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0:2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产配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产配置

浅谈信息系统提高资产配置效益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各地的实施及深入使用,各级部门及单位的资产数据愈加庞大,如何让海量的数据发挥作用对资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作者作为软件公司,从优化资产配置预算、改造规范业务流程作为出发点,分析及探讨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寻求有效解决当前配置预算失衡、不合理、不科学等困境的办法。

关键词:资产配置预算;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助力

一、背景

自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上线以来,各级各部门借助系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构建了财政、主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资产管理架构,收集了海量翔实的资产信息卡片数据。如何充分利用数据更好地为资产管理工作服务,成了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财政部2006年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两个部长令,首次以制度的形式提出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这一管理理念。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中财政部提出配置科学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标之一。党的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些从不同的高度对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顶层设计要求。

二、当前资产配置预算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对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现实中许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倾向于争资金、争资源,着重于资产的边际增量,忽视了对存量资产的统筹考虑,原本有可调剂使用的资产却不断再行购置,原本简单维修后尚可继续使用的资产过早被淘汰,甚至存在新购置资产到位后,无处配发而闲置,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只有深入贯彻好以存量定增量,以增量制约存量的思路才能有效破解当前困境。第二,资产配置预算需要依托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同单位资产存量密切相关,系统内资产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直接影响了配置成效。目前,单位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现象依然存在。第三,部门预算管理系统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脱节,部门预算依托财政一体化平台系统进行编报,而资产配置审核需要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二者的相互独立,信息不共享、不共用,造成了配置审核效率低下。第四,资产配置审核信息化手段落后。大部分审核工作依赖于人工完成,按照单位编报的资产配置预算,人工登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核实相关数据,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精力,且容易因人为失误间接造成配置资源浪费。资产配置是资产的入口,是资产管理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将资产配置管理职能嵌入预算管理流程中,优化新增资产配置管理流程,对接部门预算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让存量资产数据信息多跑路,降低行政成本,充分发挥资产管理职能机构的管理职能,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细化、动态的资产信息,提高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是深化资产管理改革,提高资产配置效益的重要举措。

查看全文

寿险公司资产配置探究论文

摘要: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寿险投资的一般条件限制为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特殊条件约束有对称性、替代性、分散性、转移性、平衡性。现代经济中寿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限制,虽有所放宽,但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类别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固定资产以及贷款、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等方式。

关键词: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资金运用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截至2007年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投资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放宽,从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拓展到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投资。虽然多元化的投资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如何在资产回报和承担风险间寻求合理平衡,就需要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资产。

一、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意义

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寿险资产配置对公司的意义

查看全文

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策略论文

摘要: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寿险投资的一般条件限制为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特殊条件约束有对称性、替代性、分散性、转移性、平衡性。现代经济中寿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限制,虽有所放宽,但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类别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固定资产以及贷款、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等方式。

关键词: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资金运用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截至2007年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投资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放宽,从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拓展到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投资。虽然多元化的投资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如何在资产回报和承担风险间寻求合理平衡,就需要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资产。

一、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意义

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寿险资产配置对公司的意义

查看全文

论寿险公司资产配置问题研究

摘要: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寿险投资的一般条件限制为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特殊条件约束有对称性、替代性、分散性、转移性、平衡性。现代经济中寿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限制,虽有所放宽,但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类别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固定资产以及贷款、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等方式。

关键词: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资金运用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截至2007年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投资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放宽,从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拓展到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投资。虽然多元化的投资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如何在资产回报和承担风险间寻求合理平衡,就需要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资产。

一、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意义

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寿险资产配置对公司的意义

查看全文

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论文

摘要: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寿险投资的一般条件限制为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特殊条件约束有对称性、替代性、分散性、转移性、平衡性。现代经济中寿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限制,虽有所放宽,但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类别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固定资产以及贷款、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等方式。

关键词: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资金运用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截至2007年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投资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放宽,从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拓展到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投资。虽然多元化的投资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如何在资产回报和承担风险间寻求合理平衡,就需要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资产。

一、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意义

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寿险资产配置对公司的意义

查看全文

证券投资资产配置决策探究

摘要:证券投资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式,存在比较大的投资风险,主要有股票市场的投资、债券市场的投资等,其资产配置状况对于投资的效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投资是否有效率以及是否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价值增值。本文首先介绍了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的概念,对资产配置的类型以及特征进行了介绍,接着研究了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然后研究了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决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即资产配置与流动性风险防范、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以及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

