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项目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8:31: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项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影响
自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到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过去了13个年头,其间我国历届政府为“复关”“入世”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努力。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加入WTO向国际社会的承诺归纳起来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较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二是大幅度地降低关税、放宽进口许可,较大幅度地放开国内商品市场。虽然今年能否加入WTO还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是否加入WTO,我国的金融业在未来几年里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和中国4月8日的承诺的要求及时间表;在总结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一般要求及步骤后,分析了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要求及步骤。基本结论是:加入WTO后,如果我国宏观经济状况(特别是财政收支状况)、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金融监管等没有大的改善,将有可能打乱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正常进程,在未来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金融风险。
一、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中国4月8日的承诺
1.WTO中《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业的要求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于1997年12月制定了《金融服务协议》,它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一起对一国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本国所有的金融业务要对外国资本开放;实施国民待遇,外国公司享有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向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公布一切有关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并不得对任何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有规模、数量方面的限制。简言之,WTO的最终目的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并享受本国资本的待遇,与本国资本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同等条件的竞争;同时,也允许本国资本进入其他缔约国金融市场并享受该国资本的同等待遇。对中国而言,加入WTO后,我国要立即允许外资银行经营所有国外客户的外汇业务;1年以后允许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5年后可以对中国居民个人服务,允许开办合资银行。
2.4月8日美方单方面公布的中方在保险和银行业的承诺
美国贸易代表署于1999年4月8日单方面公布的美中就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谈判“达成”《市场开放和规则承诺》。
资本项目自由化论文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探讨
摘要:近年来,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工作落实“五个转变”理念,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改革进程持续推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的目标和方式逐步明晰。现就资本项目政策变化后如何开展事后监管工作展开调研,并就如何转变外汇事后监管工作理念和宜采取的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汇管理;监管
随着国家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新形势下资本项目事后监管工作的理念、原则、成效、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目标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明晰。
一、资本项目新政实施导致事后监管工作的新变化
资本项目新政实施旨在改变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理念和职能,通过加强资本项目业务数据的收集,将监管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管理,加强对银行业务的合规监管,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一)外汇管理职能变化。自2015年起,我国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转变为以企业直接投资基本信息采集和外国投资者权益登记下放给银行办理,基本全部取消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将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核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管理,基本形成了“登记为主、银行联动、重在监测”的新模式,由重流出的危机管理向均衡管理转型,以及由重审批管理向重监测分析和非现场核查的职能转化。(二)数据来源结构变化。随着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上线运行,我国资本项目外汇数据来源极大丰富。全国所有外汇指定银行自身、代客的全口径资本项目业务数据以及资本项目账户每日收、支、余数据全部按外汇局的数据结构要求纳入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可以说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上述数据实现了在总局的云存取和云计算。全国资本项目业务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存储以及数据分配方式已经彻底转变。(三)银行业务要求变化。本轮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取消外汇局核准类事项,将相关合规性审核直接交由外汇指定银行把关处理,要求银行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及时、完整反馈、查询资本项目系统相关登记信息后,直接为企业办理相关业务,并通过信息系统反馈相关资金流动和汇兑信息。银行履行真实性审核和数据报送的责任大幅增加,外汇局对银行的合规监管要求也同时提升。(四)主体监管模式变化。资本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后,资本项目各项业务系统数据得以有效整合,目的是建成一个综合的、面向主体的资本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改变原有按交易行为和业务性质的监管模式。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监管对象也逐步从企业转向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合规性监管。(五)市场政策预期变化。近年来,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不断简政放权,旨在推进资本项目业务的便利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呼声和预期逐步加大。外汇局亦把加快资本项目业务的便利化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和手段,且已给相当一部分涉汇主体带来我国资本项目已经或即将可兑换的强烈政策预期。
二、对资本项下外汇业务事后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资本项目自由引进短期资本论文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对中国启发
资本项目开放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国家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最重要的步骤,它的开放标志着一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社会。l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开放资本项目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福利效应,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金融问题甚至危机,使得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考虑其负面效应。当前,人民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呼声较高,为了避免资本项目开放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借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成功经验,选择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正确路径、顺序和时机,做好我国资本项目的准备工作。
