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21:54: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我效能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力的判断与预期,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以及教师工作满意度。文章以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针对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展开讨论,探讨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高校教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Bandura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该理论明确指出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项工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自信程度,而这种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简言之,个体人员对自我是否能完成该项工作给出一个判定和预期成果。Bandura在随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体系框架。近年来,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呈现向多个领域拓展的迹象,并呈现为日趋细化的趋势。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是因为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一些社会服务等工作,在高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2],尤其是主观因素对于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如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都有着直接关系,进而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高校教育科研质量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3]。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商业职场等。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将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否完美完成的判断和预期,是对自我工作能力的一种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满意度。高校教师中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较大的教学事件,在科研工作中忍受更大的科研压力下,自身会持续保持较低满意度的工作状态。相反,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面对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都能保持平和心态应对解决。自我效能感研究人员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单纯考虑个人能力因素是不全面的,更应该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用“愿意做而不是会做(intermsofcandoratherthanwilldo)”来表述更为准确[4]。因此,在衡量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以往的提问如“你对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自信吗?”这样的提问在某种程度上涵盖面过大,不能衡量出教师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若将问题范围缩小,如询问教师“你对于这堂课上的教学内容有多少自信?”那么教师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提问,并会愿意为之努力尝试,因此更容易得到理想的工作结果。所以,自我效能感应该是教师在特定背景下针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衡量指标,而不是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的指标值。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多影响因素[5],比如教师的工作年限、面临的工作任务以及教师自身性别,等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是客观因素不易更改,另一些主观因素则可以通过环境和条件进行改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经验、榜样示范,以及亲人鼓励三部分内容。(一)工作经验。教师自身经历过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尤其是从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阅历,也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提升,当教师再次面对相似工作任务时就会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比如,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都获得良好的经历,以及在课堂管理学生过程中也获得了良好的经历,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自信心,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会更加充满自信地迎接下一轮授课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有任何不良经历,就会降低自信心,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而这种不良经历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进而影响教师后续的工作状态。(二)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可以分为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第一,教学工作中的榜样示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讲课风格、教师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获得教学相关培训资格或培训内容等信息来源,等等。第二,科研工作中的榜样示范,是指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或者查阅高水平文章,从中掌握科学研究动态;或指在同一科研团队中,教师通过其他成员的工作指导,能较快地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以上两个方面提供具体实践的方式方法,能为高校教师增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自信度,从而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三)亲人鼓励。亲人的鼓励会对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工作结果的预期都能产生正面的显著的影响。亲人的支持和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自信,两者之间能够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本文所提及的亲人不仅仅包括教师亲属,而且也包括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或一起完成科研任务的其他教师。亲人的鼓励会让高校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以应对工作上的压力,教师可以调整好心态,努力对待和激发自身工作的能动性,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所呈现出来的指标值在工作场所中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反应教师个体一生过程中各阶段各任务下的一种状态,自我效能感的指标变化是根据客观和主观因素而起伏的。高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工作能动性,将有效工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二、工作满意度对教师的影响
外科护理学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将98名高职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和观察组48名,两组护生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外科护理学》,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以“工作坊”的模式组织教学,比较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结果教学前,两组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教学后,观察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教学前(均P<0.05)。结论将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可以提高高职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综合案例;工作坊;学业自我效能感;外科护理;高职护生
工作坊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一群人为了某一个主题,在一名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及演讲等方式共同研究和学习[1]。案例教学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学业自我效能感又称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3]。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更感兴趣。目前,国内外对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以现状分析和相关性研究为主,干预研究报告较为少见。本研究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再进行综合案例工作坊教学,观察其对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7级2个班级的98名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和干预者。排除标准:转专业者;学习态度不端正者(包括无故迟到旷课者)。将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48名和对照组50名。对照组女生44名,男生6名;年龄(19.32±1.24)岁;上学期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74.58±7.32)分。观察组女生41名,男生7名;年龄(19.28±1.07)岁;上学期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75.34±6.97)分。两组学生性别、年龄、上学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均由同一名老师授课,授课教材为《外科护理学》。
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分析论文
摘要:总结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途径,提出试探性的看法。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理论;提高途径
一、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第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过多地围绕高考而设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尤为如此。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进入大学以来,自信心却受到了挑战。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们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英语听说更是一筹莫展。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焦虑情绪顿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便成了教师首要的责任。
第二,专业优势逐渐跌落。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学习英语并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供不应求演变成了今天的供过于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论文
摘要:总结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途径,提出试探性的看法。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理论;提高途径
一、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第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过多地围绕高考而设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尤为如此。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进入大学以来,自信心却受到了挑战。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们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英语听说更是一筹莫展。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焦虑情绪顿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便成了教师首要的责任。
第二,专业优势逐渐跌落。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学习英语并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供不应求演变成了今天的供过于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护理专业女生压力及自我效能感探索
护理系女生是特殊的女大学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群体环境中特别是在课堂学习、集体活动中缺乏异性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笔者在带教中发现他们考虑问题思维较为单一,常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本研究探讨该群体的觉察压力与自我效能感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某大学医学院护理本科学生354名,其中大一学生101名,大二学生97名,大三学生102名,大四学生54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1.44±1.40)岁。既往无精神病史和严重疾病史,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采用团体施测方式,测试时间约为10min,一次完成,现场收回问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1.3调查工具
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摘要】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行为进行评估,以判断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而英语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重视学生的这种自我效能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下面本文以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为研究方向,探究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正确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策略
