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9:35: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紫砂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俗文化在紫砂陶刻装饰的影响

【摘要】当一种事物具有了普遍而朴素的认识便会被称作“民俗”,民俗是民间文化传承当中最贴近身心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中的很多元素最终都衍变成了艺术家艺术创作时的种种素材。紫砂器原本就是作为普通人的日用陶器而诞生的,所以当其衍变出自身的艺术特性时,也充分表现出了它的民俗性,这一点可以从清代昙花一现的皇室紫砂器当中窥见一二,而陶刻作为紫砂装饰的一部分,同样也有着这样的特性,作品“流连戏蝶时时舞”的创作便来自于这种源于“民俗”的特性。

【关键词】紫砂;陶刻;装饰;蝴蝶;民间风俗

中国的民俗现象千差万别,无法尽数,但其也并非无所不包,正如世人对其的定义一样,它源自于集体,是一种自发的潜意识的集体行为,在时间上它具有传承性,在空间上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将其扩展开来或者笼统地来说,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不过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转变,民俗也会发生变异,但并非是说新的民俗取代了旧的民俗,而是同样会产生很多情况,有可能被取代,有可能同时存在,亦有可能消亡,行为、语言,最重要是内心的认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彩的民俗世界,这不啻于一座艺术创作的题材宝库。紫砂创作是一门带有鲜明文化印记的艺术,与之相伴的紫砂陶刻自然有着相同的特性,历来民俗文化就对陶刻装饰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品“流连戏蝶时时舞”的创作来源于雍正粉彩瓷器纹样,共蝶纹四组,每组由一对相异的蝴蝶与四季花卉构成,不过紫砂材质的特性更加注重点线面的变化,在原本瓷器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加适应作品本身。花丛间蝶飞舞,百花盛放,舞蝶恋花,代表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蝶与耄耋之耋同音,也包含着幸福长寿的吉祥寓意。跟纯粹的艺术相比,装饰艺术显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存在的,并以此作为准则,在不排斥大众的普遍信仰前提下,提供一种更为乐观、积极的思想,所以是一种经过雕琢的艺术创作,其斧凿的痕迹几乎无法抹去。也就是说其更易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更能够反映创作内心意念的产物,其诞生的过程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从造型外观上还没有发展成后世乾隆年间更为奢靡的多变形态,相对较为古朴,这与紫砂器的本质特色相若,但若要将其上的装饰图案直接移植到紫砂器上,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所以在原本的装饰形象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简化。这种简化并非是暴力的单纯删减,而是需要顺应当时民俗文化的特点,将这些特点保留以后的简化处理,粉彩瓷器的装饰形象有着质感强烈、明暗清晰的特点,所以画面多层次分明,就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画,渗入淋漓挥洒,夹杂有夸张变形,这些特质在紫砂器上近乎难以还原的,运用陶刻装饰来再现这种形象,就需要从原本的形象中提炼出足够的点线面,加以重新组合。在这个重新组合的创作中,“蝴蝶”的形象仍然秉承那个时代的大致轮廓,但由于原本彩色的图案转化成了“黑白”两色,线条的选择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而恰巧表现线条是陶刻装饰的核心技法,在作品“流连戏蝶时时舞”上,优美的线条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在搭配和构思中创造出应有的艺术效果,陶刻是用刻刀代替画笔,所以画面的笔墨感极为重要,作品“流连戏蝶时时舞”上蝴蝶的形象各有不同,就如同中国画中的笔墨写意,妙趣横生。所以虽然整个的画面看起来非常简洁,契合紫砂形体的造型,但从局部来看,线条的组合复杂而多变,但又井然有序,不单调,不累赘,仿佛能感受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股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在这件作品上,陶刻装饰创作形成一种完美的辅助关系,让原本的紫砂作品更具形象上的吸引力,装饰与造型从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吸取养分,让人无形中产生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四种装饰造型都分别构成一个整体的装饰效果,合成一套,更添风采。在朴素的表面上,熟练地运用线条,优化了传统装饰形态的艺术气质,凭借一把刻刀诠释出了创作时内心对美的领悟。当代的紫砂创作,更应该继承传统,在了解更多文化的基础上,诠释内心,形成自我的艺术风格,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紫砂作品。

