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9:3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产负债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产负债表

近代会计资产负债表探析

一、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格式与内容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负债表表示某一企业于某一特定日期之财务状况,必须罗列该企业该日所有的全部资产,以及全部负债,而二者比较的结果,即为其资本净值。其中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俗称‘丁字式’)及报告式两种,前者分左右二方,分列资产与财产支配权,以『资产=财产支配权』这一会计方程式为依据。后者分上下两部,上列资产,下列财产支配权,以『资产-负债=资本』这一会计方程式为依据。以账户式为准,现对民国廿八年丽声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十二月卅一日资产负债表为例进行说明: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和负债两栏,资产主要收存现金、商品盘存、应收账款等三项,负债主要收存应付账款、资本净值两项,其中资本净值又划分为股本和本期净利两项。根据『资产=财产支配权』这一会计方程式,该公司资产总额等于负债与净值总额。从该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企业所有的资产,并非全部源自出资人的投资,同时也有债权人负债的借入,故资产的来源即为负债与资本,即『资产=负债+资本』,此方程式必然恒等。据上述方程式及借贷记账法原理,所以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资产数列入表的左方,所有负债及资本则列于表的右方。

2.资产负债表内容

根据民国时期会计整体状况的发展,资产负债表的表头大致包括企业名称、报表名称、编制日期等三项。根据具体编制内容简略说明如下:

首先,企业的名称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在登记时须以法定全名显示,不能用简称。

查看全文

财务管理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2008、2009年是武汉公交财务管理快速发展的两年,其间完成了两项重大的会计变革一是全面推行财务电算化工作,NC系统全面上线,由此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信息化。二是2008年底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转轨工作,2009年执行新会计准则。这标志着财务管理工作进入全新的阶段,传统的管理方法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思路被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资产负债表被引入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下面就个人的心德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学习交流。

一、资产负债表的传统管理地位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通俗的说主要列示某一时点,企业有多少资产,是什么资产,有多少负债,是哪些负债,净资产是多少,其构成怎样,描述了它在那一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结构,得到的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信息具有时效性。正是由于它的时点性,导致了长期以来尽管它一直是三大主表之一,会计地位很高,但只是在近几年才引起广大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实际上大家对会计报表的认识是通过了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大家将目光最多的是投向利润表,因为它能让管理者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结果,也能让众多的企业外人士直接的感受到企业是否有盈利,是否有投资的潜力,却不知实际上可以有很多的人为因素来粉饰经营结果。再者随着与国际会计接轨,反映资金的状况的现金流量表进入管理者的视野,因为它能直接的反映企业资金的运作情况,是对利润表的一个很好补充,即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经营结果,还要有良性的资金运作,只有这样才是双赢,才是“永保青春”的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近几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资产负债表才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一方面虽然它只是反映的时点状况,但实际上它综合了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将时段的结果化为一个会计时点,是这一刻企业各类数据的综合,也是企业长期经营结果和状况的体现,可调节性不强,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状况。另一方面按资产对应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如何处置资产,如何分配利润,这正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资产负债表解读资产负债表它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论公司处于怎样的状态这个会计平衡式永远是恒等的。左边反映的是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右边反映的是公司的不同权利人对这些资源的要求。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全部资源有要求权,公司以全部资产对不同债权人承担偿付责任,偿付完全部的负债之后,余下的才是所有者权益,即公司的资产净额。具体如下:

1.反映资产及其分布状况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拥有的资产及其分布状况的信息。表明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总量有多少,资产是什么。具体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流动资产包括公司的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它比往年提高,说明公司的支付能力与变现能力增强。长期投资是企业一年期以上的投资,如公司控股、实施多元化经营等。其增加,表明公司的成长前景看好。固定资产是对实物形态资产的分析。所列的各项固定资产数字,仅表示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各固定资产尚未折旧、折耗的金额并预期于未来各期间陆续收回。值得注意的是,折旧、损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各种报表的准确性。少提折旧或多提折旧则会增加或减少当期利润,结合资产明细账关注异常变动是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主要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专利权等。与我们企业联系不大。

2.表明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及其偿还时间资产负债表能够表明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承担的债务、偿还时间及偿还对象。如果是流动负债,就必须在年内偿还;如果是长期负债,偿还期限就可以超过年。因此,从负债表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特定时点上企业欠了谁多少钱,该什么时候偿还。各项流动负债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关键在于要避免遗漏,所有的负债均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由于其的形态不同,因此,应注意分析、了解公司债权人的情况。

