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计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0:1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产计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思索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计量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计量资产管理及计量表计串户纠错系统,包括一体机和物联网可编址采集装置两部分,具备采集、稽查核对用户计量信息功能,实现后台、表计、用户的信息一致和计量表计串户的纠错,系统应用提高了营销系统计量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关键词:计量表计串户;营销系统;可编址采集装置;移动终端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发展战略的推进、“大营销体系”的实施,要求经营管理向一体化、精细化转变,计量资产管理也需和物资集约化管理及大营销体系建设相统一,从集团公司管理目标角度审视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实现提升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的目的。
1现状
目前,计量资产管理多停留于计量检定配送业务管理,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稽查监控体系建设的管理存在较大不足,出现后台、表计、用户不一致的现象,难以准确地对计量资产进行监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因为施工监管的问题而导致的计量表计串户的事件投诉不断发生,计量表计串户事件不仅易造成用户间的电费纠纷及错误停电等问题,引起用户投诉,还会损害国网公司在用户中的形象。
2计量表计串户原因及排查方法
资产计量研究论文
一、引言
会计上资产计量一直存在着成本与价值之争。这种争论缘于会计学者对资产本身以及会计目标认识的不同。20世纪前期,学者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界定资产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资产本质认识的深入,会计学放弃了资产的成本观,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如FASB(1980)就将资产定义为“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观点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①。相应的资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价值计量。
在会计目标上,则存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价值计量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一目标。对于这两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远早于决策有用观,但在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以后,决策有用观得到更多认同,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也被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历史成本由于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要求采用价值计量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公允价值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公允价值中的现值计量尤为引人注目,FASB就此专门颁布了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在这份公告中,FASB鲜明地倾向采用公允价值,并意图将其运用领域由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领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资产计量模式的成本与价值之争。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本质与资产计量属性选择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其主要目标,因此提供当前及未来预期价格(价值)显然比过去的价格对投资者更有意义。但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受会计本质特征的约束,从而对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两条并列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但是在实际经济环境中,在很多情况下,这二者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矛盾,如何取舍一直是会计信息面临的两难问题,在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尤为如此。从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来看,产出价值(价值观)比投人价值(成本观)更能反映出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提供的信息与决策者也更相关。但产出价值的主观性太强,且不符合会计的实现原则,因此可靠性受到质疑。
生物资产计量论文
按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该准则基本上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的思路,但是仍然保持了我国的特色。新准则不仅从定义上明确了生物资产的范围,改变了以往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思路,而且首次全面系统地对生物资产和农业活动这一特殊领域进行了规范。
一、生物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一)生物资产的定义农业活动是指企业将生物资产转化为可售生物资产、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过程的管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指出,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概念完全相同。在生物学上,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虽然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和认识还很有限,但是微生物的生产和经营却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植物和动物,缺少微生物,这是不完整的。目前,被企业作为生产对象进行经营管理的还主要是动物和植物,没有考虑微生物,但是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物资产的概念将不会只限于动物和植物。
(二)生物资产的特征生物资产作为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如生物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生长周期性;多样性;地域差异性;能够提供副产品;与其附着物不可分割;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具有双重资产特性等。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鼓励企业将生物资产进一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生物资产的成长特征又可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我国公益性生物资产数量较多,国有农场等实际情况,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分别规范了这三大类生物资产的定义、包含的内容和相应的会计处理。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可见,其持有目的是为了长期使用。公益性生物资产,是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之所以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也界定为生物资产的一类,是因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满足了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能更有助生物资产的确认和会计处理。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试析论文
一、生物资产的特征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所定义的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而我国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点,它还有与其它资产不同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生物资产具有生命、是自然生产力形成的价值、生长周期长期性以及部分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等特征。“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汤云为,1997)由于生物资产作为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在会计计量上必然要选择符合生物资产特性的计量模式。
二、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对资产本质的理解
从资产定义的演进过程看,对资产本质的理解主要归集为两种观点,资产的成本观和价值观。资产的成本观立足于资产取得的耗费,强调资产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计量性,认为资产是剩余成本或未耗用的成本,将资产的原始购置价格作为合适的期初余额,对以后如何估价不予考虑。因此计量模式是面向过去,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资产的价值观立足于资产的未来使用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资产实质是企业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理论上计量是面向未来,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现行权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采用了资产的价值观。从现实经济环境的发展来看,资产的价值观和成本观都将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国平,2003)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
无形资产计量上难题所在
远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对知识经济进行了粗浅、模糊的描述。但说法不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所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它更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的拉动。所以,无形资产的计量在知识经济下尤为重要。
