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10:0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产阶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它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1558-1603)成为女王,并恢复了国教,在“血腥玛丽”时代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
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⑶
现代文学小资产阶级情调分析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场域中,小资产阶级情调(以下简称小资情调),用来形容在阅读某一类文学作品时获得的感受,进而成为对一种文化情状、生活方式的笼统感受的表达,然而究竟小资情调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将这种文艺作品中的情状和感受模糊地命名为“小资产阶级情调”,小资情调是否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法国学者比埃尔•布迪厄所称的文化惯习,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小资产阶级:情调、区隔与场域
“小资产阶级情调”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学场域的美学惯习,包含着特定的叙事、意象、情绪和氛围等。情调和阶级分野、文化品位的等级区隔密切相关。小资情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文化表征,集中在一个维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特性。小资情调之吊诡在于,它一旦浮现,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一种文化存在物,在各种文本中,形成特定的符号体系。学者南帆曾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气氛中,《青春之歌》流露的某种气息很快引起了普遍关注。许多人察觉到林道静身上的特殊韵味,并在私下痴迷暗恋;这种特殊韵味也遭到一些批评家的严厉谴责,被指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些生活品味,各种琐碎的细节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阶级基础,只可意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必然要成为声名狼藉的众矢之的。[1]不过,经历了各种针对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批判,小资情调依然无法铲除,稍一放松,其就会苏醒并愈发强劲。“”后期,随着政治意识形态钳制的减弱,小资情调就以各种方式流露出来。人们传播手抄本,偷看黄皮书,听口头故事,听知青之歌;还有各种知青点、地下沙龙的诗歌运动,全民学习西洋乐器,以及学者陈思和等探究的潜在的写作、抽屉里的文学,等等。当然,它更多地是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在革命话语的刚性外壳笼罩下,到处弥漫着各种软性的、温馨的、暧昧的情愫。许多人怀念中白衣飘飘的20世纪80年代其实和小资情调有着莫大的关联,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归来的一代,均有浓烈的小资情调复兴的元素。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谓“小资产阶级文化”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学者樊星对“无产阶级情感”与“小资情调”进行比较后认为,前者更可能是一种“理想人格”,而小资情调是一种“人情味”,是人类共通的精神气质。[2]也有学者则把“小资情调”界定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其是资本渗透到现代社会后导致的一种审美的物化的结果。[3]小资情调在中国何时起源,如何形成稳定的场域,哪些力量参与角逐而型构出这样一种动态的情调,这就要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学,正是这其间诞生了中国的小资情调。“五四”新文学实际上承担了现代小资文化建构、传播功能,小资情调不但是中国新文学早期的特性之一,也是时尚的知识谱系,其情感与符号体系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表征的重要组成。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的区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沈从文读赵树理的小说之后发现:“另一时真正农民文学的兴起,可能和小资产阶级文学有个基本不同,即只有故事,绝无风景背景的动人描写。因为自然景物的爱好,实在不是农民情感。也不是工人情感,而是小资情感。”[4]正如沈从文敏锐感受到的,小资情调,是特定的审美情趣、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表意体系。各种对于小资情调的批判中多半是从否定性的层面彰显出它的存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就通过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比较,呈现了不同阶级的情调。它以史诗般的语言描绘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对立,认为二者在“情调”上都具有史诗般的伟大力量,都是男性气概的,坚决果断有力,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大工业化的气势,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主体。相形之下,小资产阶级只是充任历史舞台的配角和喜剧丑角,并带有阴柔的女性化气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一种怯懦的悲叹”[5]。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基调,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奠定。列宁更是以精彩的富有文学化色彩的语言分析小资产阶级。他指出,小资产阶级忽热忽冷,目光短浅,易走极端,在革命顺利时激情奔放,热血沸腾,看不清楚顺利中的困难与挫折中的希望与光明;遭到挫折时心灰意冷。小资产阶级“各种特性不管多么不同,多么矛盾,总是溶合在一起”[6]。列宁是基于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的视野来看待小资产阶级的,认为他们是被现代巨轮抛离的格格不入的群体,其性格和情调,缺乏组织性纪律性,视野狭窄,情绪多变,喜欢无政府主义,好走极端,情绪容易波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小资情调的分析常用到“浪漫”这个词。陈独秀指出,小资产阶级主观上具有浪漫的革命思想,总脱离不了浪漫的倾向;恽代英《怎样救治浪漫病?》一文指出,小资产阶级青年容易犯浪漫病,这是其浪漫的生活使然。[7]中国共产党先驱者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的这种空想、浪漫情调,有着鲜明的文学品质,很容易与现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与文艺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非常契合。革命与浪漫的矛盾,呈现了小资情调的重要情感底色和审美风格。
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构成要素
