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9:57: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产价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产价格

浅析应对资产价格策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泡沫货币稳定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稳定,即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是金融稳定,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根据历史经验,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但是不能确保金融稳定。近20多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但是在泡沫产生-膨胀-破裂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论文。

资产价格泡沫中的货币政策干预问题分析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干预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持久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干预或者不干预的关键并不在于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合理估值,而是取决于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涵,即价格中是否含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换句话来讲,就是要看资产价格是否能够作为经济预测的领先指标。如果资产价格中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对泡沫进行干预。

目前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如果资产价格不包含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是否仍旧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即不包含诸如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货币政策仍然应当积极对泡沫进行干预,我们称之为“有为论”。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那么央行应当忽略泡沫的影响,不对其进行干预,我们将其简称为“无为论”。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泡沫治理论文

【摘要】本文是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综述。介绍了新近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若干理论,包括其定义、其与整体经济关系、其生成机制及其治理建议等。

一、什么是资产价格泡沫不敷出

对于资产价格泡沫(AssetPricingBubble)存在很多具体的定义。Stone(2002)指出,一定时期内某项资产的价格以不可持续的高速度上涨即为资产价格泡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Greespan的定义是:在_定时期内某项资产的价格由于投资过度而非理性地上涨(Greenspan,2002).耶鲁大学经济学家Shiller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美国股市的高涨提出过警告。他把股市的非理性上涨称之为“非理性繁荣(1rrationalExuberance)”,即资产价格泡沫。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同意资产价格泡沫的一种定义,即﹁定时期某项资产的交易价格与其基本面情况(如股票的盈利、住房的成本等)差别较大时一种情形。但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定义并不精确,比如究竟如何衡量资产基本面情况,其交易价格与其基本面情况相差多大才叫泡沫等。

历史上的资产泡沫并不少见,最著名的如17世纪30年代中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以及1719—1720年的南海泡沫,也有人指出,当生产力迅速提高从而改变经济结构时都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如历史上的铁路泡沫、电力泡沫、及最近的互联网及电信泡沫等(Abreu和Brunnermeier,2003)。

目前,出现价格泡沫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两种资产,即权益(Equity)和财产(Property)。前者主要指股票,后者主要指住房。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的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实践上,早在1929年,纽约股市的暴跌即已导致美国和全世界经济进入长期严重的萧条;日本80年代末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1]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2]

同样的情形在20世纪80年代也在北欧国家(挪威、芬兰、瑞典)出现过。在挪威,银行贷款对GDP的比重从1984年的40%上升到88年的68%,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同时投资与消费需求也显著上升。但是石油价格的暴跌引起了自二战以后最深刻的银行危机和经济衰退。在芬兰,1987年扩张性的预算导致大规模的信用扩张,银行贷款对GDP的比重从1984年的55%上升到1990年的90%。住房价格在1987年和1988年共上升了68%。1989年中央银行为了抑制信用扩张,提高利率和储备,再加上1990年、1991年与俄罗斯贸易下降,经济环境恶化,资产价格暴跌,政府不得不对银行予以救助,GDP收缩了7%。在瑞典80年代后期持续的信用扩张导致了房地产繁荣。1991年由于大量的是基于过度膨胀的资产价值,因此,众多银行遇到了困难,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陷入衰退。

墨西哥提供了新兴国家资产价格膨胀相同的版本。墨西哥在90年代初期进行了银行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储备要求。Mishikin(1997)指出,银行向私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末期的10%急剧上升到1994年的40%。同一时期,股票价格急剧上升。1994年总统暗杀和农民起义引发了泡沫的崩溃,进而出现了银行与外汇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这种大量的历史案例背后,人们发现,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广化,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功能分化,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界限日益模糊,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定的联系,很多学者者感觉到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需要寻找新的微观基础,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有多种途径。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这种影响主要是借助利率变量,影响消费和投资。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变化,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货币政策也可能通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具体的途径如改变财富总量,改变借贷成本,以及各经济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金融体系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革对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非常难以操作和预测。尤其是金融资产对实际经济活动的比重,可交易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这些资产对利率、经济增长等变量的预期反应更加敏感。