3.反映净资产及其形成原因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在特定时点投资人所拥有的净资产及其形成的原因。净资产其实是股东权益,或者是所有者权益的另外一种叫法。在某一个特定时点,资产应该等于负债加股东权益,因此,净资产就是资产减负债。应该注意的是,可以说资产等于负债加股东权益,但绝不能说资产等于股东权益加负债,它们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企业的资产首先要用来偿还债务,剩下的不管多少,都归投资人所有。先讲所有者权益是不允许的。最后是股东权益分析,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个方面。分析股东权益,主要是了解股东权益中投入资本的不同形态及股权结构,了解股东权益中各要素的优先清偿顺序等。我们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表的资料,据以评价公司资金营运、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合理;分析公司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以及长、短期债务数量及偿债能力,评价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利用该表提供的资料还有助于计算公司的获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它本身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表数据是企业过去经营活动的结果,依据历史数据为未来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服务具有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二是资产负债表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会计编制者可能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和报表而进行人为操纵,使报表变得不真实。

查看全文

结合国情规范资产负债表债务条例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程序;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国际惯例,与国际会计接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科学、合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企业发展的需要等,具体请详见。

一、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

(一)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有选择应付税款法的,有选用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的,也有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大多数企业由于不同原因都是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企业各自采用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造成口径不一致,使得企业出来的报表资料在一些项目上缺乏可比性。

(二)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对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处理,而是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的处理,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递延到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税率变化或开征新税时也不需调整由于税率的变化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的影响。因此有很多局限性。利润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的核算,是从利润表出发的,难免会忽略一些可能产生未来应纳税和可抵减所得税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利润表债务法不是一种完全的债务法。

查看全文

应对金融危机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遭受三重打击:一是投资金融产品受到损失,二是贷款收不回来造成损失,三是储户挤况。这三重打击都造成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及资产负债表的恶化。由于金融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中处于中枢地位,金融机构缺乏流动性后无法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政府的救市手段实际上是从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开始的。

一、政府通过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的方式改善其资产负债表

储户将自己的钱存入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欠了储户的钱,储户是债权人,商业银行是债务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以避免储户挤兑,从而缓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这种做法起到了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因为如果发生储户挤兑的情况,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流动性最大、质量最好的资产———现金将极大减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例如,在没有英国政府担保的情况下,仅2007年9月14日一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的存款被储户提走,①尽管英国央行为诺森罗克银行提供紧急贷款援助,但是,储户的挤兑直到2008年2月18日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国有化才停止。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国有化实际上是向该银行注入了国家信用,保护储户存款的安全。首先为本国商业银行所有储蓄提供全额担保的是爱尔兰政府,后来,希腊、德国、丹麦、瑞典、法国、英国等不得不效仿。政府通过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的方式改善其资产负债表,避免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二、政府通过注资的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注资是各国政府为了抵御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救市手段,如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向银行系统注资超过3262亿美元救市。②注资的目的是急于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注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注入资本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到政府注入的资本金时,“借:银行存款,贷:股本”。二是提供贷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到政府提供的贷款时,“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因此,不管采用哪一种注资方式,金融机构的资产都会增加,而且是流动性最大的优质资产,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是资产负债表质量的改善。得到注资的金融机构可以增强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减少破产风险。

三、政府通过收购有毒资产的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查看全文

宏观资产负债表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从微观层面和存量上考察武汉市的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公共部门及家户部门的风险状况,研究发现公共部门存在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金融部门的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都很显著,企业部门存在期限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家户部门仅有期限错配风险,最后就其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结构错配风险、清偿力风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资产负债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公共部门;家户部门

1研究背景

2013年末,在十八界三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因此,及时编制出武汉市宏观资产负债表对于摸清武汉市四部门及总体的“家底”,更好地把握武汉市目前的风险状况,全面控制金融风险,推动武汉市经济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及方法

结合宏观金融工程的思想,我们主要从武汉市的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家户部门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步,明确武汉市各部门财务细项,包括资产类细项、负债类细项和权益类细项;第二步,对各部门各项目和细项进行加总,按照现代财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一般统计至少5年的情况;第三步,根据风险结构分类进行风险指标的评价,分别为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

