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8:48: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垄断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然垄断产业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我国产业的行政垄断,就其根源而言,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要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垄断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垄断产业向全社会转嫁其低效率运营的结果,必然降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效率,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垄断产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事关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查看全文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研究论文

一、自然垄断与市场失灵

1890年,马歇尔曾指出平均成本递减的行业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自然垄断产业的出现也许是最合意的市场结构。克拉克和米勒认为如果规模经济足够大,使得长期成本曲线在相应范围内向下倾斜,仅有一家企业生存下来,自然垄断由此产生。1982年鲍莫尔、潘扎、威利格提出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次可加的,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该产业仍是自然垄断产业。

由此可见,自然垄断的出现似乎是市场有效的表现。实际上,它却带来了市场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首先,由于自然垄断具有庞大的网络系统、大量的沉没资本、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明显的关联经济效应、普遍性的服务等五大技术经济特征,市场失灵再所难免:在垄断结构下,市场只能容纳几家或一家最有效率的企业。自由竞争会使被淘汰的企业,因难以收回投资而造成极大浪费,或者市场无法实现优胜劣汰,任何企业都达不到经济规模,还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供给。其次,在自然垄断产业里,消费者具有明显的信息劣势。在厂商有意隐瞒和欺诈时,有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多具有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的特点,完全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反而会导致生产资源不足。

市场在这一领域似乎不能有效地发挥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这就使得政府规制成为了必要。

二、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及其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理论上应确立三点目标: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防止高额垄断价格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政府须实行价格规制和投资规制,以限制垄断企业的定价能力,将其投资回报率控制在一般市场水平。2、维护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为避免重复投资和多家企业平行竞争,政府须进行市场进入规制,保证一家最有效率的企业生产经营。3、增进社会福利。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进行规制,扭转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产品服务的生产供给难以达到最优的局面。

查看全文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论文

提要本文主要描述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改革,以改变目前自然垄断产业生产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和服务收费高的目标。对自然垄断产业中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应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但前提是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做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同时进行配套一体化改革,完善立法支持,避免过度竞争。本文以电信改革为例进行分析。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查看全文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许多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都存在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体现了垄断的两面性,决定了垄断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的积极方面。因此自然垄断体现为反垄断法的豁免条款,只能通过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

对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规模经济性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不应当竞争的领域,该领域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而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生产交给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独家垄断能产生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维护社会公益,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以一定条件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生产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就是市场准入限制。

(二)范围经济性

查看全文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论文

摘要: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消除其自然垄断性,伴随着其进程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原有的干预方式,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并重新界定政府规制的边界。分析了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后规制的需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后的政府规制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政府规制

1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规制失灵、技术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以及规制理论的发展,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产权私有已成为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从各国改革实践来看,开放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典型办法;拆分垄断厂商和引入产业外竞争厂商。前者通常将各产业垄断厂商的非垄断性业务剥离并引入竞争,而垄断性业务则仍维持其独家经营。

1998年我国开始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改革,对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采取了分拆的改革思路。具体办法包括按业务种类的纵向分拆、按地域分布的横向分拆以及横纵双向分拆。以我国电信改革为例,国务院凭借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准入,1999年原电信总局的纵向分割和2001年原中国电信的横向分割等措施来推动市场开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纵观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各行业的情况并不一样。电信业在最早引入竞争和民营化改革后,产业中竞争格局已经初现;电力产业中,中国电网依然保持国家垄断,但发电市场出现了众多的独立发电公司;铁路和从城市公用事业也开始了政企分开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但是市场化改革仍存在局限性:第一,分拆没有实现有效竞争。分拆后行业垄断和歧视的准入政策依然存在,在这些自然垄断部门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第二,改革后厂商产权单一,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单边治理。

2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后的政府规制需要

查看全文

政府自然产业管制论文

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许多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都存在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体现了垄断的两面性,决定了垄断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的积极方面。因此自然垄断体现为反垄断法的豁免条款,只能通过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

对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规模经济性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不应当竞争的领域,该领域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而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生产交给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独家垄断能产生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维护社会公益,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以一定条件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生产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就是市场准入限制。

(二)范围经济性

查看全文

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运用透析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