关键词:证券投资;资产配置;风险防范

一、引言

在证券投资中,由于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各种各样资产之间相互作用的此消彼长,有利于抵消由于资产价格的波动对于对资产组合的价值带来的影响,降低投资者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长期投资是比较有利的。资产投资的种类和范围也越来越多,对于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有利于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通常状况下对于股票进行投资,有利于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是需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对于债券的投资,承担的风险比较小,获得的收益也是比较小的。比较好的资产配置能够达到获得比较高的收益,承担比较小的风险,而要获得比较好的资产配置组合,就要求具有优质的资产配置策略。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也不是很成熟,由于对于资产配置策略掌握不到位,致使基金投资具有比较大的风险,投资缺乏稳定性,对于风险的分散做得也不是很好,存在比较大的系统性风险。由此可见,在证券市场中,资产配置的效率是基金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概述

资产配置首先要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基础,将资金投资在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的各类投资产品中,投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投资规划、投资实施和投资优化管理,投资规划也就是资产配置,其是进行投资活动的第一步。要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前提条件是对各个资产的特征要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投资的需求进行调节。可以避免由于一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对投资组合的价值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风险,给投资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资产配置一般会选择具有不同特征的资产来进行投资,这些资产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减少造成的损失,实现低价买进和高价卖出。基金主要投资在股票、金融债、各类国债、企业债或者央行票据等方面,宏观经济和各类金融指数相结合,从而间接影响各类基金的收益率。

查看全文

企业年金管理资产配置工作探索

明确投资理念和收益目标

委托人对于企业年金的认识和定位是公司开展年金计划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委托人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将决定资产配置方向及投资策略的制定。因此,在开展战略资产配置工作之前,委托人与受托人需先确认风险收益偏好,确定投资目标,进而再根据该目标及年金资产规模设置符合委托人要求的战略资产配置方案。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工作。1.明确委托人的风险偏好。类似于个人投资风险等级评估,企业年金在投资运作之前,主要从收益期望、亏损容忍度、回报率演绎选择、亏损情况下的行为选择及偏好投资品种等维度,结合年金计划参加人群结构、资金收支稳定情况等方面内容,对委托人风险偏好进行评估,确定与企业需求较吻合的投资风险偏好。通过风险偏好测评可以将委托人分为安逸型、保守型、稳健型、积极型及激进型5种类型。公司基于参与计划人群结构分布,每年进出人员情况、每年年金资金收支规模等因素考虑,确定本年金计划主要考虑年金基金的长期性及储蓄性特点,明确公司年金计划为风险厌恶型的投资偏好。2.确定长期投资目标。年金基金长期投资目标对年金资产配置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另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率相对稳定且收益可期,若要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目标,就需要通过在股票、债券市场上通过主动投资获取超额收益。因此,预期收益目标设定的高低,将决定了年金组合内的权益类资产、债券及另类资产的大致配置结构。长期投资目标的设定可考虑通货膨胀率和养老金替代率两方面因素,参考社保基金与市场上年金基金平均收益水平等要求确定。经统计2007~2017年十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值为2.85%;测算以20年缴费(含社保)、20年领取养老金的替代率,投资收益率7%,养老金替代率87.7%,收益5%的替代率69.4%,收益率3.6%替代率59.2%;参考社保基金2001~2016年期间实现收益率,平均年化水平8.93%,市场披露的企业年金基金2008~2016年期间实现平均收益率4.46%。企业可参考上述几个数据,确定本企业年金计划预期收益目标,由此可进一步确定公司偏好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3.短期目标。短期投资目标设定考虑符合长期目标的实现方向,结合当前市场情况,以投资研究分析为重要考虑,主要分析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势,根据年度预判结论确定短期投资目标。短期投资目标分为绝对收益目标与相对收益目标两种。绝对收益目标一般是低波动的,且目标是可实现的,通常为固定值。相对收益目标主要衡量投管人的投资业绩差距,一般选择同类型计划、人社部披露数据、同一受托人、同一投管人、同一托管人等平均收益作为相对收益水平差距判断,以相对水平或相对排名判断各个投管人的投资能力。这两种目标的选择将决定年金计划组合是采用主动型投资为主,还是配置型投资为主,从而影响到组合资产配置结构。笔者公司参考年金行业市场收益水平、基本养老金及年金的养老金替代率、职工基于市面上理财产品对于年金基金收益预期以及临近退休人群对于投资风险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确定公司年金计划长期投资目标为5%,且投资偏好为风险厌恶型,从而进一步确定短期业绩收益目标及比较基准为5%。

