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7:59: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经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预算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决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查看全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

【摘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变化,从而导致国家财务管理目标、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发生变化,推动了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务投资、筹资、运营、分配、调控、监督等实践的创新。基于此,探讨国家财务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国家财务;理论发展;实践创新

一、引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在党的“十七大”时,又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按照这一判断,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是解放生产力,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从而尽快改变“短缺经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钢铁、煤炭、谷物等等几十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甚至产生过剩现象,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一跃进入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向着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我国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正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党的“”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迫切要求经济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和整个国有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而要求以国家为主体的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财务理论有新的发展,财务实践有新的创新。

二、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

国家财务理论是关于以国家为主体,对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的理论,笔者于1986年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与内容,随后又先后发表了几篇文章对国家财务理论加以论述[4][5],并于1993年出版《国家财务论》专著,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6]。随后经过学术界的讨论,国家财务理论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该理论已形成包括国家财务的概念与本质论、国家财务独立论、国家财务投资论、国家财务筹资论、国家财务运营论、国家财务调控论、国家财务分配论、国家财务预算论和国家财务监督论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对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政策与措施的制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完善财务学科体系,推动财务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财务理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一)国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高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和产品数量的高速增加。与此相适应,国家财务目标表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的提高。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小康、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经济稳定增长,而且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习在2017年10月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从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现在是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遇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矛盾,需尽快加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变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由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及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充分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相适应,国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由过去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不仅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商业类国有企业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说,国家财务管理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不仅要追求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与社会公平发展,使全国人民都能共享国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理论的发展国家财务管理主体,是指独立进行国有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具有独立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国有资。产原来由财政部设立各行业财务司进行统一管理的体制暴露出了缺少独立产权主体、干预企业财务自主权、财政分配与财务分配混淆不清、影响企业财务投资和及时补充流动资金等问题。财务学术界对如何解决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国有资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1986年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企业财务理论与学科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财务可分为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当时还存在企业主管部门,后来逐步撤销)和企业财务三个层次,从范畴上将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分开,为形成独立国家财务管理主体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紧接着,笔者又在1988年《财经科学》第3期发表《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一文,提出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国有资产投资和收益分配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和制定规范国有企业财务行为的财务制度,这是在理论上对如何建立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的初步研讨[5]。在这一时期,其他学者也都逐步赞同设立独立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主张。1988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在中央和省、地(市)、县四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简称“国资局”)管理经营国有资产,但国资局仍归口财政部领导,从而形成了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的雏形;但国资局没有独立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仍属于行政性管理机构,国资局下面也没有设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1989年国务院精简机构改革中,其一度被财政部撤销,使建立独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尝试遭受挫折。笔者在2001年发表了《开创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局面》一文,认为撤销国资局的做法削弱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没有解决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8]。200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的决定,作为国务院的特设机构,不再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而是与财政部门平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使独立的国家财务管理主体初步形成,国务院赋予国资委的权力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但是,仍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仍由财政部门管理,国资委只是参与编制工作,并没有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分配权,实质上没有受益权,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本再投入的财力。二是管资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使国资委仍然陷于行政管理与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监管的事务中,不能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经营工作。2003年6月,笔者与吴树畅[9]提出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下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的同时,在国资委下设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专门从事资本运作,在国资委和国有企业之间起中介经营和隔离行政干预国有企业的作用。这三个层次中,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管理主体,而国资委及其所属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一般称为“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则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主体,即国家财务管理主体。“十八大”后,国家出台了在国资委领导下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政策,使学术界提出的建立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的设想得以实现,形成了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的母公司,由过去国资委重点进行资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资本为主,能很好地行使出资人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受益权,这是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理论的又一重要发展。但是,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仍由财政部管理,国资委独立作为财务主体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影响国资委职能的发挥,财务学者对这一问题还应做深入的研究。(三)国家财务职能理论的发展。国家财务职能,是国家财务本质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国家财务的本质是国有资本的投入产出(收益)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体系[10]。作为国有资本的投入活动,首先必须有资本可投入,因此国家财务具有筹资职能;国有资本的投入,通过资本结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决定国家财务具有调节职能;对国有资本收益进行分配活动,决定国家财务的分配职能;国有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要能很好地统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就要求国家财务发挥监督职能,使国有资本投入收益活动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国资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国家财务作为宏观的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国家宏观调控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服务,从而决定国家财务具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资委指导国有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进行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接受投资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就是国家财务这一职能的体现。综上所述,国家财务具有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能。过去对国家财务职能没有做独立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增强国有经济的引导力、控制力和活力去研究国家财务应发挥的作用。但国家财务的职能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国家财务的职能是由本质所决定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国家财务的作用是国家职能发挥的影响,同一职能的发挥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具有多样性。例如,发挥国家财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当国家财务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增加贫困地区的投资项目时,就发挥了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作用;同是这一职能,当国家财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增加对外投资时,就发挥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国家财务职能是相对固定的,而国家财务的作用则是变动和多方面的。(四)国家财务预算应由国资委管理的理论依据。研究国家财务职能,不仅对国家财务的基础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进一步界定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的界限、完善国家财务管理体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上文所提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应该由财政部门编制和管理,还是由国资委编制和管理这一问题,在2012年“十六大”后至今未能解决,就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国家财政和国家财务的职能所造成的。国家财政在本质上是国家作为主权所有者,凭借其政治权力,对一部分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再分配活动,其职能是保证国家上层建筑的资金供应、促进社会稳定和监督国民收入再分配合法合规地进行,所以财政具有供应职能、社会稳定职能和监督职能,这是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财政的上述职能,是通过编制和执行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来实现的,其收入主要是税收和规费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各种行政性支出。与此不同的是,国家财务在本质上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财产所有者权力,进行国有资本投入产出(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其职能是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从分配职能角度来看,国家财务是凭借所有者权力所取得的国有企业上交的一部分利润、国有股息红利收入或资本市场投资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再投资,或进行新投资项目等经济性支出。国家财务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来实现的。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的编制主体应该是国资委和所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现行制度是国家财政编制和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只有提供编制资料和提出建议的责任,这是以国家财政职能取代国家财务职能,使国家财务部门没有独立的国有资本受益权和再投资权,严重影响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职能的发挥,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中也是弊大于利的。因此,笔者建议国务院将国家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别交由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编制与执行,在每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由这两个部门分别向“人大”提交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预算编制情况,接受“人大”监督。有的人担心由国资委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出现资金混乱,笔者认为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与财政收支一样都要通过国库,国库对财政部与国资委分别立账,分别监管,不仅不会出现混乱,而且更能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查看全文