查看全文

诠释紫砂陶发展过程

摘要:紫砂陶,何以成为历代陶器玩赏家的偏爱?她又是如何地发展、演变,成为高超的艺术品?本文从追溯紫砂的发展历史入手,带领读者漫步紫砂艺术圣殿。

Abstract:Whycouldvioletsandearthenwarebecomethefavoriteofpotterycollectors?Howdidshedevelopandevolveandbecomeworkofsuperbart?Thispaperreadvioletsandartfromthedevelopinghistoryofvioletsand.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发展史

Keywords:violetsandearthenware;art;developinghistory

0引言

紫砂,被誉为“东方红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独步艺林的飒爽英姿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堪与闻名中外的国之精粹──瓷器并驾齐驱,明代林古度有诗云:「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优,整个元代可谓紫砂的盲区,除了蔡司沾在《霁园丛话》里记载了「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那么一点贴近紫砂的描述外,别无他迹,显得冷冷清清,倒是此时此刻的景德镇完成了瓷质由软到硬的过渡,并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瓷中精品而如火如荼。综观两宋及元代,滥殇其间的紫砂是那样稚嫩而残缺不堪,也许紫砂毕竟不像「火药」那样一鸣惊人,她是甘醇的,需要时代的酝酿和文化的沉淀。

查看全文

紫砂陶刻作品归去来兮创作感悟探讨

【摘要】当代紫砂陶刻艺术创作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束缚,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更加多元的创作取向,用现代的文化艺术语言来作为陶刻内容展示,同时承袭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性的艺术创造,是陶刻创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紫砂;陶刻;题材;文化艺术

紫砂陶刻艺术创作是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的进一步延伸,是中华传统艺术语言在紫砂文化领域的再创造。当代的紫砂陶刻艺术创作不仅可以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找题材,也可以在同时代的艺术创作题材中寻求灵感,陶刻作品《归去来兮》正是从当代书法艺术家申振北的作品中得到启示,将“潭水无云龙自去,溪山有月鹤归来”重新设计,融入到紫砂茶盘的装饰主题中。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书法作品天然地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书法艺术之美,在于点画,在于结构,在于章法,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体的神韵,这就成为了书法艺术美的核心要素。用紫砂陶刻的方式还原书法作品,首先就是这种美在紫砂器上的延伸,陶刻创作在实现点画之美的方法上与书法笔墨是大相径庭的,文字优美的线条需要用刻刀来进行刻画。线条的力度在于刻画的力度,线条挺拔,下刀就要干脆,圆浑道劲,骨肉内含,或藏或露,都需要从笔法转换为刀法,刻刀是坚硬的,天然具有铁锈一般的阳刚之气,而笔锋是柔软的,下笔转折自然就要比刻刀转圜流畅,用刻刀来实现与笔锋相同的点画之美,就要求刻画娴熟,刀法后劲十足,每刻三分留一分力,这样才能转折如意,刻画出笔画一般的美感。陶刻作品《归去来兮》的整体布局与书法作品《潭水无云龙自去,溪山有月鹤归来》可以说如出一辙,其文字的排列,字体字形都充分得到了还原,但同时这件作品与原本的书法创作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分,其利用紫砂材质的质感优势,在原本的书法艺术之上增添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书法作品还讲究形体的结构对称之美,人类的视觉习惯决定了结构性的对称可以让人产生和谐统一的美感。书法本身有着优美的结构,在布局上使其符合美学规律,一笔一划虽不是横平竖直,但当每个字组合在一起,却有着结构匀称之美。作品《归去来兮》所刻画的内容在结构上与原作完全相同,这从某种程度上规避了重新布局的烦恼,并且在原本的布局之上,还融入了紫砂本身材质所带来的特有的艺术语言,在刻画的文字旁边,刻意地营造出轻微的并不连续的方格线条,这些线条并不完全连续,但任谁看到都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每个字都被无形地束缚在一个个正方形的格子中,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原本的结构对称感,同时还强调了紫砂天然的材质感。最后便是如何用紫砂陶刻来还原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神韵是书法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代表了书法艺术的灵魂。神韵可以理解为书法的章法,是一个书法家自我个性的体现,例如《书谱》继承了“二王”秀美典雅、精致婉丽的风格;吴昌硕所临“石鼓文”则是自成一格的高古。

