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7:13: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著作权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视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的修
著作权法的修改
总的讲,这次著作权法的修改,就实体条文部分而言,主要不在于缩小与世贸组织的差距,这点与专利法及商标法的修改有所不同。像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对于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等的专门保护,在我国过去的商标法完全未作规定。这样明显的缺欠,在著作权法修改之前,几乎找不到。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著作权法是否有必要修改以及怎样修改,就一直主要围绕着两个重点讨论着:其一是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其二是网络环境给版权保护整体带来的新问题。应当说,这两个重点问题在这次修改中都有了较满意的答案。
原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在上一世纪起草法律的八十年代末,其存在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国内市场保护外国作品越来越多,随着对外国作品保护逐步突破四十三条而向《伯尔尼公约》看齐,特别是随着对境外港、澳、台的作品的保护也将达到与国外作品一样的保护水平,原第四十三条的不合理性就日见突出了。与这一条继续存在的不合理性相近的,还有原第十五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等条款。
这次著作权法修正案,对上述这几条都作了增、删。从形式上看,改后的相应条款更符合《伯尔尼公约》和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从实质上看,改后的条款比原来更完整地确认了作者(特别是音乐作品的作者)们应当享有的权利,这对于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一重点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甚至出乎一些艺术家自己的期望。他们曾呼唤多年,力争多年,也许一度失望。而最后他们的要求几乎一步到位了。可以说,这既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著作权法,正像它的出台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样,它出台后再向前迈进每一步,也都会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甚至可以说比任何一部其他民商事领域的单行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修改论文
总的讲,这次著作权法的修改,就实体条文部分而言,主要不在于缩小与世贸组织的差距,这点与专利法及商标法的修改有所不同。像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对于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等的专门保护,在我国过去的商标法完全未作规定。这样明显的缺欠,在著作权法修改之前,几乎找不到。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著作权法是否有必要修改以及怎样修改,就一直主要围绕着两个重点讨论着:其一是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其二是网络环境给版权保护整体带来的新问题。应当说,这两个重点问题在这次修改中都有了较满意的答案。
原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在上一世纪起草法律的八十年代末,其存在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国内市场保护外国作品越来越多,随着对外国作品保护逐步突破四十三条而向《伯尔尼公约》看齐,特别是随着对境外港、澳、台的作品的保护也将达到与国外作品一样的保护水平,原第四十三条的不合理性就日见突出了。与这一条继续存在的不合理性相近的,还有原第十五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等条款。
这次著作权法修正案,对上述这几条都作了增、删。从形式上看,改后的相应条款更符合《伯尔尼公约》和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从实质上看,改后的条款比原来更完整地确认了作者(特别是音乐作品的作者)们应当享有的权利,这对于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一重点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甚至出乎一些艺术家自己的期望。他们曾呼唤多年,力争多年,也许一度失望。而最后他们的要求几乎一步到位了。可以说,这既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著作权法,正像它的出台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样,它出台后再向前迈进每一步,也都会比任何一部知识产权法(甚至可以说比任何一部其他民商事领域的单行法)都要困难,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至于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版权保护特殊问题,在改法中要解决更是曾面临过三重困难。首先,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现在就解决因网络而产生的问题为时过早。这种意见在1999年到2000年初曾较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另外,国内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信息网络的进程已经给整个版权制度敲起了丧钟。就是说,根本不是要不要在法中增加与网络相关的条款的问题,而是还需不需要著作权法本身的问题。这种意见至今也还时有发表。最后,不少人认为这次修改著作权法主要是为适应“入世”的需要,而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并未提及网络问题,所以至少这次修改可以对网络不加考虑。
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法保护研究
摘要:近年来,体育赛事节目的著作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刚刚进行第三次修改并已经公布的《著作权法》为体育赛事节目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体育赛事节目不仅具有可版权的正当性基础,并且在此次《著作权法》修改的视阈下已经具备“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要件,纳入视听作品的保护范围。然而,目前学界所主张的是“广播组织权保护说”和“录制者权保护说”两种学说,二者的适用问题仍处莫衷一是的局面。因此,具体到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保护路径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当前一段时间及未来的较长时间内的法律的可适用性,从现行《著作权法》中独创性标准的反思与重构以及构建《著作权法修正案》最为合理的立法方式两方面分别给出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保护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质疑;保护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赛事、体育赛事节目和体育赛事节目的直播或转播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体育赛事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其一般是指以各项体育运动为内容有规模有级别的正式比赛[1],是一个体育学上的概念。体育赛事节目才是可以在《著作权法》范畴内进行探讨的概念,而体育赛事节目的直播或转播则涉及具体的权利行使。关于体育赛事节目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问题,学界依然呈现莫衷一是的局面,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品构成说。这种学说又可以分为类电影作品说和汇编作品说。类电影作品说认为体育赛事节目可以构成现行《著作权法》中的类电影作品。