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5:43: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文化自觉理论对舞蹈影响
本文作者:杨勐进
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体现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同时还更应该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当前的舞蹈创作就偏离了这个方向,时代性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很容易就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往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恰恰将这一点内容忽略掉。这就给当前的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相对于西方舞蹈来看,我国的舞蹈创作往往大多是复制、借鉴国外的舞蹈表现形式,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尽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的。舞蹈创作这门文化艺术应该充分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创作那些属于民族的自己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长久不衰,才能够让中国的舞蹈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另外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缺少的是对于文化内容主体的提升,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的就是对于舞蹈艺术缺乏主题,只停留在简单的音乐和动作的表达上面,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传达美的艺术效果。
文化自觉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概述
文化自觉理论最开始是由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上面提出的一种文化的最终形式,其中最经典的表述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上关于美的界定是一种大家同在一起都能够享受美的一种生活的态度。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这个关于社会学中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同样适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作为舞蹈的编导应该认真考虑的一项内容。从费孝通先生的概述中我们可以想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对于美的追求,舞蹈的编剧往往想把自己内心中所想象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美的存在,在这里作为舞蹈的创作者是在不断的提供美的艺术成分,作为舞蹈表演者来说,就是美人之美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美的存在。费孝通先生对于社会中的文化自觉理论中提到的最高的一种形式就是:美美与共,这种美就是形成一种合力,主要是舞蹈的创作者、舞蹈的表演者、舞蹈的欣赏者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就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里对于天下大同来说,可以延伸出对于三者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舞蹈艺术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美的艺术的展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传播一种文化、传播一种价值、传播一种社会的认同,让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受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融会贯通对于文化理念的表达,才能够实现舞蹈艺术的创作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展现到观众的面前,为观艺术与设计众奉献出关于美、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多样的、灵性的艺术作品来。
舞蹈创作中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
作为舞蹈创作中的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由于舞蹈所面临的观众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其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是在舞蹈创作中非常难的一个地方所在。克服这样的舞蹈创作难点应该充分考虑到舞蹈创作中应该将群众基础作为进行舞蹈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群众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群众的需求所在,才能够将舞蹈创作完善好,在强调舞蹈创作的群众性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最主要的是为了能够将那些反映群众内心所想的舞蹈作品才是创作的重点。舞蹈艺术能够发展到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有着坚实的群众的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舞蹈的欣赏者,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是,那些艺术氛围高雅、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够经得起群众的筛选,才能够在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留下脚印。另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将社会性和民族性融合到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舞蹈艺术的创作往往是需要将文化自觉的理论融合到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里的文化自觉的理论中包含最多的内容就是其舞蹈艺术的社会性和舞蹈艺术的民族性,舞蹈艺术只有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在群众中有生存的基础,另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只有真实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状况、反映时代的精神品质所在、反映社会文化自觉的内容,着眼于社会的本质,才能够提炼出平凡生活下的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所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民族性的考虑,尽管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对于民族性的内容强调的较少,但是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走上舞台,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在体现舞蹈民族性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提炼民族文化中,那部分文化自觉的地方,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那些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往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自觉理论中的内容展现出来,这就是对于舞蹈艺术和文化自觉理论的最完美的结合。文化自觉理论往往是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在其中的,只有将知识性充分的融汇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核心展现出来,才能够将舞蹈艺术带着思想的传播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在这根主线的牵引下面,进行舞蹈艺术的欣赏。在舞蹈艺术的欣赏中人们往往对于视觉的欣赏低于了对于舞蹈内在思想的欣赏,由于舞蹈创作所要融会贯通的学科相对较多,这就给舞蹈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舞蹈创作者不仅懂艺术,还要懂社会学、美学、文学、音乐学等社会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舞蹈艺术提升起来,才能够将文化自觉的理论充分的应用到舞蹈创作过程中。
政府信用政府自觉论文
