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7:2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子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子女户口优惠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为了促进我市农村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市政协组织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市人口计生委、财政局、扶贫办等有关单位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到思茅、墨江、澜沧等县(区),对我市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一)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年,全市总人口为25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3.4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农村人口一孩家庭80273户,截止年末,已有36661户农村人口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村人口一孩家庭户的45.7%,农村人口双女户42663户。年6月至年12月止,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36661户农村人口中,有24169户享受一次性奖励,共兑现奖励资金1969.280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1659.665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09.6155万元);20889人(次)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其中独男户10051人(次)、独女户8425人(次)、无子女户2413人(次),共兑现补助资金1446.57万元;19347人(次)独生子女享受了教育奖学金,其中小学生14135人(次)、中学生4723人(次)、考取高中的436名、考取大专的31名、考取本科的22名,共兑现奖学金1194.313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1001.47万元,市级资金投入192.8436万元)。

(二)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特别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

年,农村49岁以上应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1392人(次),其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90人(次)、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302人(次),发放资金164.88万元。

查看全文

追悼会子女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亲朋、各位好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年××月××日××时××分,我的爸爸──××同志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哀思。

首先,谨让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的爸爸作最后的告别。在爸爸生病住院期间,承蒙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爸爸莫大的安慰!作为家属,我们也心存感激。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单位,近年来,爸爸身体一直欠佳,我们又忙于工作,是××单位,给了爸爸和我们全家悉心的帮助。在此,我们对这些汇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慰问,再一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爸爸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爸爸原系××××××××××××。作为儿子,我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爸爸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我慈爱的爸爸,也是××××系统的元老,他曾用自己辛勤的耕耘,改变了许多人一生的命运。爸爸的人生准则简单得只有十二个字——“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而这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在他长达年的教师生涯中,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真是桃李满天下!可以说,爸爸的一生,是勤恳踏实、严谨治学的一生;爸爸的一生,是稳健坦诚、无私奉献的一生;爸爸的一生,同时也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光彩四射的一生。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对于家庭,爸爸总是把自己看得很轻。他不仅是学生们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儿孙们最慈爱的好长辈。他不但抚养我们成长,而且秉承了良好的家风,言传身教,培养我们成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骄傲,同时为失去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万分悲痛。

现在,敬爱的爸爸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他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爸爸,怎能不感到极度的哀痛和绵绵的思念?!爸爸,您就放心的走吧,我们自当化悲痛为力量,竭尽全力孝顺好健在的母亲,让她老人家的晚年更加幸福、身体更加安康;我们自当牢记爸爸的遗训,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像他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自当继承爸爸留下的良好家风和优良品德,一定会善待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出色的人才,像你所希望的那样,一定不让您失望。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对您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并以此来回报爸爸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回报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和各位亲朋。

查看全文

子女升学答谢宴会主持

又到了这个季节,又是一片宴请之声。

有幸也主持过这样的宴请,不妨留个纪念。

尊敬的各位领导、先生、女士和小朋友们,中午好!

院满春晖春满院,门盈喜报喜盈门。XXX先生的爱女XXX,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不负众望,金榜题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XXXX大学(学院)XXX专业。这是X氏家族的荣耀,也是在座各位的光荣。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氏家族对大家的赏光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一,感谢各位多年来在工作中对X氏家族的关心和帮助;第二,感谢各位多年来在生活中对X氏家族的厚爱;第三,感谢各位多年来对XXX夫妇爱女XXX成长中的呵护和关注。总之,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难以表达这份感激之情,所以只能在这里备几桌便宴,略表一点心意。

(1)XXX先生早憋了一肚子感激和感谢的话要说,却总找不到合适的场合和机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先生致答谢词……

查看全文

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报告

**月**日—**月**日,我们在**市**区沙城三小——**区第一新公民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在这5天里,我们进行了对家长家访,调查问卷,上课做游戏,**大学之行等活动。

第一天,我们的火车之旅在凌晨的时候结束。来到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卫生,为下午的座谈会做准备。学校的会议室时由各界社会人士捐钱筹建的,是学校里面最好的地方,可是由于漏水,会议室很脏。我们二话不说马上去整理了。下午的桌谈会不算很成功,但进行的十分顺利。大家都在认真听着校长激情澎湃的解说,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沙城三小的情况,为我们后期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唯一的遗憾是,沙城镇任命政府对于我们这次的活动也十分关注,但由于公务繁忙,未能出席这次的座谈会。