资本经营问题论文

20世纪末,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走出短缺经济后暴露出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已成为经济再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利改税、股份制等项改革后,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资本经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资本经营已被企业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接受,但对资本经营的内涵、运作方式等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我们主张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我们认为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研究论文

金融资本经营为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都局限于以实业资本经营方式为主的经营圈子中,企业不懂也不善于进行金融资本经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全面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的资本运作方式,并积极参与包括金融资本经营在内的资本经营活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进。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规范运作方式,它不仅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查看全文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决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查看全文

资本经营的误区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从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联系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做一下介绍,并对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资本经营操作方式误区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有两个目标,一是要维护国家的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通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市场化来实现。

一、国有资本经营的意义

国有资本经营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双重目标的紧迫要求。目前,积极推动国有资本经营,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国有资产收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国企内部治理结构

查看全文

个人资本理论经营分析论文

[摘要]在物质资本概念下,经营者持股作为一种解决委托——关系的激励方案而提出。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深入分析经营者持股的理论依据,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性、潜藏性、专用性以及风险承担性解释了经营者持股的存在依据。经营者持股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营者持股

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实行经营者持股已经相当普遍。经营者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特殊作用,使经营者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极富价值的生产要素。正因为此,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在探索美国经济增长之谜时,提出并创造了人力资本理论,赋予了经营者特殊要素禀赋的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对经营者持股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物质资本概念下经营者持股的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形态从古典的业主型企业,经过合伙制企业阶段,演变为公司制企业阶段。公司制企业的根本特征是“两权分离”,其实质是公司内部存在委托-关系,即股东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由于委托人和人是各自独立的理性人,双方目标(效用)不一致,同时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人存在隐蔽信息和隐蔽行为,从而有可能诱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侵害委托人的利益,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问题。

