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7:34: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

国际资本外逃

一、关于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一)通过贸易渠道。

主要方式有:

1.伪造贸易凭证,制作货到付款、信用证及托收项下的假合同和假进出口单据,以进口付汇、出口收汇的名义进行骗汇套汇,或伪造贸易凭证骗取国家退税资金,致使资本外逃。

2.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伪造进出口商品的发票价格,使其偏离贸易的实际合同价格。表现为高报进口,低报出口。或将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差价以佣金、折扣的形式留存于境外。

3.提前或推迟贸易结算时间。本国出口商将交易结算时间推后,而进口商将结算时间提前,把资金滞留于境外,导致实际的资本外逃。

查看全文

资本成本策略分析

[摘要]一个公司的资本成本应该是一种包含各种动态变化因素在内的综合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资本成本决定着公司的一项重大资本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如果一项投资能够收回资本成本,那么对财产、设备,或另一家公司的投资决策就是明智的。

[关键词]公司成本;筹资资本;投资决策;资本成本决策

1资本成本的概念及意义

1.1什么是资本成本

从投资者角度看,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投资特定的项目所要求的收益率,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有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更高的期望收益率),投资者将转移其投资。从企业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投资机会、吸引资本市场资金必须满足的投资收益率。如果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则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投资者;反之大大高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资本成本将导向大批的投资者进行投资。

1.2资本成本的实际意义

查看全文

公司资本制度

新实施的《公司法》做了重大修改,在此次修改中,借鉴了国际上公司资本制度的发展趋势,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摒弃了严格法定资本制,过度到允许分期缴纳的法定资本制。其变化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仍属于法定资本制范畴

1993年的《公司法》关于公司资本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23条、第25条、第78条,这些规定强调资本总额一次发行,一次性全部缴纳,不允许分期缴纳,实行的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2005年对上述规定进行了较大修改,修改后的《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第59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第81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白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第84条规定:“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其认购的股份;一次缴纳的,应即缴纳全部出资;分期缴纳的,应即缴纳首期出资。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由此可见,设立有限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资本总额必须一次性发行、但允许分期缴纳;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和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资本总额必须一次性发行、不允许分期缴纳。对这些新规定,学者认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属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司法》实行的是折中授权资本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司法是折中资本制和法定资本制并行。笔者认为上述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属性定位的两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法定资本制的特点是强调一次发行与一次认购,在缴纳时可以一次缴纳,也可以分期缴纳,但不授权董事会发行。而折中资本制的特点则是资本的发行与认购是分次进行的,也就是说允许第一次只发行注册资本的一部分,设立人只需认购部分资本,其他部分发行与认购可在公司成立以后进行,可以一次缴纳,也可以分期缴纳,但授权董事会发行,对董事会发行有限制要求。法定资本制与折中授权资本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资本的发行或认购是一次还是分次,二是看是否授权董事会发行。至于是一次缴纳,还是分期缴纳,不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从2005年新《公司法》规定的资本制度来看,比较符合法定资本制的特点。因而,从整体而言,2005年新《公司法》规定的资本制度不是折中资本制,仍为法定资本制,是分期缴纳与全额缴纳相结合的法定资本制,比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在缴纳出资方面有所放松。

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资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

《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第18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6条、《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1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4条对合营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资本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注册资本是认缴资本,企业设立不以资本实缴为前提的,而且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可以在企业成立后一期或分期缴付,不要求在企业成立时一次到位。对这些规定,有些学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制度是折中资本制,也有些学者认为是法定资本制。笔者同意是法定资本制的理解,应该说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制度更符合分期缴纳的宽松的法定资本制的特点。

我国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资本制度规定不统一,于是形成了依照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实行比较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法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比较宽松的法定资本制,体现了对内对外有别的资本制度。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将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实缴资本改为认缴资本和实缴资本相结合。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都是在公司登记时已经发行并被认缴了的出资。新《公司法》的这一规定使公司资本制度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制度做到了完全的统一,都实行认缴资本。但是,对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仍实行实缴资本制。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将1993年《公司法》不允许分期缴纳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不同的公司采取不同的缴纳方式,作了区别对待。依据新《公司法》第26条、第59条、第81条、第84条的规定,可以总结出新《公司法》允许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分期缴纳,实行分期缴纳的法定资本制,不允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分期缴纳,仍实行一次缴纳的法定资本制。即分期缴纳只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不适用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这说明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出资缴纳方面的规定做到了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统一,(尽管分期的具体期限不完全一致);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募集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规定在出资缴纳方面的规定与外商投资企业未完全统一。因此,在有关出资缴纳方面,新《公司法》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区别,未达到完全统一。新《公司法》允许认缴和分期缴纳的规定不但与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统一,而且也符合时展的潮流。因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载明的注册资本允许分期分次到位。

