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22:1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子午流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子午流注对服药时间护理的作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子午流注择时服药护理
【摘要】子午流注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活动须顺时应势,以达到“阴平阳秘”的防病治病原则和“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调摄方法。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时间病理学、时间治疗学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帮助人“固本扶元”的时间养生学,所有这些揭示了时间规律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医疗效果的方法。我们现将应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择时服药的护理介绍如下。
一、子午流注的定义
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治疗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1数和第7数(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这里指时间。就1日而言,子为夜半,午为日中;就1年而言,子为冬至气在月(农历十一月),午为夏至血在月(农历五月);就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由此可见,子午还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限。
“流注”是将人体气血循环比做水流,表示脉气注输过程。
子午流注与择时服药护理论文
【关键词】子午流注择时服药护理
子午流注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活动须顺时应势,以达到“阴平阳秘”的防病治病原则和“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调摄方法。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时间病理学、时间治疗学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帮助人“固本扶元”的时间养生学,所有这些揭示了时间规律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医疗效果的方法。我们现将应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择时服药的护理介绍如下。
1子午流注的定义
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
流长的中医治疗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1数和第7数(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这里指时间。就1日而言,子为夜半,午为日中;就1年而言,子为冬至气在月(农历十一月),午为夏至血在月(农历五月);就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由此可见,子午还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限[1]。
叙事设计养生文化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通过叙事设计方法探索传统养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以文化元素转换、产品叙事设计等方法,将养生文化通过产品这一载体进行展现,借助构建的文化事件使受众感知蕴含的文化意象,引起受众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共鸣。经设计得出养生智能手环产品模型。养生文化借助叙事设计方法能更加凸显文化内涵与故事性,使得人、文化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愈加密切。从设计角度出发,丰富叙事设计实践,为现代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参考。从文化角度出发,增强了文化延伸性及认同感。
关键词:产品设计;;叙事设计;养生文化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选择所需产品,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所属功能与感官上的刺激,还对其抱有文化感、体验感等精神层次的期望。如何帮助人们通过产品去体验感受文化,在使用中获得情感的需求与精神的共鸣,使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更深度联系,形成对文化的理解、自我的诠释是设计所重视的着眼点。随着生活节奏变快、精神压力的增大,“文明病”、“亚健康”等概念走进人们视野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健康生活意识渐渐觉醒。中华文化中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解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方法,将养生文化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能提高人民体质健康与生活水平质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一、叙事学理论概述
叙事是文学概念中的理论,所谓的叙事学是关于叙事、叙事文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1],重点在于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叙事概念包含了内容和方式的两个部分,其过程上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叙事学及其理论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结合,不只局限于语言为媒介的叙事文本等研究对象。在设计领域,叙事理论已经在建筑学、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加以运用。(一)叙事设计。叙事设计与叙事学对应,也具有诉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特点。从本质上讲,叙事设计以叙事的方式重新整合了诸如对象,目的、限制等诸多设计因素,包括重建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位置,形成付诸实践设计的一种系统性产品设计研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安排、表达一系列活动,以满足观众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并建立沟通与交流,以唤起观众的内心感受,记忆和联想,进而形成对历史语境、人文精神、自我体验的感知和理解[2]。当叙事发生时,设计作品不仅具有事物本体基本功能外,也成为叙事的道具和场景与事件中心。目前对于叙事设计的研究,主要由叙事理论出发,对典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叙事理论在产品中的相关方法。