查看全文

金融学资产价格波动分析论文

摘要: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文章运用行为金融学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角度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和发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泡沫货币应对论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泡沫货币稳定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稳定,即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是金融稳定,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根据历史经验,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但是不能确保金融稳定。近20多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但是在泡沫产生-膨胀-破裂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资产价格泡沫中的货币政策干预问题分析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干预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持久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干预或者不干预的关键并不在于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合理估值,而是取决于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涵,即价格中是否含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换句话来讲,就是要看资产价格是否能够作为经济预测的领先指标。如果资产价格中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对泡沫进行干预。

目前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如果资产价格不包含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是否仍旧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即不包含诸如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货币政策仍然应当积极对泡沫进行干预,我们称之为“有为论”。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那么央行应当忽略泡沫的影响,不对其进行干预,我们将其简称为“无为论”。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泡沫实验经济论文

关键词:资产价格泡沫实验经济学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金融市场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过剩的流动性和正向的经济预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设置四组不同流动性条件、分红条件的实验室资本市场,利用实验数据检验了流动性过剩和高分红预期对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流动性过剩和高分红预期是推动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两大要素,但流动性因素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导性:无论分红预期高还是低,流动性过剩都会带来显著的价格泡沫。此外,在流动性不足和低分红预期的条件下市场会出现负泡沫。结合行为金融理论,我们认为价格泡沫的膨胀来源于交易者固有的认知偏差,流动性过剩为认知偏差转化为市场定价偏差提供了条件,而高分红预期可能会进一步激发过度乐观这类认知偏差。

一、引言

从18世纪的南海公司泡沫,到2000年的网络泡沫,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及其破灭一直是金融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然而,资产价格泡沫通常是难以进行事前预测的,人们只有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认识到泡沫的存在。Kindle2berger(2000)曾对金融历史上的泡沫事件进行总结,他指出这种大众性的癫狂是不能预测的,但是两种因素会使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第一种因素是正的经济预期,第二种是放大的流动性。回顾2006年至2007年的中国股市,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给投资者带来的乐观预期成为股价上涨的动力,而经济系统的流动性过剩将股价的膨胀进一步放大。流动性过剩不仅出现在2007年的中国,研究者认为当时出现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而且这样的流动性过剩很可能导致了美国、英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的过热(Becker,2007;GieseandTuxen,2007)。2007年10月美国道琼斯指数创下历史最高收盘价———14164.93点;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也一举突破了6000点大关。然而,在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市场银根收紧、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预期使投资者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包括中国、美国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大幅回落。2009年,在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和经济复苏预期的影响下,我国股票市场又开始走出低迷的局面。金融市场的动荡再次证明了流动性条件、经济预期与资产价格密切相关。

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通常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第一是资产组合的途径,流动性的变化意味着市场资金供需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利率的变化会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引发投资者对资产组合的调整,从而影响资产价格;第二,流动性的变化通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资产价格是对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的反应,当实体经济发生变化时,资产价格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从投资者心理来看,经济预期是对实体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因此经济预期对资产价格也存在密切的影响。传统的金融学、货币学理论探究了流动性条件、经济预期与资产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能够解释当流动性过剩、经济预期高涨时资产价格合理上涨的部分,却无法解释资产价格中的泡沫成分,也就是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决定的基础价值的非理性偏离。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为我们认识资产价格泡沫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本文的研究旨在资产实验中引入“流动性”与“预期”两个因素,检验在高分红预期和低分红预期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流动性水平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以及在高流动性和低流动性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分红预期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使实验市场价格泡沫的膨胀条件与现实更具有一致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流动性和预期对市场泡沫形成的影响机理,由此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如果实验表明在高经济预期的条件下,流动性是否过剩对资产泡沫没有影响,那么当经济预期高涨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流动性是无法达到控制泡沫的目的的。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波动货币影响论文