一、资本项目开放的日本和印度经验
1.日本的资本项目开放走的是渐进型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出现巨额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因此,日本在外汇交易、资本交易自由化及国内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强,同时,因海外对日元资产的需求急速增加,日元在海外各国的官方储备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受国内外形势所迫,日本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日本在1980年颁布了新《外汇管理法》,1984年进行了部分修改,逐步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当时较为有限的国际资本市场空间以及跨国流动的压力,比较单一的金融金融商品结构等特点的国际经济环境,都为日本开放资本市场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和时间。同时期,日本经济具有较为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也为日本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具体开放的步骤是:(1)1964年一1973年为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管理,日本先后制订了“外国资金日元兑换规则”(1968)、“本国居民通过制指定证券商购人国外证券规则”(1970)、“非居民日元债券发行规则”(1970)等,对资本项目管理的日元兑换实施限制,资本项下日元兑换只限于获得个案许可项目。(2)1974年一1980年为资本交易自由化的相关制度改革阶段。1973年第五次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完成后,日本仍对外国的直接投资或股票投资进行限制,原则上禁止外国投资的法律仍在执行,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80年颁布实施了新的《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对外国投资有“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加快了日本资本项目开放进程。(3)1981年一1984年为资本市场开放体制基本形成阶段。新的《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实施后,对日直接投资发展很快,1984年对《外汇与外贸管理法》进行部分修改,采取了撤销外汇交易实际需求原则,对外日元贷款实行自由化措施,资本项目下日元可兑换基本实现。日本渐进型的资本项目开放方式是正确的,但由于是在美国的压力实现的,结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资本项目开放后出现内外均衡的冲突。1985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开始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错误地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大量的游资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产生了后来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崩溃直接导致了日本在2O世纪90年代漫长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日本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内外均衡冲突协调失败。日元升值带来的泡沫经济破裂与其当时实行的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各项措施有极大关系。在升值初期,日本央行激励干预外?[市场,试图维持日元币值稳定。但在资本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时候,货币政策失效日本被迫实现浮动?[率制度造成本币大幅度升值后,央行又实行错误的扩张陛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日本被动地实现浮动汇率最终导致内外经济失衡,告诫国际社会开放资本账户不能在外来压力下实现,开放的程度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管制能力相适应。
2.印度资本项目开放走的是先打好基础再开放的道路。1990年到1991年,全球经济发生逆转,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衰退而造成的世界贸易滑坡,东欧剧变和1990年8月的海湾危机,国际金融组织为达到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而降低风险的举措,及由于印度出现较为严重通胀造成外部资金流人减缓,加剧了印度对外支付的危机,使印度经常项目赤字急速攀升到占GDP的3.2%。在此背景下,印度采取了限制进口、补贴出口、采取许可证等措施,短期内使印度经济和金融稳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印度资本项目开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基于经济运行开始稳定和好转,印度当局随即开始有关资本项目开放的基础条件的调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整顿财政。成立联合偿债基金,减少财政赤字,建立合理的财政会计制度;二是控制通货膨胀。采取控制信贷投放等措施控制通货膨胀;三是整顿金融部门。降低过高的银行准备金要求,尽量消除正式或非正式的利率管理,降低不良资产水平;四是制定适当的汇率政策。建立择机干预的汇率机制,即实施有效汇率监督机制,确定合理汇率浮动空间,使之在正负5%的范围内波动;五是建立了国际收支控制指标。提出资本流动。:能维持的经常项目赤字合理水平,并控制在1.6%以下,以从净资本流人获得融资支持;一是确保外汇储备的充足性。在考虑外汇储备时,除进口支付因素外,还考虑债务偿还需求,并制定一些指标,用于衡量外汇储备的充足性。印度资本项目开放走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后再开放资本的项目的路径,取得初步成功。
3.日本和印度资本账户开放的基本经验。一是渐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模式是可取的。日本和印度的资本账户开放过程表明,资本账户开放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成熟的基础上,再开放资本账户,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隔,资本账户开放必须先放松长期资本交易管制,放松短期资本交易管制二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二是国内金融体系稳定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日本和印度的经验表明国内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利率没有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可以缓行。
二、资本项目开放的智利、新西兰、新加波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论加入WTO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影响
自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到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过去了13个年头,其间我国历届政府为“复关”“入世”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努力。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加入WTO向国际社会的承诺归纳起来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较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二是大幅度地降低关税、放宽进口许可,较大幅度地放开国内商品市场。虽然今年能否加入WTO还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是否加入WTO,我国的金融业在未来几年里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和中国4月8日的承诺的要求及时间表;在总结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一般要求及步骤后,分析了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要求及步骤。基本结论是:加入WTO后,如果我国宏观经济状况(特别是财政收支状况)、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金融监管等没有大的改善,将有可能打乱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正常进程,在未来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金融风险。