文献[3]以地域文化主题为设计的重心,从形态、色彩、材质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叙事设计。文献[4]从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两个角度分析总结了如何运用叙事原理提出设计概念。提供动静态叙事流程及方法。文献[5]将产品的叙事因素分为形态与功能因素,从产品的形态、功能、体验三方面进行叙事设计。本文基于以上文献为基础,试将养生文化通过叙事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的研究,挖掘优秀的养生文化内涵,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二)文化主题下叙事设计方法。文化主题下的叙事设计首先确定与用户使用场景对应的文化主题并将文化进行解构重组。其次解析旧事件及产品的关键问题后,通过文化元素进行新情境的构建。最后将重构后的设计元素按照产品的四要素进行情节设置,由形态叙事与功能叙事进行概念设计。1.叙事设计要素:文化主题下的叙事从主题、情境、情节三个要素进行构建。(1)主题要素:文化主题即是叙事设计中的“事件”,“事件”是意义的载体,即设计的核心。受众会根据产品所包含的“事件”对情境产生共鸣。设计师借助“产品”这一载体来构建“文化主题事件”。因此文化主题作为产品叙事设计的前提,要按照文化的特性进行设置。文化的特征要鲜明并且表述清晰,避免模糊和表达分散给受众带来不知所谓的意象表达。叙事的主题可参照文学写作方法表述情境,意图给予受众情感精神方面的关联。叙事设计确定文化主题后,进行该文化的元素提取解构,再通过重设计元素,以形态与功能叙事途径进行表述。(2)情境要素:文化情境是叙事设计事件中的场景或环境,由文化、产品、事件组成,关系如图1。受众与文化之间的沟通需要由作品所展现的情境来触发,所以产品将文化主题与“事件”间的情境进行论述时,需要设计师通过主观判断与客观分析。设计师主观上要观察、总结、感受文化主题(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意象、特征)、客观上要调研目标用户资料(行为、需求、情感)与产品的设计分析(形态、功能),从而架起文化与受众两者间的桥梁。情境的适当与否,在于设计师对于文化的挖掘程度与模拟产品在受众使用时的情境。(3)情节要素:产品叙事设计要通过产品的形态、功能来阐释文化内涵与意义,完成受众对叙事的体验。即通过设计来处理产品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因此文化主题的前提下,如何推动设计师预设事件的演变,其重要一环便是“情节”的设置。清晰合理地传达设计的内涵,在于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情节构建。情节的目的,是让事件在受众使用产品过程中具有节奏感和层次。在设计阶段,对情节的设置需利用文化形态、内涵的关联、相似意象转化或者文化特有功能的体现。经过巧妙转化后,可以让产品叙述更加连贯和准确,能够令用户较为准确地接收设计师的预设故事和情境。2.叙事设计途径(1)形态途径:形态是指文化产品本身固有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属性。在叙事中,作为道具表达所构建的故事,把要传达的文化意象通过产品的形态供使用者感知,为使用者模拟出内心情境。如Aalto湖泊系列杯子,通过将湖泊的曲线作为杯子的造型元素,以传达产品应自然绿色为主的设计概念,如图2。(2)功能途径:功能是指文化产品所有的使用属性。受众在使用过程,通过自身行为促使叙事情节发生,从而将预设的情境表现引发,得到体验感。或通过时间轴下,产品自发在情节中推动作品事件变化,以达到超过设计对象自身表现的内容,获取更为丰富的意象拓展。受众在参与设计和体验过程中成为设计叙事的主角,受众创造行为能赋予作品新的内容,加深用户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如深泽直CD播放器设计,产品外观借鉴通风扇的造型与通过开关设定的连续动作——拉下线绳开关,CD转动,音乐随即播放。将儿时记忆中拉线情境设定融入其中进行叙事,如图3。3.叙事设计模型:文化主题叙事设计构建,由三部分进行。首先由叙事主题开始,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即旧事件与旧产品后,获取用户的需求,以此进行下步叙事。其次通过文化概念与以往使用场景的联系后进行改进,重新设计情境构建。设计师将文化概念进行文化特征提取与筛选后解构,重新将情节进行构思,解构文化特征设计元素以及为新产品的设计元素加以联系。最后通过功能、形态叙事两种叙事途径转化为设计概念,最后应用于实践,如图4。文化主题叙事设计构建,由三部分进行。首先由叙事主题开始,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即旧事件与旧产品后,获取用户的需求,以此进行下步叙事。其次通过文化概念与以往使用场景的联系后进行改进,重新设计情境构建。设计师将文化概念进行文化特征提取与筛选后解构,重新将情节进行构思,解构文化特征设计元素以及为新产品的设计元素加以联系。最后通过功能、形态叙事两种叙事途径转化为设计概念,最后应用于实践。
二、叙事设计下养生文化主题分析
中医时间医学几个争议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综合历代时间医学论述及现代时间医学文献,对中医时间医学中几个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时间医学注重综合节律论治,时间取舍方面要注意区别十二时与十二辰的不同含义;而现代时间医学则注重单个节律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应予互补。对同一疾病不同的愈甚持起问题和节律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在因时施治方面指出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强调了临证时既要“时不可违”,有时又要“舍时从证”。
中医时间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是中医治疗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除了和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认识水平有关外,还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还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分不开,当时认为人和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气,受着阴阳、五行规律的支配,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或相类的关系。当时的医学巨著《内经》还把时空观作为评定医生医术水平的标准:“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认为医道教众传世首重时空观,这对后世中医时间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进作用。国外自从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曼仁公布了他观察到植物叶片随昼夜变化而周期变动结果以来,生物界对生命节律的研究日益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节律性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1937年在瑞典Rannely召开了国际生物节律会议,随之时间生物学诞生,不久时间医学及时间治疗的研究蜂拥而至,目前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有近400篇。综合上诸文献,可以看出中医时间医学有许多问题各文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参以历代时间医学有关论述综合归纳分析,兹将几个争议问题探讨如下:
