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8:5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主义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教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了解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影响;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的本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多种图文资料,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搜集,了解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学会历史地发展地系统地看问题的方法,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研究论文

一大众文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景观之一是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和流行。所谓大众文化是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别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两大潮流,二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但是,当代的大众文化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甚至有压倒精英文化的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工具迅速普及,电视已进入每一个家庭,而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各种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传播。这就使得普通大众有可能享受到原来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劳动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时间却大大缩短,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精英所独占的领域,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那种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育的职能,从而不再使文化成为远离市场、远离经济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领域。大众文化甚至还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出现,使文化成为经济领域的一种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业,文化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人类能够象制造工业产品那样,规模化地生产出大众所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各种流行音乐、卡通片、电视连续剧充斥市场,供普通大众消费。资本家通过制造销售高技术的文化产品,从大众的文化消费中取得可观的利润,文化与资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文化的资本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迎合人们的趣味和爱好,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因为众多人的追逐、相互模仿形成一时的风尚,成为时髦。流行文化是同商业性联系在一起的,出于追求利润的动力,文化制造商们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和爱好,不断迅速地制造出大众所欢迎的文化商品,推动着某种时尚的流行,从而形成了某种流行文化。流行音乐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表现。一般地说来流行音乐能够抓住大众尤其是年青人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又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而迅速传播,从而成为了流行文化,就象当代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那样。

大众文化的另一景观是追星文化。流行文化对大众,尤其对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对某种时尚会形成一种疯狂的崇拜、追逐,从而产生了一批批的歌星、舞星、影星。追星文化的形成带有浓厚的商业主义的色彩,明星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也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他们往往因为商业的需要而被制造出来。没有商业包装、没有传媒的炒作,就没有明星。明星本身就是知名度,明星就是金钱,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因此明星才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在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中都不能没有明星,从好莱坞的电影到百老汇的歌剧,从流行音乐到通俗小说,从电视传媒到各种各样的杂志刊物,到处都是明星的风采,明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大众中形成狂热的追星族、发烧友,从衣着到举动,模仿明星的一举一动,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由明星和追星组成的浪漫的世界。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特征论文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对象本体,主要是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商品化艺术生产,概言之,是一种现代性艺术生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大量使用的概念不是现代性,而是现代社会或现代世界。马克思所说的“现代社会”或“现代世界”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的,它是理解整个现代史的基础,是一切现代性如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等,所从出的本源性的现代性。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现代性也是由此决定的,具体可概括为三大特征,即资本性、世界性和意识形态性。

一资本性

资本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名”下之“实”。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①,它作为生产劳动也就是生产资本或同资本直接交换的劳动。这种形式规定实则是一种历史规定,是艺术生产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把这一历史规定概括为“资本性”,其意在于指出,资本主义艺术生产总是把服膺于资本的生产或增殖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是资本的增殖。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这种生产的产品和结果,“是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是发财致富,是价值的增殖,是价值的增大,因而是保存原有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②。可以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或私人占有的资本生产的历史性本质。同时,普遍商品化则是实践这种生产方式的根本途径。商品生产是一种古老的生产形态,在现代世界,资本一方面把古老的商品生产提升到了新的最高历史形态,另一方面它又使商品生产彻底服务于资本的生产,不仅把传统的农业“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完全由资本支配”③,而且使那些“为本身消费进行生产而产品不是商品的那种工业”“逐渐消失”,或变成商品生产,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对象。商品化生产有效地实践了资本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但它同时使现代社会产生了普遍的异化和拜物主义。

艺术商品化不是艺术生产的欲求,但在这种历史情境下,“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④。“演员的劳动对剧院老板来说是生产的”;作家“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他才是生产的”;演员“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产工人”⑤等,就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着的现实。于是,艺术生产服膺于资本的生产,成为商品化生产,这不是艺术对历史的选择,而是历史对它的选择。

艺术步入商品化生产,就是在服膺于资本的生产与增殖,也就意味着它改变了古代社会“毕竟还是把人看作生产底目的”的价值选择,而服膺于“把生产看成人底目的,又把财富看成生产底目的”⑥的价值选择,这同“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同确证人的类本质的艺术活动无疑是相悖的、“相敌对”的,这是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内在矛盾,而商品化不过是外在表征。

查看全文

历史阶段性发展教案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奴隶、封建两伞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以后,不可避免地进入T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本节教材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出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资本家是靠剥削王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出现了数次大的飞跃,但是,由于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终一定要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设三个框题。

第五框题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教材分析

讲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进步性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的进步作用。首先,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宣告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诞生,使人类进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其政权力量,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第二层次:"生产力狂飙式的发展"。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历史上先后爆发的三次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狂飘式的发展。

