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4:1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旋律电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征综述
[摘要]在主旋律电影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创作特点。本文从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论文百事通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
国产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正在繁荣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低估时期,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产主旋律影片借鉴了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实践运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场营销中,不仅带领国产电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陆续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以及票房份额,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竞争,在2009年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导力量。本文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环境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策略以及《建国大业》这一成功典范进行了探讨。
论文首先追溯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讲述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现状。通过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在与美国影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对比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经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国产主旋律电影;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前言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按理说主旋律片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较理想的市场回报率。但现实是冷峻而耐人寻味的,如电影部门于1998着手规划将18部国产电影确定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却以“热媒体、冷票房”而告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一系列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国产电影市场化运作体系的日渐成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成功涌现出来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商业化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可能趋势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营销模式,未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商业性会掩盖其本应该发挥起的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难以逃离“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来,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在上映后屡获高票房,甚至成为现象级作品。这些新主旋律电影与传统主旋律电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方面。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宏大叙事的范式转向微宏叙事,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平民的家国情怀为视角,运用多元化结构完成叙事,这种叙事策略为今后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在2019年国庆档期间上映的一部献礼片,于短时间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片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代表性事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下由不同的导演创作完成。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把故事讲好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新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如何打破传统叙事范式,在商业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获得成功的?本文在对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其叙事策略,以期为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找寻突破口。
一、新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电影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长期以来,其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电影生产中的重要支撑,由此涌现了一大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然而其经济属性却遭到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近些年来这一状况有所变化,在国家政策主导下,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业界的重视,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更加尊重受众的需求,还积极转变创作理念,生产出了有别于主旋律电影的作品,从而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有学者认为,这些同样是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需要与之前的进行区分,所以开始使用“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的意识形态导向更加受到国家重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得到繁荣发展,在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些涤荡心灵的作品。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不断得到厘清,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在1987年提出了电影制作要坚持主旋律的发展方向,又在1991年的全国电影创作会议后提出具体要求:“我们的电影创作应该突出颂扬时代精神,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它应成为一种融汇于创作主体的全部艺术思维过程和创作过程中的自觉的内驱力,是充实于电影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着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精神力量。”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会上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再次得到重视。然而,很多主旋律电影坚持宏大叙事这一范式,电影叙事结构单调、视角单一,带有浓重的说教意味。特别是在商业片大量上映之时,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往往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以后,得益于文化产业的不断改革,这一现象逐渐发生变化。以《建国大业》为标志,官方主导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开始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并加入商业元素,大批明星联袂出演,塑造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奇观”。理念上,创作者更加尊重电影的规律,开始回归到电影的本体层面叙事。为了对不同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更好的区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就有关新主旋律电影的研究而言,一些研究者认为新主旋律电影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手法更加灵活,具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也有学者认为主旋律电影实质上等同于主流商业大片,这一观点是将新主旋律电影放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商业大片的范畴进行研究,无法充分地与更加重视政治性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比较研究,会造成研究的割裂。周汉杰和曲玮婷则认为,“区别于传统主旋律电影,新主旋律电影不再将政治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三者割裂开来,而是用更加广泛的题材、更多样化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现方式来承载中国新时代的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地概括了新主旋律电影的特性、题材和叙事等内涵,因而本文将在这一定义基础上展开研究。
二、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
国产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正在繁荣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低估时期,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产主旋律影片借鉴了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实践运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场营销中,不仅带领国产电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陆续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以及票房份额,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竞争,在2009年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导力量。本文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环境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策略以及《建国大业》这一成功典范进行了探讨。