秉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只规定了作品需要具有独创性,而并未对独创性的高低作出具体界定[2]。此观点认为体育赛事节目通过摄像机机位的切换选择以及慢镜头回放等手段体现出了制作者必要的安排和个性化的选择,具备独创性[3]。汇编作品说则认为体育赛事节目的独创性来源于制作者对于体育赛事的解说、剪辑等编排,从而得出体育赛事节目属于汇编作品的结论[4]。第二种是录像制品构成说。此观点认为体育赛事节目尚未达到构成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程度,而是更符合邻接权中规定的录像制品,原因在于体育赛事节目能让制作者进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过于狭窄[5]。如上所述,目前学界关于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保护的主要争议在于其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而这一定性则是根据独创性的判断去进行界定的。诚然,作品的构成以及作品类型的划分都需要考虑其所具有的独创性。然而,目前正值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对于体育赛事节目的法律定性可以结合草案中的相关条文进行重新判断审视,并找寻出更为妥适的保护方式。
二、体育赛事节目的可版权性证成
所谓体育赛事节目可版权性证成就是证明其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也只有证明其有可版权性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才具有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环境地质勘探著作权法维护
现有对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保护的法律,主要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而对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明确规定采用著作权保护的,仅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涉及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但第十六条对具体适用条件和范围并无明确规定。因此,笔者根据著作权相关理论及法律规定,进一步阐析了环境地质勘查3类成果中符合著作权客体的范围及其作品类型,以保护环境地质勘查成果著作权人的权利,完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以及与著作权法的衔接。
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智力成果属性
1.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内涵
环境地质勘查是地质勘要的一环,自从有了地质勘查工作,就有了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环境地质工作是指在环境地质学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勘查、环境地质研究、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及防治工作,其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是一项科学性较强、工作环节较复杂的系统工程[1]。从事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为地勘单位,如从事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地质勘查队伍,也称为环境地质勘查院、环境地质勘查局等。环境地质勘查人员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地质工作等一系列的地勘劳动,在大量遴选甄别、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始地质信息资源,指直接从地质体采集、获取的信息,其包括野外采集的和室内测试化验取得的,是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时间、空间信息的实指性表征;二是演绎地质信息资源,指经过地质工作者加工处理的信息[2],其产生过程或外化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反映了区域性地质环境及资源性地质环境要素特征、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地质灾害生成等信息。这些地质环境信息知识对人类重要的经济、生活、工程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人类上述活动在最终结果上的质量与成败。
1.2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智力成果属性
无论原始的地质信息还是演绎性的地质信息,都需要人类智力投入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洛克劳动财产权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只要他使任何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发生改变,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我们可以说,“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是正当地属于他的,所以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从而排斥了其他人的共同权利[3]。”由于劳动是属于个人的,而人的智力以及智力劳动,恰恰是一个人最不能被剥夺的人那一部分,同时(智力)劳动本身又增加了价值,因此,只能(也必然)属于劳动者本身。就原始地质信息资源而言,它是环境地勘工作者通过野外采集、室内测试化验取得的,使这些原本处于地质原始状态中、自然所提供的物体掺进他的劳动了而获得的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时间、空间信息的实质性表征。掺进并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还有地勘工作者智力投入。至于演绎地质信息资源更是如此,符合知识的“进一步加工成更带概括性表述的信息”之概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是由环境地质勘查工作者智力劳动投入创造的智力成果。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具有智力成果的一般特征:
著作权法定许可的理论依据及完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内容得到较大扩展,其整体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造成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失去平衡。在此情况下,可以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角度寻找著作权法定许可存在的正当性依据,从而对法定许可的完善有所启示。针对目前著作权面对的困境,需要弥补法定许可制度的内部缺陷,从而促进多元主体利益平衡。
关键词:法定许可;权利限制;信息公平
伴随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著作权对世界的影响愈加错综复杂。纵观《著作权法》的发展历程,著作权整体上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权利人的权利范围不断扩大,并造成著作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失衡,这应当引发学界对著作权制度的深思:著作权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构建是否与当下中国实际相契合,法定许可制度是否能应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扩张的问题。
一、法定许可之界定
