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8:5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然美显现探讨论文
[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自然;自然美;显现
一、自然美的研究历史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一起构成了美的领域美的种类。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然而,自然美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并不够,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交流一直为理论家们所普遍冷落。在西方,如同阿多诺所说,“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当黑格尔将美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为“艺术哲学”后,自然美就被打入了另册。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论直接导致的局面是,“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朱光潜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李泽厚也认为,“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听一听我们脚下这块疏松的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并在我们的自身体现出来。神圣的、令人赞美的、瑰丽缤纷的和旖旎多姿的景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那么,古今中外重视或肯定自然美的观点或论述又有哪一些呢?
中国古代道家倾心于自然的理想化,冯友兰认为:“农民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在古希腊,虽然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能够看到这世界的现象不是幻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当代,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柏林特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并和谐共处。卡尔松持“自然全美”说。陈望衡认为“自然至美”。彭锋认为,“美是不可定义的,只有我们透过概念理解的硬壳,才能发现事物的美。这种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给它一个有确定内涵的概念。自然就呈现出这种无言大美,这是一种众美,一种多元之美,一种天籁之美”。这即《庄子·知北游》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之美”,这种美即美在道的自然美。
自然美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须了解自然美的内涵及课文这个特定环境中自然美的本质,然后针对它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化学教学中自然美研究论文
摘要: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美育通过塑造学生心灵美、向学生展示化学的自然美、挖掘化学的科学美、感受人类创造的社会美、追求教学的艺术美等措施渗透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品质、科学观、科学能力等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教学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
美在化学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美育素养,并在教师的教导下才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才能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充分领略化学之美呢?笔者据多年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总结以下几点相关措施:
一、开启学生美好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而化学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教师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化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和化学史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拉瓦锡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可以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改进纯碱生产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我国化学家的思想品质之美,因而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可以结合碳酸钙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通过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的溶洞奇观,让学生欣赏浙江省桐庐县“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中那“洞天福地”等等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充分认识到了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和大自然的力量,从而激发关心自然和热爱祖国之情。
语文审美教育课文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须了解自然美的内涵及课文这个特定环境中自然美的本质,然后针对它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自然美的显现研究论文
[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自然;自然美;显现
一、自然美的研究历史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一起构成了美的领域美的种类。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然而,自然美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并不够,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交流一直为理论家们所普遍冷落。在西方,如同阿多诺所说,“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当黑格尔将美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为“艺术哲学”后,自然美就被打入了另册。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论直接导致的局面是,“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朱光潜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李泽厚也认为,“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听一听我们脚下这块疏松的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并在我们的自身体现出来。神圣的、令人赞美的、瑰丽缤纷的和旖旎多姿的景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那么,古今中外重视或肯定自然美的观点或论述又有哪一些呢?
中国古代道家倾心于自然的理想化,冯友兰认为:“农民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在古希腊,虽然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能够看到这世界的现象不是幻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当代,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柏林特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并和谐共处。卡尔松持“自然全美”说。陈望衡认为“自然至美”。彭锋认为,“美是不可定义的,只有我们透过概念理解的硬壳,才能发现事物的美。这种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给它一个有确定内涵的概念。自然就呈现出这种无言大美,这是一种众美,一种多元之美,一种天籁之美”。这即《庄子·知北游》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之美”,这种美即美在道的自然美。
自然美育与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摘要:美术鉴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美育的重任。在小学美育中,自然美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促使学生观察和探索自然美,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其逐渐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等,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该文作者探究自然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自然美育;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承担着对学生的美育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和发展自身的审美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小学美术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深入研究小学美术教材,充分借助其中蕴含的自然美育资源,借助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鉴赏教学中逐渐形成生态中心论、生态整体观,并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自然美育与小学美术鉴赏教学
1.自然美育内涵解析自然美育是生态美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自然美育精准地明确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关系,因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美术教师要重新研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亲近自然,最终满足其心理、精神的需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自然美育主要具有几个方面的功能,即喜悦忘我、唤醒爱心、感悟哲理。首先,从喜悦忘我的角度说,在自然美育的视角下,学生会与自然产生交集,并且在与自然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信赖自然,产生一定的喜悦之感。其次,从唤醒爱心的角度说,学生在鉴赏自然美的事物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无意识、无防备的忘我境地。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自然,也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进而回应自然。最后,从感悟哲理这一层面说,学生在接触不同形式的自然美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个人的感悟、理解等,这些感悟对于扩展自然美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自然美育融入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价值分析首先,自然美育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素养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小学美术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自然美育的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自然美、探索自然美,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然美独特的感受,最终实现美育的价值。其次,自然美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通过自然美的渗透,使学生在与自然进行多层次、多方式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最后,自然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素质教育理念下,美术教育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美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任务,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将自然美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美术学习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逐渐形成环保意识[2]。
二、自然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审美教育论文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思想品德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论文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蔡仪美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
【关键词】美学蔡仪当代意义典型
如何面对蔡仪美学
20世纪中国美学的焦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四个派别: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最终根源。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的话,就会发现,美事实上与对象的客观属性、与作为类的人、与个体的人都有关联。这就决定了美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来寻找美的本质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每一派理论都具有相应的现实的和理论的依据。
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学大讨论引发的争执不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的理论问题的交锋,其实质是研究途径之争。具体而言,他们争论的核心在于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定义美,而不是某一角度、某一层次上的不同看法。主观派认为,单纯的对象无所谓美不美,只有主体感受到了美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在于主体的情感愉悦。客观派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产生的前提,美的根源应当从对象的性质上寻找。客观社会派反对主观派,与客观派有一致之处,但又认为,对象之所以引起美感从最终的根源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显然,他们分别在从物到人、从人类到个体、从客观到主观之间寻找某一个逻辑环节,来探讨美的本质。
思想品德课审美教学论文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