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21:3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我实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己主义与自我实现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时所说的。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应了解施蒂纳及其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施蒂纳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的年代主要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当时,普鲁士官方共和派要求一切人自我牺牲,反对利己主义;新兴资产阶级主张一切为了自我,呼吁个人利益;空想共产主义者也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自我牺牲的关系。一言以蔽之,那是普鲁士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发生、发展并走向反面的年代。受德国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且在黑格尔哲学的滋养下,施蒂纳写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它集中反映了施蒂纳的社会历史与伦理思想。
施蒂纳从人性出发去认识人生过程及社会历史。他认为,自保、自爱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本性。一个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力图从混乱的世界中找出自己、获得自己、保卫自己。他把人生分成儿童、青年和成人三个阶段。施蒂纳认为:“儿童是现实主义的,拘泥于这一世界的事物,以后儿童才渐渐洞悉事物背后的情况;青年是理想主义的,为思想所鼓舞,以后他在工作中成长为成人,随心所欲地处理事物和思想并将他们的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注: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20页)可见,他的人生三阶段对应着三种处世态度,即儿童——现实主义、青年——理想主义、成人——利己主义。在此,现实主义的儿童缺乏理性,为事物世界所束缚。理想主义的青年拥有精神,却又在精神世界作茧自缚,把自己的思想作为行为准则而教条化地丧失了自我。只有利己主义的成人才是事物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真正主人。他把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以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达到了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与人生过程相类似,社会历史也可分成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三阶段。施蒂纳指出,古代人是人类的儿童时期,近代人是人类的青年时期,而现代人则是人类的成人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也经历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利己主义的过程。所以,施蒂纳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就得出了利己主义的成人(他的术语为唯一者)不仅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是过去全部历史的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69页)
在对人生和社会历史作了主观虚构之后,施蒂纳把自己的社会历史思想扩展到道德领域。他认为,在道德生活中,现实主义的儿童或古代人表现为“庸俗的利己主义者”,理想主义的青年或近代人表现为“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这两类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有具体例证,前者如资产者,后者如吝啬者。庸俗的利己主义者(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不符合利己主义者的理想、概念、本质、使命,不是作为自己的绝对否定来对待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1页)他们是个人利益的代表。而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则是“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意志、一个欲望而把其他一切牺牲掉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0页)他们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个人利益由于一种神圣的力量而不得不屈服于普遍利益。这种神圣的力量在于普通的利己主义者“感到自己太微不足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3页)施蒂纳这是从情感的形式去理解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他把对立的根源归结为宗教的、神秘的力量。要摆脱两者的对立,关键在于找到全面的、开展的、非局限的利己主义。而它就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
可以说,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施蒂纳面对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对立而感到束手无策时的救命稻草。在他看来,无论是普通的利己主义者,还是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都不仅不是个人自我实现的典范,甚至还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某种畸形。只有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才能克服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普通的利己主义者与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的对立统一。他有着这两者之长,而无这两者之短,既占有事物世界又占有精神世界。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施蒂纳社会历史领域唯一者的化身,实际上已成为他的理想人格。
读自我实现的人的个人体会
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会是讲一个人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坚强,去排除万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去自我实现。真正接触这本书之后才知道,我的想法未免有点“望文生义了”。
实际上,《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科学地分角度地详细地论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心理知识。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主要增长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一、对“自我实现”含义的进一步理解。
这本书主要围绕“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这个中心来论述,马斯洛——本书的著者,对“自我实现”有特定的含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后,其优势才一般会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大致可以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对低级的基本需要得以实现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自我实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劳动者创造性的发挥,也可以说是劳动者自我需要被激励时所表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状态,是劳动者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那么,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适应劳动者的基本需要,促进劳动者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单位可以借鉴这一点,要想让员工更好地工作岗位上服务就必需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尽可能地提高一个档次,效果更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过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因此,重视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意义的。
二、自我实现的方式。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呢?也就是引导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自我实现与利己主义论文
【摘要题】道德·利益
【关键词】施蒂纳/利己主义/自我实现
【正文】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时所说的。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应了解施蒂纳及其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利己主义与自我实现论文
【摘要题】道德·利益
【关键词】施蒂纳/利己主义/自我实现
【正文】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时所说的。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应了解施蒂纳及其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辩词
反方一辨辩词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辩友陈词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情绪起伏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在陈述的过程中实现了作为一个辩手吐气如兰的辩才,展示了一个青年昂扬的风采,也向在座的各位传递着这样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也与你侃侃而谈的观点相悖。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更高的需求,对自身能力的实现有着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自我实现。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过程和结果是这样解释的,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状态。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最终结果,可是完成这一个结果的过程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漫长过程,因此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理由有三:
其一,过程是结果的必要条件,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计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积”字道尽了过程对结果不可忽略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对自身期望取得结果的预期目标,而决定这个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是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的过程而非那一个个零散的毫无联系的结果。
其二,人的自我实现本身含义决定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马斯洛的理论当中,对自我的定义是一种扩大的、超越个体范围的,超越动机的。我们不难想象,奥运会作为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盛会,在白色的会旗上五环紧紧相连,所昭示的精神是重在参与,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同样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自我价值!