查看全文

论资本影响战略

摘要:本文从战略视角提出资本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公司各种战略执行的过程,资本结构本来就是公司运用各种资本以实现企业战略的资本构成结果。我们寻找的所谓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其实就构成公司战略环境的战略要素。因此,将资本结构置于一个更为广阔和更为系统的分析框架——战略分析框架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必需的。单个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方式必须置于全部因素形成的企业的战略环境中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战略框架

一、当前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至今仍然是一个难以说得清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要早的多,如巴科特(Baxter)、塔布(Taub)、马什(Marsh)、泰特曼(Titman)、威塞尔斯(Wessels)等等都有过著述。如国外影响较大的Titman和Wessels(1988)认为,可能影响资本结构的企业特征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1)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负相关);2)规模(Size,负相关);3)资产担保价值(CollateralValueofAssets,正相关);4)成长性(Growth,正相关);5)非负债税盾(Non-DebtTaxShields,负相关);6)变异性(Volatility,负相关)。[1]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且以实证研究居多。港台方面,黄庆堂、黄兰英(1997)研究认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行业因素;2)资本市场;3)主管信念;4)企业特征。[2]大陆学者如陆正飞、辛宇(1998)提出了五个因素分别是1)行业因素;2)获利能力;3)企业规模;4)资产担保价值;5)成长性。[3]冯根福(2000)“所考虑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8个”:1)所得税;2)股权的流通程度;3)企业规模;4)盈利能力;5)资产结构;6)非负债类税盾;7)成长性;8)收入变异程度。[4]陈维云、张宗益(2002)则选取了8类共18个指标变量[5]等等,还有其他不少学者也都运用类似的方法作了一些研究。但研读这些公开发表的论文,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学者基本上是在运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上则换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笔者在这里并不妄于质疑这些学者研究的意义,而是发现这种研究思路存在很大问题,似乎已陷入了一个窘境。因为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均毫无例外地(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或一些个人思考)预先从潜在影响因素池中零星地确定了一些自己认为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所谓潜在因素,然后运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列联表等)考察这些因素与资本结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及方向,再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这种研究思路导致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由于在预先确定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时,由于没有一条明确的思路和清晰的标准,难以确定一个范围或一条主线以便能够系统地找出这些可能的因素。因此预先确定的这些因素一定是零星的、个别的、甚至有可能是挂一漏万或“抓住芝麻而丢了西瓜”的。例如,在未将股权结构这一因素纳入模型中以前,盈利能力和规模经实证检验是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3[6]。但当有学者(冯根福等,2000)将股权结构因素纳入模型中后,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是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作用却相对较弱”,4并且有理由相信在1998年,股权结构这种非企业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力还会更大一些。但更为重要也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目前是否还有更重要的潜在因素未考虑到呢,从理论上讲答案确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才使得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把越来越多的因素放入模型中,随着因素数目的增加,模型也越来越复杂,且遗憾的是这种因素数量的增加好像难以看到一个边界。另外,在研究某一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时,只是单独考虑这一个因素的影响力而没有将这一个因素的影响力的分析置于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企业生存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致使研究下来的结论五花八门,同样的因素在几乎相同的样本中(我国股市的规模较小,很多学者的研究样本都取了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表现却大相径庭[7]。还有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或多少及其影响力如何还仍然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例如,塔布(Taub)曾利用1960年—1969年期间89家公司的172次证券发行数据分析了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利息差异、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规模、税率,具有偿债能力的时间长度和负债—权益比共6个变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含糊不清和相互矛盾的,他自己也坦言,“显然,在解释企业对负债—权益比率选择的决定因素方面,我的研究是不成功的。”[8]马什(Marsh)也认为,早先的观点,无论是巴科特(Baxter)和卡格(Cragg)的,还是塔布(Taub)和小塔加特(Taggart)的,实际上均未能得出明确结论,或存在明显缺陷。“除非能得到关于导出模型的稳定性与预测能力的明确证据,否则很难解释其结果,没有哪一项研究在这方面是非常令人满意的。”[9]

二、战略观点的提出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窘境呢?笔者认为要研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首先应考察一下公司资本结构的形成过程,即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众所周知,资本结构是公司各种资本来源的一个反映或者说是公司各种资本运用的一个结果,以往对资本结构概念的分析均是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很容易想到的是,既然资本结构是各种资本运用的一个结果,显然公司运用各种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所以,资本结构本来就是公司运用各种资本以实现企业战略的资本构成结果。也就是说,之所以是这种结果而不是那种结果是由公司的战略所决定的,或者说是公司执行战略的结果。

查看全文

资本弱化税制

一、资本弱化对税收的影响

1.资本弱化的含义

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收益抽取)是指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的比重大大超过了股权融资比重。

2.资本弱化的产生原因

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性质可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各国的税法普遍规定,权益资本以股息的形式获得的报酬,不能在税前所得额中扣除;支付给债务资本的利息,可以列为财务费用,在税前所得额中扣除。因而利息具有“税收挡板”效应,能降低企业的实际成本负担。利息和股息在税务上的处理不同使资本弱化成为避税手段。