第二天的活动是家访,做问卷,收集外来务工人员提出的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在接着的两天里面,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给他们讲授天文知识,台风知识,还有结合学校之前举办的“世博月”活动,给孩子们讲了世博会的起源于意义。我们积极的备课,孩子们认真积极的上课,我们十分满足。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们笑得十分幸福,疲劳也就忘之脑后了。

学校里面还有像是机房,跆拳道舞蹈室房等,十分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据我们团队的了解,学校也很重视培养孩子情感上的感恩。这所学校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下,发展到了今天,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努力,在这里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

最后我们的活动不是很成功,因为最后一天的几多不顺利,我们队员感到十分愧疚。事先的考察,了解到**大学的一些社团组织经常来沙城三小开展支教活动。于是我们带孩子去参观**大学。这次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激起他们对大学的憧憬与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在车上我们和他们一起唱歌,我们教他们唱我们刚学到的军歌—《军中绿花》,听着他们稚气的声音,我感觉很温馨,但令所有人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实在过于炎热与其他原因,我们并没能像策划中的那样完美的完成**大学之旅,这也是我们实践中的不很成功之处。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做的更好。公务员之家:

在这个暑期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阻碍,但我们都尽力去解决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虽然最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次暑期实践活动还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成果,但也有不小的收获。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学到了许多,更和小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希望我们这次暑期时间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让他们的学习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查看全文

城里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融入社会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类型分化日渐明显。由于各类型农民工子女的个性特征不同,进而导致他们的社会融入需要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但是,传统的社会融入理论与制度安排,还没有充分顾及到农民工子女群体的这一特殊本性,以至很难指导与规范实践问题的妥善解决。籍此,在推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进程中,不管是理论创建还是制度确立,都需要有突破传统的实质性超越。从社会公平立场看,以农民工子女的内生需要为基本依据,建立健全分门别类的差异化补偿制度及其实现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类型分化;社会融入;制度策略

【正文】

之前,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然而,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分化现象凸显,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障碍,不仅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且义在务教育前和义务教育后所遭遇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也越来越尖锐起来。于此前提下,已经分化了的农民工子女群体,正在不断地向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拷问:传统的社会融合理论与制度实践,把所有农民工子女群体“捆绑式”对待的思维方法是否可行?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战略方针及制度规范,是否应当根据类型分化这一客观特征来科学构建?诸如等等,这些严峻而现实的关切农民工子女命运的重大问题,已经日渐浮出水面。但是,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不得不令我们高度忧虑。蒙呼吁之责,本文拟首先对农民工子女的类型化现象及个体特征作一个系统考察,然后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社会融入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分析,最终概括性提出我国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应当遵行的制度构建的策略方向。

一、农民工子女:从类型分化到个性多元

实践中,随着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从“单身外出”、“夫妻外出”向“全家随迁”的流动模式转型,农民工子女的内在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分化态势。为方便问题讨论,这里主要以“就学状态”为标准,将农民工子女群体简单区分成三大类型,即学前教育阶段的“幼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中”农民工子女和义务教育后的“大龄”农民工子女。如果基于这一划分前提,那么,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必须首先回答如下问题:这三大类型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需要是否相同?若不同,他们各自最为突出的个性需要是什么?