其三,人的自我实现由不同的许许多多的过程组成,每个过程的完结都对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起着修复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输赢成败,就像色彩绚烂的影像永远替代不了字里行间涌动和流淌的丰富内涵,不能对人的自我实现起决定性作用。让我们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噬氖侨俗晕沂迪值娜诵怨饷ⅰH说淖晕沂迪止讨赜诮峁?
谢谢大家!
辩词
反方一辨辩词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辩友陈词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情绪起伏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在陈述的过程中实现了作为一个辩手吐气如兰的辩才,展示了一个青年昂扬的风采,也向在座的各位传递着这样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也与你侃侃而谈的观点相悖。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更高的需求,对自身能力的实现有着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自我实现。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过程和结果是这样解释的,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状态。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最终结果,可是完成这一个结果的过程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漫长过程,因此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理由有三:
其一,过程是结果的必要条件,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计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积”字道尽了过程对结果不可忽略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对自身期望取得结果的预期目标,而决定这个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是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的过程而非那一个个零散的毫无联系的结果。
其二,人的自我实现本身含义决定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马斯洛的理论当中,对自我的定义是一种扩大的、超越个体范围的,超越动机的。我们不难想象,奥运会作为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盛会,在白色的会旗上五环紧紧相连,所昭示的精神是重在参与,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同样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自我价值!
其三,人的自我实现由不同的许许多多的过程组成,每个过程的完结都对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起着修复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输赢成败,就像色彩绚烂的影像永远替代不了字里行间涌动和流淌的丰富内涵,不能对人的自我实现起决定性作用。让我们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噬氖侨俗晕沂迪值娜诵怨饷ⅰH说淖晕沂迪止讨赜诮峁?
谢谢大家!
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教育的运用
一、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教育管理需求层次分析与对策
(一)需求层次理论对教育管理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很多调整,当前需要对教育体制中不适合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消除,从传统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改变教育管理观念,用创新思维去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环境高校的教育管理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激化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转变,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校需要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积极研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从教育管理的规律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管理的价值。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看,需求要按照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式,按照低级逐步向高级过渡。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设置不同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从而能够促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高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生最高级别的需求,因此人的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自我实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教育管理对策
需求层次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不动摇,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学生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探索教育管理规律,引导教育管理方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需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不断实现自身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创造性的学习,不断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客观地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自我实现教学管理应用研究
鼓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与方案
内容摘要本文从人性假设角度认识高校教师特性,提出如何根据高校教师特性选择激励理论,有效激励高校教师。
高校的水平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历来是学校管理的重点。教师管理的根本追求是,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才能和智慧,使教师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存在、发展与繁荣尽心尽力。高校是一个特殊组织,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所以高校管理中激励教师的手段和方法必然有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
关键词自我实现人激励理论高校教师
一、从人性假设的角度认识高校教师的特殊性
任何管理都要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也是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基本出发点。人性假设在任何一个单位的管理体系中均居于基础性地位,高校当然也不例外。
在西方管理中,对人性的假设主要有四种观点,分别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自我实现人”假设更符合高校教师特性。高校教师是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不仅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而且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渴望被关注,期望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很显然,高校教师不是只追求物质报酬的“经济人”,而“社会人”虽然表达了高校教师社交和尊重需要,但无法表达高校教师注重个人发展、实现自我的特性,“复杂人”因其复杂性,从理论上看更为科学合理,但是过分注重人需要的多样性、动态性、交互性,原则性有余,指导性和操作性不足。“自我实现人”不仅体现了高校教师社交、尊重需要,而且更加体现了其追求自我实现的特性,所以应该从“自我实现人”假设角度认识高校教师特性。
马克思与利己主义研究论文
【摘要题】道德·利益
【关键词】施蒂纳/利己主义/自我实现
【正文】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时所说的。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应了解施蒂纳及其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利己主义论文
【摘要题】道德·利益
【关键词】施蒂纳/利己主义/自我实现
【正文】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时所说的。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应了解施蒂纳及其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