书法艺术在精熟中从容不迫,自然就会产生神韵。作品《归去来兮》的神韵来源于原作,但这并不是说其就复制还原了原作的神韵,紫砂陶刻艺术作品本身有着展现自身美的规律,陶刻书法也并非是单纯的还原,更有着陶刻创作者对于原作的理解,延伸出来的便是陶刻与紫砂茶盘间的相互配合,陶刻内容与载体要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所表达的神韵自然也与单纯的书法艺术有所不同,作品《归去来兮》这种神韵就来自于其本身融合的顺畅。作品《归去来兮》在优雅的茶盘上自封天地,文字内容的魅力、书法的魅力、陶刻的魅力、紫砂的魅力统统融会贯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流畅与和谐,这不正是紫砂陶刻艺术的魅力所在么?当代陶刻所创造的正是这种与紫砂器之间的和谐互动,让人深切地感受紫砂之美,陶刻之美,以及中国文化之美。

结语:紫砂陶刻融合书法,两者有着天然的共同点,笔法与刀法间的转换是陶刻创作者基本功的体现,只有融会贯通两者,既练书法又兼刀功,才可以刻画出足够美好的线条,足够规整的结构,以及充足的神韵。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陶刻艺术创作者便是在这种深厚的积淀中不断学习,接受和融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并用刻刀将其重新还原于紫砂器之上,重新演绎传统文化中美的精髓,并通过这种美感动更多的人,让我们的文化不断传承。

查看全文

小议紫砂陶的艺术发展过程

摘要:紫砂陶,何以成为历代陶器玩赏家的偏爱?她又是如何地发展、演变,成为高超的艺术品?本文从追溯紫砂的发展历史入手,带领读者漫步紫砂艺术圣殿。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发展史

紫砂,被誉为“东方红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独步艺林的飒爽英姿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堪与闻名中外的国之精粹──瓷器并驾齐驱,明代林古度有诗云:「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

说起紫砂,不得不追溯她那历经四朝的千年发展史。与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当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钧五大窑系,呈现瓷器全盛的壮观时,紫砂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1宋代现端倪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也苦等了近千年才于1974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了紫砂北宋窑址,从中出土了许多残器,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才印证了梅诗。相应地与梅尧臣同时期的诗人、书画家苏东坡曾于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他嗜迷饮茶,在《煎茶歌》里唱出「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绝句,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苏东坡饮茶的三个苛刻要求中的一条“一定要紫砂壶煮茶”的说法,由此「东坡提梁壶」传世的可信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南宋紫砂其实物有现藏在镇江市博物馆,在丹徒一座古井中发现的三件瑰宝,以及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留给我们的一幅《卢仝煮茶图》中置于竹炉上的「水壶」图貌。

查看全文

紫砂石瓢壶陶刻装饰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紫砂是中国陶都四大名片之一,宜兴紫砂,因为独特的材质造就了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紫砂壶造型,紫砂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陶刻是紫砂壶装饰技法中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陶刻系法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即使是同一款紫砂壶,由于紫砂手法和表现不同,也能将紫砂壶艺术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紫砂陶刻艺术是非常重要的紫砂装饰艺术。