小资情调是逐渐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特定情感和审美表征体系,以至于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都具有浓厚的小资情调。首先,小资情调更明显地出现在那些身份为小资产阶级的作家的作品中,并由其中小资人物形象来承载;纯粹的工人作家和农民作家的作品,较少出现这些情调,例如,各种样板戏本身就建立在高度提纯地剔除各种小资情调的基础上。不过,从现代作家的职业与阶层归属来看,一旦成为作家,就需要相应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这都具有小资产阶级的属性。因此,就算是革命成功后培养并成长的工农作家,其作品的文本缝隙也很容易透出丝丝缕缕的小资情调。在“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只要出现了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必然会呈现出小资情调,并形成独特的小资产阶级人物谱系。在与现实的彼此隔阂和排斥中,他们成为文化与阶级的区隔,例如在鲁迅的《伤逝》中,在电影《早春二月》中,都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这一区隔的存在。小资产阶级情调有着鲜明的现代性,是在现代性与中国本土情境融合熔炼中生发与成长的现代体验。其二,小资情调本质上是新的文化资本占有的产物。小资产阶级依托的新文化资本,主要是来自于西方的理念、新的知识体系。小资情调的文化资本,是外来文化经过“文化掮客”传播的新文化,更多表征为一些理念和意象。其最初集中于文学形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各种电影、媒介读物中也出现得比较多。小资情调和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意象、形象特征有关。新的文化资本也决定了小资情调的构成元素中,学生、校园、现代教育身份不可或缺。只有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才能够拥有并准确辨识出小资情调。近现代教育制度,从国外到城市到内陆的大大小小的新式学校,支撑着小资情调。其三,小资情调与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与都市小资、白领生活息息相关。各种文学和电影作品中,上海成为最具小资情调的城市,这和上海的海派风格和精致的现代性有关,也与上海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于小资产阶级的吸纳有关。正是在上海,小资情调空间得以建构并充分展开。当然,各种文化空间都有小资情调。在战火纷飞,在阶级斗争中,在群众被动员起来的时刻,都会有显现。抗战时期的文学,也会呈现远离战争前线的小资情调的小区域,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鹿桥的《未央歌》和姚雪垠的《春暖花开的日子》。小资情调与工农群众绝不是隔离的关系,而是具有紧密的关联,例如茅盾小说中就多次浓墨重彩地描写街头游行示威运动中的小资,《大路》《风云儿女》等左翼电影中更有融汇到游行队伍中的小资,《青春之歌》塑造了在群众运动洪流中成长的小资革命者,“”后的伤痕电影《枫》中也有为崇高理想而暴力对抗武装镇压的小资。但是,小资情调更具有个人化、私人化和圈子化的品性,城市生活的小场景,如咖啡馆、电影院、酒吧、沙龙、书房、百货商场,这些都是与小资情调天然亲和的地方。其四,小资情调偏女性气质,并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可以说那些重要的、鲜明的小资情调的承载人物,女性形象居多。众多小资男性形象也有“女性化”的气质,他们往往是多愁善感的、瘦削的、脸色苍白的、耽于思虑弱于行动的抑郁质男性,相比之下,小资女性则是奔放的、叛逆的、焦灼的。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本身是一种社会性别的区分,作为一种性别美学来看,小资情调是偏女性化的,表现为柔弱、敏感、情绪化、感性和唯美。小资情调的性别特性,本身是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社会学的话题。由此推进,小资情调体现出强烈的抒情性,表现出情感不受控制,甚至是滥情的倾向。这种抒情性是与史诗性等其他文学风格相对的。小资产阶级经常会出现颓废、伤感、忧郁的情感基调,哪怕是一个追求革命并被改造的小资产阶级者,也会有这种颓废和伤感的情绪状态出现。这种抒情性,成为一种言谈论述的方式,一种审美愿景的呈现,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实践,乃至于成为一种政治想象或政治对话的可能性。[8]革命作家瞿秋白、何其芳的“红色抒情”皆是如此。小资情调的抒情性,最初体现为一种个人主体性,但是在革命等各种时代重大命题的进程中,小资的抒情与宏大叙事、与群众、与崇高美学构成紧密的关系。其五,小资情调在新文学中是以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即使这种欧化的语言逐渐成熟为现代汉语,小资情调的话语体系仍然是自成一体的,其区隔于普罗大众的语言,也不同于提纯后的革命政治话语。这种语言中会大量使用新的外来词汇、语汇以及句型结构,是与新文化运动话语、大众话语、革命话语、延安话语、十七年话语、新启蒙话语、市场话语、消费话语等斗争和博弈中形成的话语场域。总之,从各种构成要素来看,小资情调是一个变化动态的区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在与时代命题的关联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状貌,可以说,中国现代性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小资情调。
三鲁迅与小资产阶级情调
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透析
论文摘要: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重商,其中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的经济伦理观反映了要求发展工商业和倡导富国利民以抵御外侮的进步思想。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承继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的基础上,还立足于近代中国国情,建构起具有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特点的经济伦理思想,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
论文关键词: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理论贡献;思想渊源;价值评判
一、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理论贡献
(一)在义利观上,主张“工商厚民论”,为近代实业建设寻找伦理精神支持
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主张“恃商为国本”,倡导要采用机器大生产来发展中国的工商业。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社会经济主导产业是农业和少数手工业作坊。封建统治阶级坚持认为,采用机器生产必然会给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来强烈冲击,结果会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因此,他们仇视和抵制机器生产,提出“机器夺民生计论”,使得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受到坚强的反抗。
针对这一论断,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代表薛福成提出“机器殖财养民说”予以驳斥,认为采用机器生产并不违背以民为本,而是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强调指出“人力不能造者,机器能造之;十人百人之力所仅能造者,一人之力能造之。夫以一人兼百人之工,则所成之物必多矣”这样生产成本就能降低,销售价格低廉,产品竞争力就强,则“四方必争购之矣”。从此商务殷盛,民生富厚,国势勃兴。另一代表人物陈炽认为,西方各国制出各种机器后,“推之于农,推之于矿,推之于工,推之于商,而民用丰饶,国亦大富。’他实际上是从发展机器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的角度,强调发展工商业是养民之道。
老牌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能活下去
漫步于世界政党的百花园中,你可以发现,几个老牌政党,不仅寿命长,而且在政治舞台上颇有些老当益壮的气度。就拿英国的保守党来说,它今年已经323岁了,但仍保持着英国第一大党的地位。而美国的共和党和光轮流坐庄的历史就有上百年,至今没有第三个党能够撼动它们的地位,取而代之,上台执政。这些老牌的资产阶级政党何以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既长命又长盛呢?
