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8:37: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自然科学交流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六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为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则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为开端,以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大步向前推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变。但不应忽视的是,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运用、转化,都是人和社会组织所主导、所参与的过程,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与保障。无论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抑或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共同作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前进。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双重探索,以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了解并熟悉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交往规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提出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并不意味着减轻自然科学的分量,而是要加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分量。如何加重分量?关键在于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0多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神圣职责;能否完成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瞄准学术理论发展前沿,更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创作学术精品,多出具有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必须善于倾听实践的呼声,努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要在基础学科领域不断构筑学术新平台、攀登新高峰,为文化传承和积累作出新贡献,而且必须潜心研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推出更多的成果,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服务。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应切实做到“五个必须、五个一样”。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共识,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着力纠正现实中存在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偏见,摒弃那种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的错误观念。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作用,像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组织领导一样,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划,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必须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力度,像重视对自然科学投入一样,给予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部门以必要的经费资助和其他支持,努力改善其科研条件。第四,必须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像重视自然科学成果的推介和转化一样,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公正、合理的政策导向,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第五,必须珍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人力资源,像重视培养自然科学人才一样,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必须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认真总结并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营造民主、和谐、求实的环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和鼓励理论研究中的大胆探索,允许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互相交流、切磋与争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坚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摒弃浮躁浅薄、哗众取宠、做泡沫学问等不良学风,树立良好形象,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县关于优秀自然科学类论文评选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县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的意见》精神,县人民政府设立"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二条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受理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推荐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不受理个人直接申报。
第三条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第二章评审组织
多媒体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多媒体的运用,为自然科学学科(新课程为科学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事物规律如今变得容易理解了,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的事物、实验,如今可以通过多媒体得到展示,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多媒体辅助自然科学教学的类型
(一)多媒体模拟自然科学实验1.模拟需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学习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许多实验,学生不但要亲自去做,还需反复观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时间、经费等限制,许多实验往往没有条件让学生反复操练,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模拟来实现,特别是复习课教学。
例如,复习实验室制氧气、氢气等,就可让学生在电脑上反复模拟、仔细观察。还有部分学生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由于操作的步骤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不容易全面观察清楚,也可在演示实验后再利用多媒体反复模拟演示,并采用局部放大、停留、慢动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明的视觉信息。如讲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模型以及工作原理,就可做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全面观察后再反复观看各个冲程。这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模拟一些现象模糊的实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受实验条件(如仪器尺寸小等)的限制,实验可见度低,教室后面的同学往往不容易观察清楚。此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完成。如在教学pH值测定时,我就运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后排同学也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又如演示“将水加入浓硫酸”这一实验时,学生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看得清楚,也安全。