摘要: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提高对于提升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要提高政府信用,必须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言出有据、言而有信。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仰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政府自觉。从一定程度上说,政府自觉的程度决定政府的信用水平。
关键词:政府信用信用失范政府自觉政府文明
信用(credit),从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信守规则、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孔子特别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认为“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于是信用作为公共伦理范式成为安身立命之本、社会交往准则、国家治理指南。而政府信用(governmentalcredit)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也同样强调言行的客观后果,考量政府行为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公众和社会对其看法和态度。政府信用需要政府的自觉,政府的良知与行为自主性能够提高政府能力、克服信任危机和提升政府形象。
一
关于什么是政府信用,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但政府信用的主体是政府,因此,就其主体本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或公共权力的者信守规则、遵守诺言、实践践约。同时,就政府的客体或对象来说,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1]政府信用体现的是政府的德性,是政府的“言”与政府的“行”的有机统一,是政府的“自利性”屈从于“公共性”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的“主观”言行与社会的“客观”评价的和谐一致。
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示范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规则性、责任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职教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艺术职业院校创演了《同一个月亮》、《家住长江边》、《五姑娘》、《青铜神圣》、《大羽华裳》等一批打造各省文化名片的大戏,创作出了荣获国家精品剧目的《一把酸枣》,还培养出了世界级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和李云迪,这种能力和实力不是其他高校所具备的。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艺术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作为先进文化重要传播者的艺术职业院校,如何以新的文化自觉作为引领,从而保持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艺术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界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一、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纵观我国学术界对“文化自觉”含义的界定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说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关系时,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二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三是在文化选择上通过继承扬弃与发展创新,肩负起引导、传播、发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文化自觉”定义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在对全球文化与自身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1]而新的“文化自觉”之所以称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身蕴含的主旨。新的“文化自觉”自身蕴涵着以下三大主旨: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前景,适应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要求,改革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让文化生产占我国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二是要形成与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主张用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落实广大民众的文化权利,以全新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有效地进行了文化观念与发展观念的链接,“新的文化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文化与发展链接起来。它把“文化”科学界定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实际上是指诉诸观念的精神文化及其载体。而广义文化认为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改造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在内的所有对象世界的活动及其积极成果的总称,标志着人对对象世界的超越。虽然以上界定方式各有其成立的理论支撑,而能够做到把它们真正统一起来的是文化的最本质性特征,即:文化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灵魂而影响整个人类世界的活动。由于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渗透于人们的经济、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中,使得全面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文化发展”以新的内涵,即:(1)它应当首先是指狭义文化自身领域的发展;(2)它同时要关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而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3)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介,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等关系。在明确了这些含义后,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观念与发展观念的巧妙链接。
3.科学界定了文化和发展的关系首先是“从文化看发展”。这个视角较为关注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后发型和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把人们从以往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早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蕴藏起来的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因素充分释放出来发挥功能,不断地促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单一地以GDP增长为中心。现代市场经济在发展内涵、发展方式和发展目的的评价上要求确立一个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价值系统。据此,判别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谐、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在经济总量上提供了多少GDP,还要看它在相关文化发展方面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的心灵和谐。其次是“从发展看文化”。这个视角要求我们从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交融的总体态势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出发,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的全新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地建立起全面覆盖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监督者更应自觉接受监督
