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3:42: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体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主体作用

党员主体作用体会

20**年6月25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对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区委组织部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两大关键课题,按照“强核心、抓中心、促和谐、办实事”的工作思路,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基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在党建工作上努力开拓创新、着力突破瓶颈,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我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特色和亮点

我区共有基层党组织2418个,党员58705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改进工作作风,开展“千名干部驻村挂点促教育、万名党员联系千家万户办实事”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村(社区)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在16名区委常委、党员副区长率先垂范挂钩联系村(社区)基础上,1**名镇(街道)党委委员建立了分片包点责任制,每人挂钩联系1个片或1至2个村(社区);镇(街道)各大办、各双管单位党组织建立了挂钩联系村(社区)责任制,以党支部为单位,全区800多名镇级机关党员干部协调、指导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派108名干部驻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发挥骨干作用、带头作用。同时,各村(社区)组织好“万名党员联系千家万户办实事”活动,作为实践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作为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深化,每个党支部组织50%以上的党员参与联系群众工作,每人联系3户以上群众家庭,特别是联系生活困难群众,认真听意见,找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送上党组织的温暖。

2、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为进一步体现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我区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区直机关党员开展以“三服务一促进”(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开展“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企业党员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我为岗位作贡献”活动;教育系统党员开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活动;卫生系统党员开展“我为特困病人献爱心”活动;驻村干部党员开展“为基层干实事、展党员先进性”活动;双管、金融单位党员开展“便民、为民、促发展”活动;村(社区)“两委”成员和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开展“强化公仆意识、增强为民本领”活动;务农党员开展“勤劳致富、致富思源”活动;无职党员开展“积极转变观念、带头创业就业”活动;年老党员开展“增强帮带意识、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流动党员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党员充分发挥了“五个带头”作用:即带头勤奋学习、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发展经济、带头建设和谐、带头整改提高,充分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大力加强民心工程建设,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危重病特殊救助和临时救济制度,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使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

3、完善规章制度,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建立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长效机制。我区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理顺农村管理体制,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制度保证。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村居“两委”交叉任职、统筹分工、集体决策制度。大力推行“两委”交叉任职,创造条件让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党支委兼任村(居)委。努力推进股份社理事会与“两委”的交叉任职,特别是股份社理事长要由党支委兼任。党支部书记负责主持全面工作,村(居)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成员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互不重叠地分管具体工作。村、社区重大事项,要坚持“两委”集体决策,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两委”会议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后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在监督机制上,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和经济审计制度以及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村(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村(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及重要的村、社区事务财务等有关事项定期公开。村、社区事务公开监督小组收集群众意见并向党支部、村(居)委会反馈。在考核机制上,健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工作制度。镇、街道党委结合年终总结对村、社区领导班子开展述职和民主评议工作。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村(社区)“两委”成员要在党员、村(居)民代表会议上作述职报告,并接受无记名测评投票。同时,区委组织部探索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八项制度”,构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包括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制度、非公有企业组建党组织制度、主题实践活动制度、流动党员“一表一卡一库”管理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联系村务和联系群众制度、农村“两委”干部评议考核制度、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制度。各镇(街道)在此基础上搞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1203项,其中党建工作相关制度387项,村务财务管理制度338项,农村社会管理制度498项。

查看全文

农民主体作用思考

*从*年9月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五新一好”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了有效实践,彰显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地位,使新农村建设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变,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了密切和加强,被称之为“*模式”,其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为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决策,引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在《农民主体论》一书中指出: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引导和改造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主体,乃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市委、市政府于*年9月11日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这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比,提前了一年多。*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规划编制,村镇规划全面完成,抽查合格率达93.15%,取得较好成效。

——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充分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比如,各地都组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倾力扶持农民,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政府主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乡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间接服务为一线服务、变零散服务为一站式全程服务、变单一行政服务为多元化社会服务。

——大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门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三年多来,全市共培训农民157.6万人次。据统计,仅*年、*年,全市各级用于农民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就投入资金8400万元,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查看全文

学生主体作用思考

摘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查看全文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查看全文

如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查看全文

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查看全文

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查看全文

发挥主体作用 激励企业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不仅在于产生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这些年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统计表明,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尚有71%的企业未能设立技术开发机构,66%的企业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创新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现在,我国虽然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大部分是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且有不少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不仅如此,代表制造业先进技术水平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重要技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各国各地区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间的竞争日益趋同,自主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为此,我们的企业只有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扭转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切实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的。首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去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6万亿元,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第二,这些年我国已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三,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量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就达到2170万人。更重要的在于,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典型,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而且增强了我国企业以自主创新求发展的信心。比如海尔集团,由于重视技术开发,已从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又如华为公司,已在通讯行业居于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其成功的关键也是重视技术创新,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45亿元,占销售额10%。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大有可为。广大企业一定要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站在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更要带头牢固树立推动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切实加强技术开发,力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作出贡献、树立榜样。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采取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促使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把技术创新能力列入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职工在企业管理的主体作用探讨