3.模拟较难完成的实验有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成功。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上课演示时要么失败,要么现象不明显。又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即使透过蓝色钴玻璃也很难观察到淡蓝色的火焰,且这样做教师还得解释为什么,因此,有些教师就索性不做这个实验了。像这些实验如果采用多媒体模拟,不仅可以达到与演示实验同样逼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防止因演示失败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为保证评选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参照《**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条例》,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的评选坚持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并重及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第二章组织
自然科学美学理论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摘要题】阐释与真理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人文科学/反美学/审美真理/理解和解释
【正文】
〔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3)01-0065-08
无论从诠释学的发展历史,还是从当代诠释学的理论类型来看,诠释学都并不只是指某种单一的理论,各种诠释学都对理解、如何理解、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注:(JohnD.Caputo,RadicalHermeneutics:Repetition,Deconstruction,andtheHermeneuticsProject.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7.)拙著《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第一章“当代诠释学语境中的哲学诠释学”部分,该章对当代诠释学中的五种重要理论做出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哲学诠释学与其他诠释学做了比较性的论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版)。)。但我认为,就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考来说,加达默尔创建的哲学诠释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如何以人文科学的特殊方式理解和解释方法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真理问题上,为我们探讨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可资借鉴的思想洞见。
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甚晚,1915年,一批年轻学者倡议成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是在这片土地上自主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刊物问世。1928和1929年,先后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建立了博士学位制度,但从未实行。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谈的政策影响,多次在似曾相识的压力下挣扎。其实,不同时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的差异,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重束缚。
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中国第一次有可能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全力从事经济建设,当时工业部门的研究力量几乎等于零,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为工业部门解决过大量实际问题,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经称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例,它承担过的任务包括:为黑龙江阿城仪表厂解决铝镍钴永磁合金浇铸余料的再利用问题,为鞍山钢铁公司解决延长耐火材料寿命问题,为建筑部门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为飞机制造工业研究铝合金相图,为电机业研制单取向和双取向硅钢片等等,这些工作多数都没有总结成学术论文,留下来的完整记录很少。前辈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为冶金提出的连续轧钢中的钢锭冷却速度,专门解决了一个热传导问题。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发表在庆祝周培源先生80寿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个特例。总之,当时科学工作者们投身思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十分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没有把基础研究置于特别地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力的。
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说:“在过去几年中间,我国的各种工作都在开始,我们在目前需要和技术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较少,这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现在,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但是理论力量的生长,总是要比技术力量的生长慢一些,而理论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间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有许多同志现在还有一种近视的倾向,他们不肯在科学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经常要求科学家给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操作方面的问题。当然,理论决不可脱离实际,但是目前的主要倾向,却是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间,近视的倾向、简单的要求,何曾稍减。从积极的方面回顾,三年(1957~1960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外国人和后人看来,近乎荒唐,却也反映着我们对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毕竟中国科学院的规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的发展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了支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我国自然科学,确实到了应当作加大纵深的战备调整的时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仅耽误了时机,还对本来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冲击。看一看这后面的“社会舆论”,是颇富教益的。我国理论物理研究在“”期间的经历,正好用以典型地说明传统的理论实践观的作用。理论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领域,粒子和场、原子核理论、凝聚态和统计物理、天体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谈话中所表现的重视以及与“一分为二”哲学命题的关系,得以保存队伍,并以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相继访华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团访美为契机,有所复苏。核物理因为有国际背景和“核参数”任务的要求,基本维持原状,还得以在“工农兵大学生”中要求一定的培养数目。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是四个领域中最接近实际的,却从哈尔滨到广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为接近实际,自认为有发言权的批评家也多。中国科学院军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绍物理所情况时说,“从前有一个理论研究室,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解散了!”与此成为鲜明对照,最为“好高骛远”、“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体和引力理论,在此期间有所壮大。那原因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一些优秀的数学家转入这一领域,对“军宣队”这是联系物理实际,他们仍然可以作一点现代微分几何,同时训练了一些年轻人。工厂技术员到车间当工人,实验物理工作者下厂做技术员,理论物理人员去做实验,数学家来搞理论物理。这发生在“弯曲时空”中的“平移”,使许多人联系了“实际”。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完成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确是值得称道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动测序机器全系舶来,还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的大型并行处理系统,当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记关键芯片仍靠进口。技术引进,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郸学步、履人后尘,总难以真正技超群雄,“领导世界新潮流”。只有浓厚、广泛而持续的基础研究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技术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自然科学论文征稿启示
