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7:5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借款费用资本化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内容化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只有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时才可以资本化,以及当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时的累计资产支出数超过了专门借款总额时,对超出的资产支出数不准纳入累计资产支出数的计算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会用到一般性(流动资金借款)借款,按现行准则规定这部分借款的借款费用是不能予以资本化的,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呢?以及当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时的累计资产支出数超过专门借款总额时,对于超过的资产支出数是否应纳入累计资产支出数的计算范围呢?下面就对这些进行探讨。
一、一般性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时,其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一)现行准则规定
1、借款费用的含义: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扣或溢价的摊销和铺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它反映的是企业借入所付出的代价。
2、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企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即只有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一般性(流动资金借款)借款用在企业购建固定资产时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允许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性(流动资金借款)借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门借入的,但不是为购建固定资产为目的而借入的款项;而这里的专门借款是指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这种款项应有明确的用途,即为购建或建造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并具有标明该用途的借款合同。按现行准则规定,一般性借款虽然用于了企业建造固定资产当中,但是其借款的借款费用却不允许资本化,只有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只借入了一笔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的借款利率;如果为购建固定资产借入了一笔以上的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若专门借款的资金是采用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的,那么每期摊销的折价或溢价应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准则对一般性借款的借款费用处理的局限性
论人力资源资本化
内容摘要:在当代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21世纪,无论是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绩效考核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是针对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或其自身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并且由公司人力资源对其进行随时的抽查得出来的综合评果。绩效考核是用一定的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客观地描述,根据描述来确定绩效的高低。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本化
关于什么是人力资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在我国,李忠民将其解释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比较而言,李忠民的解释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首先,定义中的“凝结”隐含着人力资本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这与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物化于商品或服务”,说明人力资本的价值承担者是能够作为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这就吸取了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合理内核。再次,“能够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所应具备的促进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内在特性。最后,“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不仅说明了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而且体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资本产权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能够享有资本产权收益。
公司为何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及改进工作中不足之处的重要手段;二是为了员工能积极的改进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许多环节的决策、调整和操作,均需要以人员绩效考评作为依据。
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等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理解的偏差。考核的核心问题定位是绩效考核的,其本质就是能通过绩效考核来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着什么问题,更清楚的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到企业考核能否真正的实施,定位目标的不同必然会给企业在实践中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有些企业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考核都成为形式的,员工不能受不足够的重视。而面对考核的结果不但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并发现其中的不足地方,且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不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最络就不了了之。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只强调了考核可能会对员工工资、年底奖金有帮助,并没有意识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在于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对考核目的的定位实在过于狭窄。例如,一些公司的考核目的主要是为了年底分奖金。
农村土地资本化问题法律分析
一、引言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直是经济学家对政治价值和利益追逐分析的核心。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有关土地归属和利用的种种制度设置和制度运行,始终与社会安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将土地作为资本要素进入经济市场,更是集中体现了众多权利的取舍和法律制度的选择。我国陆上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土地资源中难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住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有1.6亿进城而不能落户的农民工,还有超过1亿亩,即大约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1/18的村庄空置面积1。一方面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却是粗放式挥霍浪费的土地使用,如何实现土地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以及让农民真正享受土地增值收益,是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村土地资本化,确切的说,现阶段称之为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关键的一环。
二、资本和农村土地资本化
对于什么是资本,亚当﹒斯密认为,资本是人民希望借以取得收入的那部分财产。出让使用权,以获取利润收益的资产,就是资本。资本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买进原料后加工,将制成品卖出去获利,或者是买进商品后转售获利,这样的资本称作流动资本。第二种是买进土地、机器设备等,这些不通过转手就能获利的资本,称之为固定资本。对于资本化,索托认为“资本化的奥秘在于建立使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所有权机制”,陈志武认为,资本化就是把“死财富变成活资本”。土地作为一种固定资本,在所有权未转移情况下,亦能实现资本增值。土地不仅为其所有人产生收益或节约开支,而且,在进行合理管理条件下,它可以在收益的同时并不贬值。所谓土地资本化,就是土地资源转变成可以运动并增值的土地资本。有学者2认为,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指通过建立规范的土地产权制度,把一直以来处于资产评估机构视野之外的农村集体土地,纳入市场化的价值表述体系,充分盘活日渐稀缺的农村土地资源,并实现价值效能最大化的过程。也有学者3认为,土地的资本化,就是以贴现土地使用权未来收入预期生产值的方式确定产权价值,使其可以在交易市场上交易流通,以获得强流动性,通过“价高者得”的叫价竞争机制,产生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结合以上分析及实践,可以这样理解我国农村土地资本化:利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使农村土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在生产、分配等流通环节中实现土地增值的一个过程。