一.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问题
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已成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探求的内容,但由于两种医学体系不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也有相异之处,加之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上的差异,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医时间医学以人体为一整体,重视对人体节律活动的综合观察与描述,如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气血盈亏月节律和五脏病自然史节律等,所论阴阳、气血和五脏等分别是人体多种组织功能的综合代表。以五脏为例,不仅包括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等,而有关五脏生理节律也就包括了所有脏象学说内容。对于人体节律的形成中医注重人体各种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相互之间的作用,如认为五脏节律的形成是脏器本身变化和脏腑之间作用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五行生克学说阐释之。又如阴阳节律,是阴阳双方互为影响,互为消长而形成的。这些均说明中医以研究人体综合节律为主。
鱼际穴诊治踹痛认识
鱼际穴首见于《灵枢?本输》,乃手太阴肺经之荥穴,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哮喘等肺系疾病[1。“荥输治外经”,作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又用于治疗手太阴经循行部位之痹痛,如肩内廉痛及肘挛指肿等。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巨刺鱼际穴尚可治疗脯痛,且未见诸相关文献报道。故不揣陋昧,述之于下。考“脯”,又写作“踹”,《说文》:“脯,腓肠也。”系胭下胫后隆起之肉,似肠在内,故名脯肠。又名腓肠、腓。腓者,肥也。即今之所谓腓肠肌处,俗称小腿肚,因此脯痛就是小腿腓肠肌处疼痛。该症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尤以坐骨神经病变引起者为多见,故腰椎问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都可出现,此外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亦是常见病因之一。
在经脉病候中。明确记载有脯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脯如裂”,“脯如裂”就是小腿腓肠肌处剧痛如同裂开。另《素问?脏气法时》记载:“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脯腑足皆痛。”说明肺之病变亦可引起脯痛,这就为用肺经之腧穴治疗脯痛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脯痛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为什么肺经病变也可以引起脯痛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为“脏腑别通”理论。此理论首载于明李梃《医学入门》转引之“五脏穿凿论”囝,后有医家称之为“脏腑互通”及“脏腑通治”。清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将之作为针灸临床取穴二十六法之一I3J。其后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将其称为“脏腑别通”,并在《针灸经纬》和《针灸宝典》中均列有专章论述,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针灸临床应用之,“极有疗效”,“更有立竿见影之功”“。据脏腑别通理论,肺与膀胱通,手太阴病变可导致“小便数而欠”、“溺色变”等膀胱之症状:而足太阳病变.亦可出现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皆是肺与膀胱通之佐证。临床上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通,即是通过治肺疗膀胱之病,乃肺与膀胱通理论临床应用之典范。其二为“十二经对冲”理论。中医学认为,营气在人体手足十二经脉中依次循环流注。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后人将这种流注次序与一天内十二时辰相配。如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申时膀胱经等。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与十二时辰相配的地支之间有一种对冲关系。其中,寅与申对冲,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对冲。具有对冲关系的脏腑、经脉在生理上有互相调节作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并互有调治作用同。综合上述理论,手太阴和足太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因此不仅足太阳经之病变可以出现脯痛,手太阴经在病理状态下亦可影响足太阳经而出现该症状,脯痛可取手太阴之腧穴进行治疗。
根据“荥输治外经”之取穴原则,治疗脯痛时,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和“输”穴太渊皆在选取之列,为何独取鱼际呢?笔者认为有以下2点理由。一为“体应全息”原则。“体应全息”由杨维杰在《针灸宝典》中提出,其中“体与体之对应”体现了形态结构相似的组织之间有某种全息对应关系。吴棹仙在《子午流注说难》载“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鱼际穴位于手之鱼腹,《素问?刺禁》:“刺脯肠内陷为肿。”马莳注:“脯肠,足鱼腹中承筋穴。”另《素问?刺腰痛》:“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脯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马莳注:“故脯形本如鱼腹,故鱼腹即脯也”这些都可说明足脯即足之鱼腹也。以位于手鱼腹之鱼际穴疗足之鱼腹病变,乃以上鱼腹治下鱼腹,远道巨刺,同体相感,平衡疏导,疗效自然更好。而太渊位于桡动脉之旁,故而与“脉”之关系较为密切,“脉会太渊”。故太渊多用于治疗无脉症、肺心痛及胸痹等血脉类疾患,加之太渊所在之处皮薄肉少。从体应的角度而言应该选取鱼际更合适。其二。据文献记载.鱼际穴能治疗“痹走胸背痛不得息”、“咳引尻痛”等症状。既然鱼际穴可以治疗肩背痛及尻痛等足太阳经之症候,那么治疗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之脯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运用鱼际穴治疗脯痛,既有《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肺病出现脯痛作为依据,体现了“脏腑别通”、“对冲取穴”、“以肉治肉”等取穴法则,亦符合《内经》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之古法针道。临床运用时,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病症引起的,脯痛也许是其中症状之一,取穴时应根据疾病特征,采取灵活之配穴法,整体治疗,而不能只着眼于局部,忽视整体。对于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等局部病变引起的脯痛.只要排除静脉栓塞及骨瘤等致病因素,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鱼际穴后按摩或活动局部,即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局部有脉络瘀滞显现.则结合局部刺血拔罐效果更佳。
