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3:2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体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主体意识论文
一、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俄文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如作文课,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都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柰。为此,在俄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阅读。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录本,定期检查落实。引导学生从阅读去感受那深刻;形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去珠文化底蕴,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去和思考生活,我认为,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那一篇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使学生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地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如有一个学生第一次坐飞机,他就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他为什么?他说,第一次坐飞机感受到了新鲜,但同时也感受到紧张和不安,他觉得比较起来,还是在陆地上踏实一些,他忽然对一个词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脚踏实地。这种理解认识使他对第一次坐飞机的事情有了兴趣。这就说明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对生活关注。"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即作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引导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注生活,也才真正地解决了作文源头的问题。
三、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有了作文的"活水",还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俄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训练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说过,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的思想,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表现为“人化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和“人化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从自身生活状况对发展结果作出评价的绝对话语权。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当中,人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整个世界就成为一种主体“空场”或缺失的世界。这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作为一种纯粹“物”的存在,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此,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忽视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简单把人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谋求所谓物质财富的最大增长,就必然导致意义世界的价值流失和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
不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还是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都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本,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也要以人为本。换言之,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物本主义”发展观的否定,而且更重要的还是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官本位”意识的消解。
“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尽管“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特点都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的存在,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把发展的目的看成是经济指标(GDP)的实现,把发展过程看成是对自然的不断征服和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往往容易受“物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的严重失范。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恶性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迫切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价值观上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物本”偏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摆脱发展困境。
“官本位”意识则是封建社会盛行的“官谋文化”的思想遗毒。“官本位”意识虽然也考虑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虑的并不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只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少数当权者“升官发财”的利益。所以,在“官本位”社会中真正的历史主体是被忽视的。尽管今天“官本位”的制度在我们国家已经被消除,但是“官本位”的思想意识还大量存在,影响着公仆意识的践履。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实际上是在执政理念上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维护。因为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虚假政绩、虚假数字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所以,在政绩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领导干部创造政绩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必须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一、引言
竞逐经济利益,是编辑主体意识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来,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互联互通、免费、共享等现象的产生,一系列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导致诸多新老读者读屏,甚至借助声频听读的习惯广为流行,阅读介质的丰富,使传统的书报刊纸质阅读不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新闻出版业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时代。有学者阐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纸媒应该对自身的优势与弱势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正视自身的短板,用积极向上的形态迎接新媒体时代,实现互动经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1]与势头正旺的新媒体相比,很多传统期刊不但发展遇到瓶颈,甚至因亏损面临停刊的窘境。日渐式微的局面,让人感叹往日不再。更关键的是,传统媒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些从业人员对书报刊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把关意识。一些人(包括新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追求短平快,打破原则,不仅纸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出现问题,新媒体的内容质量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许多新媒体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字编校程序都省略或忽视了。2019年5月,有新媒体在网上刊出一则信息,题目是《伊朗被美国全面封锁第4天,真有国家敢力挺他吗?现实惊人的残酷》。文章不但题目出现错误,“现实惊人的残酷”中的“的”,应为“地”字,而且文章中这样一段文字也十分雷人:“伊朗是中东石油大国,亚洲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石油生产能力世界第四,石油出口量第二,2015年时石油产业纯利润就超过2500元。”如果编辑稍细心一下就会看出其中的谬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年产石油纯利润只有2500元?