查看全文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也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越来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有利于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一切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搞“一大、二公、三纯”的计划经济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过去计划经济的问题,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实事求是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并不是普遍贫穷,贫穷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是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正是基于此,为了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呼之欲出。在当时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题。计划经济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深入的分析了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并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全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都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作为提出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曾经在南方谈话中明确的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两者没有制度属性”这一精辟论述,为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赋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这样就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相互区别。邓小平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即“中国特色”:

查看全文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资本

论文摘要: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热衷于探讨理性、进步、自由、主体性、自反性和个人主义等主题,而把关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商品、资本等完全规制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的范畴,对此避而不谈,企图从观念和词句的层面来批判现代性,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对于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就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是“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创立了启蒙辩证法原则,而有了这个原则,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就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他把历史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把永恒与短暂、永恒与现实等联系起来,进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哲学的特征。”哈贝马斯切中了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社会存在的历史经验,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黑格尔时代成为一种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会存在、一切学说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哲学背后的社会存在的根源,沿着黑格尔开创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图开辟一条走出意识哲学或日主体哲学的另一路径,即所谓交往理性道路。并且还对马克思哲学做了严重的误读,这个误读也导致其陷入意识哲学的泥潭中还要对现代性做出自以为高明的批判。因为他不懂得,“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知道要对现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会存在的内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词句对词句、观念对观念的批判。

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范式的现代性批判家们看来,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启蒙精神的危机,就是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危机。认为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联盟构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叙事和强制性的同一化逻辑,认为它是现实历史暴政和专制的内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不是理性本身出错了,而是理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发展,其现实的“异化”形态需要更正。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猛烈批判现代性的“元叙事”,即解放的叙事和启蒙的叙事(利奥塔);质疑本质主义的立场、提倡“新感性”原则,认为事物的意义就在表层,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桑格塔);要求将绝对的变换为相对,把一元变换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现代性诉求从过去宏观的普遍主义变换为微观的个体追求。在我们看来,这些现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的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中,‘现代性’这个令人困惑的术语,恰恰是作为对于某种缺失的遮盖而被运用着,这种缺失指的是在社会主义丧失了人们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伟大的集体性的社会理想或目的。因为资本主义本身是没有社会目的的。宣扬现代性一词,以取代‘资本主义’,使政客、政府与政治科学家们得以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过关”。也就是说,这种现代性批判话语遮蔽了资本作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论意义,忽视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勾连。

查看全文

浅谈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资本

论文摘要: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热衷于探讨理性、进步、自由、主体性、自反性和个人主义等主题,而把关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商品、资本等完全规制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的范畴,对此避而不谈,企图从观念和词句的层面来批判现代性,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对于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就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是“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创立了启蒙辩证法原则,而有了这个原则,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就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他把历史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把永恒与短暂、永恒与现实等联系起来,进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哲学的特征。”哈贝马斯切中了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社会存在的历史经验,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黑格尔时代成为一种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会存在、一切学说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哲学背后的社会存在的根源,沿着黑格尔开创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图开辟一条走出意识哲学或日主体哲学的另一路径,即所谓交往理性道路。并且还对马克思哲学做了严重的误读,这个误读也导致其陷入意识哲学的泥潭中还要对现代性做出自以为高明的批判。因为他不懂得,“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知道要对现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会存在的内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词句对词句、观念对观念的批判。

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范式的现代性批判家们看来,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启蒙精神的危机,就是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危机。认为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联盟构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叙事和强制性的同一化逻辑,认为它是现实历史暴政和专制的内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不是理性本身出错了,而是理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发展,其现实的“异化”形态需要更正。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猛烈批判现代性的“元叙事”,即解放的叙事和启蒙的叙事(利奥塔);质疑本质主义的立场、提倡“新感性”原则,认为事物的意义就在表层,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桑格塔);要求将绝对的变换为相对,把一元变换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现代性诉求从过去宏观的普遍主义变换为微观的个体追求。在我们看来,这些现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的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中,‘现代性’这个令人困惑的术语,恰恰是作为对于某种缺失的遮盖而被运用着,这种缺失指的是在社会主义丧失了人们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伟大的集体性的社会理想或目的。因为资本主义本身是没有社会目的的。宣扬现代性一词,以取代‘资本主义’,使政客、政府与政治科学家们得以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过关”。也就是说,这种现代性批判话语遮蔽了资本作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论意义,忽视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勾连。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困局论文

提要:当代资本主义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自我调整。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也给资本主义带来“滞胀”危机;新自由主义克服了“滞胀”危机,却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遭到了民众强烈反抗,引发了执政者的执政危机和社会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两难困局的理论启示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不可能真正“医治”资本主义的“病症”,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当代资本主义在两难困局中显露出不可逆转的历史过渡性质,调整不是在强化“正统”资本主义的“元素”,而是在为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生发挥着催生作用。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两难困局