3.资本弱化与税收

查看全文

浅议新资本协议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查看全文

混合资本工具资本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混合资本工具特有的股权属性使之成为商业银行一项新型资本管理工具。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趋势要求,通过几种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比较来研究混合资本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资本管理功能,并对混合资本工具在我国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混合资本工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一.混合资本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混合资本工具(hybridcapitalinstrument,HCI)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发行的信用优先股(TrustedPreferredStock)。由于这种优先股兼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属性,因此成为当今混合资本工具的鼻祖。

随着西方国家信用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发展,信用优先股以其股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巨大优势开始大行其道。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种信用优先股已经占到所有新发行优先股的70%以上。2004年新巴赛尔协议明确了商业银行二级资本中混合资本的各项规定,于是发行混合资本工具又成为各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最佳选择。

查看全文

企业知识资本视野下的客户资本以及价值来源

随着竞争加剧,客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学术界及实业界对客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的研究多从营销角度进行,将客户视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因素和变量.这种认识和理念上的局限必将影响企业对客户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以至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程度.本文尝试从企业知识资本角度切入,将客户作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内生变量来考量,探索客户资本相关理论问题,以期为企业充分挖掘客户价值,高效地利用和管理客户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一、企业知识资本视角的客户资本的构成及其概念模型

(一)客户资本与企业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由企业组织拥有和一定程度上由其控制或能为其所用,为之带来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知识要素之和,主要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类知识产权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客户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邻元素,从系统论角度看,其虽处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最外层,但却是企业知识资本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客户资本的概念模型及其构成将客户作为影响企业经营的内部变量,从资本视角进行的研究不多.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图尔特、埃德文森和布提斯,他们从知识资本整体的角度探讨了客户资本的概念.斯图尔特(T.A.Stewart)认为,客户资本是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埃德文森(L.Edvinsson)的定义与此类似.加拿大的布提斯博士(N.Bontis)认为,客户资本是企业获得的源自组织外部无形资产的潜在能力,其实质是外部关系中蕴涵的知识.

国内的研究基本上从顾客资产或客户资产的角度进行,只有少数以客户资本称谓的概念散见于知识管理等有关文献中,其定义与国外类似.

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企业知识资本及其价值实现的视角将客户资本界定为:以客户为主要载体的,能为企业价值最终实现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因素集合,主要包括客户关系及与其紧密相连的客户知识(本文在知识和信息之间不做严格区分).此处的客户指作为产品或服务提供商企业价值链下游的法人实体和个体消费者.客户知识是客户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研究

摘要: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设定的最低标准,是保证各公司安全运营、行业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定监管资本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管,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风险。经济资本是证券公司为了应对各类风险所带来的非预期损失应留存的资本,准确计量经济资本,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有助于证券公司有效控制风险,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考核体系。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都是评价公司资本、风险、收益三者间关系的工具,如果能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套既满足监管底线,又适应公司业务实际的管理方式方法,则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管理形式的优势,促进证券公司业务合规、有序、高效发展。

关键词:监管资本;经济资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源配置

证券公司进行资本管理对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稳健经营和业绩提升非常重要,资本管理分为监管资本管理和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资本管理是外部要求,是保证合法依规运营的前提,经济资本管理是内生需求,是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的手段。在实践中,证券公司一般建立两套体系进行同时管理,既保证满足监管要求,又不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和发展水平,如能将两者融合管理,则会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1证券公司监管资本体系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金融机构必须持有的资本,是公司合规运营的底线要求。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和《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必须持续符合下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风险覆盖率不得低于100%、资本杠杆率不得低于8%、流动性覆盖率不得低于100%、净稳定资金率不得低于100%,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2亿元,并且对相关的管理原则、计算标准、披露要求进行了明确。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设定的最低标准,是保证各公司安全运营、行业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定监管资本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管,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风险。

2证券公司经济资本体系

查看全文

社会资本培育探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单元,在当代社会的功能日益凸显,因此构成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点,而其中,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又构成了主要的创建内容。本文试从社会工作的意义上对和谐社区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试图论述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及对和谐社区构建的最终促进。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和谐社区;平安社区

近来,和谐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都在论述和谐社会及其构建,从各个层面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而提及和谐社会,就不得不提到和谐社区的构建,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如果基层社区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整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社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从某种角度来看,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其实是社区工作的开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和谐社区的构建,中国社区工作的本土化也将得到促进。

一、和谐社区

要想给和谐下个确切的定义很困难,大致来分析,和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和谐包括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生物性的和谐主要集中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也即科学发展观角度的“和谐”,社会性的和谐主要集中于社会层面,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各层面的和谐。

具体来谈,“和谐社区”是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社区民众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在社会工作的意义上,和谐社区的创建过程其实是一种共处情谊的培育过程,共处情谊是一种人际协调相处、友好往来、互帮互助的理想共处状态,是社会工作致力达到的理想目标,无论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还是社区工作,都是从“人在情境中”出发,在利他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助人自助”,解决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共处情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