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20:46: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我调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我调节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自我调节的决策
决策就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在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加工过程。考虑到人类决策的结果,许多学者尝试去理解决策的加工过程]。Byrnes(1998)提出自我调节决策模型,并把自我调节策略的概念引入决策领域,借助该能力人们可以克服自身心理的局限性,在关键点上做出成功的决策。自我调节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加工,指向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依照SRMDM,一个自我调节决策者制定适当的计划,去成功达到目标,通过产生、评估和学习阶段,继续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正确的行动Kruglanski等(2000)进一步把调节模式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评估模式,指个体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收集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全部相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备择目标和行为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评判和对比,以期获得最优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做不正确的事情,秉持“三思而后行”。二是运动模式是自我调节过程中以改变当前状态为目的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不做任何事情。秉持“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自我调节的益处已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执业行为,然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在决策背景下的调节能力。有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决策与工人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同样,在护士中调查自我调节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上的情况,结果发现从事高工作满意度与低工作压力的护士,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决策经验。Miller和Byrnes(2001)认为自我调节决策仅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才需要,一般的决策并不需要自我调节决策的参与。考虑到职业选择的意义与重要性,自我调节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个体自我调节的决策加工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员工的调节模式与上司的领导风格的研究中,研究发现运动模式与独裁式领导风格匹配、评估模式与民主式领导风格匹配,这种契合可以使员工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相反,则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二、专业与职业的契合性
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一致的专业,但是,有些人则不一样,可能去选择舒服的、挣钱多的、稳定的职业等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的职业,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自我调节策略也有它的优势,可以获得稳定的并可能持续增长的收入,保证了在该职业领域的连续性,工作满意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其中,个体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在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上就有非常显著的影响(Kang,2010)。对职业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局限于专业与课堂教学,在指导或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时,最好选择学生满意的专业,这种考虑不仅是学业成绩的要求,更是将来获得满意的职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满意的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因为满意的职业路径直接影响从业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职业不仅要考虑经济与社会意义,而且要考虑职业的心理价值。而且,现在人们选择职业的标准已经从传统上所重视客观价值,例如:工资、名声,逐渐转向主观价值,例如:喜欢和成就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路径上,用人单位也在努力招聘那些与该单位所需岗位相适合的员工,这样就使职业与个体之间存在很高的契合性,可以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由于社会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如此完美的机遇,很多人并不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并与自己的特性相匹配的职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就需要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有明确的了解,但实际是很多学生与青年并不了解自己与职业的要求。即使对自己有比较好的了解,如果缺少运用这些信息的自我调节能力,仍然可能遭遇失败,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有一些影响专业与职业关联的因素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缀学、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收入等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与所学专业领域非常匹配,他或她就希望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份与专业联系紧密的职业。有研究表明有一份专业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收入比那些专业与工作不一致的人要高。在一项对大专毕业生的研究中,Robst(2007)发现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得到的收入少于那些专业与职业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同样,Allen和vanderVelden(2001)研究发现接受的教育与职业不匹配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据这些研究结果,个体在面对职业路径选择时,自我调节倾向于做出一致性决策,该策略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去找到一份专业与能力、个性相匹配的职业。大学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契合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契合是一种横向契合。可以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该理论认为专业教育提高了人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某个专业的学习增加了个体在这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体选择某个专业意味着他们将投资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的技能(RobstJone,2007)。有学者把技能分为一般性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并认为一般性技能的获得增加了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性,而职业特定技能的获得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这中间的决策就依赖于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依据个体所具有的现实影响因素,来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路径选择。
