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5:2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住院病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管理中对住院病患的评估
现代整体论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新的思维方式。整体医疗是在医学整体论启发下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产生的新的医疗思想、新的医疗观念,是系统思想和整体论在医疗工作中的体现[1]。解放军第181医院(以下简称181医院)顺应当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整体化趋势,重新思考与定位医疗服务的模式与功能,经过长达10余年探索与实践,提出并推行了整体医疗管理模式。住院患者量化评估作为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使医务人员树立整体观念,从生理、心理、社会、营养和认知等各方面对患者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治疗。住院患者量化评估在部分科室试行后,经调整完善,于2010年在全院所有科室正式实施。为了解评估实施的具体情况,我们对住院患者病案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181医院7个临床科室2011年1月~2011年6月间入院的住院患者病案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863例。男性492例(57%),女性371例(43%),年龄18~91岁,平均(46.83±16.31)岁。
1.2研究方法
在住院首次询问病史时收集各项信息,平时查房进行补充和修正,对符合评估条件(年龄达到18周岁,意识正常,能正确表达)的患者在入院三天内完成心理状况评估、社会支持评估、营养状况评估、疾病认知评估,在此基础上由临床医师使用《临床整体评估表》,结合躯体疾病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整体评估结论。部分评估项目于出院前进行复评。
外宾病患住院诊治及医疗管理
随着时展,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深入改革开放,国富民强,国际化合作交流日益增多,旅游业蓬勃发展,中国大都市之一武汉市随之而来的国际友人和外籍留学生也愈来愈多,就医需求增加。为了保障和便于外宾患者疾病救治,我院与2006年5月1日开放对外宾患者VIP病房(特需病房),至今已收治来自于全球2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以下简称港台地区)214例患者,各类疾病临床诊治及医疗管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我科收治外宾及港台地区患者共214例,其中男131例,女83例。年龄10个月~85岁,平均年龄35.01岁。其中10个月~18岁以下非成年组23例(10.7%),18~85岁成年组191例(89.3%)。
1.2来自于全球23个国家外宾患者191例;港台地区23例110例患者中以法国籍居多65例,30.4%;其次日本34例,15.9%;第三美国33例,15.4%。各国患者国籍分布见表1。
1.3职业成年组191例中居住中国武汉市外国政府官员2例;工程师56例;教师26例;医师2例;商人47例;留学生22例;旅游者30例;定居武汉家属6例。
1.4外地医院呼救我院急救中心转诊危重病人10例,均由救护车分别前往宜昌、咸宁和荆州等地区医院接诊转入我院VIP病房。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探析论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失眠与精神症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躯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1]。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失眠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且睡眠好坏是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直观指标。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失眠的有效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防止意外发生。作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住院病患分级直接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评估成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测量24h所需的直接护理时问,比较直接护理时间与分级护理、生活自理能力之问的差异,探讨三者之『日j的关系。方法以便利取样的方法选择138例成年住院患者,记录病人的护理级别,用ADL表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用自行设计的直接护理时间表来测量患者24h的直接护理时间。结果(1)不同自理能力病人之问的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异;(2)不同护理级别病人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无显著差异;(3)患者直接护理时问与分级护理、自理能力无明冠相关性,结论现行的分级护理不铯反映病人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自理能力
所谓分级护理,是指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共分四个级别: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护理时间分为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问,直接护理即为任何需要直接与病人接触或需病人在场方能进行的操作。蔡虻等指出: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负相关,与疾病严重度呈正相关。本研究试从直接护理时间和分级护理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自杀行为;预防;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有资料表明[1],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是一般人群的6倍~12倍。另有文献报道[2]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是一般人群的20倍。由此可见,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当自杀成功率将会更高。为此,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心理护理,开展多种服务,取得了全军精神科住院精神病患者连续28a无自杀的最好成绩。护理班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巾帼文明岗”的光荣称号。老护士长曾光荣出席党的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现将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1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调动积极主观能动性
1.1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由于传统观念,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仍持有一定偏见,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也受到一定影响,“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气的精神科”就是这种偏见的一种体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科室间经济利益相差较大,社会交往也有较大局限性,这些现实无疑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是一个影响,所以我们对新护士抓紧热爱本职工作教育,并以老护士长献身精神科、多次立功并光荣出席党的十三大会议的事迹激励大家,用几代老主任在精神科献完青春献终身的事例调动积极因素,每年开展一次“爱科室,爱专业,爱病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双学双比(学雷锋,比奉献精神;学白求恩,比技术水平)”的对照检查活动。大家提出以患者的心理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服务标准,以优质的服务来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观念树牢了,服务更新了,安全工作就有了保证。
1.2精神病护理继续教育与安全工作主动权。新护士虽从正规学校毕业,但精神科专业知识较为贫乏,不掌握本专业知识,安全护理工作将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每年对新护士进行了系统的精神疾病知识讲座,在继续教育中突出安全知识教育,安排新老护士组合进行安全护理传、帮、带,以老护士总结的“勤动手,搜检危险物品;勤动嘴,进行心理疏导;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勤用眼,把患者放在视线内”的“四勤”经验为传帮带的重要内容。使每一名护士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安全工作就有了主动性。