监督权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与人大常委会行使其他法定权力一样,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监督。为此,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12条、第27条等条文规定,人大常委会在具体监督工作中的有关报告及处理情况等,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这些规定,既是为了保障代表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也是为了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常委会的工作。
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此原则体现在监督法多处条文之中,它是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重要保障。
但是,作为监督者的人大常委会如果不按监督法的规定去办,甚至该监督的不监督或者监督失范、监督不当,监督效果令人失望,应该怎么办?监督法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从实践意义来看,监督者更应自觉接受监督。只有这样,人大常委会才会不辱使命,更好地履行监督者的监督职能。这无疑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
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首先,要更新监督理念。牢固树立权力源自人民,行权为了人民的观念,强化依法行权意识,牢固树立越权违法、越权无效,失职违法、失职问责,程序违法无效的观念,力戒不作为或乱作为,真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尽职尽责,对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负责,对人民负责。其次,要坚持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敢于对“一府两院”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说“不”,敢于用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与恶性膨胀的所谓特权相对峙和较量。同时,要善于用足用好监督法规定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监督的“度”,力求监督实效。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善于加强学习,熟悉人大制度理论及宪法、法律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积极进取,创新有为,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努力增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活力。第四,要建立完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制度和机制。以此确保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始终遵循监督法的规定、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引导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积极提出批评、意见和要求。只有这样,监督者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
总之,监督是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职责。监督者不作为,其实就是典型的渎职行为。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是对神圣的宪法负责,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
自觉凝聚在伟大旗帜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自觉凝聚在这一伟大旗帜下,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旗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它展示党的理论和主张,引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有了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和理论,是由历史所选择和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道路和理论,我们要倍加珍重和爱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
高举旗帜,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我们一定要加以坚持。当然,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举旗帜,必须自觉做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七大报告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称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符合时展要求的科学结论。我们只有沿着这条强国之路不断前进,才能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其不断蓬勃地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围绕解决这两个重大战略问题,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觉增强先进性意识
党的先进性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先进性就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丧失了先进性,就等于丧失了生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自觉的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标准,实践先进性的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一致的。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准确理解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及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勤奋学习者、模范实践者”。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收获体会是四句话,二十四个字:增强三种意识,明确四条标准,实践八项要求,树立十种形象。
一、共产党员要自觉增强先进性意识。
“共产党员”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和当前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它是先锋战士的标志,是高尚人格的体现。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应有的先进性。只有广大共产党员具备先进性,整个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有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用历史经验教育自己,增强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意识。只有明确了为什要保持先进性,才会自觉而持久的保持先进性。从历史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出现严重曲折,究其原因,十分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没有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通过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通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体现,以至于丧失了先进性,失去了执政地位。从时展和社会进步来看,我们党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因此要切实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意识。
二是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增强保持先进性的紧迫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更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始终作为时代的先锋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而且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员只有经常对照党员要求,通过重温入党志愿书,以及入党前向党承诺了什么,入党后做了什么,对照先进性标准还差些什么的深刻反思,找出自己的差距。对照党的宗旨,查信念坚不坚定,看经受各种考验的能力强不强;对照时代的要求,查陈旧观念多不多,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水平高不高;对照责任使命,查科学化素质有多少,看胜任新岗位的本事大不大;对照群众评价,查为人民服务好不好,看离群众要求有多远。