【关键词】紫砂壶;石瓢壶;陶刻装饰;艺术风格

这件紫砂“石瓢壶”整体造型是一个梯形的形状,线条流畅柔和,造型古朴厚重。壶身整体是一个“八字”的造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棱角圆润柔和的金字塔形状,更显大气端庄,线条也是曲直变换过渡自然。这件紫砂“石瓢壶”身筒造型比一般传统的石瓢壶要稍显扁平,虚实相结合,虽然造型扁却不平。壶嘴采用了传统翘嘴的流嘴,简洁有力,优美大气,采用了暗接手法与壶身相连,壶嘴与壶身整体性非常强;壶把是圈形壶把,没有棱角,圆融自然,壶把是采用了明暗处理,与壶身相接,上虚下实,可见紫砂匠人工艺精湛,制作时丝毫没有一丝马虎,把整件紫砂“石瓢壶”的造型设计得非常有美学效果。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气密性绝佳,微微鼓起的壶盖、桥钮都是石瓢壶的标准配置,却有与众不同的味道,干净利索,比例恰到好处,无不展现出紫砂艺人在制作这把壶时精巧的紫砂技艺。紫砂“石瓢壶”的造型着重点主要就是在于“力”,一把优关于紫砂壶的装饰艺术非常广泛,紫砂艺术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书画文化、金石文化等等。

在紫砂艺术中陶刻装饰艺术是作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装饰手法,对于紫砂文化的进步是有一定作用的。紫砂陶刻装饰是以紫砂壶的坯体为纸,以刻刀为笔,将紫砂艺人构思的画面或书法展示到紫砂作品上,一件优秀的作品陶刻装饰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紫砂陶刻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精神产品,它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文化互相交融,融入到紫砂文化之中,让中国传统的紫砂文化不仅拥有文化韵味,而且也充满着书卷气息。一件优秀的紫砂陶刻装饰作品,不仅满足了我们人类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满足了鉴赏需求。今天欣赏的这一件石瓢壶,它的陶刻构图干净明亮,和它的造型完美达成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山水刻绘作为这把壶的装饰,为这件作品增添了许多色彩,让紫砂艺术更具韵味。秀的石瓢壶不仅要协调好石瓢壶每一根线条和形成这个三角形的比例,而且要保证壶嘴、壶钮和壶把三点一线互相配合,达到比例最佳,才能把这件紫砂“石瓢壶”独特的气韵和力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紫砂陶刻装饰从古至今也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陶刻艺术的创作一般都是围绕着中国的书画文化作为创作题材。以书法为元素的陶刻装饰作为陶刻技艺的基础,从创作题材到刀法的表现形式和整体画面构图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特色,这件紫砂“石瓢壶”在壶面的构图上随着块面的曲线将书法刻绘融入其中,整体构图刻画笔触有力,灵活生动,有着极高的陶刻技艺,艺术境界也颇有造诣。陶刻是紫砂壶装饰技艺中的一种,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完善,相同款式的紫砂壶不同的陶刻装饰就会让壶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当然不同的陶刻艺人刻画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一位艺人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们也在不断进步和创作,运刀如毛笔,在紫砂这样朴实无华的材质上展现出书法的韵味,这件紫砂“石瓢壶”的陶刻装饰就有着如此意境与艺术风格。这件紫砂“石瓢壶”是一件集简洁明快、新颖美观、功能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将诗、书、刻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的紫砂装饰艺术,感受到艺人的内涵与文化,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抒发。书法艺术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点线面和空间组合的融洽性,是这件紫砂“石瓢壶”从始至终都在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紫砂陶刻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中之重,即使物质产品也充斥精神产品,将传统书法与紫砂艺术融合,处处充满了文化和书卷气息,满足了广大爱壶人士的审美意趣和鉴赏眼光。