确定风险控制框架指引

这环节主要是为了确定在预期收益目标前提下年金计划的风险暴露敞口及禁限投规则。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投资理念、收益目标及特定要求,综合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情况制定的风险指引框架。主要包括和制定风险政策两部分工作。1.受托人依据市场上各种投资品种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收益特定排序,形成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相关的风险———收益散点图,结合委托人的投资理念和长期投资收益目标,确定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主要明确三方面要素:一是明确年金计划可承受的损失限额,通过明确权益类资产损失限额、市值类固收资产损失限额、个股止损线要求和业绩安全垫要求,模拟测算组合的下行风险是否在委托人承受范围内;二是明确各类资产比例限制,在各类资产配置比例符合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基于各投资品种当前情况及未来趋势分析,确定各类资产仓位限制比例,主要是权益类资产、利率债、中低等级信用债等,然后根据投资目标预测和风险管理要求设置杠杆比例限制及资产配置集中度限制;三是信用品种限制:因另类资产流动性较差,出于资金“安全第一”原则考虑,需要对允许配置的另类资产所需达到的信用等级、行业风控、区域风控、平台债务风控及评级检测等做具体限制和要求。2.制定风险政策。制定风险政策是为了后续投资监督管理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用于规范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行为,明确投资运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投资规则,以保证投资收益目标的达成,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控制组合下行风险及控制风险敞口;信用风险出于资金安全要求,规避组合中单一产品出现信用违约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针对组合资产投资集中度及流动性资产占比进行限制,投资集中度是遵循资金分散投资以降低投资风险原则,流动性资产比例要求一方面为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流动性资产占比需符合法规要求比例;合规风险是根据法规、合同进行条款限制;操作风险针对临时突发事件建立的处理预案和报告制度。

制定资产配置策略及动态调整

资产配置策略借助常用的资产配置模型,结合委托人需求,基于资产市场分析确定大类资产配置比例的过程,是受托人投资专业性的一个重要体现,解决的是在预期收益目标前提下,组合最优资产配置基准比例及上下限比例的问题。战略资产配置流程包括三个环节:通过对宏观市场分析研究确定各类资产价值中枢、制定资产配置策略、结合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优化调整。1.通过对宏观市场分析研究确定各类资产价值中枢。(1)宏观市场分析研究基于企业年金具有投资长期性的特点,在制定资产配置策略时必须以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基础。宏观指标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判断资本市场的变化情况及资产的长期趋势。受托人利用内外部投研资源,综合衡量政策因素以及外部事件的影响,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相关监管政策的研究,最终形成对不同种类资产价值的判断。通过宏观指标分析对大类资产的影响来看,固定收益资产价格主要受利率影响,而利率主要受到经济增长、通胀和货币供应量影响;权益资产价格可以拆解为企业盈利与估值的乘积,其中企业盈利主要受经济增长拉动,估值受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同时是改变市场风险偏好的主要因素。(2)确定各类资产的价值中枢受托人通过对中长期市盈率、市净率、到期收益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分析长期价值中枢衡量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合理评估市场价值中枢,并根据目前市场各指标与价值中枢的偏离程度,判断各类资产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灵活地调整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各类资产主要分析内容如下。市值类品种方面,通过对长期中债国债10年到期收益率、万得全A等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利率品种及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把握配置机会。成本计价类资产方面,根据历史信息建立数据库,将资产的历史价格与经济周期研究相结合,对不同历史时期及市场情况下成本计价类资产的价格进行判定,作为资产配置方案的制定依据。2.通过模型制定资产配置策。在宏观研究和长期价值中枢分析的基础上,受托人通过套用资产配置模型,以成本计价类资产所处价值区间为基础,对大类资产的比例做出判定,计算市值类资产与成本类资产目标配置比例和比例范围,结合市场形势、风险预算和投资目标等制定战略资产配置方案。3.结合公司企业年金计划特点优化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在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和市场动态制定战略资产配置方案后,梳理公司年企业金计划各类资产的静态收益率和资产占比,测算出在现有持仓结构下的收益率,通过比对公司风险厌恶型的投资偏好和收益目标的偏离度,调整计划层大类资产的配置目标仓位,最终确定计划层大类资产配置比例,确定优化方案并最终制定战略资产配置方案。4.动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资产配置策略年初制定后,在年度执行过程中,根据政策法规、市场大环境变化、投管人收益水平、投资收益目标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调整。在跟踪管理过程中。,利用跟踪指数,通过建立指数化模拟组合,判断投资组合主动管理能力,利用压力测试检测资产配置方案风险暴露程度。(1)指数跟踪权益类资产跟踪指数上证50、沪深300;利率债国债对标中债国债全价1-3年,政策性金融债对标中债国开行全价1-3年;信用债中3A级企业债对标中债企业债3A全价1-3年,2A+企业债对标中债企业债2A+全价1-4年,交易所公司债对标中证公司债,成本计价类资产按预期费后收益前不低于5%,费前不低于5.5%对标,以此测算预期收益目标。(2)压力测试过程确定压力测试的资产范围,通过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定义某些压力情景事件或风险因子冲击,测试组合可能出现的收益情况。主要包括股票损失的可能情况、信用债违约损失情况及债券收益率曲线上移损失情况等。