当前期刊编辑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的需求,自然科学论文类刊物对作者稿件的结构、格式和体例等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来稿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选题新颖,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述严谨,语言规范,文字简练。
(二)来稿必须结构齐全。按顺序包括下列内容:
1.题名(中、英文)。概括文章的要旨,应简明、具体、准确,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名。2.作者及工作单位(中、英文)。作者宜署真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多位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及相应的工作单位前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3.300字以内。4.关键词(中、英文)。选取最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作关键词,以3~8个为宜。5.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识。6.基金项目。凡是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的名称和编号。7.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8.正文。文内标题应简洁、明确,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层次序号采用1、1.1、1.1.1、(1)形式。9.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带圆圈的阿拉伯序号在文中以上标形式摘要(中、英文)。摘要内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用报道语式,不用序号,不分段。字数标注,并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引文要准确,核实无误。参考文献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序号在文中以上标形式标注,并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
(三)来稿一律用Word文档,A4纸打印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市人民政府设立**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为保证评选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参照《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的评选,坚持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并重,以及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第二章组织
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甚晚,1915年,一批年轻学者倡议成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是在这片土地上自主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刊物问世。1928和1929年,先后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建立了博士学位制度,但从未实行。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谈的政策影响,多次在似曾相识的压力下挣扎。其实,不同时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的差异,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重束缚。
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中国第一次有可能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全力从事经济建设,当时工业部门的研究力量几乎等于零,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为工业部门解决过大量实际问题,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经称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例,它承担过的任务包括:为黑龙江阿城仪表厂解决铝镍钴永磁合金浇铸余料的再利用问题,为鞍山钢铁公司解决延长耐火材料寿命问题,为建筑部门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为飞机制造工业研究铝合金相图,为电机业研制单取向和双取向硅钢片等等,这些工作多数都没有总结成学术论文,留下来的完整记录很少。前辈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为冶金提出的连续轧钢中的钢锭冷却速度,专门解决了一个热传导问题。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发表在庆祝周培源先生80寿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个特例。总之,当时科学工作者们投身思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十分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没有把基础研究置于特别地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力的。
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说:“在过去几年中间,我国的各种工作都在开始,我们在目前需要和技术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较少,这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现在,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但是理论力量的生长,总是要比技术力量的生长慢一些,而理论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间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有许多同志现在还有一种近视的倾向,他们不肯在科学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经常要求科学家给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操作方面的问题。当然,理论决不可脱离实际,但是目前的主要倾向,却是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间,近视的倾向、简单的要求,何曾稍减。从积极的方面回顾,三年(1957~1960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外国人和后人看来,近乎荒唐,却也反映着我们对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毕竟中国科学院的规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的发展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了支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我国自然科学,确实到了应当作加大纵深的战备调整的时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仅耽误了时机,还对本来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冲击。看一看这后面的“社会舆论”,是颇富教益的。我国理论物理研究在“”期间的经历,正好用以典型地说明传统的理论实践观的作用。理论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领域,粒子和场、原子核理论、凝聚态和统计物理、天体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谈话中所表现的重视以及与“一分为二”哲学命题的关系,得以保存队伍,并以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相继访华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团访美为契机,有所复苏。核物理因为有国际背景和“核参数”任务的要求,基本维持原状,还得以在“工农兵大学生”中要求一定的培养数目。