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5:40: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住院患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住院患者跌倒护士培训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构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方法在总结和分析专家函询表后,同时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为蓝本,进一步确定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结果确定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一级培训指标三项,二级培训指标及三级培训指标。结论有效的建立起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内容,可为护士在开展日常跌倒患者护理的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心力衰竭
跌倒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相关研究显示跌倒是患者住院期间不安全因素之一[1]。当前,我国在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的研究上相对缺少,特别是针对预防患者跌倒的研究课题鲜少[2]。因而,本课题在借鉴国外预防患者跌倒的循环论证,以国外先进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根据当前护士护理预防现状,探究适合我国患者的跌倒培训系统。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预防跌倒课题小组。跌倒课题小组目前有10人,人员结构有:主任护师1人,研究生2人,主管护士3人,本科生4人。主任护师负责拟定研究主题;主管护士负责遴选咨询专家(专家库成员需要有各个领域组成,如护理专家、护理管理者、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专家);研究生及本科生负责资料整理汇总。1.2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专家函询表,专家函询表包括调查说明书、专家的基本情况、问卷正文及专家意见建议表。1.3调查实施。采用邮件、微信形式发放,问卷结果由专人负责统计分析。1.4编制培训课程。(1)在总结和分析专家函询表后,同时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2011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为基础,研究分析确定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2)用Delphi法,从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医学统计六方面进行学习,并收集相关的意见,经过专家的反复筛选及询问,从而拟立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内容。
2结果
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防控分析
由于存在治疗室消毒不及时、空气不新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对医疗器械消毒疏忽等原因易导致妇产科患者细菌滋生,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1-2]。院内感染常采用药物预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虽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但除药物治疗外,合理的护理管理制度在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防控中必不可少[3-4]。本文通过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接受住院治疗的2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接受住院治疗的2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00例,平均年龄为(33.52±5.43)岁,平均患病时间为(1.94±0.48)年,疾病类型:阴道炎263例、盆腔炎217例、子宫肌瘤245例、卵巢肿瘤108例、子宫内膜异位94例、其他73例;研究组1000例,平均年龄为(32.91±5.83)岁,平均患病时间为(2.01±0.43)年,疾病类型:阴道炎255例、盆腔炎229例、子宫肌瘤231例、卵巢肿瘤99例、子宫内膜异位101例、其他8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所有注意事项,并对引发感染、预防感染、感染后的不良后果等知识;②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增加与其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保证护理质量;③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医护人员根据妇产科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时间和流程;④感染控制。做好病房、物件表面的杀菌工作,保持室内通风、整洁,同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原菌制定出合理的感染控制计划。1.3观察指标。①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产后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子宫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5];②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出现时间及住院时间;③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等方面,各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6]。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经卡方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院内感染情况对比研究组患者的院内总感染发生率18.1%(181/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6%(306/1000),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感染出现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经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出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住院患者药学服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年版)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住院时间不短于7d;无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伴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疾病;住院期间患者要求自动出院或转院;不能配合随访(出院后1个月失联、死亡等)。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稳定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医疗服务,包括护士发药并简单讲解用药方法等。研究组患者予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参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脑梗死疾病临床路径》《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版)》及药品说明书等建立服务模式、方法及步骤,并确立药学服务监护的内容和指标,具体方法包括临床药师参与药学查房,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卡片在患者床边分类讲解用药知识,详细交代药品类别、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并依据患者的个人能力及受教育程度调整讲解内容,反复强调合理用药的意义。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3]。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进步,NIHSS评分降低18%~45%,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度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17%,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进步。不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利用医嘱审核系统对每日用药医嘱进行审核,记录医嘱条目数及不合理医嘱条目数,于医嘱审核表中写明理由。分别以有无药物依赖性、过敏史,有无适应证、药物用法用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有无配伍禁忌及禁忌证等为评判标准。药学服务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当日进行考察,100分为极满意,80~99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40~59分为不满意,<40分为极不满意。总满意=极满意+非常满意+满意。药品不良反应: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严格按临床药师指导用药;部分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不超过半数药物;不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超过半数药物。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按用量、周期正确服用药物;有无漏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是否按医嘱服用药品种类等。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用药医嘱不合理率为1.40%(102/727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44%(179/7344)(χ2=20.726,P=0.000<0.05)。结果见表2至表5。
3讨论