政府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理论下的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稀缺有限的资源为极少数的经营者独占形成的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管道运输等。这些行业不仅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沉淀成本大,还具有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所指的规模经济显著的特点。此外,由于该行业含有公共事业领域,还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因而,传统理论认为,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政府需要进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还存在一个定价问题。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出现亏损现象,若由企业自由定价,则企业会选择以平均成本定价,从而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就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作为对市场失灵的回应,把政府视为公共利益的化身,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充当严格管制的角色。(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政府失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实践证明,政府的严格管制非但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反而还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主要在于“政府失灵”现象严重:(1)“A-J”效应。在研究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时,经济学家采用了A-J模型,模型中的约束条件为:〔R(K,L)-WL〕/≤S。其中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为收入,K为资本量,L为劳动力的数量,W为劳动力价格。可见,投资回报率以资本为基数。阿费契和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从而效率低下。(2)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Sectional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施芝格勒认为,政府规制是产业自己争取而来,并为特定产业的利益服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由此的产物便是,“政府被俘”,寻租现象相伴而生,甚至引发政企同盟现象。(3)政府规制成本巨大。在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着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企业拥有许多“私人信息”,从而产生“道德祸因”,使政府规制政策失效(规制成本加大),社会利益缩小(规制效益减少)。从我国来看,电力、铁路、民航等自然垄断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长期以来,自然垄断行业采取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长期垄断带来的结果是:价格高,服务质量低,政府集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业务的经营者为一身,使垄断的性质摇身变为行政性垄断。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与政府

(一)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1982年,鲍莫尔,威利格等经济学家从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他们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源于《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将此理论运用到多产品生产行业,则自然垄断行业可用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来解释。即单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用公式简单表示为:TC(Qx,Qy)<C(Qx)+C(Qy)。鲍莫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即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市场上供给者行为构成很强约束的市场。他们认为,市场属于垄断结构,如果实际的或潜在的市场约束足够强,使市场近似于完全可竞争性市场,自然垄断是有效的垄断,经济规制不再必要。该理论为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在银行、电信、民航、电力等领域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缩小政府涉足范围,通过规制改革重新构建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以英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为例市场层面:英国电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垂直一体化格局,旨在建立竞争性市场。电力产业链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大环节构成,英国将发电和售电环节分离出去。发电系统由全国电力公司(NP)、电力生产公司(PG)、国营核电公司、苏格兰南、北电力公司、中小型发电公司(IPP)、外国电力公司等组成,形成竞争格局。在输、变电领域,由全国电网公司独家经营电力市场。在供电领域,成立了12家地区供电公司,直接面向电力用户供电,大于等于100KW的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公司。英国政府将市场进行分割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袄特森认为,产业性质的变化可以随技术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力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独家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行业自身的特点看,发电和售电业务不具有固定性网络的特点,自然垄断性不强,为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Primeaux等专家对电力行业作过实证研究,他们收集了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的可比较成本数据,发现一个企业提供电力并不比两个企业提供电力具有较高的效率。可见,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所有产品(业务)都具备自然垄断特性,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科学的。政府层面:1989年英国修定了“电力法”,并由此设立了能源工业规制办公室(OFFER),它是一个独立于企业的专门的行业管制机构,主任任期五年,该机构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足够电力供应,发放电力经营许可证。英国还设立了两个监督机构,其一为垄断和兼并委员会(MMC),负责对竞争领域中,OFFER认为没有实现有效竞争的任何领域调查;其二为公平交易委员会,旨在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英国社会中还有专门的电力消费者委员会,共同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与政府结合层面:政府在竞争领域立足于建立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交易制度。英国在此领域,建立了两个“中心”一个“市场”。两个中心是面向所有发电和配电公司开放的电力交易中心;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交易中心,在这里,10万千瓦容量以上的发电机组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度,通过运营该交易中心,以竞价方式完成供求之间的平衡。在合同市场上,发电厂和用户就电价达成协议,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合同,确定上网电价。在必要时,OFFER也会作出必要的规制。在垄断领域,政府主要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制制度。在电价上,英国政府就采取了激励规制制度。为防止垄断低效率,政府运用了最高限价(RPI-X)作为规制工具,政府经过一段时间(如3-5年)对规制模型中的变量值重新评估,重新定价格上限,上限以下,价格可以自由浮动。这样,相对于投资回报率规制来看,提供了一种能让企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以获得较大利润的制度设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该方法仅运用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在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通过上述改革,明确也解决了谁是规制者,规制谁,谁来监督规制者的三“W”问题,提高了政府管制的科学性和

管制效率。从实践来看,改革后英国取得了较大成效,老电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NP1994年与1990年比成本下降了21%,同时电价下降了,如1996年比1990年家用电价下降了11%。

三、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问题

查看全文

小议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用途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

小议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应用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