一、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中国4月8日的承诺
1.WTO中《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业的要求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于1997年12月制定了《金融服务协议》,它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一起对一国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本国所有的金融业务要对外国资本开放;实施国民待遇,外国公司享有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向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公布一切有关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并不得对任何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有规模、数量方面的限制。简言之,WTO的最终目的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并享受本国资本的待遇,与本国资本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同等条件的竞争;同时,也允许本国资本进入其他缔约国金融市场并享受该国资本的同等待遇。对中国而言,加入WTO后,我国要立即允许外资银行经营所有国外客户的外汇业务;1年以后允许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5年后可以对中国居民个人服务,允许开办合资银行。
2.4月8日美方单方面公布的中方在保险和银行业的承诺
美国贸易代表署于1999年4月8日单方面公布的美中就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谈判“达成”《市场开放和规则承诺》。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论文
1.具体应用
1.1优化前存在的问题
优化前湖南省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设置基本参照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结构而相应设置,是较为典型的条块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上有其固有的优势,但是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稳步推进和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发展,该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机构缺乏必要的内部约束监督机制。部门内设综合、投资管理、外债管理三个科,十五个岗位,分别对资本市场业务、投资管理业务、外债管理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存在业务条块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等问题。各个条块的业务工作,只有事前的审批程序,而缺乏相应的事后监督,各条块业务工作的合规性主要靠审批人员自觉执行内控制度。二是无法满足管理理念转变的要求。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深入,工作重心将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后监测分析和非现场核查转变。优化前为避免“一手清”问题,客观上要求每个科室至少三人,其中投资科在集中年检的时间段还是会出现人手紧张的情况。由于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在日常业务处理上,无法保障监测分析和非现场核查工作开展,“五个转变”的理念难以落到实处。三是难以满足主体监管思路和跨业务的特殊个案处理要求。在外汇管理改革大力推进的过程中,企业对于突破现有政策框架,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来降低成本费用的动力较强,业务条块交叉的特殊个案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各业务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有限,难以全面把握单一主体的需求,难以对单一主体实施有效评估,容易产生监管与服务的滞后性,难以落实“五个转变”的主体监管要求。
1.2优化的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总体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业务流程和业务量进行分析,在不增加人员配置和办公资源的情况下,抽调人员专门负责事后监测分析和非现场核查工作。二是解决条块化管理模式下,内部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问题。三是以主体监管思路为指导,保障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解决如集中联合年检期间的人手不足问题等。从岗位设置看,湖南省分局资本项目管理处原内设综合科、投资管理科和外债管理科,三个科十五个岗位,处内正式在编人员11名(正副处长各1人),如下表所示:对岗位进行分析,发现三个科中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通过合并与重组,以上述三类岗位分类设定科室,即内设业务管理科负责前台业务工作,监测分析科负责事后监测分析、非现场核查与调查研究,综合科负责部门行政工作与内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其岗位设定与职责大致如下:
2.应用评价
资本项目外汇监管激励机制论文
[摘要]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过渡期,资本项目监管成为外汇管理的主题。然而,由于监管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鉴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和检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监管。但是由于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借鉴与实践的缺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缺陷。具体表现为:1、博弈规则不完善。2、博弈信息不真实。3、监管手段落后,成本居高不下。4、激励和参与软约束。资本项目有效监管激励机制的对策设计:1、建立完善的监管博弈规则。2、建立畅通的监管信息机制。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过渡期,资本项目监管成为外汇管理的主题。然而,由于监管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鉴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和检讨。
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资本项目监管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也称不完全信息,指的是市场中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委托�关系的最一般特征是委托者与者之间具有不对称的信息。其中掌握私人信息多者称为“人”,掌握私人信息少者称为“委托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对于委托人任意给定的一种目标,能否并且如何设计一个机制使人达成这种目标。
经济机制设计是一类特殊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委托人处于主导地位,即由委托人选择机制或者设计一个博弈规则。委托人设计机制的最大目的是最优化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样做面临两个约束:一是参与约束,即人对机制的认同,在参与机制下得到的好处必须大于或等于其不接受该机制时得到的利益(主要表现为机会成本,有时也表现为欺骗收益)。二是激励相容约束,人在所设计的机制下,必须有积极性自愿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一个有效的(或者说相对最优的)、可实施的机制必须既满足参与约束又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的根本是设计一个激励(奖惩)规则以诱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吐露实情,同时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动。
典型的机制设计存在三个步骤:第一步,委托人设计一个“机制”,即博弈规则;第二步,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第三步,接受机制的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行动。
资本项目管理新方针论文
摘要:为了加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外汇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和法规。确保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主流。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