法定许可,即使用者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以法定方式使用已发表的作品,但得向该著作权人支付法定使用费的制度。对法定许可的定义,本文坚持“权利限制论”,即: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及强制许可,都是对著作权人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的限制。郑成思教授提出,“权利限制”:有的行为本应属于侵犯了版权人的权利,但法律将这部分行为列为侵权的“例外”,不再属于侵权,因此部分国家的版权法称“权利限制”为“专有权所控制的行为的例外”。[1]权利行使的限制,即法律为确保权利人正当行使权利,对其行使权利的范围、方式等所作的限制。其实质是对权利绝对自由化的一种制约。在这种极端化的个人自由和“私权神圣”观念的双重影响下,“权利行使”被理解为权利人对其权利具有法律上的绝对的排他力与处分自由,虽然其属于个人自由行使的范畴,但也会直接或间接关涉权利相对人及其他公众的利益,因此逐渐对权利行使的范围、方式等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通过“社会化”因素软化私权绝对原则。[2]所以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其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版权行使的限制原则最先确立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TRIPs协议)。1996年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进一步承认了TRIPs协议。但该协议并未将版权限制原则具体化,仅将其作为一个版权限制规范适用的基本原则。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的“三步检验法”最终确立了版权限制的原则,这一原则已被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法律上对版权进行限制时所普遍遵循。[3]这一点也在我国立法中予以体现。版权作为一项私有财产权,其扩张主要表现为版权权能扩张,版权客体扩张,版权保护期限延长以及个人性使用限制增强。[4]我国对著作权实行有限保护原则,旨在体现《著作权法》的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故对著作权进行限制也是贯彻有限保护原则的必然结果。[5]而在著作权不断扩张的同时,其制度内部出现异化,即相对于著作权的不断完善而言,著作权制度正在走向制度根本价值的反面,并破坏制度内在的协调性,从而阻碍其价值的实现。[6]在此情况下,著作权制度偏离设计之初的价值理念,并滋生制度失灵、市场混乱等问题。在应对这一困境时,立法者应发挥著作权制度的促进功能,即“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优秀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在对权利人扩张的权利进行限制的同时,既保障公众对必要特定信息的获取,又需要适度减少政府对著作权市场的干预,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著作权产业有序发展。
二、法定许可之理论依据
著作权法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浅探我国名著著作权法制保护的必要性
摘要: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寻求保护古典名著的有效途径,保护我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十分重要,国家应该成为行使古典名著权利的主体,并成立专门的古典名著保护机构,全面负责古典名著的保护工作,建立古典名著名册制度,搜集登记需要重点保护的古典名著,具体管理古典名著的登记、使用备案、监督使用和利益协调等工作,制作诚信档案。同时建立完善的古典名著纠纷解决机制。
关键词:古典名著古典名著名册制度保护作品完整权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尴尬
2007年的嘎纳电影节展示了日本拍摄的一部言情版的电影《西游记》。剧中,唐僧由日本演技派女星深津绘里反串,日本青春偶像组合SMAP成员之一的香取慎吾在片中饰演孙悟空,将齐天大圣演成了神经质超人,好吃懒做之徒;日本著名笑星内村光良和伊藤淳史分别扮演沙僧与猪八戒。在装扮上,四人显得夸张另类,脾气暴躁。故事情节方面与原著大不相同,剧中的孙悟空和女妖谈起了恋爱。浙版的《西游记》里,孙悟空与白骨精谈恋爱,出口成脏。
日商开发的流行成人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角色均取自《红楼梦》,主角林黛玉被描述成风尘女子,是其母与外国人通奸后的私生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践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有必要从制度上反思我们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对古典名著的态度。从知识产权法尤其是现行著作权法制度寻求对古典名著的系统保护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突破口,本文即从这个角度探索古典名著的保护制度,主张成立专门的古典名著保护机构,建立古典名著名册制度。
正与负:新的著作权法对图书馆之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新的著作权法给图书馆的运行带来的严格约束、对图书馆文化保存职能的强烈冲击,以及对图书馆发展的积极效应,并阐述了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著作权/著作权法/图书馆
2001年10月27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施行。新的著作权法对于不符合《伯尔尼公约》等国际著作权条约,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知识产权协议的有关条款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同时还考虑了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保护所带来的新问题,完善和健全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由于图书馆所收藏、传播、利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他人的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贯穿图书馆运行的全过程,因此,著作权法的修改和施行必然对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1对图书馆运行的约束和影响
新的著作权法的颁布和施行,使得图书馆的运行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图书馆的运行空间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
小议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途径
摘要著作权保护是对数据库法律保护中最普遍和典型的方式。按我国最近修订的《著作权法》第14条的规定,在对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方面,是将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判断标准是“对其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上”的独创性;保护对象是数据库对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而不延及数据库的内容和操作数据库的计算机程序;保护范围是以作品、作品片段、数据或其他材料为内容的数据库。上述体现了我国数据库著作权保护已全面符合TRIPS协定的要求,但仍具有一定的弱保护性。
关键词数据库著作权保护汇编作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应用,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方式,主要有著作权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和特殊权利保护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做法。我国已于2001年10月27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新《著作权法》),本文试图以新《著作权法》为依据,在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判断标准、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等四方面作一探析,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一、新《著作权法》是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包括最近修订的《著作权法》)和已参加的有关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著作权法不保护数据库。