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8:45: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主义

简论资本主义思想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经济头脑是他整个经济头脑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生长脉络具有光显的时期特性和突出的中国特色,是经济头脑生长、成熟的一个范例标志。而且,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头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配置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现实的理论引导意义。

【摘要题】经济头脑研究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头脑/脉络/评价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46(2003)04-0054-06

在经济头脑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头脑占据非常突出的职位地方。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照旧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配置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头脑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纵然是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配置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头脑仍然具有庞大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意义。因此,相识和驾御资本主义经济头脑的生长脉络、底子内容和现实意义,不光是富厚头脑研究的须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康健生长的须要。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论文

很长时间以来,美国经济以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有螺旋式的经济增长,也有过被吹捧为完全成熟的“经济兴隆”式的长期扩张,但是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它有助于理解过去三十年中经济持续重建的过程,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欠发达国家迅速恶化的经济形势,以及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中周期性的低迷时期。

增长的减速

为了解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图1显示了战后至今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化。图的纵坐标表示变化率。与通常的算术坐标轴不同,它是一条半对数坐标轴。因此,从2000年3000代表50%的增长,而从3000到4000代表33.3%的增长。在图表中,直线表示从1950年到1970年有着相同的增长率(忽略掉细微的波动不计)。有一些个别的年份在代表总趋势的直线上下波动,但是对于前二十年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增长率来说,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而从1980年到2000年间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同1950-1970年的直线增长趋势存在不断增大的偏移。如果1950-1970的经济增长趋势不打折扣的持续增长下去的话,那么2000年的经济将会比现在的实际情况高20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变缓。

图中显著的减缓趋势是同一次技术的主要飞跃(所谓的新经济)和不断扩大的全球化(意味着对第三世界的更大的剥削)相伴随而发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它们对办公作业、财务管理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不能提供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主要刺激来维持它的高增长率。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赶不上统治着几乎整个20世纪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对经济长期的推动和刺激作用。

尽管趋势在变缓,但是核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仍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的趋势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可以从下表中得到说明:

附图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就已取得的共识,是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但是,当今的学术论坛上出现了新的见解,或者说,出现了重新认识的要求。1973年,

一位以执着追求真理著称的经济学者,在他研究欧洲城市史以后所写的笔记中说道:渊源于希腊、罗马传统的“城邦国家,商业城邦”是“欧洲中世纪产生城市、产生市民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这种“城市及其自治,是中国历史上所绝对不会发生的。”“中国的城市、市井、市肆,却从来是在皇朝控制之下”,“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商业本位的政治实体。”

因此说“中国的中世纪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倘若不是意外的历史事变打断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自己也能生长出资本主义来云云,”这是“非历史的观点。”(1)应该说,这是新的见解之一例。(2)这个见解,在以后的论坛上,也时有出现。(3)

另一位在80年代中期主编了一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著名学者,在该书中不但承认中国的明清时代,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强调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事物的生命力,它既然产生,除非有不可抗的力量,是不会夭折的,而是导向新的生产方式,我们在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时,就应该考察它的延续性和导向性。”(4)这里所说的延续性和导向性,自然是指资本主义的导向和延续,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这一巨著出版十年之际,著者“在进行了更深入、更周密的思改之后,”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与自己过去观点完全不同的新见。”(5)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最近一次的“笔谈”中,著者进一步明白宣示: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了。”(6)既然不提资本主义萌芽,那么“它的延续性和导向性,”自然更加无从谈起。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研究论文

[摘要]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否已经改变?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特征,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范围之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独到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为我们这些外部读者深入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资本主义;解读;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否已经改变?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特征,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anand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杰出代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特征》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其“长时段理论”连同年鉴学派一起,对20世纪末的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进行解读。该书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作的三次学术报告演讲,并附录了布罗代尔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布罗代尔在他的这本小册子中既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动因的新解释,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作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界说,例如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竞争与垄断、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等都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布罗代尔重视从生活世界人手进行观察和研究,他的这些见解本身就是在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范围之内对资本主义所作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的结果,从而为我们这些外部读者深入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作为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布罗代尔是一位追求真实历史并对于人类前途有着热忱企盼的学者。他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特质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并期盼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然而,布罗代尔在阐述资本主义的动力、本质与特征时有不少观点是经不起推敲或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的,对这些观点的批判与反思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困惑。