查看全文

人口老龄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研究

[提要]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老龄化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则是其在金融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报告,参考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产生的影响,并从政府、金融企业和家庭三个层面就如何改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老龄化社会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比达到7%,或者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比达到10%,根据我国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1999年我国就已经达到这一比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17.8%左右。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原因主要归咎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及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金融方面,老龄化问题改变了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在总量、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家庭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一方面使得家庭在投资方向上更加慎重,原来倾向于股票、基金等风险投资的家庭投资者,在这方面的资产配置比重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储蓄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出现回落的趋势。(二)研究意义。老龄化问题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老龄化问题加重了个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了社会劳动力供给水平,也左右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净出口,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供给市场由过剩变为短缺,同时人口老龄化必定会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投资与消费带来影响,这些都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也有利于家庭与社会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家庭部门作为国民经济三大部门之一,在金融市场消费和金融产品投资方面都占有很大比例,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会影响到全国金融资产的供给与需求。因此,研究如何配置家庭金融资产,才能有效帮助家庭及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家庭资产可以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家庭在配置金融资产时与一般金融机构所遵循的“三性”原则一致,即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不同的家庭金融资产具有不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正是因为家庭金融资产间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家庭风险偏好程度不同,才产生了家庭对不同金融资产的不同选择,即对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家庭金融资产在总量上与结构上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发生改变。(一)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1、家庭资产总量。家庭资产分为家庭总资产、家庭净资产和家庭可投资资产,在2013~2017年间,我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净资产和可投资资产规模均有稳定增长,其中家庭户均总资产从2013年的103.1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50.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家庭户均可投资资产从2013年的32.8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50.7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5%;家庭户均净资产从2013年的97.3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42.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1%。按照当前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家庭户均总资产将达到199.5万元,家庭户均可投资资产将达到70.3万元,家庭户均净资产将达到190.7万元。2、各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在日本、新加坡、瑞士、英国、加拿大、法国及中国这些国家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日本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高达81.1%,远高于其他国家,新加坡、瑞士、英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重也均达到了50%以上,而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重仅为11.8%;除中国之外的六个国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平均水平约为66.4%,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仅为六国平均水平的1/6,不及日本的1/7。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家庭对金融资产配置的不重视,也表明了我国家庭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二)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对于家庭金融资产的解释,不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标准,而根据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指出家庭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产品、衍生品、外币资金、贵金属、借出款和其他金融资产。1、家庭金额资产配置结构。我国城市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银行存款的比例高达42.9%,占家庭金融总资产的近一半,其次保险占比为17.0%,理财占比为13.4%,借出款占比为10.3%,股票占比为8.1%,现金占比为3.7%,债券和外币占比均不超过1%。就目前而言,我国家庭在分配金融资产时,并没有按照“三性”原则理性地配置金融资产,我国家庭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偏好大于盈利性,这与我国保守的传统思想有一定关系,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居民持有大量银行存款以满足应急需求的原因之一。2、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结构。表1列出了2008~2017年间家庭各主要金融资产的配置额,反映了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额在近十年的变化情况,其中储蓄存款始终占据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地位。(表1)