针灸哲学思想源起与辨思
[摘要]中医针灸彪炳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与现代医学历经诸多基础理论对立乃至裂变、交叉甚至相融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中医针灸始终固本而开新,持守着自身的哲学思想根脉。有鉴于此,讨论中医针灸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理路至关重要,关键要清晰回答中医针灸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三大理论命题。首先需要探究中医针灸的古今之辩,核心议题涉猎《黄帝内经》的溯源及其哲学分流;其次还要探明中医针灸的内外之分,着重分析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的问题;再次需要探析中医针灸的中西之别,重点要解析并矫正中医针灸与西方针灸之间的关系。由此论证中医针灸本体“一元”和发展“多元”的基本特征,进而延展出如何整体把握中医针灸的哲学根基及未来走向的现实命题。
[关键词]中医针灸;黄帝内经;古今之辩;内外之分;西方针灸
中医针灸贯通华夏文明之脉,挥写着数千年中华民族医学史独特篇章。《礼记•大学》开篇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1]。围绕“医学是什么”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恒久命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认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存在着中西方不同发展轨迹,西方传统医学在公元5世纪后衰落,而中国传统医学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笔者藉此以中医针灸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理路为证,发现其演进过程经由三大分水岭并衍生出重要理论命题。一是关于中医针灸的古今之辩,核心涉猎《黄帝内经》的溯源及其哲学分流;二是关于中医针灸的内外之分,集中表现为针灸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的问题;三是关于中医针灸的中西之别,重点要解析中医针灸与西方针灸(WMA)之间的关系。上述三大命题聚散分合,既聚合为中医针灸是“一元”还是“多元”的哲学本根问题,还离散为中医针灸传承发展中的主要理论分歧。由此延展出如何推动中医针灸务本开新,亦即怎样整体把握中医针灸的哲学根基及未来走向的现实命题。
1古今之辩:《黄帝内经》起源及其思想分流
凡论及针灸起源则关涉中华文明源头。针灸因何而生,从何演化,如何形成数千年代际相承的历史品质和学科风貌?无论是千百年来针灸的针具和灸法演化,还是针灸疗法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发展,总是隐现并且贯穿着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这不仅折射出中华文明在中国传统医学演进中的思想光辉,反映出中医针灸疗法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变迁过程,而且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乃至哲学思想,呈现出漫长历史时期中医针灸发展的独特品格。《黄帝内经》堪称中医针灸的集大成者。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盛赞华夏始祖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山海经》则流传“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记载着“石篯”刺破痈肿的疗法。从使用砭石到完善针具针法,从使用火种到形成施灸工具和艾灸疗法,均充分反映出华夏先民把生产工具和生活条件发展为自身健康服务的理念。直至《黄帝内经》问世,才最终形成了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经典。后世尊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2],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81篇,论述针灸学的内容近半数的篇幅,位列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将其收录为“医经”[3]七家之首,其中《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细数《黄帝内经》的版本断代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成书于先秦时期。古人冠以“黄帝”和“经学”之名,藉以《黄帝内经》证明中医发祥历史悠久,集中圣贤思想,位居重要典籍。《淮南子》和晋代皇甫谧、宋代林亿等医家均以此为崇。二是定型于战国时期。宋明时期的儒家和医家如邵雍、程颢、朱熹、桑悦、方孝儒等,均持有《素问》与战国时期《周礼》同时代的观点,亦有《黄帝内经》出于扁鹊之后、仓公之前的比较性论证。三是完善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瑛曾作出《素问》诞生于西汉的推断;现代中医学者则因由西汉“黄老学派”盛行、西汉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而得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的结论。综合上述观点,即可发现《黄帝内经》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段,可谓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从《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遂有《素问》为基、《素问》为法的特征。一方面,《素问》完成了中医的基础性和整体化建构,广泛涉及脏腑学、经络学、病理学、诊治原则、针灸学等范畴,其哲学基础来源于“黄老之学”;另一方面,《灵枢》涵涉脏腑、病因、病机等内容,尤为注重阐释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方法,兼具《素问》本体论和《灵枢》方法论的特点。《灵枢》最早称作《针经》,后有《九卷》《九灵》《九墟》等称谓。《灵枢》之名,出于唐代王冰《素问〈序〉》及注语。南宋史崧编撰《灵枢》二十四卷,元代“古林书堂”刊本为十二卷,明刊《道藏》本为二十三卷,现仅存史崧二十四卷本《灵枢》行世。中医针灸始终灌注着中国哲学思想精髓。中医针灸的学理基础从何奠定,其思想源流有着怎样的主体脉络呢?探析这样的命题,首当涉及长期润泽中医针灸发展的中国哲学思想,并且它显然前置于中医针灸的内在体系研究。譬如,中医针灸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黄帝内经》与道家经典诸如《道德经》《庄子》《太平经》《淮南子》《管子》在思想表达和专用术语等方面相互参透。诚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坦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4]。这在《灵枢》中就有着集中反映,主要表现为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天人合一”衍生出五行、精气等哲学观,并生成了经络周而复始、循环发展的思想;道家哲学的辩证法“阴阳对立理论”则延伸出针灸阴阳调和与辨证施治的理念;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道法自然”则演化出针灸“针法自然”的原则;道家哲学的修真理论则为针灸技术吸纳并藉此打开众妙之门。