查看全文

紫砂壶艺术设计和吉祥寓意分析

摘要:宜兴现在最引以为傲的特产是被称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之中,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艺术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采用了经典八方的方器形态设计,通过线面的完美结合和陶刻装饰的辅助,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效果,彰显出作者对于紫砂技艺的坚持和审美追求。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不仅把紫砂艺术方器制作的经典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从细节的方面欣赏到紫砂造型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从陶刻的题材内容里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的接地气,又具有美好的祝福,让人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真情实感,在使用和把玩的过程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

关键词:紫砂壶;福临八方;艺术设计;吉祥寓意

宜兴位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位置,可以称得上是上海和苏南经济圈的后花园,这里有着“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和陶的古都”之美称。具体来说,在天目山余脉穿城而过,太湖水域波光粼粼的滋养下,宜兴南部纵横无际的竹林常年郁郁葱葱,成为了苏浙皖三省的天然交界地带,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自古以来茶竹相依,有茂竹的地方肯定有着茗茶相伴,在每年人间四月禅茶季的时候,宜兴茶园飘香,一派繁忙的景象。独特的山水地理交错之中形成了许多的溶洞,里面经过现代手法的装饰,如梦似幻、独具魅力。而宜兴现在最引以为傲的特产则是被称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之中,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艺术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

1紫砂壶“福临八方”的艺术设计

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见图1)采用了经典八方的形态设计,通过线面的完美结合和陶刻装饰的辅助,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效果,彰显出作者对于紫砂技艺的坚持和审美追求。此壶壶身八面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众所周知,紫砂方器的制作采用了全手工的镶接工艺,需要非常持之以恒的定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所以在今天做紫砂全手工的艺人能够坚持下来的实属不易,在棱线突出和线面结合的流畅性之下,使得方器的棱角也有着几分的收敛。壶嘴一半贴合于壶身,一半微微上扬,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方形的飞把设计,端握特别舒适,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壶颈部和壶身的转折干脆利索,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棱线相接,贯通到底;上面的桥型壶钮高高凸起,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韵,为方正的器型增添了些许的阴柔之美。同时,壶身的陶刻装饰也非常精美,把蝙蝠和佛教的内容结合起来,呈现出吉祥如意的美好内涵。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不仅仅把紫砂艺术方器制作的经典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从细节的方面欣赏到紫砂造型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从陶刻的题材内容里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接地气,又具有美好的祝福,让人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真情实感,在使用和把玩的过程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

2紫砂壶“福临八方”的吉祥寓意

查看全文

谈陶刻艺术创作中的雅趣

【摘要】紫砂陶刻伴随着紫砂艺术文化的发展,点缀着众多的紫砂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在紫砂陶刻艺术中,总会诞生一些让人一眼就获得触动的雅趣,正是这些雅趣支撑起陶刻艺术的轮廓,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关键词】紫砂;陶刻;文化艺术;雅趣

紫砂笔筒是文房紫砂器中相当常见的类目,紫砂笔筒造型各异,但基本的功能性是一致的,那就是作为放置毛笔的器物,其功能性对器物本身的造型几乎没有要求,所以方的、圆的、六方、八方皆可,关键在如此简单的造型中要如何做到吸引人并有内涵。陶刻创作是紫砂笔筒最为常见的创作选择,这是因为笔筒本身往往有大面积的空白,适宜陶刻创作的发挥,加之陶刻装饰只需一把刻刀即可创作,符合文房用器低调内敛的文化风格,而在如此不张扬的条件下,刻画出精彩的内容,那便会使人感到惊叹,“趣”便油然而生了。“少小名惊紫砂陶刻与紫砂器造型之间要具有关联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首先我们要思考什么样的关联性才适合出现在紫砂艺术创作中,一些平平无奇的内容即便做出来也是寡淡的,既不会显得“雅”也不会产生趣,要想创作出具有雅趣的作品,那么就需要从器物本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去发掘创作内容。作品六方笔筒《铁面判官》的创作就是循着这一思路设计制作的。