论文首先追溯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讲述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现状。通过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在与美国影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对比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经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国产主旋律电影;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前言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按理说主旋律片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较理想的市场回报率。但现实是冷峻而耐人寻味的,如电影部门于1998着手规划将18部国产电影确定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却以“热媒体、冷票房”而告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一系列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国产电影市场化运作体系的日渐成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成功涌现出来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商业化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可能趋势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营销模式,未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商业性会掩盖其本应该发挥起的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难以逃离“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浅谈主旋律电影发展与突破
[摘要]2019年10月,主旋律电影市场迎来最强国庆档。回首近几年来主旋律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故事开始走上荧幕,主旋律电影的内涵面临着新一轮解构和建构。国内电影市场的年轻化和观影需求的多样化,驱使电影表现方法和制作手段不断创新,在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内涵表现手法发展与突破
不同于前几年国庆档,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上映的三部主旋律献礼电影格外引人关注。据中国票房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晚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50亿元。其中尤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的表现最为抢眼,票房分别突破22.17亿元、19.72亿元和8.2亿元。从这些取得良好市场效益的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价值观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符合时代价值取向。
主旋律电影:一个被概念“耽误”了的故事宝库
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主旋律电影”第一次以概念的形式被正式提出。当时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容界定为: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前一类作品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属于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早期的代表有《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后一类电影大多讲述人物故事,代表作品有《外交风云》《孙中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主旋律电影一度扮演着弘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加之早期很多主旋律电影过分强调影片的宣教功能,轻视影片的艺术和娱乐属性,常常会陷入一种空洞乏味、苍白无力的叙事误区。当主旋律电影成为教条式政治宣传的代名词,自然很难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观众长期的刻板印象使得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旋律电影的魅力被遮蔽。从故事题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时代英雄,都有值得挖掘、表现的故事点。一度受制于“概念”的主旋律电影,其实是一座丰富的故事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红色经典。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不乏将叙事模式和价值阐释结合得很好的系列佳作。其中《离开雷锋的日子》《外交风云》《生死抉择》分别夺得1996年、1998年、2000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上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大决战》堪称史诗级大片,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巨作,几乎重现了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影片中的许多大场面镜头都是实景拍摄,参与拍摄人员超过10万,动用物资包括TNT炸药160吨、血浆100公斤、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大决战》带给观众的震撼来自其对历史真实的反映。无论规模空前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忠实于历史事实。《大决战》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并不是口号式的呈现,而是通过镜头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去体会。最让观众动容的是其对战争残酷不加任何粉饰的正面呈现,如《辽沈战役》中锦州外围阵地上,一个老炊事员挑着饭菜面对遍地阵亡战士喊“开饭”的情景;《淮海战役》中盖着白布的战士遗体一眼望不到头等场面,让观众真实感悟到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空前的大决战中,这些平凡血肉之躯的伟大。在观影需求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电影市场,越来越有趣的主旋律故事开始登上银幕。小人物成长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孤胆英雄《战狼》;体现国际视野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用江湖世界重新呈现红色经典的《智取威虎山》;以女性化视角展现个体小人物在抗战历史中迷茫与选择的《明月几时有》;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普通人故事的《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介乎于“平凡与伟大”两者之间的新时代英雄《烈火英雄》《中国机长》……都表现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它不再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输出宏大的叙事套路,而是开始亲近观众,将一个个能够触动观众心弦、引起观众共鸣和深思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从形式到内在的商业化进程
主旋律电影创作特征探析论文
[摘要]在主旋律电影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创作特点。本文从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例如,《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悲壮历程,《重庆谈判》反映国内革命斗争的重要史实,《大决战》系列片展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大场面,《万隆之行》反映了我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的历史,《国歌》刻画了无数爱国者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影片《我的长征》通过一名红军小战士的独特视角,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给予了全景式展现,精致巧妙的构思和大气磅礴的气势,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拥有了崭新的意蕴和格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形象展示了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险恶嘴脸,以真实的氛围、凝重的情节、史诗般的风格,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探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
摘要:在主旋律电影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创作特点。本文从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
深究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趋向
摘要:回顾过去,大多主旋律电影都显现着道德至上、国家至上等说教性较强的主题。在优胜劣态的今天,当代电影人也开始思考主旋律电影模式的变化,无论是《云水谣》、《建国大业》还是《风声》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现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议论热潮,更是将主流娱乐化推向了传播的焦点。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应该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会心理。只有完成政治与娱乐的平衡发展,才能在电影与政治的夹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衔接。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媒介形式;传播载体;主流娱乐化