一、无形资产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的本质特点是“无形”,这一特点导致它的价值可能分布在零至很大的区间。并且其价值本身和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管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有的已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若仍抱着稳健性原则的大旗,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也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二、无形资产计量缺陷带来的影响
(1)难以满足高科技行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固定资产计量探讨论文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外购或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与计税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不同。外购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当天。税法将停止资本化的时间明确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当天。如果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却尚未交付使用,会导致会计资本化利息小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资本化利息,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成本小于计税成本,从而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可以资本化的借款金额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内企)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向关联方取得的借款,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国税函〔1991〕326号(外企)规定,外方资本不到位,相当于不到位注册资本的借款利息,不得在税前扣除。此外,企业向非金融部门取得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标准,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浮动利率取消上限后,原则上执行浮动利率取消上限前的最高上限。上述不得扣除的借款费用,如果已按借款费用准则进行资本化处理,则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小于会计成本,以后期间,按计税成本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折旧之间的差异,需作纳税调增处理。
3.无论是外购固定资产,或是自行建造(包括自营方式建造和出包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初始计量必须取得合法的凭据。如果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中一部分金额没有取得合法凭据,则这部分金额应从计税成本中剔除。
4.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差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本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和税务计量差异分析
一、无形资产概述
会计上定义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是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在企业提供劳务、产品生产、或者为了满足出租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持有的,是企业所拥有的,或者企业所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誉、土地使用权、著作权以及商标权等。会计中无形资产的确认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该资产能从企业资产中分离出来,具有可辨认性;该资产能单独用于以下用途,或者能与其他资产或者负债合并一起,能用于租赁、交换、转移、出售、授权许可。并且注意到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自创的商誉以及报刊名称等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税法对无形资产没有可辨认性要求,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也没有对商誉做特殊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用途发生改变时,如用于出租,或者用于增值时,不再属于无形资产,按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此点和税法规定不同。
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异同
由于无形资产的获取方式不同,其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的差异各不相同,下面就对此进行分析。《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要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要区分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按两个部分进行核算。在研究阶段,费用支出由于无法明确其研究活动是否一定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其次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准则所列的资本化条件的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外购的无形资产,根据规定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相关的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无形资产外购时的成本确定和税法上的确定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在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的时候,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问题,计算分期付款金额的现值作为其成本。但是税法上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问题,以分期付款金额的合计值作为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由此产生的差异,比照分期付款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进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图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内部研究开发费用,可加计扣除,由此会造成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零,这样会使其账面价值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
三、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异同
什么是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如何确定每期摊销的金额。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的确定,其扣除数额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摊销费用的计算标准如何确定是关键。影响摊销金额的主要有摊销年限、摊销金额、摊销方法。上述摊销标准计算中税法与会计在这里三个主要项目的规定均有很多不同,再有对关于不允许摊销的无形资产的范围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也有不同,下面就进行详细分析。首先,税法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规定为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如果无形资产来源是投资或者受让的,初始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按照初始约定的年限进行摊销;如果外购的软件类无形资产,允许实行加速摊销,但摊销年限最短为5年,同时需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和税法比会计的规定要复杂些。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对于使用寿命的确定要考虑两项,即法定寿命和经济寿命,其中法定寿命是指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受相关法律、规章或所签合同的限制。经济寿命则是指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年限。无形资产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中经济寿命往往短于其法定寿命。
资产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探讨论文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对策论文
一、现行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项目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例如网易公司。《新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新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第一,该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第二,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三,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按新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是具有可辨认性特征的资产,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是不具有可辨认性的,由于新准则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另外还有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
对于《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其计量标准亦缺乏合理性。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注册费和律师费等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其主要的研究开发费用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而开发成功以后的受益会计期间仅摊销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注重货币实物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产处置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