在生活中,日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信息一带而过,而有些信息却总是会让人印象深刻。艺术的创作就是在这些信息上下功夫,有些是将日常忽略的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放大,重塑,让人获得新的体验;有些则是在原本印象已经深刻的基础加以引申、诠释从而获得新的感悟。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艺术塑造的是人文情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心灵境界的期待,不过单纯的造型所能表现的毕竟有限,这时紫砂陶刻就应运而生,陶刻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用更加直观的画面在种种紫砂形体上增加光彩,当造型和陶刻相辅相成、彼此之间构成紧密联系的时候,那两者就变得浑然天成,既显得“雅”又带有“趣”,本文就通过作品六方笔筒《铁面判官》的创作来谈一谈紫砂陶刻创作中的雅趣。

翰墨场,诗书无用且扬狂。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作品六方笔筒《铁面判官》上短短的一首诗,便可以轻易地将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是一首赞扬钟馗的诗,借用的是一位在广大民间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钟馗在历史上流传有很多故事,宋《事物纪源》中有:“钟馗者,终南进士也。”他的这些故事普遍带有传奇性,是一位虽然相貌丑陋,但却文武双全、舍生取义的人物。钟馗的形象也流传甚广,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作品六方笔筒《铁面判官》上的刻画就借鉴了日本、东南亚许多钟馗画像中的人物特点,以简化的线条,流畅地刻画出一位智慧且充满威严之士。“士”在中国古代是对文人的一种统称,士大夫阶层即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上层,并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人”,中国的文人有着独特的传承和传统,其中审美就崇尚“雅文化”,这个雅并非是指空洞单纯的高雅,而是指人性的追求,古代士大夫普遍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并以圣贤为师,以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钟馗便带有这种理想的影子,所以历代以来钟馗都不断被加以美化,最终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而正是这种形象背后的“雅”,为后续的艺术加工提供了富有深度的创作素材。在一件普通的笔筒上,刻画钟馗以及他背后的故事,就会产生充满魅力的“雅趣”,同时作为“文人”的一份子,钟馗手中的判官笔也与“笔筒”本身构成了联系,这种文化上的紧密关联,顿时让作品的艺术性得到升华,笔筒的造型与陶刻装饰相互融合为一。

作品六方笔筒《铁面判官》人物形象只是一个引子,其表达是人性中的刚正不阿,是文人的傲骨,作品本身又是六方造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骨子里的坚硬,强化了其背后的骨感精神触觉,其立意也就变得更值得追求,“雅”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雅趣本身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的,陶刻中的雅趣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和诠释,通过创作者自我的解读,再用陶刻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表现,当然这同时也要与陶刻的载体紫砂器之间形成联动,如此一件优秀的紫砂陶刻作品便诞生了。

查看全文

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摘要】在紫砂艺术的引领示范之下,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丰富的紫砂技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熏陶着我们所有热爱紫砂艺术的朋友。从整体上来看这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品《松鹤延年》,我们把对紫砂的实用性印象先摒弃一边,从文玩的角度来好好考量紫砂陶刻的艺术价值,从中能够读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紫砂艺人从中汲取的创作灵感和多样的题材,而这样的作品能够在当下机械化大生产的潮流之中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真的是难能可贵。

【关键词】紫砂陶刻;松鹤延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江南水乡宜兴是一座山明水秀、钟灵毓秀的苏南小城,在小桥流水和茶竹相依的环境氛围之中,浓郁的诗书气息扑面而来。在丰富的物质文化的滋养之下,这里的人们在书法、绘画等等艺术形式方面的投入也非常之多,崇文重教之风古而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在紫砂艺术的引领示范之下,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丰富的紫砂技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熏陶着我们所有热爱紫砂艺术的朋友。