三、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性
个人-组织契合就是将个体特征和情境特征结合起来,共同影响某一特定个体对某一既定情境的反应(Chatman,1991)。有研究者把个人-组织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种形式。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强调个体和组织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的相似性,Muchin-sky和Monahan(1987)称之为“人-人匹配”。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互补充的特性,强调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组织往往从这个角度来招聘员工。Kristof(1996)在根据以往研究提出了匹配的整合模型,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个人与组织的良好契合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均有积极影响。Bretz和Judge(1994)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组织的契合直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满意感。Tziner(1987)的研究发现,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在追求成就感上与组织气氛相合的员工比背离组织气氛的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绩效。Burke和Deszca(1982)研究表明那些在A型人格问卷上得分较高的员工,比起得分较低的员工来说更偏好组织特征能与个人特征一致。要做出明智的职业路径决策,必须要考虑自己的个体特征,同时也要考察可以利用的有效职业信息,自我调节会在这些信息之间权衡,作出利于个体的决策,这种自我调节掺杂有情绪的卷入,目前在认知研究中还不能很好地把情绪从决策中分离出来。因此,个体还必须去控制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影响职业决策的干扰因素,例如:拖拉、与父母发生冲突等等。总而言之,这些活动可以解释为自我调节,其中包括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在选择职业时绕不过自我调节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个体往往能够从自我调节中获益。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是个体与环境契合的一种具体类型,反映的是个体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具有一致性。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要求与能力相契合和需要与供给相契合。前一个是在个体能力、技能和知识与职业的需求之间相匹配;第二个依赖于个体的期望和需要与从事该职业可以获得的满意度。员工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的感知与各种工作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工作中的自我调节和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调节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能够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在所选职业或组织中会积极参与组织的发展,工作满意度呈现出高水平,这种满意也是专业与职业契合的一种反映。以往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主要限于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个体,现在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与职业契合不仅可以在工作场所进行,也可以在大学进行。一些研究表明个体与大学专业契合非常重要,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兴趣和个性特质的研究上,而没有考察个体的能力仅有个别研在研究大学专业的契合性时,考察大学专业需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大学专业与个体契合性高,个体在学业成绩、专业承诺和专业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出高相关,这些研究证明,个体在运用自我调节时,需要考虑因为这种契合性,而且会对大学生在校经验产生重要影响。在个体与职业和大学专业的契合上,比较而言职业与专业契合的满意度之间联系相对更强。有研究发现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学生满意度比较高,而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低的学生满意度比较低。Logue,Lounsbury,Gupta和Leong(2007)发现商学院的学生在职业与专业契合上显示出同样的表现,与专业相一致的职业往往倾向表现出高满意度[30]。在个体与工作的契合和工作满意度上,一些专业与职业一致的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等。因此,自我调节在契合性的决策上非常重要,良好的契合度不仅可以预测工作满意度,而且可以作为大学专业满意度的反映指标。
大班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以更适应社会。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因此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幼儿更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适应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的人的标准是包括心理、生理的健康外,还包括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
我们班的幼儿在到了大班之后,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能力的提高,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要求的日益提高,大班幼儿面临的实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我们的调查,在我们班级仅仅参加钢琴等乐器学习的幼儿就占了全班的30%,而其他也基本上都参加了美术、珠心算、拼音、英语等各类课外学习班。这样,由于自身能力的相对有限和外界要求的不断增强,许多幼儿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产生不少情绪、行为问题,如部分孩子行为退缩、胆小、任性等。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怎样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呢?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对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作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以次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鼓励与集体表扬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我班幼儿史家安在平时活动中表现突出,有一次,我请他到楼下找一位老师拿本书,但这位老师有可能不在,要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可是史家安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在这个情况下,我先肯定了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其心中树立起“我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的形象。然后我再表示出对他能完成任务充满信心,这样在我的鼓励下,他很快就高兴去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了自我激励的精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任务。又如:在谈话活动《我长大一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有时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质提高研究论文
健康不仅是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关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2、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健康不仅是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关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2、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大学生自我调节在体育教学中的释解