三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增强保持先进性的理性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要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组织思想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鉴别能力,增强政治敏感性,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不断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升道德和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以思想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理论上的统一保证行动上的统一。保持先进性决不能停留在泛泛表态和一般号召上,只有落实到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上,正在做的工作上,才能使先进性具体化、现实化、群众化。因此,要靠党性立身,靠素质敬业,靠成就进步。处处事事以先进性为标准,干好党组织交办的每项工作,把每件事办出公心让群众放心,办出正气让群众服气,办出真情让群众动情。
论“中国梦”理论自觉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随后又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具体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中国梦”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理论自觉。所谓理论自觉,是指在对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理论发展演进规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推动理论向前发展。深入分析“中国梦”提出的理论自觉,对于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应然之义
“中国梦”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自觉地对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反抗列强欺辱和压迫的精神凝练,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独特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进入近代,中国由一个曾经的世界性大国沦为饱受西方列强凌辱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苦难。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和侵略者的铁蹄,中国人民不断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和谋求救国之策,期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正是在这种梦想的引导下,中国人民才会有同敌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才会有不断地提出新的救国方案和设想的愈挫愈勇精神,中国人民才会战胜重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梦”的内涵正是从近代以来同外国侵略者相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中发展而来,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意蕴,具有特殊性和专属性,和“美国梦”“欧洲梦”等一些其他国家梦有本质的区别。每个国家梦想的提出不可能脱离其具体历史背景。“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近代遭受屈辱、奋力反抗历史的最好诠释,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二、“中国梦”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和经验升华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结合中国发展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是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验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程度不断加深和开放的层面不断加大,“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一味的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复杂的形势的需要”[2]p4。要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就必须深入思考并解决中国改革和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其间不免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中国梦”作为理想就是应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适时地提出“中国梦”,就是要唤起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动力,树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虽然是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但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长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与升华,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p662。新中国成立之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强国富民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超英赶美”作为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标志。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梦想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差,甚至由于党内“左”的错误而发动了“”,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并依据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此后经过了30多年的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大大前进了一步。诚如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提出是一个实践自觉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是一个理论自觉的过程,是依据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有其现实必要性,其实质是凝聚人心,激发起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忱。“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总结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验的升华,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自豪地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三、“中国梦”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诠释
本文作者:赵帅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新时代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在不断变化。体现于艺术之中,“就有的等级和分类正在断裂;新技术提供了诸多方式来定义、生产和展示视觉艺术;既定艺术形式被重新审视并加以修饰;日常文化不但为艺术带来灵感,也催生了颇具竞争潜力的视觉刺激”。新的形势、新的背景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语境,一直以来,单线式的“西方文化”接受模式,使得当今社会本身呈现出了基本的转向:第一,话语权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从文化发展的脉络分析,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受到了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体系的西方“科学理性”主义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由到运动,以儒道开化,老庄思想与孔子开端的中华文化所形成的内在修身,外在入世的基本文人思想,在当代文化体系中的影响渐渐没落。进入当代,信息时代来临,世界范围进一步缩小,文化思想的传播使得公众成为了文化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文化现代性的解构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关注问题、弱化观念与意义。