查看全文

剖析农民工子女的法律机制

本文作者:韩世强工作单位:浙江纺织服装学院

一、农民工子女市民化及其市民权的实现

1.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内在本质农民工子女①的市民化,本质而言就是指获得流入地户籍儿童完整的市民权,进而实现“同城化”待遇的身份转换。②通常认为,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从两方面来积极推进:一是外界赋予农民工子女完整的市民权进而实现相对公平的“同城化”待遇;二是农民工子女内在性地对新环境的接纳与认同(对新文化的服从、同化与内化)。对于前者,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引导;而后一方面,则主要是主体的继续社会化过程。相比之下,制度引导应当先行一步。这是因为,有效的制度设计,往往可以给每个公民带来稳定的追求预期,非常有利于推动“继续社会化”的健康环境快速生成。就此而言,即刻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化转换的权利保障制度,是当下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农民工子女群体由于受自身的年龄及成长特征决定,对市民权的实现内容及制度引导的要求,都有相当的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有何特殊内涵?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等等,也就成为了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实质性问题,当然也是本文力求重点澄清的对象。2.农民工子女市民权的构成体系所谓“市民权”,就是指与公民、市民的资格相关的身份及权利。在我国,“市民权”概念因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而产生。原初意义上,“市民权”被指外来农民工拥有居住地城市户籍居民所享有的身份及相关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居住权(如提供公益性住宅、廉价商品住房、住房补贴等等)、政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享受城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权利,还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权利等等。①从实践层面看,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个衍生类型,除政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年龄条件不符而无关联外,其他诸如居住、教育、就业、福利、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公共服务等,都是他们市民化演进中应当涵盖的权利内容。其中,尤以“受教育保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和“医疗保障权”等权项,获得市民化待遇的需要最为迫切。因为事实表明,这些权利内容的严重缺损状态,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群体的基本生存及未来发展,不允许再以“看着办”的态度无限拖延了。3.农民工子女市民权的实现保障从权利的逻辑形态看,权利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通常认为:“要认真对待权利,就应关心应有权利,注重法定权利,着眼于现实权利,使权利内化为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普遍性力量。”②这就意味着,权利的最终归宿在于权利的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只有转化为现实权利,才能成为或再现生活的事实,才对人具有实际价值,才是可求和完美的。否则,权利只能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问题在于,权利如何才得以付诸真实的生活世界呢?仅就表象层面看,权利实现总是遵循着“应然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应然权利……”这样一种不断满足社会个体与社会集体发展需要而螺旋上升的递进过程。即是说,某一具体权利的阶段性实现一般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将应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第二步再将法定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对于这“两步走”的技术操作问题,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的演进,“法律认定”发挥主导作用,是权利实现的奠基石;而“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的演进,则“法律救济”必不可少,这是权利实现的核心。③该观点,笔者同样持支持态度,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作为一种权威性社会规范,具有普遍实用性、稳定持续性和明确规定性特征。“法律认定”如何实现权利?法律对权利的认定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最大化地将公民的权利纳入立法规制范围,二是最大限度地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基于前者或后者,凡立法义务,均为当今政治国家必须积极履行之责。这是因为,立法承负了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冲突协调等关系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特殊功能。正如有学者所言,要求国家提供立法给付,“是期望国家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满足……体现人们……‘从安全到完美’的变迁”④。如此“期望”与“要求”的真实动因在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投入有赖于立法机关参与外,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的调和,这也都属于国家政治决策的内容,行政机关受权限制约根本无能力作出这种判断,立法机关无疑是天然的主导者”⑤。就此而言,致力于农民工子女的权利保障立法,通过“制度赋权”的外力推动模式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身份转换,并非一种恩赐,实为各类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的分内职责。“法律救济”如何实现权利?“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建立足够完美的救济机制,是权利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必备性载体条件。通常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就是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总是站在权利救济的第一线”⑥。从客观上看,法律救济大致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恢复性救济,即通过法律强制力的救济干预,排除违法侵害行为,约束冲突主体继续履行义务,促使原有权利得到恢复或者实现;二是替代性救济,即在“恢复原状”不能之情形下,通过补偿或者赔偿等救济干预,保障法定权利或应有权利的替代性实现;三是具体化救济,即在法律对于权利的规定过于抽象或过于原则而处于“难以操作”之情景下,以“权利具体化”的救济路径,让一些必需的社会性权利走向人们现实生活中,如“平等受教育权”等。三种法律救济中,前两种已是通用的执法或司法行为,而第三种的“权利具体化救济”,则还是我国现行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市民权实现而言,“权利具体化救济”的重要价值将日渐凸显出来,因为他们大量保障性权利的实现,正期待着依赖这种救济方式来完成。