1.3总结典型事例教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我们整理了建科后自杀死亡的病历,将其临床表现,自杀方式和背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及工作人员应吸取的教训,承担的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后对护士进行思想教育,对近年来出现的自杀苗头及自杀未遂者也编入教育的实例,分析原因、预测后果、讲清危害,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外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我们每年进行一次“学制度,讲教训,论危害,查苗头,定措施”的安全月教育,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自觉了,责任心增强了,工作上主动了,安全工作就能得以实现。
浅谈神经内科住院病患感染防控应对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状况。方法:对2008年收治的2060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医院感染率为6.04%,≥60岁患者为高危人群,感染发生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肠道等;主要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住院天数≥15d感染者占85.08%。结论:神经内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区域,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病、侵入性操作等为影响因素,防治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做好消毒隔离。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近年以来住院结核病患临床探析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结核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结核病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20年来住院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调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住院病历。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复治均登记统计,凡是病历上写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
内科住院病患睡眠质量监护干涉
良好的睡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其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约80%以上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60岁)常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精神压力、经济负担等因素,而出现睡眠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现象[1-2]。随机抽取60例伴睡眠障碍的该类患者予以差别护理,以观察睡眠护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伴睡眠障碍患者均为我院内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9岁,平均(66.5±7.1)岁;冠心病13例,糖尿病11例,脑血管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消化性溃疡4例,其他14例。入选标准:①住院时间≥1周,②无言语表达障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③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睡时缩短、觉醒过早、不能熟睡等睡眠障碍。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患、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根据具体基础疾患及病情予以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睡眠护理干预:①加强住院指导,帮助患者及早熟悉住院环境、认识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其心理状、睡眠障碍诱因,然后对症分析,帮助其恢复一个安然入睡的平和的心态;②构建和谐睡眠条件及环境,注意住院条件的改善,如床被的更换、清晰,保持住院环境的干净、舒适,如保持空气新鲜畅通、避免夜间强光、合理分配陪护;③健康宣教,详细向患者讲解良好睡眠对预后的作用,加强睡眠卫生知识、心理指导及用药原则等知识的宣讲,及时了解患者睡眠状况并针对性分析影响睡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④合理的安排睡眠时间,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以促使患者适应劳逸结合、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量、缩短午睡时间、晚上按时入睡等;⑤适当满足患者睡前习惯,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满足患者睡前需求,如听音乐、散步等,但要避免不良的刺激及剧烈运动以保证患者在睡前心态趋于平和;⑥药物辅助,对严重睡眠障碍患者可适当予以镇定剂、催眠药物以促其睡眠,但应严格管理药量、服用方法,切记盲目用药。
近年住院结核病患临床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结核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结核病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20年来住院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调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住院病历。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复治均登记统计,凡是病历上写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着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
住院病患导管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规范各种留王导管的护理.提高导管护理质量。方法对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的18种常用导管、60余种专科导管护理中存在问题定期进行分析t建立健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导管护理规范、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改进导管检查的方式.改进导管护理的方法。结果2年内对各种导管进行了规范。统一了检查和评价标准.导管扩理环节质量不断提高.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不断地对护理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效果.是保证临床导管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链词:持续质量改进;留王导管I护理f业务管理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种类繁多,导管护理质量及置管期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住院患者的预后。随着专科患者向专病化治疗的发展,各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易导致导管护理规范不统一,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导管护理的质量,我院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对导管护理实施全程系统管理,使导管护理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设44个临床护理单元,每日在院患者平均1500例左右,常规手术50余台次。对2006年全年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情况进行统计:常用导管种类为18种,如鼻胃管、导尿管、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人工气道导管、伤口引流管等;各专科使用导管60余种:其中普通外科18种,心胸外科10种,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各6种,其他各专科导管20余种如腹透管、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瘘管等。2006年发生严重差错1起。2006~2007年相继建立和完善常用导管质控规范16种,专科导管质控规范48种。
1.2方法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住院医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