回顾过去,大多主旋律电影都显现着道德至上、国家至上等说教性较强的主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认为,主旋律电影喜欢“板着面孔,端起架子,它忽略了常态人的艺术表现和正常的生活故事逻辑,具体表现为歌功颂德和讲大道理,显得不可亲,不自然,不鲜活”。在优胜劣态的今天,当代电影人也开始思考主旋律电影模式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是时展的变化,也是风声水起的大众娱乐化的需要。的确,回顾2010年,无论是《云水谣》、《建国大业》还是《风声》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现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议论热潮,更是将主流娱乐化推向了传播的焦点。无论是题材的多样性还是源源不断的爱情,特技,明星等商业元素,主旋律电影在宣扬意识形态之余还包揽了市场和观众,创造了票房奇迹,我想,归根结底,这是影片的综合呈现迎合了观众的娱乐心理所产生的结果。
一、大众娱乐催生的“主旋律”
虽然“娱乐”这个词的称谓从理论上讲并不十分准确,但在中国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后,“全民娱乐”的现象越来越显现,这表明中国电影人始终要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电影的价值功能。
施拉姆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不可否认,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正如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至死》的第一章讲到的“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虽然我们无法注意到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我们接受它所传达的文化内容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但是电影中的各种手法,呈现模式以及它所带来的视觉快感都对我们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有着直接的作用。
主旋律电影发展措施研讨
主旋律电影是以宣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以歌颂英雄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激励观众斗志为主要导向,符合主流文化,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作品。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外来影片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观影人数快速增加,但却对国产影片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保证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2002年《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的创作之门,激起了国产大片的创作热潮。商业大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但面对好莱坞的不断进入,也显得力不从心,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面对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主旋律电影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巩固了国内电影市场,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现了时代风貌,弘扬了民族精神。克拉考尔曾言,电影比其他艺术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电影是“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而这基于两个最基本的理由:“第一,电影不是个人产品”;“第二,电影必须适应大量的观众愿望。”“无疑,美国观众接受好莱坞塞给他们的东西,但,从长远观点看,决定好莱坞生产性质的,是观众的愿望”,因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神反映”。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的成功充分说明,主旋律电影是具有巨大市场竞争力和观众影响力的。拍好主旋律电影既是提高国产影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爱国主义意识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影者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发展多元主体投资的融资机制,逐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增强其自身的独立性,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满足市场需求这两方面上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对立的。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如《建国大业》便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获得了4.2亿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票房的好与否并非是衡量一部主旋律电影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市场对其客观直接的评判。电影拍出来就是给观众看的,如果一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没有观众看,那么只能说其是一堆胶片,既不会得到市场的肯定,也不会实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观众用手中的电影票,对电影投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主旋律电影要适应市场,追求高票房,才能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审美观。
(2)商业化
电影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费,电影提供的是视听娱乐产品。塞缪尔•马克斯在他的《迈耶和撒尔伯格》一书中这样描写电影消费过程:“电影院是观众购买愉悦的商店,和大多数买卖交易不同,购买者不把所购商品带走。他们付钱观看电影,然后带着记忆离去。当最后一个消费者付钱看完电影离去时,出售过的影片仍然属于销售者。”②电影消费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生产,满足观众的娱乐诉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激起再次消费的欲望。从而使电影消费促进电影生产,电影生产引领电影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主旋律电影要想赢得观众,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借鉴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进行商业化包装。深入挖掘影片中的商业元素,契合观众的观影诉求,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题材优势,主旋律电影宣扬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题材--政治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明星效应来提高影片知名度。电影明星作为商业电影中最活跃的商业元素之一,其市场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当下,电影观众的主流人群趋向低龄化和青春化,主旋律电影选用具有票房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明星阵容来拍,不仅提高了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为票房保驾护航,而且扩大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影片识别度。正如巴拉兹指出的:“英雄、俊杰、楷模、典范,是所有民族的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从远古史诗到近代电影,莫不如此。”③电影明星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很大程度上更似一种文化符号,引领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潮流。选用观众熟知的明星扮演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有利于拉近英雄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如影片《秋之白华》,窦骁饰演瞿秋白,董洁饰演杨之华,融合历史与时尚元素,深深地吸引了今天的观众。
主旋律电影的家国叙事探析
摘要:《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这部影片巧妙的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七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之中,去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家国故事,表现了平凡的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爱我中华的深刻主题,本文围绕电影中七个故事所体现的七种爱国之心对该片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分析
2019年9月30日,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公映,为祖国献礼。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聚焦了人们的目光,成为同期影片中的佼佼者。最终更是获得了31.02亿的超高票房。《我和我的祖国》并没有像传统的主旋律电影那样,选择宏大的题材去加以英雄化的表达,而是深入到平凡小人物的生活之中,通过电影中七个故事展现七种真心,映射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家国情怀。
一、《前夜》——匠心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开篇第一个故事《前夜》,是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作为历史背景。经过连年的战争,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甚至连一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都没有,需要首次尝试制作,这个光荣且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主人公林治远的头上。由于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直到9月30日,距离开国大典只剩14个小时的时候,电动升旗装置还没能制作完善。管虎导演便抓住这一细节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匠心筑梦的真实的故事。为了保证开国大典上电动升旗装置不出现任何问题,主人公林治远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动旗杆的设计制作当中。他按照1∶3的比例,重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升旗装置。期间,为完成任务他一个月没有回家;为调试旗杆他努力克服恐高;为完善装置他反复进行试验;在发现问题时他想尽办法解决。这个故事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处理,展现出了林治远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最终,他怀抱一颗匠心成就了全中国人民的梦想!
二、《相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