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6:4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理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理能力

校园小学生自理能力情况考察汇报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查看全文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透析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地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六个好朋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我们班的张昕炀小朋友不会穿脱、不会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让他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会了方法,下次要让他自己来做,并且鼓励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够学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张昕炀小朋友的自信心,鼓励其自己动手做事的意愿,提高他的动手能力。

其次,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地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并鼓励幼儿向图片上的宝宝学习。还可以举例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查看全文

学生自理能力状况考察报告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查看全文

小学生自理能力情况考察报告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查看全文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2011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高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将达到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和迅速发展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更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有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从而可能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上升。而由于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有限,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和长期照料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是健康度过、还是由于不能自理在病床上度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必将会对他们的家庭产生影响。如果丧失了自理能力,就不可能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他们在经济上更依赖于子女或亲属的供给;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对他人特别是配偶或子女的照料有较强需求;在医疗方面,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往往是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保险费用和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大。

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种农村老年人问题往往集中反映在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中。在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调查中发现在北京农村某县,一家三口,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都是80多岁,父亲卧床不起,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母亲身体也不好。儿子60多岁了,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也没有子女,他们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一旦儿子外出,母亲没有办法照料父亲,大小便失禁的父亲就只能便溺在被子里,等儿子回来换,生活十分窘迫凄凉。

配偶与子女的照料压力问题不容忽视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备受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发出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通过对几项基本生活活动的自理程度来衡量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活动通常包括进餐、穿脱衣、洗澡、入厕、上下床等,其中任何一项活动如果老年人自己不能独立完成,都意味着他(她)需要依赖别人的照料。如果有一至两项不能独立完成通常可定义为中度依赖,三项以上为重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既反映出老年人的躯体健康问题,也突出反映了配偶与子女的照料压力问题。

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全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较新数据。与十年前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全国人口抽样凋查中关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便可看出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的变化。

查看全文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论文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会生活自理,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幼儿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教师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整合语言、游戏、生活、计算、科学、常识等方面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具有主体性、鼓励性、游戏性、操作性、家园合作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如果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理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大家庭中六、七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为这一个孩子服务。由此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独生子女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自私、霸道,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没有责任感、冷漠、互相攀比等等。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一个手牵着孩子,另一个手拿着孩子的玩具和自己的包匆匆忙忙的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早上起来孩子在刷牙家长陪在一边帮孩子拿着漱口杯。诸如此类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孩子们担忧:在长者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们该怎么办?由此提出: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根据小班幼儿喜欢边说边玩、爱游戏的特点,再结合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课程整合精神,最终提出“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应该在游戏中用什么方法去培养?

1、用主体性方法去培养

以幼儿发展为本,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我们所创设的游戏情景、提供的游戏材料都是本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凸现幼儿主体性的为主的。我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幼儿自主选择并操作的,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幼儿的生活、游戏伙伴。如在早上来园的桌面建构中,幼儿自己想到用玩具里面一个小拱桥作电话,跟老师玩打电话的游戏,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再是主体,幼儿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孩子在带着老师玩。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电话”鼓励幼儿打电话给其他的孩子邀请他们一起玩。这样同伴间的交往就在游戏中发展起来了。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规划者。而班主任的工作是影响班级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并对小学生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一个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离不开班主任的科学管理的。小学生上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相处在一起,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活技能。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自理能力

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非常成功,教学成绩理想,学生表现优秀,教师反响满意,家长表示放心,且班主任当得也轻松。相反的例子是,有的班主任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想了许多方法策略,耗尽了心血,到头来,班级混乱、成绩平平,学生不满,老师抱怨,家长责怪。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班主任是否有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新入学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人数所占比例达90%以上,这些孩子勤学好问,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是家中的掌中之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阻碍了孩子长大以后边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我作为班主任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里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让家长配合共同督促学生,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自己整理书包、洗红领巾,洗碗、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等。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我还经常通过比赛和检查学生看谁的小手最干净,谁的书包最整齐,谁的书桌最整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有序的活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在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元旦等节日前,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送贺卡,在上面写一些感激的话,自己做一个小礼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如给妈妈叠被、洗脚、倒水、削苹果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要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心别人,体贴父母。这样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爱而且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劳动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爱父母的表现。

2充分利用思品课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查看全文

住院病患分级直接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评估成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测量24h所需的直接护理时问,比较直接护理时间与分级护理、生活自理能力之问的差异,探讨三者之『日j的关系。方法以便利取样的方法选择138例成年住院患者,记录病人的护理级别,用ADL表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用自行设计的直接护理时间表来测量患者24h的直接护理时间。结果(1)不同自理能力病人之问的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异;(2)不同护理级别病人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无显著差异;(3)患者直接护理时问与分级护理、自理能力无明冠相关性,结论现行的分级护理不铯反映病人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自理能力

所谓分级护理,是指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共分四个级别: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护理时间分为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问,直接护理即为任何需要直接与病人接触或需病人在场方能进行的操作。蔡虻等指出: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负相关,与疾病严重度呈正相关。本研究试从直接护理时间和分级护理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分级护理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某综合性医院的223例成年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来对惠者护理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现行标准遵医嘱进行分级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基础护理评价标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作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相同护理级别之间,以及相同的病情观察级别,不同的生活自理能力(ADL)之间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一级病情观察,不同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一级护理、不同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需求具有个体化特征;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能体现不同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需求,在目前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下,能使护士的时间分配更合理。

[关键词]病人医护管理;可行性研究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分级护理制度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现代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往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滞后,如:医师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缺乏严谨性;分级护理要求缺乏可行性Ⅲ;收费标准与劳动价值不一致等。针对以上的问题,专家提议:护士决定分级护理的级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规范;借鉴国外的护理模式,制定新的分级护理方法,如建立因素型儿科患者分类系统等。针对目前存在的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不吻合的矛盾,本研究尝试借鉴日本的分级护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制定护理级别。并在一所三甲医院的4个病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便利取样的方法,选择2008年5—8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4个病区住院的普通成年患者223例,其中手术科室2个113例,非手术科室2个110例,不包括加强护理病房(ICU)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68例,女43例,平均年龄46.19岁;对照组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43岁,两组之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查看全文

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综述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老年人进行养老意愿问卷调查。结果当将来的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发生显著变化,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41.7%上升到49.4%。年龄、居住方式和健康状况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化,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增强。

【关键词】养老意愿;城市老年人;上海

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凸显。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了解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首要前提。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这个行为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1〕。养老意愿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养老意愿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往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其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2~4〕,但绝大多数研究设计往往分析的是同一时点上具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差异,那么对于同一老年人群而言,其养老意愿是否会随着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弱化而发生变化?当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向严重不能自理转变时,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是否会有不同?这是现有研究未涉及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严重不能自理两种情形下,对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2007年末实际居住在上海市长风街道的户籍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在家中居住的老人313位,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90位,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