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本化法律环境
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大法,是部门法律的渊源,任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需以宪法为准则和依据,不得和宪法相抵触,有关农村土地资本化的法律和政策也不例外。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与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据此,现阶段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制度,依据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进行适度土地调整,应当是我国发展农村土地资本化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分别对农村土地权利进行了设权,不同程度上界定了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确认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对土地资本化的自主选择权。目前,根据这些法律和相关政策等规定,主要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收益权、使用权的土地资本化权利。
人力资源资本化认识分析论文
摘要:会计学中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最终确认的值即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文章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应包括两个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普遍将人力资本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资本化的全部结果,从而缩小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范围。
人力资源会计的思想是“人本思想”,理论源自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厘清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一、资源和资本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汽车金融资本化的探究论文
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汽车金融是与国内的轿车工业同步诞生的。1993年“,北方兵工汽车”第一次提出了汽车分期付款的概念。国内早期的分期付款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经销商自筹资金,以经销商为贷方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另一种是厂家提供车辆,经销商向厂家还贷。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购车一次性支付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但却要求经销商具备较大的资本实力、资本运营力及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市场上总体的信贷规模有限。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法人和自然人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用户用取得的贷款向经销商购买汽车,并按分期付款的方式归还贷款。银行的介入改变了过去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孤军奋战的局面,社会信贷资金规模迅速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许多具体的政策壁垒和银行经营方向的限制,使银行未能将汽车信贷作为自己的利润增长点,信贷规模长期处于收缩低水平状态。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为支持集团产品的销售提供融资。截至目前,我国汽车信贷的提供方主要还是银行,仅有少部分由商业银行与汽车经销商汽车企业附属财务公司联合提供。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2004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1998年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汽车金融服务提供主体的范围。2004年8月10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相继获得中国银监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金融服务主体诞生,并且打破了国内银行业汽车信贷一家独霸的局面。2008年1月30日,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有效性不足,汽车金融的法规建设、信用体系构建、汽车金融产品模式创新等方面有待完善,汽车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必将面临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汽车金融发展的阶段及建议
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公司的收入中,金融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1%,其贡献了利润30%,因此,实现汽车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中国的汽车金融还处在推广发展的阶段,为了让汽车消费者从金融服务中获得更大收益,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汽车贸易企业及汽车金融机构为经销商提供了包括进口车,存货融资、第三方的融资等多种金融产品,推动了中国进口车市场的发展。2008年,中国的进口车数额仅为十几万台,截至2011年,进口数额增长至100万台,进口车销售数量达到80万台。可见,金融对进口车的推动作用极大。因此,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消费信贷等汽车金融业务来做大市场,以推动为主,促使产业资本跟金融资本的合理分工、有效融合,这是初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规模深化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金融的产品都是大数法则,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就会导致金融产品成本较高,或汽车价值链条上的人无法获取利益等情况的出现,因此,需要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80年代初,汽车金融一方面是针对消费者,为消费者购车、用车,甚至到消费汽油,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极大地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汽车金融是针对厂家和经销商的资本化过程,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福特、通用做了大量的并购,成了全世界的“巨无霸”,汽车产业的资本化推动了并购的发展。在深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汽车金融向全产业链的服务发展,还需要将汽车金融产品资本化,通过资金的放大效应,将汽车跟社会资本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推动整个汽车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这个阶段的顺利实现也需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一个完全混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机制。这个阶段就目前中国汽车金融来说,还相对比较遥远。当下,我国的汽车金融处于第一阶段的中期,正在朝第二个阶段发展,相较美国用了100年发展到现阶段来说,中国可能只需要用5年、10年即可发展到第二阶段蓬勃的时候。为了促进中国的汽车金融健康快速地发展,笔者从经销商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目前,大量的产业资本集中在厂家的手里,并不是经销商集团的手里,同时,汽车流通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经销商集团开展汽车融资租赁、汽车保险等业务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经销商集团要把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拉进来,与金融资本联合,将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金融机构跟汽车金融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汽车产业为本,金融为辅,在融合中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融合中促进金融资本做强,借用产融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我国汽车金融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加强政策支持的连贯性。经销商集团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不能仅靠一己之力,还需要外部政策的持续支持,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时,需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进行必要的微调,循序渐进地引导经销商集团提供汽车金融服务,为汽车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连续、稳定的外部政策支持。