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8:2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浅析论文

旧中国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优势。解放后,自然经济的思想残余还需要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反映出来,尤其表现为对商品生产的蔑视。十年动乱中,甚至要求机关、学校:“三自给”,家家自己盖房子、做家具、腌咸菜,大有返回自然经济之势。

什么是自然经济?我们可以分几个或几层含义来探讨。

一自给自足的农民

自然经济的概念来自古希腊。古希腊哲学认为,凡是自然的,就是合理的,应予肯定。而经济,希腊语是“家庭管理”,是为了获取自然供给的东西,因而是合理的。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的天赋本性不同(如男与女),所以家庭管理(即经济)肯定分工(当然是指自然分工)。①

这样,一个家庭的自给自足,就成为自然经济的第一个内容光。——“当亚当耕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族呢?”②

————————————————————

查看全文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研究论文

人类历史上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只拟对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若干问题,作点初步探讨。

首先从自然经济说起。

什么是自然经济,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表述。马克思主义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反映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出发,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出发,来考察自然经济的。凡生产是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换的经济,不论它在人类历史上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可以认为它是自然经济。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这种理解和表述,体现着自然经济一般。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存在。在这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自然经济具有一系列的部分质变。探讨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探讨这个经济范畴在封建社会具体的历史内涵。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国家、封建地主、个体农民以至个体手工业者,都经营有自然经济性质的生产。如在中国,封建国家经营有满足自己需要的官手工业,封建地主经营有“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以赡衣食”的自给性生产等等。然而个体农民(包括自耕农和佃农)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农民家庭是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集中通过小农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表现出来。

查看全文

自然经济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给出了自然经济系统的广义概念,对其中部分特征、分析工具的难点,进行了重点论述;分析了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与自然经济系统的关系;总结出了当代自然经济系统的四种基本自然经济系统形式,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当代联合国改革、欧盟体系、WTO框架内自由贸易、自由汇率、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经济、社会现象,在自然经济系统中的准确位置;也许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也许经济学新的构架体系已经建立;也许最高层面的自然经济系统,正在由自发、启蒙阶段,不断向必然阶段过渡,是人类的自然行为。

关键词:

自然经济系统、动态均衡规律、显隐性表观规律、界面思维分析工具、梯度分析工具、增加值分析工具。

正文:

如果认为家庭(居民)是经济学系统分析的细胞、则企业就是经济学系统分析的组织、政府(国家)就是经济学系统分析的器官、地球村就是经济学系统分析的整体,目前经济学系统的分析,大多集中在组织、器官层次。

查看全文

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

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经济思想始终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看成是最理想的经济生活模式。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地主阶级内部当时存在着各种不相同的学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他们理想社会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后来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体。儒家创始人之一———孟轲曾这样描绘儒家的社会经济主张:“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图画。西汉后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封建正统思想标榜的文学贤良则认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模式应该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盐铁论•水旱》)这里虽然有手工业者,也有商人,但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围内,而绝不同外界交换:“远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盐铁论•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盐铁论•力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其基本主张。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称道的太平盛世,无非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史记•平准书》)以及“频致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通典•食货七》)这种农业自然经济的繁荣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许多思想家,包括一些进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张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如龚自珍的“农宗”思想,就主张一宗百亩之田,其中十亩之地为住宅,十亩之田出租税,十亩之田养佃户,十亩之田种经济作物,三十亩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亩所产用来交换手工业品。要求人们“皆不得以澹泉货,百家之城,有货百两;十家之市,有泉十绳,裁取流通而已,则衣食之权重,则泉货之权不重。”(《农宗》)虽然不主张彻底取消货币,但仍然主张“衣食之权重”的农村自然经济。甚至革命农民,并且是近代革命农民,也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看成自己的理想国。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主张:“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完全是一幅古老的自然经济图景。第二,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的表现,是它的轻商、贱商和抑商原则。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曾指出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他说:“吾国古者首去渔猎,则以农立国,是故分田制禄之经,重农贵粟之论,布满经史。”(《请励工艺奖创新折》)这里说的确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实际情况。早在战国,封建制度产生时起,地主阶级思想家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农业是富国富民的本业,而工商业则是末业。要富国强兵必须重本抑末。国家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财政上大力推行重农政策,而打击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商鞅变法就规定:百姓“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通过这种办法,使“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汉时期,国家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在政治上压抑商人的地位。西晋王朝规定:“侩卖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太平御览》卷八二八),对商人公然进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这种仇视商品货币经济,贱视工商业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直到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的条件下,地主阶级顽固派还在鼓吹只有“重农抑商”、“务本知俭”才能使中国富强的观点,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张,仍然认为“自来天下之大计,未有舍本而可以图富者。”(曾廉:《纺砖楼记》)。在中国历史上,既使那些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家,也都难于摆脱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维护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不奇怪的,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部门,封建农业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实际上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赞美、维护农业自然经济,而敌视、打击商品货币经济。