这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品《松鹤延年》通过赏瓶的形式,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紫砂陶刻艺术的美轮美奂和精妙绝伦,特别是从题材的选择来看,“松鹤延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许多的艺人都曾经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这样的内容。这对赏瓶采用了传统的方圆结合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简洁的轮廓,自带弧度,中间微胖,两端收拢,还有兽形端耳的装饰,看起来更加的威严和大气。一瓶面上刻松树和仙鹤的图案,布局合理,疏密留白自成一体,把仙鹤的灵动飘逸和松树的遒劲有力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在老辣的刻刀所过之处,松树上面的松针都纤毫毕现,再加上一对优雅的仙鹤相映成趣,令人过目难忘;另一瓶上面则是镌刻铭文“寒林寻觅丹砂顶,惊露凌风万里天”,把仙鹤的习性特征和人们对它的印象更加地升华开来,在隽永清丽的字迹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品味和文化修养。从整体上来看这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品《松鹤延年》,我们把对紫砂的实用性印象先摒弃一边,从文玩的角度来好好考量紫砂陶刻的艺术价值,从中能够读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紫砂艺人从中汲取的创作灵感和多样的题材,而这样的作品能够在当下机械化大生产的潮流之中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真的是难能可贵。

松,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具有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它傲立冰霜、卓尔不穷,在诗经《小雅·斯干》中有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描述,其中的意思是说树龄比较长,在冬天的时候依然长青,所以被用来祝寿,有着长生不老的期盼,而这样的美好祝福被道教所接受,因为古人在研习道教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他们把松树作为一种可以实用的东西,吃松叶,饮松露,希望能够感受到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羽化而成仙。仙鹤,其实就是丹顶鹤,被道教引入神仙的世界之中,成为了高洁、清雅的象征,仙人骑鹤往返,以鹤为伴,同时也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松树和仙鹤,这两种仙物组合在一起,其中的意思就是祝福我们如松鹤般高洁长寿,宛如高人隐士一般,超然于物外。所以松鹤的形象在许多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中都有着很多的体现,在以紫砂为载体的艺术作品之上,陶刻成为了常见的手法,这对紫砂艺术作品《松鹤延年》同样也是采用了陶刻的手法,把松鹤延年的形态跃然纸上一般栩栩如生,在刻刀划过紫砂坯体的同时,也把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注入其中,尤其是这样美好的题材和祝福,更值得我们广大的紫砂爱好者去欣赏、把玩和收藏。

紫砂陶刻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的喜欢,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寄托越来越多,当紫砂从实用器升华成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陶刻作为非常重要的功能,已经在当下凸显出来,从历史上的陶刻巨匠到今天我们广大的青年艺人,都把这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好地展示出内心世界的丰盈和美好的祝福之情。