又如,中医针灸受到儒道合流和理学发展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哲学经由儒家思想改造,淡化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进而衍生出“理”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形成了儒道合流乃至并重的新格局。儒家思想影响的理学,推崇“万物有理”和事物运行的规律,这在中医针灸“子午流注针法”起源和运气学说发展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学术界普遍认为,子午流注属于“宋代儒医群体形成、医儒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背景下,针灸医家运用了儒家象数理论所设计的一种针刺理论”[5]。子午流注取穴法因循天干地支阴阳之变,遵循脏腑经络平衡运行,恰恰表现为理学在针灸中的应用。北宋初期,运气学说日益兴盛,主要依靠预测气候和疾病流行趋势,采用天干地支配阴阳五行、地支配三阴三阳之气等方法,测算“运”和“气”的盛衰,其哲学思想与理学崇尚的宇宙整体观、脏腑一体观、天人合一观高度契合。
2内外之分:针灸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之考证
中医形成的历史条件阐述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结晶。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品格和特征。医学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劳动方式、科学技术状况、政治活动方式都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变量,而作为文化同步与互补,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也深深地影响到其表征与发展。
1农业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文化首先是由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从本质和起源来看,中医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早在七八千年以前,中国人开始从事种植经济,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遗址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后数千年间中国的农耕、丝织、金属冶炼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农业劳动是生物型生产劳动。农业生产的胚种与成体都是生物有机体,它不能机械分割;胚种的生长是发育的过程;农业生产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是按生物生长的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者是多面手,分工协作尚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农业文化本质上是有机性的文化,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合乎规律的变化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文化泛化到看人,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建立在这种有机论、朴素系统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医把人体看作不能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对人的生命功能作出生物学、甚至哲学本体论的解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在诊治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用药注重多味药并服,注重整体调养,药物大多是生物药材或靠采集或耕种获得,注重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其思维方法较多采用取类比象,注重悟性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具有浓重的辨证色彩。从而同建立在还原论、机械论基础上,尤其是作为工业文明反映的近代西医注重分析、实证、工具、技术的作用,注重用物理学、化学解释人体功能,重视单药独进、有针对性局部治疗(即强调溯因分析认识论、微观实体本质论、浅性因果决定论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认知方向)疾病的医疗观有根本区别。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当时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农学名著有9种之多,金属冶炼、造纸、煮盐、制帛等手工业亦有重要成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医学。如构筑物质世界和人体系统的“五行”学说,直接源自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其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金”,不同于单质的天然物,是由于冶炼技术发展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合金。二是点出“土”在五行中的重要地位。《国语•郑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表明“土”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比其他四行重要,这是农业生产以土为本思想的体现。这一点反映到医学中,《黄帝内经》把运化水谷精气谓之“后天之本”的脾归于土,认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足以略见其影响之一斑。农业生产对于中医药学的最显著影响和作用之一,是规定所用药物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据统计,《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物252种,占69.04%;动物药67种,占18.35%;矿物药占46种,占12.6%。此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植物药始终占大多数,动物药也多是农业的副产品与渔猎产物,矿物药则与农业或手工业有关。总之,以农为主,兼营(手)工、林、渔、猎的农业经济,规定了中药的种类及其获取途径。
除此之外,农业文化还规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征:第一,法于自然。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逆行。中医据此提出防治疾病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第二,重治未病。效法自然,并非无所作为。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农业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疾病。中医提出“治未病”的原则,即在疾病未曾发作之时,就积极预防,使之不发生,或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等疾病已经产生再行医治,就难免造成伤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强调重视养生保健,重视疾病预防。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