关注个人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主题,多元化的思想进驻到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左右文化发展的新标尺。大众传媒的新兴,使得多元化的思想以“物化”的形式进入公众视线领域。第二,话语权由东方向西方的转变。自清朝末年形成的洋务运动,带来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使得传统观念所形成的“新”与“旧”发生基本的转向。凡是新的就是好的,这种思想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建筑的发展顺应市场与功能的需求,自建国之始,就出现了以俄罗斯建筑为参照的“新式建筑”,这种发展持续至今。尤以北京、上海的“国际化”建筑形式为走向,带动了全国建筑的发展。简言之,是对于“西式”建筑的崇拜与认同。由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横向”发展向西式建筑的“纵向”发展转向,不少以本土特色为旗号的建筑设计最后均以与市场相互妥协,成品为洋内中外的奇怪建筑。少有具有东方建筑精神的真正佳品。自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无时无刻不在与中国本土化进行着融合与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大众传媒成为了后殖民文化的“阵地”。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俨然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侵蚀,话语权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以油画为特征,“西洋油画传入中国的四百多年也就是作为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油画逐渐本土化,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化的过成”。在“西画中用”、“文化认同”与“挖掘传统”中,本土化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精髓的挖掘、民族性、独立性与传统美学的呼唤;殖民文化中,反映的是文化霸权、社会对立与传统文化的糟粕。第三,话语权由私有向公有的转变。“艺术”自古作为审美活动一直为上层阶层所拥有,或作为美的欣赏或作为政治统治工具,或作为宗教仪式与追求。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随着个人价值与多种思想潮的出现,现代艺术将自古形成的精英意识开始削弱,观念意识出现在创作过程之中并不断被强化。艺术的创作媒介与过程更加自由,公共艺术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与作品发生互动,成为参与主体。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地位被拉低的同时出现了大众化的审美倾向,庸俗化与媚俗化的创作作品开始初露端倪。自上世纪初,我国的艺术家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之后,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渐渐进入高潮,艺术的大众化成为当下时代的发展特征之一,艺术的发展成为了个体情感的“发泄”手段,集体“无意识”情绪开始蔓延。以关注民生、历史题材的油画已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入渐渐淡出公众视野。艺术的发展由五四时期的“救亡”渐渐转变,实现了政治角度的切换,个人的意识开始由公向私转变,艺术的边缘开始模糊。
新时代文化的基本特点。90年代开始“技术变革持续产生社会效应,包括医学和科技新发现、手机短信和博客之类的即时通讯的新形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增长的能力和影响……艺术界自身也经历重大变化……变动的艺术界景观促使世界不同地区间进行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体文化现出一系列新特征。第一,“快餐式”的文化生活。随着本雅明所述“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社会、家庭的压力,莫名的忧虑与恐慌。工作与学习之中,需要我们更加快节奏、高敏感的处理人和事,接受各种新的讯息与知识;精神世界的我们变得敏感、焦虑与憔悴。快餐式的文化与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情感的调剂产品,更具有实效性与可读性,作为与生活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他又何其符合现代生活的胃口?第二,精神消费的审美时代。波德里亚这样分析道:“我们已经进入了精神消费的审美时代,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风尚。”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无需反思,只需享受娱乐式的快感体验。格林伯格所谓的“庸俗文化”充斥着整个消费的时代。他是时代产物,很难说他会持续多久。如同面团,他在持续的发酵中。这种可怕的行为,使得受动者置身于一种盲目地相信前者清醒地加以信奉的东西。第三,“大众化”的传播倾向。当下,大众媒体被各种所谓的时尚与流行性所囊括。作为特殊的媒介,他将人与人扭曲的联结在了同一个维度之下,对于人的本身带来了多种变化。对于群体本能“窥探欲”的满足,将个体的私密性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中,以求得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个体与群体在这样的运作下,一同处在了弱势的地位里。物质消费让位于精神消费,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是市场方向的无止境坠落。消费的社会成为符号的消费。第四,“庸俗文化”的狂热发展。快节奏的社会在加快空间活动节奏的同时,将心理的活动空间的一同提速,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奢侈的文化产品。而对于时间的判定其价值与金钱、利益直接挂钩。思想的差距导致了人的第一次分化,市场的需求加大了对于简单肤浅的生活文化产品的诉求。思维的桎梏已经无法再对任何深入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索。“盲目性”会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中滋生,失去了对于事物本身的判断,就失去了掌握问题的主动权。“庸俗文化”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可操控性,作为暂时缓和矛盾的工具,文化的本质变得模糊起来。当下中国艺术的整体格局可描述为“主旋律艺术、经精英艺术、大众艺术构成的动态平衡关系……大众艺术往往凌驾于主旋律艺术和精英艺术之上,并有裹挟和同化后两者之势”。大众化、娱乐化、庸俗化与符号化的媒体他充斥着生活空间,作为人类的主题心灵空间被不断的压抑。理性的思考让位于肤浅的娱乐,心灵建构的主体家园正在坍塌,深度的思想被替换,没有引导的市场正在流向一个莫名的“歧途”。
文化精英的觉醒。2011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引进包豪斯时代的设计作品,许江院长这样形容道其“引进的不仅是一批藏品,引进的是思想,是一条思想的河流”。20世纪初,工业时代到来,一批理性主义者在手工艺与工艺技艺更迭的时代,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机器化发展方向。“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模式、适应于社会的新思想合适与推广的新设计。这样的一批人构成了社会的精英,精英意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思想启蒙的主体。第一,精英的特质。何谓精英?先进的人,拔尖的人,可以作为社会群体的优秀代表所存在。他们可以真正的对于自我价值再思考,社会生活状态理性的再深入,人性价值回归的再探索。他们需要这样的品质:对于当下社会的认知反思、本质论的探寻、现实的质疑批判、人性的倡扬、回归和升华、多元的思想、不断推进着社会发展的深度。自1900年以来大工业化生产的来临,手工艺与工业化的博弈中,在经历西方“三大设计革命”之后,手工艺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工业化浪潮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时间的距离感被拉近,空间的距离被压缩,“全球化”使得社会的发展,其思想现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复杂;文化纷争,思想多元;信息庞杂,系统纠结。《耐心的终结》中讲到新技术“把更多的东西挤进了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对过程丧失了耐心。我们拼命压缩时间,哪怕只等候一秒都让我们痛苦不堪”。面对庞杂的社会,社会主体“人”呈现出对于时间与空间出现了新的认知,“时间荒”即时间的提速,渴求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期盼社会发展的时间迅速;“地球村”使得人与人的距离感缩短。社会开始出现了时间维度与共时性中纵向与横向的共同压缩的特征。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需要这样一批可以在现象的梳理中,以批判的眼光去质疑社会存在和构成,反思真正的主体需求。以更深层次的眼光去探求事物发展的本质,融合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角度探求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历程。第二,精英的回归。