然较为局限,在国家管辖以外的区域仍然处于蛮荒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资源在医疗、工业、环保中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各国主权范围以外的深海底生物资源开发得到极大关注,由于各国在开发技术上存在差异,如何才能公平的分享这些资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深海底生物资源的介绍

广阔的深海区域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物种,有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分布其中,由于该区域在物理、化学、生态环境上均较为独特,长居其中的生物体内也存在了特殊的活性物质,如抗毒、嗜热、耐压等多种极端酶。这些物质的应用价值极高,在工业、医疗、环保等行业中均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的立场来看,深海底具备多种多样的种群与基因,部分海山区中的生态系统又较为敏感和脆弱,需要人类的高度保护与重视[1]。

二、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深海生物资源法律适用问题

查看全文

关于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在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国土资源部党组对《两法》修改作了全面部署,《矿产资源法》修改前期论证工作正在逐步深入推进,部咨询研究中心为紧密配合《矿产资源法》修改工作,积极组织咨询委员、特邀咨询委员及有关专家对相关主要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于今年八中旬召开《矿产资源法》修改重要问题研讨会,着重对《矿产资源法》修改中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现将几个主要问题认识要点归纳,以供参考。

一、关于《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原则

《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原则是研讨的重点内容之一,专家们认为修改后《矿产资源法》总的原则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有利于全国统一的矿业市场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利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有利于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分结合;要有利于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强化管理,整体上提高行政效率;要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要有利于灵活应对经济全球化,切实和国际接轨;要有利于国内各种资金和外资进入等。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遵守宪法原则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的基础和准则。专家认为,新的的宪法对我国自然资源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则规定,即

1.自然资源权属原则

查看全文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保护监管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蕊藏在地壳中的各种犷物。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矿产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子。这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胁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肘产安全。故完善矿产资源保护体系特别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矿产资涯开发现状及几个重要的法律缺陷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矿产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矿产资源的法律保护。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1956年国务院批转了地质部制定的《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我国现行的法律史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矿产资源法》,该法并于1996年8月29日经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修订。此外,相关法律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另外我国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也刘.矿产资源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地方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常委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法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等级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

二、我国矿产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独特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其旅游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完善路径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是凝聚着少数民族特有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人文景观,它不仅包括无形的民族文化,还包括众多物质载体。少数民族地区以其特有的旅游文化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使他们在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愿意为此买单,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认为,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规范性的保护,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1.宪法和全国性法律关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的规定。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规定具有根本性和原则性,这些规定是其他一切环境法律规范制定的标准和依据。例如,第22条明确了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无形文化载体受到国家保护。这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提供了依据。在全国性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立足于保护与改善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其中第29条中规定要采取措施保护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我国文物保护提出了系统性的保护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界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对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进行了规定。这些法律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遵循。2.国务院行政法规关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的规定。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行政法规中,也涉及到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例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条例第8条强调,具有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是设立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条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中要注重对人文景观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制定的专门性保护规范,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3.地方性法规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的规定。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都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比如,《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包括总则、旅游资源、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旅游管理、法律责任等条款,对境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市场的规范、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享有民族自治权,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相应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所辖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立法保护。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适用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和预期目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法条形式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传承方式予以确立。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