也就是说,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封建经济思想必然维护自然经济,而敌视商品货币经济。

二、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各种经济问题的看法,总是以国家为本位,从国家的角度,从国家的立场,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有的学者在比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思想时,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国家经济学观点,就反映了传统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中国历代思想家经济思想的中心点都是密切联系如何治理国家问题的,如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以个人为本位,从个人角度谈论经济问题的,不是没有,但为数很少。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专门论述私人奴隶主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经济,而同时期中国的商鞅、孟轲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著作,研究的则都是如何富国富民问题。由于观察问题主要持国家本位主义立场,因而形成了传统经济思想如下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在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上,总是强调政治的首要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从国家立场观察问题,自然也就是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它要求处理一切经济问题,都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认为政治上的安危比经济上的贫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传统思想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贵义贱利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长期统治上。中国古代所谓义,不仅是个道德规范,它实质上是一个表示封建政治原则和思想道德原则的范畴。利,则主要指物质经济利益。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的义利之辩,实质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则和物质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地主阶级传统经济思想一直坚持贵义贱利原则,即要求把义放在首位,谋利、求利必须符合义的原则,服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则,要求统治者“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四书•大学》)必须“见利思义”,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不能见利忘义,而必须毫不犹豫地舍利取义。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贫乐道为荣,而以置身经济事务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四书•大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封建的义,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贵义贱利原则,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它只关心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至于社会经济、社会生产是否能得到发展,则是次要问题。正是这种贵义贱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轻视生产,鄙薄经济事务的坏风气。第二,关于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理论,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立场,所以历代思想家总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从封建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谈论经济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主要是义利关系即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农工商关系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问题,以及国家财政问题、土地问题等,至于个人、家庭、单个生产单位如何处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思想,而不是微观经济学思想,它主要是关于封建经济全局、或国民经济总图景的理论,这是传统经济思想国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产生的原因,首先与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有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地主阶级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和西欧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欧国家是封建领主制,一块土地经济上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中国则不然。封建地主对农民可以进行经济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统治,则主要是通过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来实行。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中,封建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通过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不允许有大的变动,任何一个关系封建经济全局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在封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历代地主阶级思想家都十分清楚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虑经济问题往往从国家立场出发的重要原因。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这一特点也有关系。由于封建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干一番事业,要改造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标是读书做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他们平时学习,研究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游说诸侯王公也好,参加科举考试也好,靠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做官执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识分子一生学的、说的、做的都是天下国家的大事,否则他们就没有出路。所以,他们不谈问题则已,一谈问题就必然从国家立场出发,政治问题如此,经济问题也如此,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特点形成的主观社会原因。