在该书中,布罗代尔首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进行了探索。布罗代尔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在他看来,“积年累世的,非常古老的并依然存活的往昔注入了当今的时代,就像亚马逊河将其浑浊的洪流泻入大西洋一样”。“对于人来说,过去获得的经验和受到的毒害都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变成了平庸之物。而对于这些东西,没有人去细心观察”。布罗代尔坚持认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力量,这些力量包括人口、技术与市场。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分析方面,布罗代尔与马克斯·舍勒以及马克斯·韦伯存在着根本的歧异。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的动力归因于物质生活中的人口、技术与市场等客观因素,而马克斯·舍勒与马克斯·韦伯均把资本主义的动力在本质上归因于一种资本主义精神。其中马克斯·舍勒把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一种“怨恨”,而马克斯·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动力根源于新教伦理精神。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秘密分析教案

教材分析

上一框题讲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本框题则从其经济剥削的基础和特点入手,揭露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及其剥削实质,说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及巨大社会财富的创造,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基础上。本框题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讲资本主义的剥削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教材首先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资本家占有工厂、矿山、机器设备、土地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人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他们一元所有,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其次,教材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自由劳动者,他们到工厂里做工,是通过订立契约(或合同)的形式被资本家雇佣的。

第二层次,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教材首先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带有隐蔽性。由于工人到资本家工厂里去做工,是按照契约的规定,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给工人一天的工资,从表面上看,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是一种"公平交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剥削似的。事实并非如此。教材进而指出,资本家通过契约关系雇佣工人,就是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美键在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种财富的价值,远远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作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第三层次,讲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教材明确指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他们主要靠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产阶级的暴富,是建立在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基础上。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改变生产资料占有制形式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脉络

马克思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利用、吸收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的这一说法,是针对资本主义以前阶段的、资本主义不发展的、生产力不发达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提出来的。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从中国实际出发,从理论上全面、深刻地阐述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并指导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早在1934年1月,在阐述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时就指出,根据地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方面组成的,尤其是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到193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将这一提法具体化,他说:“保护私人工商业的自由营业”是实行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告诫全党必须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则,任何损害私人工商业利益的言论和行为都会给革命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从193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全面发展,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具体,有着更加鲜明的实践指导特色。一方面,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外延扩展了。他认为,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存在三种资本形态,即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本国的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就根据地的国民经济而言,也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分。这是不能忽视更是不能混淆彼此概念的客观事实。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私人资本主义不但不能消灭相反要保护要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也更加丰富。除了对党内仍然有不少同志没有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束缚解放出来,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产生疑虑、困惑甚至抵触情绪,以及农村中普遍流行的破坏工商业倾向进行批评外,还着重对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尖锐地指出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认为那种跨越新民主主义阶段,“奢谈立即进入社会主义是‘反革命的思想’,因为它不现实,而想实行它总会自招失败”,这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缺乏社会化生产的坚实物质基础,而要不要这个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

查看全文

后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

【正文】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中央九月会议”。会上除讨论军事、建立全国性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党的建设等问题以外,还专门讨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描绘了新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及发展方向的蓝图。其中,在这次会议上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资本主义问题。这次会议至建国前夕对资本主义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新中国成立以后资本主义的坎坷历史命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在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前,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重于其进步性、前进性、上升性,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要相当程度地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他说,民主革命胜利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注:《选集》,2版,第2卷,6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4以后,扬弃了“相当程度地发展”这种比较模糊的旧提法,而代之以“充分发展”“广泛发展”“广大发展”这种更进一步的明确的提法,从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肯定。1944年7月,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郑重声明:“我们坚信,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私人资本,在战后的中国都应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注:《文集》,第3卷,1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5年4月初,在六届七中全会上所作的《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注:《文集》,第3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在党的“七大”上不只一次地强调要广泛发展资本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是帮助社会主义前进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

以上说明,让资本主义在革命胜利后有一大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为达到此目的,认为要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提倡、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早在土地革命的战争时期,就主张:“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注:《选集》,2版,第1卷,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7年12月中央扩大会议上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党的三大经济纲领的内容之一。1948年1月,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个决定草案中总结这方面工作时,高度评价了这一政策。他说:“各解放区过去保护并奖励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仍应继续。”(注:《选集》,2版,第4卷,12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需要指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坚持的对私人资本的保护政策中已含有限制的内容。他接受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口号,主张节制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这表明他提倡的对私人资本的保护政策,包括了利用和限制两层含义,但主要的是利用,限制的内容仅仅是垄断性的企业,因为这关系到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如果抛弃“节制资本”的口号,那就抛弃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抛弃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那就离开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这种限制和中央九月会议及其所说的限制的含义是不同的。

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的召开,对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对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以及我党应采取的政策的认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查看全文

小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摘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震荡和危机之后,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但不排除其本质上的腐朽,而且在更宽阔的背景上加深着这种腐朽。虽然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甚至取得快速发展,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

关键词:资本主义;新变化;本质;腐朽;垂死

还在我们上中学时,就耳熟能详这样一个论断:资本主义是腐朽和垂死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那时的概念里,资本主义就像是一个恶魔,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点,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