用药依从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存在对抗心理及经济状况差,药品疗效差,医师和药师指导不明确,以及用药环境的改变等[5-6]。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服用降压药、抑制血小板聚集药、调血糖药和调脂药,这些药物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但无明显改善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因此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其效果一般而擅自停药;亦有部分脑梗死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不全,仅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或经其他患者告知而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常被夸大,出于对不良反应的担心而停药;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药物需长期服用,在出院后医师开具的药物吃完就停药;同时,患者的客观经济条件也会造成停药。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脑梗死复发[7]。临床药师在患者用药咨询、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疗效提高及个体化用药方案制订等方面可发挥显著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情况,提高用药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临床药师每天参与药学查房,修改不合理用药医嘱,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并督促患者每天正确用药及坚持服药,减少了漏药情况的发生,保证药物能持续地发挥疗效,且作用持久[9]。研究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审核分析用药医嘱条目,及时干预并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对由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较满意。提示全程用药指导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改善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体验,并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纠纷[10]。研究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监护可明显降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刘江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与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讲解,关注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信息,并告知正确的服药方式,并及时、正确地处理异常情况有关。同时,临床药师还可在查房过程中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防止漏报、错报等情况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对医务人员联合制订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较高,出院后能坚持药物的后续治疗。提示临床药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用药讲解,提升了他们对正确治疗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合理认识,同时出院后临床药师还提供用药指导及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减少了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并提高了患者对后续治疗方案的执行力度和依从性[12]。
癌症住院患者情绪障碍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癌症住院患者的情绪变化。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100例癌症住院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评定。结果癌症住院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结论在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其情绪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抗癌治疗效果。
【关键词】癌症;抑郁情绪;焦虑情绪
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不会因癌症病情的缓解而自动好转[1]。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常以躯体形式表现,如头痛、头昏、心慌等,使医生忽略了患者的情绪障碍。本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2]对不同类型癌症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0年1月~8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住院的100例癌症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初中以上文化;(2)既往无精神病史;(3)均为昆明地区居民。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8a~76a,平均(58.57±13.98)a;婚姻状况:已婚88例,丧偶5例,离婚4例,未婚3例;职业:工人35例,农民30例,干部18例,个体13例,其他4例;诊断:直肠癌26例,肺癌18例,胃癌12例,肝癌12例,膀胱癌9例,胆囊癌5例,宫颈癌5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4例,肾癌2例,皮肤癌2例。
深究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运用状况
抗生素滥用是我国儿科临床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在基层医院,情况更为严重。为了解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本院2006年1月至12月儿科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06年1月至12月儿科出院患者病例200份,记录患者细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是否做过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按预先设计好的调查登记表规范填写,然后进行统计。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率
调查的200例患儿中,使用抗菌药物198例,使用率99.0%,单独用药、二联及三联用药使用率分别为22.5%、62.5%、15.0%。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风险评估方法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当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精神科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号统一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护理风险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发生1例危险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发生6例危险事件,发生率20.0%(6/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精神科住院患者而言,不仅要接受常规护理同时还需要开展护理风险评估,帮助增强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系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危险事件;护理满
意度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逐渐增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精神卫生问题在我国也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重要问题[1]。因为疾病原因,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情感、行为和思维等异常的情况,一些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降低,很容易出现暴力攻击、出走以及自杀和自伤等情况[2-3]。还有一些患者不愿意参与到护理配合当中,导致护理工作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护理风险评估,主要是结合现在以及潜在的风险来寻找更有效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当中就对护理风险评估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当中的应用情况开展试验与分析,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精神科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号统一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性别比例为16例男,14例女;年龄在19~63岁间,平均年龄为(45.3±3.2)岁;平均病程为(48.3±2.7)个月。对照组性别比例为15例男,15例女;年龄在20~62岁间,平均年龄为(44.9±3.3)岁;平均病程为(48.5±2.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组对比具有可行性(P>0.05)。1.2护理方法。住院时期,对照组患者需要开展包含健康教育、基本指标检测等内容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要结合护理风险评估的结果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具体如下:1)制定评定护理风险的量表:可以采用专家咨询以及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方式来评定量表,包含跌倒、坠床、自伤或者自杀、出走等,然后再由精神科的专家来评定。2)对患者的异常行为开展动态评估:在接收培训之后,要对量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充分掌握,再由精神科工作时间超过1年的责任护士来开展护理风险评估,责任组和护士长在一日内完成审核,如果出现高危分值,需要有护士长再次开展审核。3)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需要在24h当中密切监督和严格交班,而且还要开展安全检查,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必要时需要让家属来进行陪护,如果患者有比较高的攻击可能性,应当注意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尽量让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满足。4)对于存在高坠床和跌倒患者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于服药患者需要加大用药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情况,可以让患者穿上长度比较适中的衣裤以及防滑鞋,应当由医护人员来告知患者做到缓慢起床,可以通过床档来开展相应的约束,对于起床步态不是很稳定的患者,要及时搀扶,告知医生对患者的药量进行及时调整。5)针对存在噎食高风险的患者需要设置防噎食专区,对饮食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半流质、面食等。在餐后至少半小时都应当保持坐位,不能让患者把剩饭带回到病房。针对精神症状比较丰富的患者,避免在就餐的过程中出现冲动抢食的行为,将其安置在重症室当中让患者单独进餐。针对拒食的患者可以采用喂食的方式,但必须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最合适的是半卧位,禁止在餐后半小时之内患者翻身等相关动作,避免出现噎食。1.3评判指标。需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其中危险事件包含跌倒、自伤、噎食、窒息等。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总评分为100分,共2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1~4分,根据总分分三级,满意(≥80分),较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计算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预防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5年6月住院的3970例妇产科病例资料。患者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7.2±12.6)岁。