三、理论发展上的停滞与僵化

查看全文

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制

为什么要发展农民组织?一是为了发展商品生产;二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还是自然经济,所谓基本就是不是完全的自然经济,而是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时期。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自足有余的部分农产品用作出售,所以自然经济亦称小商品经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打破原来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无根本变化,无非是农民打的粮食多了点,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后的剩余多了点,出售的也就多了点。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经济就总体而论还远没有发展到完全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不要说与改革前就是与旧中国也无本质区别。发展农民经济组织,是基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完成我国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自然经济是最脆弱的经济,从事自然经济的农民是最软弱的人群。这些年来中国农民的经济权益屡屡遭受侵害。我国有19亿亩耕地,每年被占用1000万亩。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经济发展出现了高涨势头,诱发了大规模的圈地,相伴的是房地产泡沫。所谓改革后的第一次圈地运动。近年来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开发区和公用设施。出现了改革后的第二次圈地运动。两次圈地运动农转非土地达1亿亩。在工业化进程中,一部分耕地变为非耕地,这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占用耕地的补偿,补偿多少,根据是什么,补偿给谁。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报告,“近5年征过地的村有44%。而且,征地的补偿费很少,每亩超过1万元的不到30%,分给农民的更少,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有的被征地农民除了免除被征地的农业税外,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导致出现数千万无耕地、无收入、无保障的所谓“三无”农民。因此,因征地和拆迁等引起的土地纠纷已成为近年农民上访的主要原因。在地方政府极力拦阻的情况下,到北京最高司法机关上访的每日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这其中相当部分也是因为征地和拆迁之纠纷。这反映了农民维权意识增强。但依法维权的意识又很弱。中国农民是最软弱的,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但是被逼急了,造起反来又是最有战斗力的。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主要依靠的就是农民的力量。所以,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我国政府是注意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的。政策规定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意在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甚至堂堂的政府总理出面为作工农民讨要工资。但保护农民经济权益的法律和制度很不健全。1991年施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实质上就是国家通过征用,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土地集体所有,集体是谁?现在就是普遍存在的村委会。而村委会是行政组织。既然是行政组织,就要听命于上级行政组织,即乡政府。现在恰恰是一些乡政府侵损农民经济权益。政府通过征用农民的土地,以地生财,成了财政的重要来源。这是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农民吃亏,和政府讲理,基本上是以卵击石。万般无奈,农民只好上北京找青天大老爷。这种农民自发的维权行为,是十分软弱无力的。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客观上要求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商品生产,保护自己的经济权益。

现在不能说没有农民组织。有,而且很多。诸如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调节委员会、村经联社、信用合作社、扶贫协会、减免协会、妇女联合会、合作医疗组、老年协会、红白喜事会等等。概括的讲,就是行政组织、协调组织、服务组织。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除了村委会之外,多为松散的、非经济组织。现在需要的是发展商品经济和维护农民经济权益的、强有力的、真正的经济组织。

查看全文

马克思的小生产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内容提要】从原始社会解体至今,小生产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表明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小生产总是依附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从来未能形成为一种决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方式。但小生产及其意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对我国当今现代化建设起了严重桎梏的作用。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的小生产理论,结合我国现代化实际,正确地认识它、改造它,消除其负面影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

【关键词】马克思/小生产/小生产理论/现代化

【正文】

小生产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既有其历史必然而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又是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而必须加以清除。尤其是对于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来说,由于小生产存在的长久性、普遍性、稳固性和影响深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制约就更不容忽视。要在实践中解除这种负面束缚,必须先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发掘马克思关于小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小生产,是指以个体小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营规模狭小的一种生产。主要是指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小生产,包括自给性的小生产和小商品生产。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个体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自给性的小生产,即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一般称之为宗法式小生产或自然的农民经济,其人格表现为宗法式小生产者或小农。个体手工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商品性的小生产,即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其产品主要用于交换,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其人格表现为个体手工业者,他们是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也有个体农业生产者将自己的部分产品拿去市场交换,也属于小商品生产者。马克思说,当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注:《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

查看全文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现代化论文

【提要】从原始解体至今,小生产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表明了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小生产总是依附于和商品经济,从来未能形成为一种决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方式。但小生产及其意识对社会的却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对我国当今化建设起了严重桎梏的作用。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的小生产,结合我国现代化实际,正确地认识它、改造它,消除其负面影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

【关键词】马克思/小生产/小生产理论/现代化

【正文】

小生产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既有其历史必然而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又是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而必须加以清除。尤其是对于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来说,由于小生产存在的长久性、普遍性、稳固性和影响深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制约就更不容忽视。要在实践中解除这种负面束缚,必须先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个。因此,发掘马克思关于小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小生产,是指以个体小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营规模狭小的一种生产。主要是指个体农业和个体手的小生产,包括自给性的小生产和小商品生产。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个体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自给性的小生产,即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一般称之为宗法式小生产或自然的农民经济,其人格表现为宗法式小生产者或小农。个体手工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商品性的小生产,即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其产品主要用于交换,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其人格表现为个体手工业者,他们是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也有个体农业生产者将自己的部分产品拿去市场交换,也属于小商品生产者。马克思说,当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注:《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

查看全文

马克思的小生产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关键词】马克思/小生产/小生产理论/现代化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1)04-116-05