一、对学生面对学习结果的态度造成的影响
在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觉比较低,在没有完成规定任务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会把外界因素和自己的失败联系起来,而学生的自我效能较高,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所有的动作技能,当取得不太良好的学习结果时,会认为是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当取得比较好的学校结果时,会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
二、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榜样作用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想象和观察会得到替代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效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熟练、轻松、优雅、标准的把体育教学中的规范动作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因动作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惧怕心理,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代表性动作内容。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选择出一些体育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成绩较差学生的榜样,并在适当的时期做一些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证明当学生对自己看到的标准技术动作进行回忆时,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动作,更加容易的对技术动作进行掌握,因此在动作示范完成后,要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看到标准的技术动作。同时学生通过对技能动作进行回忆,会无形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相信别人可以完成的动作自己也一定可以完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替代经验的方法,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提升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提高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信息。
三、尽可能的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身对学习结果的体验情况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学生具备比较高的成就感时,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为了提升学生成就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体育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总结工作经营,将教学任务进行等级划分,让学生可以不时的获得成就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使动作难度降低、对机械的高度进行调整,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时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分析论文
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
“我们希望儿童由自己控制而不是由别人控制,原因在于,能控制自己的人可靠而负责任,能指望他正确的行事。不管有无交通警,他们都不会去闯红灯”。(乔安·亨德里克)
21世纪需要创造性智力,更需要创造性人格。当我们探讨儿童社会化问题时,重在研究创造性人格。它包括开拓性、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自信心、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必备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及社会性的发展。有人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对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自我延迟的满足是未来20年的前沿课题。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
在分析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
由此不难看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控、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以成功地适应社会。
留守儿童的外语自我效能感调研
1理论基础
1.1留守儿童的概念
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一张(1994):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今天,通常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我国学者提出严格定义留守儿童的三个基本要素:(1)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2)父母外出时间超过半年;(3)留守儿童年龄一般是1-19岁。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报告显示,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绝大部分。
1.2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早在1977年对自我效能感做出界定,它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越是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学习中会表现的越积极、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信心指标。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努力做好某件事情。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
2研究设计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分析
【摘要】智能材料结构系统是指以智能材料为主导材料,具有仿生命的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结构系统。这里所说的智能材料是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如电流变材料、磁流变材料、光纤材料、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和记忆合金等。当把这些智能材料按其特殊功能以某种方式融合到结构基体材料之中或与结构构件相结合时,它就会发挥自己的传感和驱动功能来实现结构的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而在土木工程中,由于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诸多要求,因此对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需求也更为巨大。本文将对土木工程中的智能材料结构系统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材料;结构系统
在土木工程中,智能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感应具有感知性能的材料,称为感知材料。另一类是能够对外部条件或在内部发生变化时做出反应的材料,称为驱动材料。而在土木工程中,系统集合、驱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是四个主要技术材料系统。考虑到土木工程的特殊性,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主要在具有自诊断和自适应功能的机敏混凝土结构和具有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减震结构。通过这两种结构的运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能够实现在土木工程中的良好运用。
1具有自诊断和自适应功能的机敏混凝土结构