其实,不仅是革命导师对资本主义有过临近生命的终点的预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然而,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八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相反它却顽强地活在世间。尤其是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似乎迎来了一个春风得意的时代。

为什么早在一百五十八年前,马克思就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而今资本主义依然健在,甚至出现了资强社弱、资富社贫、资攻社守的政治表现呢?这种世界历史现象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革命导师的著名论断难道已经“过时”了?那么,与过去相比,资本主义究竟出现了那些新变化呢?今天该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查看全文

后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

【正文】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中央九月会议”。会上除讨论军事、建立全国性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党的建设等问题以外,还专门讨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描绘了新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及发展方向的蓝图。其中,在这次会议上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资本主义问题。这次会议至建国前夕对资本主义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新中国成立以后资本主义的坎坷历史命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在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前,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重于其进步性、前进性、上升性,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要相当程度地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他说,民主革命胜利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注:《选集》,2版,第2卷,6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4以后,扬弃了“相当程度地发展”这种比较模糊的旧提法,而代之以“充分发展”“广泛发展”“广大发展”这种更进一步的明确的提法,从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肯定。1944年7月,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郑重声明:“我们坚信,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私人资本,在战后的中国都应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注:《文集》,第3卷,1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5年4月初,在六届七中全会上所作的《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注:《文集》,第3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在党的“七大”上不只一次地强调要广泛发展资本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是帮助社会主义前进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

以上说明,让资本主义在革命胜利后有一大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为达到此目的,认为要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提倡、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早在土地革命的战争时期,就主张:“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注:《选集》,2版,第1卷,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7年12月中央扩大会议上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党的三大经济纲领的内容之一。1948年1月,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个决定草案中总结这方面工作时,高度评价了这一政策。他说:“各解放区过去保护并奖励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仍应继续。”(注:《选集》,2版,第4卷,12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需要指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坚持的对私人资本的保护政策中已含有限制的内容。他接受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口号,主张节制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这表明他提倡的对私人资本的保护政策,包括了利用和限制两层含义,但主要的是利用,限制的内容仅仅是垄断性的企业,因为这关系到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如果抛弃“节制资本”的口号,那就抛弃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抛弃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那就离开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这种限制和中央九月会议及其所说的限制的含义是不同的。

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的召开,对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对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以及我党应采取的政策的认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查看全文

资本主义困局论文

提要:当代资本主义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自我调整。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也给资本主义带来“滞胀”危机;新自由主义克服了“滞胀”危机,却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遭到了民众强烈反抗,引发了执政者的执政危机和社会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两难困局的理论启示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不可能真正“医治”资本主义的“病症”,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当代资本主义在两难困局中显露出不可逆转的历史过渡性质,调整不是在强化“正统”资本主义的“元素”,而是在为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生发挥着催生作用。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两难困局

当代资本主义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自我调整,试图以此克服其固有矛盾。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和解读。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调整使“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噩梦,仿佛都已经迎刃而解,不攻自散。”“如今资本主义经过大量改革之后,已经全然改观,再也认不出它的本来面貌了。”调整使资本主义成了“终结历史”的理想乐园。针对上述观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反驳,认为调整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这些特征,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变本加厉,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尖锐。”资本主义的调整“在不折不扣地证明着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如何评价和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涉及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正确认识和我们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战略选择。因而,这一问题尚需深入考查,立论有待于完善和深化,同时也还需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做进一步的把握。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两次重大调整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资本主义社会。它实行单一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度,推行着野蛮而残酷的剥削方式,它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在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等破坏性震荡中,在反复地破坏生产力的过程中进行着恶性循环。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有3750家银行倒闭,140万家工商企业破产,1700万人完全失业,约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全国18569家银行总共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已经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资本主义的决策者做出了无奈的抉择:放弃早期资本主义的传统模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制度框架内的调整。凯恩斯主义者们为资本主义社会开出了“起死回生”的药方。第一,“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不可能通过劳工市场的自动调整而消失,因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源是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第二,需求本身会创造供给。因此,国家政府应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萧条期间,政府应当增加它的支出,这不仅仅是用于救济,而且是为了公共工程。这样做将有助于抵消私人企业的衰退。当繁荣恢复时,政府的收入将增加,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支出将迅速收缩。这时,盈余将代替以前的赤字,它将被用来偿付在萧条时期所发行的无利息负担的国库券或被出售的债券。”第三,“当商业活动正在衰退,或者停滞和处于低水平时,……减税和预算赤字与其说是不稳定的政策,不如说是稳定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时刻,政府应当尽可能多地支出,尽可能少地征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