小生产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既有其历史必然而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又是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而必须加以清除。尤其是对于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来说,由于小生产存在的长久性、普遍性、稳固性和影响深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制约就更不容忽视。要在实践中解除这种负面束缚,必须先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发掘马克思关于小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小生产,是指以个体小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营规模狭小的一种生产。主要是指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小生产,包括自给性的小生产和小商品生产。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个体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自给性的小生产,即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一般称之为宗法式小生产或自然的农民经济,其人格表现为宗法式小生产者或小农。个体手工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商品性的小生产,即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其产品主要用于交换,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其人格表现为个体手工业者,他们是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也有个体农业生产者将自己的部分产品拿去市场交换,也属于小商品生产者。马克思说,当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注:《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

查看全文

街道经济圈打造规划

一前言

**路东段至站前西路一带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目前已初步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保险行业及宾馆住宿行业。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从单体来看其金融保险行业已覆盖国内7大银行、3大保险、2大通讯、1大传媒,但由于仍处于自然经济形态,其业态分布、产业聚集效应等均不明显。目前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如果我们不能紧紧抓住时机进行前置性规划和引导,那么我们现有的产业优势将一瞬而逝。

二、前景展望

打造**金融街区是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迫切需要,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首个创举,是“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发展需要,是营造经济全球化商务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入世后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金融街区是一种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产业链。我办理念是“形成一个以金融保险业办公及纯商务写字楼为主体,辐射形成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其它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综合体”,从而相对形成一个金融核心区、资金密集区和经济活跃区。

三、总体思路

查看全文

封建社会的自给经济研究论文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我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文中,曾对封建社会农民的自给生产和商品生产有所讨论。现在拟对封建地主(包括西欧封建领主和中国封建地主)自给经济的若干问题,略加论列,作为补充。

(一)

在西欧中世纪领主制经济下的封建庄园,是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剥削农民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封建庄园中,封建领主利用农奴劳动组织自给生产。其自给经济通常包括农田、果园、菜园、葡萄园、家禽家畜饲养场、磨坊、面包房、手工作坊等等。这些生产设施,大都设立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此外,还有公用的森林、牧场等等。由于庄园大小悬殊,上述各种生产设施的规模,在各个庄园并不一致,有些庄园也并不齐备。尽管如此,封建领主的自营地生产大都可以满足领主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在这个范围内,其自给性是相当完备的。封建领主淖杂乜梢运凳蔷哂械湫鸵庖宓淖愿谩?BR>

在封建庄园中,通常有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佃农份地。因此,封建庄园与领主自营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我国学术界对封建领主自营地的自然经济性质,是没有多大分歧的,但有时却把它与封建庄园混淆起来,从而过高地估计了自然经济在封建庄园中的地位,对封建庄园与商品货币经济的联系却估计不足。随着对欧洲中世纪经济史研究的深入,这种认识近年来已有很大改变,但对封建庄园自然经济简单化概念化的认识,并没有完廓清。我认为,这主要有如下理论认识上的失误。

首先,封建领主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单位,其生活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按照恩格斯的分-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生存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家庭成员延续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如粮食、蔬菜之类。一部分是享受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家庭成员超越劳动者的生活需要,过养尊处优生活的生活资料,如美食、锦衣、华堂、珍宝之类。一部分是发展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及其子女受教育或进修所需的生活资料,如图书、文具、乐器之类。恩格斯说,人类“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1]。封建领主作为一个封建剥削者,正是这样为生存斗争而组织自给生产,以保证自己以至子孙的优裕生活。

领主家庭经营自营地,就不仅是—个消费单位,而且是一个生产单位。其消费不仅有生活消费,而且有生产消费。领主家庭的自给生产,不论多么完备,也不可能全部满足自己生产资料,特别是生活资料中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要。小者如盐、铁、磨石,大者如锦绣珠宝金银器皿、名贵食品、雕梁画栋、名马华鞍之类,是难以完全自给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封建领主的生活消费品会具有不同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即具有不同的消费水平。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资料在消费总量中所占有的份额会逐渐缩小,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份额会逐渐扩大。因之,封建领主自营地生产的有限性,和家庭需要的多样性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欧各国,封建国王将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给各封建领主,大封建领主又将土地的一部分分封给下一级的领主,都是以各级领主提供军事义务为前提的。军事开支是封建领主家计中首要的支出。他们所需兵器、甲胄、车骑之类,并不都能自己制造,而是已较早地成为商品。这是一种特殊消费,也是要列入领主家计簿的。上述这些不能自给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然会引出对于货币和商品交换的需求,从而会引出庄园内部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