1.1自诊断功能。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支撑起了其自身发展的桥梁。在现代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作用下,通常在混凝土中混入光导纤维材料,如此一来,混凝土材料在实际的作用中,能够结合光导纤维的作用,实现办公通讯中的智能化。且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光导纤维与混凝土结构的结合,大大节省了建筑空间,使得人们在办公的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导纤维连接空调以及火警传感器,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光导纤维控制器,同时引入碳纤维,碳纤维会通过压力的叠加诱导电阻产生变化,从而实现光导纤维控制器的触发,使得火警以及空调装置能够平稳运行。这就反映出了机敏混凝土结构的自诊断性。通过碳纤维感知压力的变化,进而控制电阻产生相应变化,从而促进相关装置的触发,有效地保证了人类工作的正常进行。1.2自适应功能。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混凝土中注入缩聚高分子溶液的玻璃空心纤维,如此一来,在混凝土承受巨大压力断裂时,这些玻璃空心纤维可以实现自主性断裂,从而使得高分子溶液融入到混凝土的裂缝中来,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材料的坚韧性。通过这一玻璃空心纤维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体现出了机敏混凝土结构的自适应功能。利用机敏混凝土材料的自适应功能,可以实现土木工程中重大项目的合理运用。例如,在进行桥梁建设时,可以利用机敏混凝土材料的自适应功能,提升桥梁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建设。
2具有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减震结构
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由于妊娠糖尿病产妇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1],因此,实施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提高产妇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妊娠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各35例。综合干预组:年龄24~39岁、平均(28.79±2.21)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17例;传统护理组:年龄24~38岁、平均(28.78±2.68)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1.2方法。传统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具体方法为:(1)心理护理。加强与产妇的沟通,针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和不良情绪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的产妇给予安慰和关怀,采取音乐疗法等减轻其负性情绪[2];对于伴有悲观情绪的产妇可向其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多鼓励产妇,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2)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讲座,解释有关妊娠糖尿病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向妊娠糖尿病产妇解释低盐和低糖饮食的益处,限制其高糖食物的摄入量;严格指导产妇按时服药,让其了解用药剂量与方法、服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增加产妇亲属的监督作用,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可采取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和瑜伽等[3]。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评估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血糖指标;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分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种。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综合干预组:非常满意25例、满意10例,满意度为100.00%;传统护理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6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74.29%。综合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护理前,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8.78±1.31)mmol/L,餐后2h血糖(13.25±1.21)mmol/L,SAS评分(54.21±1.21)分,SDS评分(56.37±1.21)分;传统护理组:空腹血糖(8.76±1.31)mmol/L,餐后2h血糖(13.22±1.24)mmol/L,SAS评分(54.35±1.66)分,SDS评分(56.46±1.25)分;两组的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6.24±0.51)mmol/L,餐后2h血糖(7.19±0.12)mmol/L,SAS评分(33.45±6.21)分,SDS评分(38.25±2.11)分;传统护理组:空腹血糖(7.54±0.76)mmol/L,餐后2h血糖(9.25±0.55)mmol/L,SAS评分(42.11±5.01)分,SDS评分(45.22±3.13)分;综合干预组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及遵医治疗评分比较。综合干预组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分别为(96.24±3.68)分、(96.11±3.22)分、(96.02±3.56)分,传统护理组分别为(84.11±3.21)分、(84.34±3.11)分、(84.41±3.66)分。综合干预组的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综合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2例占5.71%,传统护理组不良妊娠结局9例占25.71%;综合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城市抑郁症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探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过于集中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城市抑郁症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目前,对抑郁群体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弱化刺激源和注重个体调节两个方面,以缓解压抑情绪为主。在设计研究上,由于城市群体主要在工作和居住两种环境中切换,住宅室内空间是抑郁群体主要逗留和二次改造的私人空间,因而适当的空间改造可以缓解个体的抑郁心理,对于抑郁治疗和建筑理论补充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住区、城市抑郁症、抑郁群体、住宅、室内空间、设计
在美国,抑郁症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耗资类病症,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法,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占抑郁总人数的15%。国内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度较低(不到20%),且近90%的抑郁症群体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和不及时就医,使得历年抑郁人数呈上升趋势。城市抑郁是城市环境下,群体容易患上的心理疾病之一,因而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城市抑郁的关注[1]。
一、难题:城市环境下群体抑郁心理
1.城市病、抑郁症及城市抑郁症。城市病是指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的总称。抑郁症则是自我调节机制因不可抗因素出现紊乱,个体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心理疾病,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成因。城市抑郁症是城市病与抑郁症综合反映的结果,它是生活于城市的人口不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心理上萌生大量的负面情绪,群体持续性受压,最终身心俱疲,影响工作生活的病症。2.城市抑郁症的研究意义。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压力等城市化因素,使得抑郁症与城市病联系密切[2]。相比其他类型的抑郁症,城市抑郁症的外源性因素(城市环境)不可变,这种条件刺激性会以缓增的形式对城市人口施压。基于此背景下,如何缓解情绪崩溃后的负面影响尤为重要,因而城市抑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缓解:城市抑郁症的治疗及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