传统的华夏文化,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潮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先进性传统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新的意义和启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道家思想、儒学思想与禅宗思想三者并行,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千年的文化发展。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唤醒了亿万同胞的爱国热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觉醒是文化的思想启蒙与艺术宣传的双重推动,是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先哲的努力与奋斗下形成的爱国浪潮。精英主义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失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往往以‘形而上的内容’深刻地体现人类的精神性和对社会成规的自觉反思、批判精神与超越性,从而折射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品质”。精英意识的回归,可以形成对于社会反思所形成的思想交流与反馈,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如85美术思潮一般,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交流与反思。诸子百家的产生,带来的是对整个民族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精英主义的到来,是对于传统的回溯、心灵家园的重构,和未来发展的肇始。
自觉决定全部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自我从建设局抽调到政府人防办工作以来,时时都有种不同的感受。这里上班节奏明快、秩序井然,接人待物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协调事务、办理文档加班加点。说实在话,刚来的时候我还真觉着吃不消,在慢慢向大家庭融入的过程中,自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但我总在想,作为“大熔炉”的政府办公室与众不同到底在哪里?党组决定组织这次演讲活动的时候,郭书记(纪检书记)的一句话点醒了我,郭书记说:“自觉是什么,就是女同志每天出门的时候都不会忘记照照镜子,化化妆。”--就这么简单!只有把办公室当成了大自我、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在办理事务的时候都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照镜子”的过程自然就成了一个自觉的过程,这样共同“梳理”出来的不正是良好的政府形象吗?同事们感染我的不正是这种自觉的精神状态吗?感谢每一位在座的家庭成员所赐予我的感悟--也就是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万事贵在自觉,自觉决定一切”。
自觉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他博大、壮丽、崇高、丰满、可靠,它可以使人向往,使人追求,使人明智,使人高尚,使人纯洁和净化,把人引向一个优美的境界。
自觉是我们为人处世,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和保障,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来开展工作,通过工作来反哺社会等等,无一不需要自觉。没有自觉性的学习必将一无所获,没有自觉的工作会得过且过,失去原则,明哲保身,随波逐流,一事无成。只有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提高政治上、思想道德上的自律,防微杜渐;面临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警钟长鸣;鼓励、激励自己前进,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满足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不甘于中游,喊出办公室的口号、打出办公室的旗帜、展示办公室的形象,做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
自觉理念的建立,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升华。人们热爱现实并且富于理想,尤其是在青年人意气风发的黄金年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启蒙教育到获得知识,丰富大脑,进而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自觉”是第一位的。因为学习要有自律,这是自觉行动的保障。法律规则、道德准则是规范社会生活的尺子,但更多的空间仍然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对规范的创造和发扬,没有自觉意识的存在,我们就会消极的忍耐,被动地听从,这样人生是没有闪光点的。人生留迹于天地之间,理应有点惊世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丘,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倚剑于长城上的秦皇汉武,在史册的某一页上雄视千秋。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品位。没有一个人因为贪恋温床而长生,过分的溺爱生命,只会使生命萎靡乏力。只有壮怀激烈、自觉奋发、敢于搏击的人生才会永放光芒。
哲学文化自觉思想探讨
在学术界,文化自觉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关于文化自觉的争论也比较多,这些争论和探讨促进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文化自觉”最开始是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所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就是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下的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笔者认为,这种“自知之明”也决定了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一、文化自觉的特征及要求
文化自觉本身是属于哲学领域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范畴,但与此同时它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的内涵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虽然费孝通先生只用了这一句话、短短的16个汉字,但是很好地诠释了我国文化自觉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而明了的认识,不仅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解,还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有准确的把握,哪些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哪些是我们要去其糟粕的;其次,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较为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剖析,找出可以与时展共鸣和契合的点,并深入挖掘文化特色,进而进行开发,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最后,从世界文化交融的角度,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引导群众学会欣赏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同时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并找到最佳的交流点。文化自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以此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自觉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并不完全同步。其中如果文化的发展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文化就会对社会的发展有助力作用,使其更加稳定和谐;与之相反的是,当社会的发展速度超越了文化发展的速度,那么文化就会影响社会的稳步发展尤其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的阻碍。由此看出,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真实反映和写照。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都对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形势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唯有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三、文化自觉的主体和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