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是四个领域中最接近实际的,却从哈尔滨到广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为接近实际,自认为有发言权的批评家也多。中国科学院军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绍物理所情况时说,“从前有一个理论研究室,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解散了!”与此成为鲜明对照,最为“好高骛远”、“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体和引力理论,在此期间有所壮大。那原因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一些优秀的数学家转入这一领域,对“军宣队”这是联系物理实际,他们仍然可以作一点现代微分几何,同时训练了一些年轻人。工厂技术员到车间当工人,实验物理工作者下厂做技术员,理论物理人员去做实验,数学家来搞理论物理。这发生在“弯曲时空”中的“平移”,使许多人联系了“实际”。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完成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确是值得称道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动测序机器全系舶来,还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的大型并行处理系统,当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记关键芯片仍靠进口。技术引进,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郸学步、履人后尘,总难以真正技超群雄,“领导世界新潮流”。只有浓厚、广泛而持续的基础研究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技术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歌唱方法自然科学论文
摘要: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本文以我个人学习、成长为研究对象,梳理歌唱者生理与心理协调运动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起到的作用。笔者认为: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歌唱方法是最科学的;建立在一定文化内涵基础上的歌唱是最高级的修养。歌唱,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所以,几乎人人都会唱歌。魏晋时期《世说新语》中有一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所以,喜爱歌唱和学习歌唱的人非常多。但,作为一名歌唱学习者、从业者,必须了解你的乐器-身体、必须掌握一定的歌唱机能,并能为之保持良好的歌唱平衡状态。本文以我个人学习、成长为研究对象,梳理歌唱者生理与心理协调运动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歌唱;歌唱方法;歌唱修养
一、《嗓音解剖学与生理学》应是歌唱
学习者、从业者的必修课在我留学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时期,有幸能与导师、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MirnaPcile教授生活、学习、工作在一起,使我在歌唱学习道路上有了全然不同的经历、感知和收获。《嗓音解剖学与生理学》是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歌唱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你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级别的学生,此课的开设令歌唱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第一次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直接给我们看幻灯片:认识发音体-声带和了解运动中的声带。内容主要有三个:(1)观察发意大利语A、E、I、O、U五个元音和辅音时,声带的运动。(2)观察声带在发不同声区(高、中、低)声音时的运动。(3)观察不同声部的声带形状和在完成前两点时声带的运动。我们的观察还包括与声带共生的分泌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各声区的声音,体会喉位、声音色彩的变化;我们交流,并感叹歌唱乐器的奇妙。老师的课堂小结是:我们应该认识我们的乐器和了解我的乐器是怎样工作的,像了解钢琴等其他乐器一样;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乐器,保证他的健康;《嗓音解剖学与生理学》能帮助歌唱学习者和从业者,就像歌唱家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医生。任课教师她自己就是歌唱从业者的医生。关于歌唱站姿,两脚大概与肩同宽,左右晃动一下身体,尝试寻找你最舒服的重心和最舒展的腰、背、脖子、头,切记气息是自然状态下的“放下来”,仿佛再现你“叹气”时的气息。关于歌唱呼吸,在中国和意大利歌唱教学中有一句一样的语言教学表述:像“闻花”一样。轻轻的吸气像“闻花”、像“看见广阔的海”,这个气息一定不是僵硬的,一定是愉悦的;气息通过鼻腔(也可以是口腔或口鼻腔)、气管进入肺,此时我们的胸腹腔因为肺部充满空气需要空间而产生变化:胸骨和肋骨的上部几乎没有变化(这部分是不可控的),但肋骨从下往上几根的肋间肌会拉开,它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张开;胸腹腔的分界岭横-膈膜会下降,简单地说,这也是胸腹式呼吸法的由来。关于歌唱呼吸法,通常有三个提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前两者,一个气息太浅,容易造成憋胸、喉位高等不适;一个气息太深,易造成歌唱过程中的气息不灵活。这都是相对选择,例如因作品或声音色彩的需要,腹式呼吸在低声部歌唱从业者中也常用,但胸腹式呼吸法是被更多使用的呼吸方法。关于歌唱,我们都知道要以气带声、以情带声的重要性,发声训练过程中,即“打造乐器”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轻轻地吸气,腔体打开,气息原路呼出经过发音体-声带,发出专属于自己的声音色彩(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呼吸系统和发声系统理解为一个系统)到语言器官:唇、舌、牙等形成语言,气息带着语言在舌面以上向前,像流水一样向前流动。歌唱专业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共鸣,是因为歌唱不止有声,还有语言。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非常多的、系统的、严谨的学习资料可供学习,但对于歌唱初学者,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练习自然地说出去,像练习绕口令一样,然后再唱。因为肌肉是有记忆的。在我导师的歌唱课堂上,她是如上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的,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歌唱指导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采取示范教学法,这其中有老师强调的重点,具有敏锐感知能力的学生会很快地捕捉到老师要传递的信息。我的导师不仅做大量的示范,还会用人体自觉机能,例如“打哈欠”来提示我们的歌唱状态;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来协调歌唱过程中的紧张、僵硬状态,剔除不该使用的劲儿;用画图来讲解具体问题所涉及到的需要协调的歌唱机能,使我们逐渐建立歌唱技能、技法,增强歌唱肌肉群的张力。
二、《人体自觉机能》应是歌唱学习者、从业者的选修课
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为研究生阶段教育所设置的课程,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所选的课程几乎都是在和导师充分商讨下完成的。《人体自觉技能》课,与源于古印度,建立在古印度哲学基础上的追求“一致、和谐”的Yoga相似。任课教师也是一名医生,有留学印度的经历。第一次课,全部同学都平躺在地板上,放松身体这个乐器、感知半睡状态下的呼吸与运动方向;换体位体验不同体位下的呼吸与运动方向;组织交流,提取共同点。老师的课堂小结是:在自然、自觉机能基础上获取呼吸体验、发现、经验和发展身体呼吸机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要求每天晚睡前练习,在第二天歌唱训练中尝试使用建立在自然、自觉机能基础上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不要急于获得,是逐步探索与建立的过程,如遇到挤、卡、压或者不舒服,需要放弃重来。《嗓音解剖学与生理学》和《人体自觉机能》,是相辅相成的两门课,教学目的都是为帮助歌唱学习者、从业者在自然、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提高歌唱能力。发声训练过程就是乐器打造的过程:站姿→吸气腔体打开→呼气发音体(声带)震动→气带声向前流动……注意每条练声曲的教学目标,例如无声练习曲-吹唇,轻轻吸气腔体打开,气息吹动嘴唇,唇和面部是放松的,气息带着声音是向前流动的,不追求音量,但声区是统一的、声音效果是通的;例如有声练声曲-元音,音高和说话是反着做,即:音高在歌唱位置上,说话却是不找方法地、大胆地说。这个学习方法,是我导师常让我做的训练,尤其强调:大胆地说,尽管brutto、brutto丑着说。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当时做的有所保留,体会自然不够深刻。直至在意大利威尔第音乐学院(米兰音乐学院)声乐教授DelfoMenicucci的课堂上,我彻底放下了自己,无所顾忌的尝试,终于听到高声区自然的、通的、明亮的、圆润的声音效果和感悟到发声器官与语言器官自然、充分合作带来的巨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