天人相应观整体护理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天人相应
随着“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的实质已从过去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对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护理,也更多的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如何遵照天人相应论,对已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中医护理得以发扬光大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天人相应在人体的生理反应
作为自然界中组成部分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支配,如《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又可归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同时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四季、五时相关:平旦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肾主夜半(23:00~1:00)[3]。这些均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2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节律与时间变化相应而协调,一旦这种协调被破坏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病情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时间节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对安静,此时为肾水所主,木得水养;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转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机体正气。
天人相应的临床整体护理研究分析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天人相应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的实质已从过去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对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护理,也更多的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如何遵照天人相应论,对已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中医护理得以发扬光大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天人相应在人体的生理反应
作为自然界中组成部分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支配,如《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又可归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同时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四季、五时相关:平旦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肾主夜半(23:00~1:00)。这些均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二、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节律与时间变化相应而协调,一旦这种协调被破坏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病情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时间节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对安静,此时为肾水所主,木得水养;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转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机体正气。
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关系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天人相应
随着“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的实质已从过去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对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护理,也更多的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如何遵照天人相应论,对已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中医护理得以发扬光大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天人相应在人体的生理反应
作为自然界中组成部分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支配,如《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又可归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同时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四季、五时相关:平旦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肾主夜半(23:00~1:00)[3]。这些均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2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节律与时间变化相应而协调,一旦这种协调被破坏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病情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时间节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对安静,此时为肾水所主,木得水养;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转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机体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