二、农民工子女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必须明确,之所以主张即刻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制度机制,其基本要义在于,以期通过“法律力量”的外在推动,逐步消除农民工子女的过度弱势处境,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转换。所以,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有着特殊的原则要求。1.完善立法与杜绝限权相统一受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都是农民工子女迫切需要市民化待遇的权利内容。这些权利应当有法律条文做逐一规定。从实践运行层面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与发展保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国家立法及支持政策。但是,这些立法及政策意见,或涉及范围十分有限,难以全面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权利,如2006年《义务教育法》,仅仅明确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机会权,无法解决他们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后升学等困难;或过于原则、效力不高,难以付诸具体操作,如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尽管范围甚广,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强制力层面,从而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行为提供了寄生温床,农民工子女不能真正受益。客观而言,除“义务教育机会权”外,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补偿、义务教育后公平升学、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市民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权利内容,至今为止大都还处于“立法真空”状态。不言而喻,在国家立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及其市民权实现进程,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地方立法或地方政策来做应对性干预,难有所建树。因为,地方立法特别是地方政策,出于财政支出、资源供给及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限权”冲动往往是无法得到有效克制的。从上述简略的背景分析可看出,着眼于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立法完善进程,最起码应当践行“两步走”战略:一是要积极完善国家立法,即国务院行政法规以上效力等级的立法,应当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纳入规划范畴;二是要全面杜绝“限权”立法,即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下效力等级的立法及规范性文件(即所谓的“政府红头文件”),在“补缺”国家立法或具体化上位法的过程中,不仅有及时作为的义务,而且万万不能因顾及局部利益而限制甚至架空宪法原则乃至上位法赋予的权利范围。2.积极执法与自主行权相统一从理论上讲,在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演进中,必须尽快妥善解决的受教育保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和医疗保障权,都属于典型的行政受益权。①而行政受益权的实现,实践中大都以政府提供必要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并且,行政受益权对于受益人而言,主要意味着权利,对于行政主体而言,主要意味着义务。由此,促进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行政执法机制构建,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型”执法为主导,而应当以履行给付义务为基本方向的“服务型”执法占据中心地位。笔者认为,“服务型”执法的良好践行,并非行政主体的单向垄断行为可以包揽,必须有赖于“积极执法”与“自主行权”的高度统一。首先,行政主体要积极履行各类给付义务。政府的作为义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直接为给付请求对象,但应当积极进行相关制度建设,这类主体的义务在于根据宪法、法律及上位法的规定制定并解释相关政策法规、转移财政资金、提供信息和指导性建议等;另一类则是具体实施主体,直接为各种给付条件。这两类主体中,前者兼有执法和立法的双重义务,后者仅负有执法义务。目前看来,无论基于哪一类行政主体,其履行义务的情况,均与农民工子女的权利实现需要差距甚远。其次,行政相对人要充分行使自主权利。行政受益权的实现,通常表现为依申请进行特定行为和依政府职权主动进行特定行为两种。客观上,农民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市民权的实现,显然大都依赖于“依申请进行特定行为”的充分行使。这是因为,各项权利条件之满足,往往会因为流入地公共财政、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付出而加大行政给付启动难度。因而,适当赋予农民工子女自主权行使空间,强化他们的程序发动权,不仅可以借此提升他们的法律地位,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他们有效监督行政主体的作用。①目前而言,此类自主权启动程序的制度规范还表现得极端贫乏。3.便捷司法与救济创新相统一如前所述,法律救济是现代社会权利实现最为可靠的保障方式之一。不过,对于农民工子女群体而言,目前还至少面临着“无力承担高昂救济成本”和“权利具体化救济渠道不畅通”两大现实难题。因此,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救济机制,应当以“便捷司法”与“救济创新”并重双向推进。首先,应快速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救济分摊机制。众所周知,农民工子女群体无论在经济能力还是其他社会资源拥有上,都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因而,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若按照传统的救济方式对待,往往都会因为“经济负担不起”或“时间消耗不起”而绝望放弃,进而最终会导致他们的权利实现陷入遥遥无期。所以,对农民工子女的权利救济,需要探索费用减免、政府担保、法律援助等多元整合的救济分摊机制。目前,由于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完善,这种救济分摊的整合机制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救济分摊机制”应当如何建立?显然,这无疑是构建农民工子女权利救济制度急需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本文将尽力作进一步阐述。其次,应创造性拓展权利具体化救济的实现渠道。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市民待遇”,而“市民待遇”的实现又必须以政府积极履行给付义务为前提。所以,对于政府的不作为侵权,必须得到有效的救济防范。政府不作为,一般分为具体的行政不作为和抽象的行政不作为两类,前者如不履行法定职责,后者如不履行上位法授权的立法义务。目前而言,对于抽象的行政不作为特别是“立法不作为”,在我国还是一个法律救济的难题。恰恰因为“立法不作为”的普遍存在,致使农民工子女的大量应有市民权只能停留在“方针条款”层面,没有获得具体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按我国现行的司法惯例,严格遵循法律条文是行使司法裁决权的必要条件。由此,农民工子女的应有市民权即便遭遇实现不能时,也因缺乏法律依据支持而根本无从得到有效救济。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破冰之策并不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创造性地拓展传统司法的实现方式,即在借鉴国外成功法制经验的基础上,深度结合国情实际,探索既可行又有效的权利具体化法律救济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市民化进程中必须拥有的市民权最终能走向真实生活。那么,“权利具体化救济”应当如何开展?这在我国还是一个十分艰难的研究课题,尽管如此,本文也将做一些尝试性探索。