当代资本主义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自我调整,试图以此克服其固有矛盾。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和解读。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调整使“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噩梦,仿佛都已经迎刃而解,不攻自散。”“如今资本主义经过大量改革之后,已经全然改观,再也认不出它的本来面貌了。”调整使资本主义成了“终结历史”的理想乐园。针对上述观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反驳,认为调整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这些特征,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变本加厉,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尖锐。”资本主义的调整“在不折不扣地证明着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如何评价和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涉及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正确认识和我们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战略选择。因而,这一问题尚需深入考查,立论有待于完善和深化,同时也还需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做进一步的把握。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两次重大调整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资本主义社会。它实行单一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度,推行着野蛮而残酷的剥削方式,它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在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等破坏性震荡中,在反复地破坏生产力的过程中进行着恶性循环。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有3750家银行倒闭,140万家工商企业破产,1700万人完全失业,约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全国18569家银行总共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已经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资本主义的决策者做出了无奈的抉择:放弃早期资本主义的传统模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制度框架内的调整。凯恩斯主义者们为资本主义社会开出了“起死回生”的药方。第一,“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不可能通过劳工市场的自动调整而消失,因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源是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第二,需求本身会创造供给。因此,国家政府应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萧条期间,政府应当增加它的支出,这不仅仅是用于救济,而且是为了公共工程。这样做将有助于抵消私人企业的衰退。当繁荣恢复时,政府的收入将增加,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支出将迅速收缩。这时,盈余将代替以前的赤字,它将被用来偿付在萧条时期所发行的无利息负担的国库券或被出售的债券。”第三,“当商业活动正在衰退,或者停滞和处于低水平时,……减税和预算赤字与其说是不稳定的政策,不如说是稳定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时刻,政府应当尽可能多地支出,尽可能少地征税。”

查看全文

生产力水平决定渐进式企业改革策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导言;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的企业;结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类型、不是所有这些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最早形态是业主制企业、最初形态的资本主义企业、业主所有制企业会遇到投资视野问题和投资分散化问题、合伙制企业的性质和业主制企业非常相似、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股份制企业与前两种企业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家庭结构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的企业中一种重要的企业形式是合作社企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利用演化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的产生及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式,以及比较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的企业,以求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形式多样化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证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渐进式企业改革的政策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应当允许多样化的企业形式的存在,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的,这不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关键词:资本主义产权多样化

一、导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的企业做一下清晰区分,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多样化的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类型,是随着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具有历史特定性的企业类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会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失的。而资本主义的企业指的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企业类型,但其内部的生产关系却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这些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查看全文

西方马克思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研究论文

摘要:就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意义、方法以及缺陷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而这只能是用共产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实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从理论上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就是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一般的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或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样的一种研究是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人类在进行生产、运用科学技术和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基于这种看法,克服危机的出路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态度。悲观主义态度主张通过缩减或停止生产、放弃或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等措施来解决生态危机。而乐观主义态度则认为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调整生产过程、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并规范其应用来解决生态问题。在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后者是真正的主流。实质上,这两种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都指出了生态危机在人类社会上的普遍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在讨论生态危机时都考察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生态问题和当代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状况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状况有着不同的特征。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于联系资本主义制度来分析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当代生态危机的联系,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方面来分析生态危机的原因,指明克服危机的出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视野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突出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运动的最初反应就是对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进行了批判,揭示忽略生态危机的社会关系纬度以及藏在其解决方式之后的政治利益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性质。

德国学者爱森伯格对生态运动的批判是最早和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回应。他指出:“生态运动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这一方面往往被其研究生态问题的方法论缺陷和理论的混乱所掩盖。生态学在当代己经变成了研究人类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事实上,人类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的趋向已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而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并不是被它的实践者在科学基础上所证明,而是在生态目标的紧迫性基础上所证明。因此,当人们已经在运用这一学科预测人类未来的时候,它从全球增长的趋势来预测即将到来的大灾难,也就仅有戏剧性的含义,其合法性尚未得到证明。可以说,生态文化的固有缺陷就是缺少历史的和社会政治的内容,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应地也就幼稚、不现实和自私。另外,根据在现实生态运动中的三种人群划分,爱森伯格进一步指出,作为第一种人的技术统治论者,是生态运动中最强大的团体,可以被看作是乐观主义的代表。只要对解决当前的经济或政治问题有用,他们就总是如此去做。因此,他们对生态问题没有正确的意识,只有当他们属于生态运动的操纵者并能从中获益时,他们才加入生态运动。

实际上,生态运动为了争取一个清洁的环境而进行的斗争,虽然常常包含反对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它最终还是变成了为资本利益服务的工具。对环境问题和生态运动进行社会和政治分析,其本质就是揭示生态运动的背后所隐藏的特殊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真正的全球生态危机意识,事实上并没系统的确立起来。因此,解决危机就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性,其原因就正在于研究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缺少历史的和社会政治的内容。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生态危机的主流方法中表现得极其明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