查看全文

紫砂“佛缘壶”的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

紫砂壶发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纹器纹理均匀;虽然气质大相径庭,但归根结底不外“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壶讲求装饰与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过于花哨繁复亦不简单粗暴,简约中有内涵、修饰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时代气息,这是紫砂壶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它源远流长、在传统艺术之林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当很多传统手工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纷纷湮灭,紫砂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受到大众愈来愈深的喜爱,势态蒸蒸日上。古有东坡老年辞官后至丁蜀做壶,后有顾景舟、蒋蓉等名家迭出,不知是紫砂壶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紫砂壶?任何时代,艺术和人都是相互成就的,人用艺术来表达自己,艺术由人赋予灵魂和生命力,所以情怀和温度成为紫砂壶最让人动容的特征,这正是物质社会稀缺之物。时事造人,人造万物。紫砂壶作为艺术品顺应了时代的精神,是时代的语言。时代渴望什么,人就创造什么。紫砂壶相较瓷器的优点是:沏茶不失原味、得茶之真香真味;透气性好,泡茶不易发馊,且久用而温润。因此,常有人说“紫砂壶为茶而生”。此壶由紫泥制成,泥料的选用与壶型相得益彰,表现出整壶安然朴素的气质、庄重挺拔的气度,此壶名“佛缘”(见图1),紫泥的厚重正切主旨。此壶是圆器,壶身圆润饱满,作者对几何形体的把握恰到好处,整壶饱满却不笨重,圆润而不失灵气,曲线优美流畅、转角处理细致,圆中见方、方中寓圆。“方圆”思想自古盛行,涉及建筑、哲学、风水等领域。“天圆地方”不单是古代人的宇宙观,是人类对自然的初步探索和假证,也代表着人们智慧思维的觉醒、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人们将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迁移运用到其它方面,生活器具、传统建筑的设计大多也遵循这一思想,使之上升为一种“美学”。在生活哲学上,更有黄炎培先生教育儿子“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和若秋风,素若秋霜”,同时也告诫我们:做人做事既要采取合适的方式灵活处理问题,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动摇。除此之外,还有《孟子》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训诫。显然,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天圆地方”作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被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圆”也衍生出更多含义。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象征。紫砂壶充当了文化的载体,以包容性和开放性自成一格。传承数百年的宜兴紫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紫砂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等)、包锡、彩釉、珐琅彩、浮雕、绞泥等一系列装饰技艺。此壶采用了最常见的陶刻技艺,由著名书画家储云陶刻。他的作品总能别出机杼,在散逸烂漫的笔墨中蕴含了深远的儒学精神。壶身一面刻有“爱藏铭之篆”几字,笔锋遒劲、潇洒飘逸。壶身另一面画有菩提树,菩提与佛教颇有渊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偈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教人不要妄想执着,只有放下执念,才能明心见性。壶身刻画菩提惟妙惟肖,菩提树枝繁叶茂,叶片呈心形,前端细长,有“滴水叶尖”之称。壶身陶刻与“佛缘”相得益彰,切壶、切题、切意,陶刻书画为紫砂壶注入文人气息,锦上添花。陶刻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艺,它将书画、金石、诗文与紫砂结合为一体,扩展了紫砂的创作题材和文化内涵,既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陶刻既需要出神入化的刀工做基础,又需要辅以深厚的书画功底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陶刻的功用,为紫砂壶锦上添花。纵观整壶,不论泥料、造型,还是壶身陶刻,皆围绕着“佛缘”这一主题,整壶比例协调,壶把和壶流相呼应,壶钮玲珑雅致、朴实淳厚、端庄稳重的气质给人宁静祥和之感,默默契合主题,意味深长。

紫砂壶作为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矿泥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园林中精彩纷呈、经久不衰。随着历史的演进,紫砂壶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传统文化内涵等仍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融入了时代气息,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着实任重而道远。

作者:方华萍

查看全文

紫砂的装饰艺术探析

紫砂的线条装饰

紫砂线条装饰线条变化丰富,以线条的规律和特点来表现其装饰特点。运用线条的走势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紫砂装饰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二十余种,恰当运用各种线条,使得各部位之间的表现达到协调合理,来突出形体的表现力。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也能够使得壶体水平平稳,这种结构线对造型结构起到加固稳定作用,增加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只有在装饰线条的变化中才能创造出不同的形体。

紫砂的装饰手法

紫砂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除了造型装饰,还有陶刻、描金、泥绘、篆刻、绞泥、印花装饰等等,其中主要运用到的装饰手法为陶刻。陶刻是指带有浮雕性质的装饰艺术,与雕塑同出一辙。以自然之景、物,赋予壶上,这种装饰手法在紫砂花货上运用比较多,它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泥绘装饰是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用其他颜色的带有一定湿度的泥在壶胚上绘画,描绘出山水、花鸟、鱼虫等等,使得画面与壶身意境融合,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艺术的创作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所以说紫砂的装饰并不是在紫砂留白的地方作满装饰,而是在紫砂的一定的基础上,以作者的思想为基础点,以紫砂的意境为主,实现造型与装饰、壶意为一体,追求和谐统一的意境,实现美的“物化”。

宜兴紫砂装饰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符合紫砂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紫砂及其装饰艺术空前繁荣,紫砂的艺术价值也逐步提高。不管是何种装饰,都要求装饰艺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深的美术功底。使得壶艺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思想有着丰富的品位,达到创意、造型和艺术表现相融合。

本文作者:周新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