查看全文

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准则

论文摘要摘要:2006年颁布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全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地位。从准则制定理念的转变入手,阐述并比较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分析了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法的动因,并对新准则实施中可能碰到的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损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公布的《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理念摘要:资产负债表观(Asset-LiabilityView)、收入费用观(Revenue-expenseView,也称损益表观)和非循环观(Non-articulateView)。非循环观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是各自独立的报表,其数据不需要衔接。显然,这和目前人们注重这两个表间勾稽关系的观念相矛盾,故这种观念已被人们摒弃。现在讨论较多的是准则制定以资产负债表观还是损益表观为导向。

资产负债表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是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先规范和此类交易事项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种观念是一种全面收益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净资产期末比期初的净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如业主投资、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不包括在其中。这种收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既考虑交易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损益表观以损益表为重心,是准则制定者应先考虑和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然后再确认资产、负债的变化。这是一种当期收益观,可以得到有关收益的明细数据。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公司制盛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所有者提供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信息,因此,当期收益的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主流。1940年,美国闻名会计学家W.A.Paton和A.C.Littleton出版了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该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会计实务,完善了当期收益的确认、计量原则和方法,确立了损益表观的主流地位。后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股权分散,企业权力向管理层转移,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如何买卖股票以期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更重视获得有助于判定企业财务状况和长期赢利能力的会计信息。1978年FASB的第1号财务概念公告中,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主导目标。以此为导向,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从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中定义了资产和负债,并定义了全面收益这一会计要素。另外,FASB在第6号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中,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定义了其他会计要素。这一系列财务概念公告的,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主流地位。非凡是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曝光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针对会计改革的报告中呼吁FASB在制定准则时,应以资产负债表观代替收入费用观。FASB在答复SEC的报告中,表示同意SEC的观点,并打算在其准则制定项目上,继续采用资产负债表观。

查看全文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分析论文

摘要: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由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文章从这一转变出发,分析了什么是所得税会计及其成因,论述了资产负债表观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涵义,总结了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并指出了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观;利润表观

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已在我国全面执行。

在这38项具体准则中,第18号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尤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由于该准则制定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有的建立在利润表观下的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在概念、特点和核算程序上不同,更重要的是二者在基本理念上也发生了本质的区别。这一处理方法的转变,是较为完全体现资产负债表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也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

一、所得税会计的涵义及成因

所谓所得税会计,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查看全文

日美央行金融危机管理对比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2010)认为,在金融危机管理实践过程中,中央银行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和重要手段。[2]此外,在常规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包括短期利率与货币供给;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以日本银行和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通常采取非常规手段,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券,达到降低信贷利差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目的。此类政策极大地改变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其规模的扩张或结构的改变,从而有效地降低长期利率和刺激经济快速复苏。因此,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国央行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中资产负债表的操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其应对危机事态的操作措施和最新的前沿动向,对我国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以及吸收相关经验都大有裨益。

二、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与美联储的“信用宽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陷入长期低迷。而1997年底,随着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日本爆发了大规模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破产的金融机构加以救助、修改“存款保险法”并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受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持续衰退,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直至1999年2月,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政策”以应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承诺“零利率政策”的持续直至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然而却收效甚微,物价指数仍继续下滑。2001年3月19日,日本银行为应对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提振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在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它属于一种典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为当利率低至零水平,便无法继续发挥杠杆作用,也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通过加大货币投放量,确保充足的货币供给以使物价升高是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而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开始效仿日本银行,在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之后,开始大量采用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正式步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轨道。两国央行表面上相似的政策措施却存在着固有的差别。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2009)指出,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信用宽松”(CreditEasing),不同于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QuantitativeEasing)货币政策。①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角度来看,日本银行在21世纪早期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资产价格→总需求。其目的在于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最终导致总需求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而在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所运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动机并不在于扩大基础货币量以提升价格水平,而是旨在减轻金融市场的信用紧张问题;其所谓“信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其中包括信用贷款和证券等。[3]