一、企业管理中的职工主体作用

1.职工主人翁权力归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通常被认为是普通劳动者,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在企业中确立职工的主体地位,使得职工的主体作用更加明确和更加具体。笔者认为,企业职工主人翁权力的归位,将使得职工更加关心企业资产,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反之,如果企业职工仅仅取得劳动受益,而不能够分享企业的资产受益,职工将失去企业主人翁的地位,失去主人翁权力,这也是企业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2.企业民主建设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民主建设步伐的迈进,劳动者的权益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实现了财产公有基础上的地位平等。通过落实企业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为企业的民主管理积累宝贵的经验。而关于经营者的选择,为杜绝推行集权制度,也要落实好民主推选的措施,消除民主建设的障碍。3.防止企业经营者权力滥用。实践证明,经营者能否恪尽职守实现企业资产所有者的目标,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而内部监督又关系到企业信息的公开、查询和确定权力,需要借助公开的制度才有可能实现。如果经营者摒弃了以往上级任命的模式,而采用职工主体选择的模式,将使得经营者和职工形成平行授权的关系,缩短经营者和职工的距离,并减少监督环节成本支出,实防止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滥用。4.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抓住市场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必须取决于决策程序的民主化,换句话说,企业的决策程序越民主,决策的信息就会更准确和更科学。由企业职工集体推选出来的经营者,要广泛征求职工的集体意见,为职工和企业负责,与企业职工形成互信、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因此,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拓宽企业职工自由表达的渠道,可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科学决策。另外,让职工在经营者选择中发挥主体作用,奠定职工企业当家作主的地位,职工将有更大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利益奋斗,将企业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结合,共谋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

二、企业管理中职工主体作用的发挥方法

鉴于职工在企业管理的作用,我们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一方面是依靠劳动合同的签订,保证职工的利益,同时开展自我教育创新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把握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群众性,以及做好其他工作,进一步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1.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职工利益。劳动关系的规范化管理,是保障职工利益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劳动合同相关程序要予以完善,一是合同文本格式、合同内容、签订程序的统一,提高合同的签订率。其次是建立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其中包括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均衡方法,保证合同的落实到位。再次是健全企业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履约监督小组等,为合同协商签订工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围绕职工各项权益的落实,使得职工的劳动权利、工作时间、薪酬待遇、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职业培训等都在合同条款中一一体现,保证职工权益落实到位。最后由企业行政和工会共同协商职工的工资增幅、奖金和福利等内容。2.开展自我教育的创新活动。首先是开设专栏专题,聘请专家或者邀请领导宣传理论、解读政策和动员职工,妥善处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良性互动,并主导相关的舆情,控制非良性舆论的扩散。其次是创设职工喜爱的互动平台,呼吁职工参与和互动,平台的活动要选择职工普遍关注的话题,并通过精心筛选和策划,盘活主题活动。再次是设置活动的奖项,或者将活动与考核、晋升、薪酬结合起来,能够从互动活动给予企业运营发展良好建议的,都应该给予职工一定的物质奖励,增强职工参与活动的成就感,从而自觉提高自我教育的成效性。最后是强化教育的阵地,发挥社会和企业教育培训平台的作用,鼓励广大职工参与,从而创新其管理模式,发挥平台的教育培训作用,争取引导更多的职工增强岗位成长的积极性。3.把握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群众性。首先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深入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上,认识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创新的意识。与此同时,要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围绕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需求,征求新工艺和新材料开发的宝贵建议。另外还要大力宣传先进的典型模范,为技术精湛或者提出建设性建议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娴熟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同步完善,使得更加实惠的激励落实到职工群体当中,激发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贯彻求真务实原则,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综合运用统计核算、检查考核和奖励等机制,做到创新工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绩效评价原则的坚持,做到绩效考核民主和公开,也是考核规范化和严格化的具体措施,能够有效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4.其他方法。首先是遵从职工的行为规律和心理规律,肯定职工的需求和个性价值,关注职工的生活、工作情况等,协助他们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排除干净,并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其次是发挥职工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职工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管理者更要贴近职工的生活实际思考问题,通过谈心、慰问和调查等手段,了解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藉此采用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的分配机制,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形成职工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激励性地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职工,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在政策上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在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赋予职工资产受益的权利,让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人,自觉将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结合起来,不仅关注自身的眼前利益,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总之,企业经营者的主体作用由职工予以发挥,只有依靠职工,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才能满足企业的根本需求,并有效和有序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自然教学主体作用论文

当前,主体性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其基本认识: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的继承,古人把教育作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作用在于“启”,在于“发”,在于指点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意义的直接构建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发现儿童的才能、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自由、活泼、有朝气,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

在自然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显得尤其特出,因为在自然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自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然而,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真正完成以上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实现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要改变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识,不要一味地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不放心,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指挥,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而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去认识,但不能替代儿童去认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科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例如:我在教第二册“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时,我就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野、公园,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春天,哪怕是找出一点的春天的影子,我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观察、实验、儿歌、竞赛……使儿童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教师要精心,让学生有东西可“玩”。在苏教版的自然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实验,而自然的基本方法就是先把东西给学生,让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先去探索,去研究。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足够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小图片(卡片)及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分组找出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并放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动物吃动物、动物吃植物,两样都吃再来分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玩,才能为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四是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低年级学生的能力相对要低、知识少、又喜欢玩,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切实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例如:我在教第一册的《沙和泥土》这一课时,学生不能仔细地比较沙和泥土的颗粒和黏性,我就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用沙、泥土做两个小玩具,再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一下谁的光滑。然后再交换做一次,再让他们自己评价。这样,学生从两次的对比中,懂得了沙和呢土颗粒的大小不一样,黏性也不一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