第三,经销商集团引入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经销商集团更多地引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并加以创新,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由于经销商集团对汽车行业、行业的消费者、行业需求、消费者生存的背景均比较熟悉,通过经销商集团去了解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使各方受益,从而推动汽车金融的健康发展。总之,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大众消费增长阶段,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汽车金融对汽车工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汽车金融必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推动汽车金融产品资本化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伍刚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资本化研究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关于人力资源,目前有多种解释,但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总和);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智力或体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即“人”),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即“人口”),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
关于什么是人力资本,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在我国,李忠民将其解释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比较而言,李忠民的解释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首先,定义中的“凝结”隐含着人力资本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这与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物化于商品或服务”,说明人力资本的价值承担者是能够作为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这就吸取了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合理内核。再次,“能够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所应具备的促进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内在特性。最后,“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不仅说明了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而且体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资本产权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能够享有资本产权收益。
从上述的解释中不难看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①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财富存量;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概念,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结,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②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如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也有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③两者的管理目标以及所依据的基本管理理论不同。从管理目标看,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的管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资本增值最大化。从管理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各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为依据,如基于“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Y理论、基于“复杂人”假设的超Y理论等;人力资本管理则主要是以现代财务理论为依据,如时间价值理论、风险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企业产权理论等。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呼声很高,但对什么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缺乏确切的解释。笔者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树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家庭投资以及个人投资等。②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特定的投资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二是确保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产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③在合理界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特别是要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资本化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会计学中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最终确认的值即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文章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应包括两个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普遍将人力资本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资本化的全部结果,从而缩小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范围。
人力资源会计的思想是“人本思想”,理论源自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厘清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一、资源和资本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探索
[摘要]企业在经济市场谋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借款费用或多或少将对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产生影响。如何有效处理企业借款费用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课题。《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对企业借贷费用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重要性,对范围与方式进行了重新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对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与优化对策。
[关键词]信贷费用;资本化;资本化问题
1引言
借款费用(BorrowingCosts)是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向银行、证券、贷款中介等金融机构进行借款后,所产生的借款利息、借款手续费、溢折价摊销、借贷汇兑差额等费用的总称。而借款费用资本化则是企业处理借款费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借款费用计入资产成本中进行处理,加强企业资产计量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在社会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主体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加强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力度势在必行。