三、“量化宽松”下日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比较

Bernanke和Reinhart(2004)从理论上指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即体现在规模与结构上。[4]通常,狭义的数量宽松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而结构不变;而狭义的信用宽松是指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同时其规模不发生变化,这是用非常规金融资产代替传统金融资产的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中央银行综合考虑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因素,从而加强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因此,所谓量化宽松是指利用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一篮子非常规货币政策,用以吸收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这是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泛的解释。从2001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属于此范畴之列。同时,它也是中央银行为了应对最近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一次集中性表现。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方起到了替代私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即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产品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而负债一方扩大了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为缓解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起到缓冲器作用。在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作为金融危机管理手段之一的量化宽松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中央银行均在防治金融系统失灵方面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手段,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3方面:1)降低利率;2)维护金融市场稳定;3)帮助公司进行融资。[5]其中,在第二、三两个方面,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均采用了多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金融危机管理操作,尤其是对于金融资产购买的范围,从表2中便可见一斑。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均扩大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的范围①,其结果在于: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日本银行均极大地扩张了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这种扩张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说都极为迅速。作为对金融信用产品及其相关市场的干预,美联储通过“信用宽松”措施,极大地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而日本银行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甚至包括了直接向金融机构购买普通股票。美联储的相关政策反应经常与日本银行在2001年至2006年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比较,而当时的日本银行为现金账户的平衡制定了具体的目标。[6]通过观察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尤其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日美两国不同的宽松货币政策重要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分别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资产方进行关注。其中,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而美联储的“信用宽松”货币政策重点不在超额准备金而在于资产,根据不同信贷市场的情况,可以选择贷款或购买资产等多种政策手段和实施规模———其重要措施之一便是直接购买有价证券,这种操作不但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并且也扩大了流动性供给,因此会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产生影响。简单来说,“信用宽松”和“数量宽松”政策都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美联储更加关注资产方,而日本银行是通过负债方进行扩张。通常,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危机救助的通行手段。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在于将其分解: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小,而另一部分则是其结构变化。如图1所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通过货币市场上标准化工具的操作,仅仅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同时却保持其构成不变(数量宽松);另外,也可以通过用非传统金融资产替代传统金融资产的手段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同时维持其规模不变(信用宽松)。Bernanke和Reinhart(2004)曾运用上述对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类方法,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运用加以分析。他们通过检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变化的影响,说明如何改变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实际上,通过考察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产生的投资组合再平衡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方的结构②,进而影响期限溢价和总产出曲线;相似地,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影响非货币资产的价格和产出。①图2对日本银行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加以阐述。在日本银行方面,准备金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从2001年至2006年间负债总水平的猛烈扩张。与此同时,作为日常性负债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中货币却相对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美联储的负债自2008年下半年前后的差别更为显著。与日本银行相似的是,其流通中货币量在金融危机前后依然保持稳定。另外,对于美联储和日本银行来说,导致二者资产方变化的根源却是大相径庭———日本银行于2001年始陆续增持了日本政府债券以及其他类型的传统资产;而美联储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短期贷款的种类和数额,②并且增加了央行间流动性互换尤其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数量。简而言之,日本银行和美联储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均以购买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手段达到缓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日本与美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运用具有独特区别的原因也在于两国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环境以及一系列制约条件,比如经济冲击的原因和类型、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中央银行的机构组成等等。尽管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它们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7]

查看全文

资产负债定义收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简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异同;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我国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修订后的准则禁止使用递延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二者的共同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更注重时间性差异、对收益的理解不同、对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对“递延税款”概念的理解不同、时间性差异指因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上确认的期间与税法规定申报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提供全面有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符合会计可比性原则的需要、贯彻费用观在所得税会计上的需要等,具体请详见。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由收入费用观开始倾向资产负债观的一个较大转折。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中指出,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修订后的准则禁止使用递延法,并且要求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代替原准则中的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估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它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账户余额更富实际意义。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是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出发来加以倒推计算。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异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1、理论基础都是业主权益理论,相应地,认为所得税的属性是费用而非利益分配;2、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3、递延所得税款代表着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

查看全文

探索执行新所得税标准对单位财务现状的影响

摘要:新会计准则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与旧准则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为重心,按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等确认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关键词: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006年2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新所得税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等概念,所得税核算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是资产负债表观在会计准则中的一个具体运用,目的就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将该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文从新旧会计准则会计处理不同的角度,分析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并对执行新所得税准则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新旧所得税准则主要差异

新所得税准则会计核算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旧准则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按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再确认所得税费用的方法。旧所得税准则中,企业对所得税核算方法选择余地很大,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既可以采用递延法,也可以采用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就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计税基础,是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基本理论上的差别。旧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注重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期间产生而在以后的一个期间或多个期间转回的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它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新准则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依据国际惯例,按照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依据之间的差额定义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它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新所得税准则企业弥补亏损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而旧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二、执行新所得税准则产生的客观财务效果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