查看全文

高校资源配置与资产管理分析

摘要:高校资源配置与资产管理问题是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细节性问题,其协同性与一致性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校建设集中于教育师资和硬件设备的投入,高校固定资产的资源配置与管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无论是分配制度还是使用效率都需要创新与改进,高校资产管理要从配置、审计、核对、清查等各个方面入手,完善细节问题,强化与资源配置的关联性。文章基于此展开论述,探讨相关现状问题,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关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关联性

高校建设与发展是依赖于其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因此,高校资源配置问题成为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源配置是决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模式的客观依据,资产管理的细则内容则是分配高校资源主观性决策。只有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加强高校设施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现阶段,为了保证高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符,必须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统筹规划配置问题,建立起符合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分配制度,推动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的共同发展。

1高校资源配置与资产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现有资源与教育建设需求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加以决策,分析项目收益以及长远利益。单纯从概念上理解,高校资产管理是对现有资产涉及到财务相关的资产使用与分配,而资源配置则是与教学质量收益与高校发展相联系,从而影响到资金成本。高校资产管理包括各个资产的成本预算、收入与支出明细以及定额管理。其管理工作是高校正常运作的基础内容之一,高校中的所有教研活动和实践活动都需求与高校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作为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必须协调好相关内容,重视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意愿,提供现实方面的物质保障。才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和创新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从而促进高校的全面建设发展。

2增加高校资源配置与资产管理协同性的对策分析

查看全文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配置较为单一。从存量资产配置上来看,债券资产持有比例较低,信贷资产的持有比重较大;在信贷资产的持有结构上,又存在倚重中长期贷款的趋势,短期贷款占比下降较快;从增量资产配置上来看,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较大,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又相对较小,而且在总体风险承受上存在国有信用担保下的道德风险倾向。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存在整体的失调与扭曲。这种失调与扭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分业经营的内生制度约束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指定出来的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Douglassc.North,1979)制度是经济领域的内生变量(TheodoreW.Schultz,1968),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要产生相应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扭曲实际上正是分业经营制度下的被动选择的结果。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丧失自身的经营选择权,只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有限的资产选择。实际上,这本身与市场经济基本游戏规则相背离。根据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以及近年来关于禁止信贷资金入市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股票市场分散自身经营风险的出路基本上被封死了。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存贷业务。这一方面,抑制了商业银行创新动机,另一方面,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当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下,过于集中的信贷投放,使得商业银行往往蕴涵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99年不良资产比率为25.3%(戴相龙,1999),2000年则为29.17%,2001年为25.36%。市场化改革的经济背景以及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使得仅仅具备有限经营选择权利的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一种事实上的“两难”境地。在中间业务开展滞后,债券市场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选择的投资只能是贷款。而贷款本身所蕴涵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在现有的信用环境下,这一点就更为突出。在强调风险,关注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只能是收缩信贷。而“惜贷”本身有是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背离。由此可见,分业经营的内生制度约束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整体扭曲。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体制共存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银行的地位无非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没有任何事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首要目的就是服从与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要,将国内相对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国家重点建设中去。而这些重点建设的存在形式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80年代至1993年之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国家财政的计划指导下,执行国家信贷计划和规模控制,将资金分配给进行重点建设的国有企业。至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安全并不是国有专业银行考察的重点。

1993年之后,国有企业年年亏损,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如图1-2)一方面,政府面临着职能转换的压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转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国家政府职能的转换,必须让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而国有企业的走向市场之初不能没有国家政府的扶持;而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显然与国家政府职能转换相背离。转轨背景下的政府“两难”(dilemma)不得不寻求一种稳定中的共存,这便是国有银行的财政职能。这一职能在1998年“拨改贷”政策的实施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国有商业银行一旦具备这一职能,这就内在的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必然服从与服务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的贷款冲动,而这种内生的冲动又刚好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单一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