英语是中学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现,如果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误解,缺乏学习的信心,那么将无法从英语学习中获取有用的知识。为此,本文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策略展开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认知和总结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一、制订有效的分层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制订的英语教学目标过高,部分学生的能力无法达到要求,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学目标过低也不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只有制订出有效、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Englisharoundtheworld”教学为例,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先做好班级学生的学情调查工作,分析现实中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1]。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发现班级中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语感也不强,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英语认知水平比较强,对英语存在很大的求知欲,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学生保持中立的学习观,他们只是将英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学习。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从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学习零界点等方面,制订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英语认知水平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制订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引导学生分析base…on…,thelatter…,request…todo等基本句式,并完成简单的阅读理解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核心句式以及熟记基本单词等,从而让这部分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事业日益关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标准也随之而提高。尤其是幼儿园虐童事件,喂药事件等问题的出现,师德沦丧、素质低下、灭绝人性等社会舆论直接对准了幼儿教师,幼儿教师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增加降低了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其专业发展以及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教师自我效能感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所达到的水平或从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承担教师工作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的主观感受。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操作定义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能否承担幼儿教师的工作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幼儿的主观感受。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分析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梧州市幼儿教师,共发出200份问卷,回收了179份,电子邮件17份,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89.5%,有效率87.2%。根据收回问卷的幼儿教师基本信息进行分析。2.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分析。通过对有效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的平均值在3.20~3.98之间,总体的平均值为3.50,说明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以及总体状况均在中等水平以上,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交流互动和教学策略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在3.5以上,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这三个维度的工作,而教育认知和幼儿班级管理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分较低,分别是3.21和3.20,低于总体的平均分数,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在这两个维度上做的不够好。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改善幼儿教师的外在环境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内在修养。只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调节才能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创造利于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环境
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
摘要:文章以福州市及福州周边县市的296位人寿、财产保险营销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成功感量表施测,探讨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
追求职业成功,获取职业成功感,是每个在职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西方的学术文献中,职业成功就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果或成就”,而对自己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主观体验就是职业成功感。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既是长期安心从事该职业的动力与保证,更是激发创造力的前提。按照麦克雷格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要挖掘自己潜能并展示自己才华的需求,每个人的从职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潜意识支配下而努力的。但是,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使得整个需求链发生了断裂或错位,引发人的心理需求的失衡,导致心理上无形压力的增大。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人们快乐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即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因。他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即“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班杜拉的理论引导着个体不断去关注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仅仅是关注自己所拥有技能的多寡与高低。他认定,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判定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大量实证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我评价高、信心强、喜欢挑战,常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抗挫折的耐受力强,对理想更执著,成功率更大。班杜拉的研究结果还证实,不同的影响方式都能够提高和增强效能的自我知觉,亲身经历的行为成功在建立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要超过言语说服、情感以及替代性的影响。
保险营销人员所面对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很可能要承受比其他许多行业更高频率的挫折与失败。在不断遭到拒绝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拥有职业成功感?影响他们职业成功感的因素又有哪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功感有何影响?这是许多心理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但目前这方面研究甚少。笔者试图通过一些调查,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成正相关,就可以通过实施有效影响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
一、对象与方法
班主任管理风格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摘要:为探究中职班主任管理风格、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笔者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对贵州清镇职教城中职院校班主任施测。结果发现,班主任管理风格、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三者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控制性别、年龄、学历之后,班主任管理风格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班主任管理风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管理风格;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
中职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衔接学校各种力量的纽带,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众多研究表明,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对学生学习、人际关系、品德、情绪等方面有着较大影响[1]。但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中职班主任管理风格的研究较为稀缺。梳理当下研究,其主要成果集中在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小学生[2]、初中生[3]以及高中生[4]问题行为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管理方式的新思考,贯彻德育的管理路径研究[5]及未来班主任的角色定位[6]等方面。相关班主任管理风格在普通教育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职教育亟待检验,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中职班主任不同类型管理风格对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中职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需要达到特定目标的信心或信念[7][8]。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一般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策略[9]。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班主任管理风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方向大多聚集在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10][11][12]。对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不仅是出于对班主任自身幸福感的考虑,还考虑了其对班级管理成效的影响,而班级的管理成效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因此,探讨中职班主任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13],工作满意度与其工作有效性和积极性密切相关,较低的工作满意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14]。目前关于班主任管理风格、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研究还较少[15][16],大多数研究只集中对其中一个或两个变量进行研究。本文尝试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并拟考察自我效能感在班级管理风格与工作满意度中的中介作用机制,一方面为学界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可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引导不同管理风格的班主任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育人质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向贵州清镇职教城中职院校班主任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22份,有效问卷率93.8%。随机抽取的样本中男性60人,占比49.1%,女性62人,占比50.9%;30岁以下53人,占比43.4%,31—40岁47人,占比38.5%,41—50岁18人,占比14.8%人,50岁及以上4人,占比3.3%;大专学历20人,占比16.4%,本科学历62人,占比50.8%,硕士学历21人,占比17.2%,博士及以上学历19人,占比15.6%。
留守儿童的外语自我效能感调研
1理论基础
1.1留守儿童的概念
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一张(1994):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今天,通常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我国学者提出严格定义留守儿童的三个基本要素:(1)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2)父母外出时间超过半年;(3)留守儿童年龄一般是1-19岁。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报告显示,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绝大部分。
1.2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早在1977年对自我效能感做出界定,它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越是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学习中会表现的越积极、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信心指标。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努力做好某件事情。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
2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