“与时俱进”的英国保守党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的保守党。英国是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保守党不仅是英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党。纵观英国保守党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能够保持老而不衰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这个党在自身建设上有一些自己的独到之处。
保守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的理论的非教条性和发展性,用句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理论上不搞教条主义,给保守党带来不少好处,比如,它使党摆脱了理论教条的束缚,这样就避开了因为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带来的麻烦,诸如党内斗争,党的分裂等等。从而使党内的团结问题、党在理论上的革新问题以及党的政策的变化问题都变得容易解决了。
理论上的发展性则使保守党的理论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它可以不断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新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甚至奉行“拿来主义”,吸收它的政敌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人们看到,在党派竞争中,保守党人经常是靠夺过敌人手中的武器来装备自己,同时使对手变得赤手空拳。这样,保守党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上都有所建树,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主义”环生。比如,70年代中期撒切尔主义的出现,不仅给保守党带来生机,使其顺利进入80年代的黄金时代,而且也使英国这个60年代末及整个70年代的“欧洲病夫”,摆脱了病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保守党并不保守。
实行权力的制约和集中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保守党运作机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保守党是在议会制条件下运作的,因此,它的组织机构自然带有强烈的议会党的色彩。议会党团、中央总部和全国联合会是保守党组织架构中三个彼此独立的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是工作上的协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外国资产阶级革命研究论文
摘要: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到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直到“光荣革命”也离不开宗教的因素。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天主教;国教;清教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它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探究论文
摘要: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到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直到“光荣革命”也离不开宗教的因素。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天主教;国教;清教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它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宗教与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摘要: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到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直到“光荣革命”也离不开宗教的因素。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天主教;国教;清教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它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马克思主义对小资产阶级批判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和小资产阶级的假社会主义作不懈的斗争。
无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还是夺取政权之后的相当的时期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小生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中都有着很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它不但包括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部分,以及广大的城乡小生产者,跟着它走的还有无产阶级中受它影响的一部分人。代表着无产阶级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斗争,关系到无产阶级能否摆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影响,不再被它们所利用,不再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尾巴,因而能在认清自己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政党,取得和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这一斗争的实质,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不断革命,要不要一步步地创造条件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根本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其社会制度和政治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联合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最强大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国家在那里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群众是跟着工人阶级一齐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被资产阶级所利用,将小生产的自发势力演变成资本主义的同盟军和后备军。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分裂工农联盟的主要武器。无产阶级若不能在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的同时,取得对小资产阶级改造的不断进步和胜利,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最后争得自己的解放。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社会主义,被人无端地诬蔑为“固守僵化的教条”、“死抱陈旧的观念”、“坚持歪曲了的原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左”的“主要错误倾向”;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陈词滥调却被这些人从历史垃圾堆中翻腾出来,精心地打扮成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鲜花。因此,重温历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批判,搞清楚近一个半世纪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基本原则上的根本对立,无疑是有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观;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商品拜物教意识;四、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法学幻想;五、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同时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殉难史。
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
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般政治要求,首先在十九世纪小生产占人口大多数的法国流行起来。马克思把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称为“小资产者社会主义的法典”(《马恩选集》第2卷第145页)。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中,“无产阶级的社会要求已失去了革命的锋芒而获得了民主主义的色彩,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要求失去了纯政治的形式而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色彩。这样就产生了社会民主派。”(《马恩选集》第1卷第631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社会改良方案,给自己抹上了光怪陆离的革命油彩,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有资产阶级的生存基础和生活条件,又没有这一制度必然造成的悲惨后果。他们总是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掩盖阶级斗争的现实,用超阶级的一般“民主”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国并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对抗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同上,第631页)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在社会主义的伪装下,企图挽救资本家的统治,实际上是要在比现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来重新巩固资本家的统治。”(《马恩全集》第35卷第193页)因此,列宁有时又把它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兴中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意义)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思想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华兴会、光复会及领导人)
4.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成立目的、时间、地点、意义、纲领、刊物、性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产清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