1.2方法
将临床前瞻性调查方法和流行病学回顾调查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患者的化验结果和住院记录,并进行判断,了解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在判断医院感染时,需要参考我国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相关标准,并对医院感染几率、部位、易感因素以及病原菌检查进行统计。将患者分为出现医院感染及无医院感染并进行对照。分析患者的年龄情况、使用的侵入性诊治措施、合并其他疾病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的差别。
2结果
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精神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退化,加上慢性疾病多、病程多、用药复杂等特点,使住院中的精神病老年患者安全风险程度大大增加,给护理工作造成较大难题,也成为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康复造成极大影响。加强对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极为重要。该文针对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特殊人群,分析住院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安全,促进老年住院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护理管理;研究进展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工作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获得身心安全[1]。精神病(psychosis)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2],由于各种有害因素所致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3],不能正常学习、生活及工作。患者因心理活动功能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客观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和危害他人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精神病患者是一种特殊性的人群,而老年精神病患者更是这些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将会更多更大,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减退,容易出现躯体疾病[4];而老年患者对痛觉及感觉的降低又易掩盖躯体症状,延误对疾病的治疗。同时,老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突发心梗、脑血管意外及猝死[5];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在住院过程中有可能因行走不稳或活动时用力不均导致跌倒、坠床,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损伤、骨折,甚至死亡等意外事件;又因精神病所致老年患者易出现冲动伤人、自杀自伤等行为,致使精神科病房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6]。因此,对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安全管理极为重要,该院精神科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及精神症状,针对老年患者特殊人群住院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早期防范,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现将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存在或潜在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1.1躯体疾病。精神科老年患者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因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机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而精神病中往往合并伴躯体疾病[7],有的患者是合并已知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脑萎缩等,住院期间需要严密观察及护理;有的老年患者是未知的躯体疾病,虽然平时无临床症状,但在某种诱因下或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病,如脑血管意外,可突发脑缺血、脑栓塞和脑出血,导致偏瘫、失语、昏迷不醒,甚至抢救无效死亡,这些都是难以防范。1.2进食噎呛。由于老年患者肌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存在食道下括约肌功能低下而出现食道松弛,喉腔黏膜萎缩变薄,喉神经反射活动减弱,吞咽肌群相互之间活动不协调,吞咽反射功能低下,进食时容易导致误吸、易噎、易呛,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8]。其次,老年患者部分牙齿脱落,导致进食时无法得到充分咀嚼,极易发生噎食。同时,老年患者受其精神病症状的支配,情绪极易变得反复无常,进食过快容易发生噎食。再次,老年精神病患者需要服用抗精神失常药物,因这类药物许多患者服用之后容易引起锥体外系的反应[9],加重吞咽困难,进食时极易将食物误入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致死率较高。1.3跌倒、坠床。跌倒、坠床是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率最高的意外事件。主要是老年患者因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的退化,如骨质疏松、心肺功能、认知功能及听力功能的退化,机体肌力下降、关节活动受限,使患者在移动速度和控制能力下降而引起跌倒、坠床事件发生[10]。其次是环境设备因素,老年患者入院后,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如走道光线不足、地面稍有潮湿、积水、浴池边无扶手、床边未放床护栏、穿过大过长衣裤、鞋底光滑、鞋子大小不合适等,稍有不慎极易发生跌倒、坠床。还有药物的作用,如服用降糖药,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服抗心律失常药,会出现头昏眼花等,极易发生跌倒。再次是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夜晚只有1~2位护士值班,承担整个病区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观察,不能及时巡视病房,以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导致跌倒、坠床事件发生。1.4自杀、自伤。焦虑、忧郁是老年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患有记忆力障碍、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等,极易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状态,在幻觉、妄想支配下做出冲动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其次,老年精神病患者因病程长、服药时间长,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等身体不适,增加老年患者身体的痛苦或难受,促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容易产生自杀或自伤行为[11]。1.5药物性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因机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胃肠道黏膜萎缩,吸收细胞和吸收表面减少,排空速率减慢,其次是胃酸分泌减少,胆汁和消化酶分泌减少,对药物吸收过程减慢,促使药物的蓄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多或更易出现毒性反应[12]。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减弱,主要表现为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机能减弱,促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等特点。其次是老年精神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较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13]。再次是老年精神病患者因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下降,不能准确和按时服药,造成少服、多服、错服、漏服等现象发生。1.6院内感染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因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吞噬能力减弱,呼吸道防御屏障功能衰退等特点,使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且院内感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首位。
2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心身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身护理;妇产科;心身状态改善
妇产科住院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日常生活也会因为身体的状况而受到影响,在临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为(27.5±2.7)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3例;实验组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为(26.5±2.5)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探析论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失眠与精神症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躯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1]。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失眠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且睡眠好坏是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直观指标。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失眠的有效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防止意外发生。作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住院医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