2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实践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之“多项借款处理问题”。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可知,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过程中,借款费用可分为专门借款费用与一般借款费用两种类型。其中一般借款费用需依据确定的资本化率进行资本化费用实际金额的确定,并根据企业金融负债交易费用(以实际利率为计算基准)进行专门借款辅助费的确定。[1]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计算的准确性,当借款费用数量相对较小时,其业务处理过程更为简便。但是,就企业实际发展而言,多项目一同建设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借款费用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难度。加之,会计准则尚未对不同来源的资金使用顺序进行明确规定,如何进行多项资产的科学配置成为困扰相关工作的核心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具体金额的确定产生不利影响。2.2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之“金额确定可信性问题”。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是企业实施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借款费用资本化有效实施的前提基础。而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认过程中,受确认条件问题的影响,导致借款费用金额确认缺乏可靠性与可信性。例如,资本化确认的资产基本条件不明确;多项资产环境下,工作人员对大规模企业借款费用配置存在主观判断问题。2.3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之“资本化认知问题”。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提出与实施的宗旨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日渐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借款费用资产化范围、方式、计算方法等的改变,虽然打破了传统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局限性,对借款金额大、借款周期长的企业,如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当期会计利润的优化、企业业绩指标的提高带来了积极影响作用。但是,受利益的驱使以及企业经营者认识上的错误,将借款费用资本化作为调节利润、会计造假的手段。例如,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在资产划分、资金确定等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在人为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存货成本的多计入”“延迟借款费用资本化时间”等调节利润、虚增资产。[2]2.4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之“财务管理综合能力问题”。由于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借款费用有关规定与要求有明确的认知与了解;对企业资产、资本情况有全面掌控;熟悉会计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手段与方法,用以保证资本化处理的准确性、科学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财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下问题,对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规定与要求的了解并不全面与透彻,对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影响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质量与效果,不利于企业优化发展。
借款费用(利息)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17号――借款费用》与旧准则相比,在会计处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包括一般借款利息和专门借款的(含折价或溢价摊销,以下相同)资本化金额的确认和计量、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等,这给借款利息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关于借款利息资本化会计处理的实务资料和典型综合案例较少,满足不了借款利息资本化会计处理的实际需要。为了使广大企业会计工作者对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笔者根据现行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结合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利息交易或事项的实际发生情况,阐述借款利息资本化会计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例: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向银行借人资金10000万元,期限5年,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于2006年12月1日向银行借人资金20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1年,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07年1月1日、7月1日和10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1500万元、3000万元和1000万元。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07年1月1日发行了期限为3年的公司债券,面值2000万元,发行价格为2100万元,溢价1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8%,市场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按协议,中介机构按债券总值的1%收取手续费,直接从发行价格中扣除,另外,以银行存款支付债券的印刷费2000元;2007年7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000万元,期限5年,年利率为10%,利息按年支付,到期还本。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均用于有固定收益的债券投资,假定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债券的公允价值等于其实际价值。办公楼于20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分析:某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这一时点,同时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三个条件,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专门借款两笔共计4000万元,累计资产支出5500万元,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为1500万元,使用了一般借款。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
会计处理:2007年借款利息费用总额=10000×8%+2000×6%+2000×8%+2000×10%×6÷12=1180(万元)
债券应计利息=2000×8%=160(万元)
债券实际利息费用=2100×6%=126(万元)
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论文
摘要:根据现行借款费用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利息费用(包括折价或溢价摊销)资本化的典型综合案例,阐述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账务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账务处理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17号——借款费用》较原《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作了较大的改动,尤其是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认和计量、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等发生的变化更大。这给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账务处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例如: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资金10000万元,期限5年,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于2006年12月1日向银行借入资金20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1年,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07年1月1日、7月1日和10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1500万元、3000万元和1000万元。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07年1月1日发行了期限为3年的公司债券,面值2000万元,发行价格为2100万元,溢价1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8%,市场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按协议,中介机构按债券总值的1%收取手续费,直接从发行价格中扣除,另外,以银行存款支付债券的印刷费2000元;2007年7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000万元,期限5年,年利率为10%,利息按年支付,到期还本。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均用于有固定收益的债券投资,假定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债券的公允价值等于其实际价值。办公楼于20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分析:本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这一时点,同时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三个条件,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专门借款两笔共计4000万元,累计资产支出5500万元,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为1500万元,使用了一般借款。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2007年账务处理如下:
2007年借款利息费用总额=10000×8%+2000×6%+2000×8%+2000×10%×6÷12=1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