内容摘要:资产价格波动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以及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资产价格的上扬产生金融非中介化。对我国的经验分析表明,股票成交金额的放大产生了相应的货币需求,各种资产交易的货币量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关键词:资产价格有效性货币政策

在开放的环境下,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来就已降低,银行危机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复杂,危机改变了公众对各种金融工具的偏好。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而危机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且趋于不稳定。以货币乘数为例,货币乘数在发生危机时常急剧下降,原因是对现金的需求增加,即通货比率(C/D)上升,银行为了对付波动和风险而准备更多的超额准备,超额准备率(ER/D)上升,这就加大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资产存量日益增大,致使货币需求规律发生了变化。因此,各国货币政策也相继作出了调整,有的扩大货币数量的控制范围,有的则从数量控制转向价格控制。我国1996年以来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突出成绩,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在商品价格日趋稳定的同时,以股票综合指数为主的资产价格波动过大,货币供应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打折扣。

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提出,货币需求除了与收入有关外,还与非人格化财富、证券的数量及其收益率有关。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对货币需求分析时,提出“当有流动性较大和较为安全的替换资产可供利用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这说明货币与资产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查看全文

金融周期对资产价格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

摘要:在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周期已经形成。全球金融周期会改变各国资本流动情况,进而影响主要资产价格,这一作用机制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印证。文章进行VAR分析,结果表明:以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价格对于全球金融周期存在较为敏感的负向反应。

关键词:全球金融周期;资产价格;货币政策独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日益深入地融合进全球经济当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以市场为主体、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值得肯定的是,在渐进主义模式的引导下,中国金融市场成功避免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然而,当前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正在走向深化,许多重要的措施正在酝酿实施。我们迫切地希望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经营综合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等重大改革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同时,要从金融全球化的大格局中考量中国金融发展,尤其不能忽视对全球金融周期的考察。那么,当前全球金融周期的特征是什么?其决定因素有哪些?中国资产价格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关系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方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研判全球金融发展形势,也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和货币政策选择等方面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指导。

1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与波动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领域加速融合,金融活动规则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统一,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成为金融中心,主导全球经济金融走势,巨额资本在各国加速运转,金融衍生品不断丰富,金融周期性特征愈加明显,金融危机的蔓延速度与广度也随之增强。

1.1国际资本流动与全球金融周期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分析论文

一、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

1926年出版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任何高度投机的不良商业行为”。1978年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指出投机促成泡沫形成,泡沫可能导致金融危机。1993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指出,“泡沫”一般来讲是指资产价格大幅度偏离经济基础条件而上升的过程。1989年,布兰查德和费希尔(BlanchardandFischer)定义:理性泡沫即市场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的部分。1988年,迪巴和格鲁斯曼(DibaandGrossman)将理性泡沫描述为价格中除去内在价值的那一部分价格。总之,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泡沫概念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二、泡沫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研究的进展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有重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对泡沫的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到80年代末,泡沫研究进入数理模型分析阶段。

查看全文

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泡沫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泡沫经济现象由来已久,关于泡沫的理论研究也一直在进行。本文将从时间维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以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理性投机泡沫噪音交易者模型非理性投机泡沫的混合理性

一、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

1926年出版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任何高度投机的不良商业行为”。1978年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指出投机促成泡沫形成,泡沫可能导致金融危机。1993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指出,“泡沫”一般来讲是指资产价格大幅度偏离经济基础条件而上升的过程。1989年,布兰查德和费希尔(BlanchardandFischer)定义:理性泡沫即市场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的部分。1988年,迪巴和格鲁斯曼(DibaandGrossman)将理性泡沫描述为价格中除去内在价值的那一部分价格。总之,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泡沫概念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二、泡沫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研究的进展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有重叠的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