经营者持股是在物质资本概念下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激励方案。“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下,崇尚股东利益至上原则,追求企业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于是矫正经营者的行为,激励经营者最大限度的为所有者(股东)努力工作,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让经营者拥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权是协调经理人员和股东利益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资本”单指物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劳动”指人力资本,即物力资本所有者雇佣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激励后者,实现前者的利益。经营者持股就是在维护物力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的解决两者问题的措施。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核心资本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资本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支配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资本经营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资本经营的理论描述入手,阐述了资本经营对于生产经营的超越作用,并阐述了国有资本在经营中如何体现其核心价值。

关键词:资本经营,超越,核心资本经营

一、资本经营的基本理论

资本经营,就是指资本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资本的一种或多种形态为运营对象,使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配置,将其投入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进行有效的经营,以实现理想的盈利和价值增值的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得理想的利润,并使资本增值。即首先必须获得利润,有利润才谈得上将其中部分利润或大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从而使资本增值。增值了的资本才可能在更大规模上或更大范围中继续运营,使资本进一步壮大,这是资本经营的主体积极经营资本最根本的动力,也是资本经营的实质。

有的人把资本经营仅仅理解为货币经营或证券经营,实际上,这只是资本经营的一部分。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到更多的货币资本,这种生产经营,也属于资本经营。资本也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只不过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资本的使用价值不像一般的商品使用后会磨损或消失,反而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带来价值的增值。资本经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通过市场对资本进行买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资本的使用价值的使用,实现资本价值的增长。且后一种含义的资本经营是根本的或最终的资本价值的增值。

二、资本经营是对生产经营的超越

查看全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透析

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当前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在构建中应处理好其与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界定好收支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编制主体及方式,通过预算真正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搭造起一个信息平台。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预算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系列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涵义及与公共预算的关系

(一)涵义

严格来讲,我们当前要建立的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非国有资产预算,因为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不同,国有资本也可称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特指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主要特征是具有盈利性而不是公益性,而国有资产则泛指国家所有的资产。目前,我国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代表”管理的主要是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财政部门管理,土地与其他资源性国有资产归各主管部门管理,因此作为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出资人管理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工作的结合点,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所有者职能、确保出资人到位的基本手段,当前需要的是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分离,而非将全部国有资产预算和公共预算分离。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即是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反映国有资本所有者与国有资本经营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要通过计划,反映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活动,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根本性重组,确保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并服务于政府的社会和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

查看全文

小议经营者知识资本权益

「摘要」文章从经营者与股东激励不兼容的矛盾根源——传统产权制度缺陷以及对人的自利性本质忽略出发,揭示了经营者知识与管理的资本属性及其“绩效依存性”权益特征。本着效率、效益与谋求竞争优势宗旨,提出了“剩余贡献”理论,并阐述了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计划的设计思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经营者分享剩余贡献的比例以及知识资本报酬支付策略等。

「关键词」竞争优势;剩余贡献;绩效依存性;知识资本权益

经营者与股东之间激励不兼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成本、道德风险、效率损失等,是委托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表明,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委托制本身,而是缘于传统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对人性本质——自利性的忽略。

循着传统的产权制度,股东作为企业财务资本的出资人与风险的终极承担者,享有两种最基本的权利: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财务资本这种“状态依存性”的权责利关系特征,显然有助于激励或者迫使股东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不断提高,由此便确立了对股东激励的产权动因。而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却不占有企业的产权以及由此派生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因此也就缺乏对经营者激励的产权动因。既然产权的激励效应与经营者不相关,从自利性本质出发,经营者必然会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经营管理的实质性控制权,借助信息不对称优势,在股东勉强容忍的限度内,谋求自身的内部控制权利益,如转移股东财富、过度在职消费、目标次优化选择等。无论哪种情形,对于企业的团队效率直至股东的财富目标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矛盾既然根源于产权对经营者激励的不相关性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忽略,那么就必须遵循人本思想,重新定位经营者角色,实施产权制度创新和经营者激励机制再造,从而在企业——股东——经营者间打造出一种利益激励与风险约束的互动机制。

一、经营者知识与管理的资本属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