新《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尽管这一规定是明确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事实上也就在法律上赋予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显然,数据库具有一定的作品的形态,并具备构成著作权作品的可复制性条件,如果在“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上有独创性而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一部“作品”,数据库就是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也就是说,尽管我国著作权法没有直接提到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但可以把符合作品要求的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新《著作权法》第14条就是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但这并不是说,在《著作权法》修订前,数据库著作权保护就缺乏法律依据。原《著作权法》第14条及其《实施条例》对“编辑作品”的规定,已经为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只限定于以若干作品或作品的片段为内容的数据库。
对将数据库可以作为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这一点,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1994年签署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协定》(TRIPS协定)对数据库问题作了专门规定。TRIPS协定第10条第2款规定:“数据或者其他材料的汇编,无论采用机器可读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CT)就更明确地直接对数据库进行了专门规定。WCT第5条就以“数据汇编(数据库)”为标题,其内容与TRIPS协定基本一致。因此,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还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都应该把“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的数据汇编(数据库)予以著作权保护。新《著作权法》将符合作品要求的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已完全符合TRIPS协定的要求。
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路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应用,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方式,主要有著作权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和特殊权利保护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做法。我国已于2001年10月27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新《著作权法》),本文试图以新《著作权法》为依据,在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判断标准、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等四方面作一探析,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一、新《著作权法》是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包括最近修订的《著作权法》)和已参加的有关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著作权法不保护数据库。新《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尽管这一规定是明确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事实上也就在法律上赋予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显然,数据库具有一定的作品的形态,并具备构成著作权作品的可复制性条件,如果在“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上有独创性而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一部“作品”,数据库就是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也就是说,尽管我国著作权法没有直接提到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但可以把符合作品要求的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新《著作权法》第14条就是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但这并不是说,在《著作权法》修订前,数据库著作权保护就缺乏法律依据。原《著作权法》第14条及其《实施条例》对“编辑作品”的规定,已经为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只限定于以若干作品或作品的片段为内容的数据库。
对将数据库可以作为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这一点,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1994年签署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协定》(TRIPS协定)对数据库问题作了专门规定。TRIPS协定第10条第2款规定:“数据或者其他材料的汇编,无论采用机器可读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CT)就更明确地直接对数据库进行了专门规定。WCT第5条就以“数据汇编(数据库)”为标题,其内容与TRIPS协定基本一致。因此,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还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都应该把“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的数据汇编(数据库)予以著作权保护。新《著作权法》将符合作品要求的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已完全符合TRIPS协定的要求。
二、新《著作权法》明确了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判断标准
将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数据库首先必须符合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条件。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新的实施条例至完成本文时未颁布)第2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数据库一般总是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而且是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样,数据库是否具有独创性便成为其能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关键。按照新《著作权法》第14条的规定,数据库能作为汇编作品可以是以“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为内容的,也可以是以“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为内容的。显然,这些现存的若干作品或其片段绝不是汇编者的独创,当然绝不会体现该数据库的独创性;不能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其本身就不具独创性,更无从谈起体现该数据库的独创性了。因此,能体现数据库独创性的,只能是对其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上的独创性。新《著作权法》第14条明确了能成为汇编作品的判断标准,即“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上的独创性。这一标准已完全符合TRIPS协定、WCT等国际条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