三、农民工子女法律保障机制的框架体系

查看全文

外来务工子女普教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青政办发[**]5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来务工就业人员,是指在我市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务工但在务工地没有常住户口的人员,包括农民工、经商人员、办企业人员等。

本办法所称普通教育,是指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

第三条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

第四条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保证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能够与本地学生平等接受普通教育。

第五条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布局和容纳能力的实际情况,指定部分学校主要接收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读。

查看全文

春节独生子女夫妻该回谁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从此也就用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现如今,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已长大成人,陆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时下,离春节不远了,谁都希望回家和父母团聚,而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大年三十没人陪。由于现在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到谁家过年,成了这些独生子女夫妻遇到的一个难题。

子女这样想

据了解,独生子女夫妻有些年三十在男方家过年,初二时再去女方家拜年。但这样一来,女方的父母只能在家里自己过春节。于是有的独生子女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春节和双方老人一起过。

刘小姐说,我结婚算是比较早的了,又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独生子女,平时我和先生都很忙,两人很少在一起做饭吃,大多数都是在双方父母家吃。春节我们准备好好陪陪双方老人,我同先生商量过了,春节前预订一个饭店,大年三十和双方老人一起过,同时也是让双方老人沟通感情的好机会。

孙先生是一位记者,他说:“大学毕业刚一年我就结了婚。我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从事的工作又是天天跑外的记者,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平时无法抽出时间陪父母。‘常回家看看’我和妻子都没有做到。2004年春节我和妻子都在外采访,当时的情况是跟本就不能回家。没办法,我给在家等我们过年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为这事儿,父母和我们翻了脸。今年春节不能再让父母伤心了,我们这样打算:我回我父母家过年,妻子回她的父母家过年,我想双方老人会理解的。虽然我们夫妻不能一起过春节,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毕竟是为我们双方的父母。”说到这儿,孙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查看全文

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意见

群众利益无小事,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护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举措,是建设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贯彻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的意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按中央和省要求,从20*年春季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按规定比例足额落实所承担资金,对上级拨付资金不得有任何截留、挤出和抵顶等行为;按规定要求足额安排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并确保逐年增加;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所需各种资金。20*年,市安排资金1300万元,用于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8万平方米,各县(市)区要确保配套安排并不得有任何截留、挪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

2、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改造力度。20*年全市投入3000万元用于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改造,按照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要求,加快学校规范化建设,改善部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后、办学水平偏低等问题,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办学水平。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使用,20*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创建示范校50所,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市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

3、切实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在切实满足群众要求,方便群众子女入学的前提下撤并和改造学校,切忌单纯为了追求形式而搞强行撤并。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发挥政府、社会及家庭的综合职能,与学校紧密配合,确保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和巩固率,特别是下大力气解决初中在校生巩固问题。切实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市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总体规划,按规定和群众就学实际,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每个新建小区的群众子女都有学上。加快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扩大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比例,到2010年力争达到8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达到10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