如果说纯利润有2500亿美元,或许还说得过去。《仅仅17分钟!俄国和伊朗就彻底明白》也是这家媒体刊登的信息。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其实也和我国一个优势有关,就是东亚人在手速,反应等两个方面的基因优势。人口众多,选材面比较大,还有高训练强度都有关系。”笔者认真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这段话到底要表达什么。编辑是什么?关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迄今仍有不少人觉得编辑就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剪刀加糨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践早已证明,今天的“编辑工作并非简单地修修改改、补补贴贴,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精神文化产品‘再创造’的过程”[2]。错误的思想认识严重影响了编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实,编辑工作从来都是高尚而神圣的,它不只是稿件材料的“收集与诠释”,更不是简单地裁剪与拼贴,它承接文化,承接历史,编辑这个职业是有文化品性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应该是有情怀、有品性的。市场经济时代,编辑无须避讳追求经济效益,但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也不能让利益至上原则玷污了编辑的情怀和境界。“面对潮起潮落、不断变化的出版业态,面对虽无枪炮声却见狼烟起、竞争惨烈的出版市场,编辑能否坚守文化追求,保持职业尊严,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世界文明掬一份心力,这在当下,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话题。”[3]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编辑,都要把握好自己,不断学习,充分了解新技术在各种媒体上的广泛应用,依据读者群体阅读习惯的变化和细分,坚持,坚守,深耕,苦练内功,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强化出版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具有不同需要的读者。
二、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责任感
从孔子的“韦编三绝”,到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列传•刘苞传》中“编辑”一词的出现,再到今天,编辑工作似乎着实如人所讲是舞文弄墨、专注于文字工作的案头工作。殊不知,当社会进入信息产生价值的信息时代,传统的编辑已成为“媒体传播产品的把关者,社会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人们精神食粮的选择者”。“编辑要有强烈的政治意志、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准确地分辨出各种理论主旨的思想意图和政治倾向,保证出版物在政治上与208编辑出版党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符合政治性标准和出版原则。”[4]现在的编辑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它关系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着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编辑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来不得半点虚伪。从事编辑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编辑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一个入职编辑行业的人的基本工作准则和要求。近几年,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新媒体迅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编辑的思想和认识受到了巨大冲击。关注度的高低、获得经济效益的速度成为目前一些新媒体评价读者用户接受度和认可度的市场衡量标准。不错,新媒体能通过虚拟共享网络联结读者、聚集人气,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用户和人气值一日间就可能超越传统媒体几十年的积累,这确实令人惊叹于新媒体的发展。但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坚定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成为社会主义公民爱国、爱家、爱他人的良好风尚的传播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坚持正确的思想,坚持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坚持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新时代的编辑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到时代变革的大潮当中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新闻出版工作当作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把新闻出版工作的责任承担起来,做好服务导向工作。这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是编辑政治灵魂的反映,也是媒体工作者的第一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阅读方式呈现出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阅读方式变得快捷化、碎片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以及手提电脑得到普及和大量应用,新的精神文化形态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面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变化,编辑一定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担起责任和义务,坚定信念不动摇。
三、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引领意识
随着互联互享共通免费模式的风行,转变思维模式,在更新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互联网思维,始终坚持服务读者原则,以重新获得新老读者和用户的认可,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现在很多传统媒体的迫切任务。重视市场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坚持两手抓,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从来就是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的出版商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职责,讲求服务意识,保证编辑工作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图书的学术水准,坚持科技成果转化,把作者或发明创造者的成果变为社会的成果,使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技的进步服务。”[5]事实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获得双丰收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能不能在浮躁的社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初心,以更加勤奋和踏实的奋斗精神,遵循市场规律,认真调研,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甚至积极参与宣传和发行等工作,踏踏实实地投入。不论外部大环境怎样变化,只有坚持初心,不受干扰,不慕繁华,思考落实,勤而奋进,才能把最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才能做到为读者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市场需要的,市面上流行的,读者喜欢的,一定是好的、对的。这种理解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有读者、有订户,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获得经营资本。但满足市场需要,保障经济效益,始终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遵纪守法为前提,为读者、为市场提供优秀合格的精神产品,引领读者,服务读者,甚至提高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的探索欲望,反过来促使编辑不断扬弃,不断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移,两者并不矛盾。央视频道曾经热播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虽说题材严肃,充满正义感,但整部剧立足人间正道,弘扬正气,剧目精彩,导演与演员倾力配合,尽心协作,精心处理每一句台词,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整部电视剧为观众奉献出了一幕幕精彩片段和发人深省的情节,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不乱蹭热点,不随波逐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有能力,有水平,有境界,勤于思考,精心策划和编排,认真努力打造精品,即使是严肃题材,仍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价值,获得读者和观众的认可。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1哲学中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的生命体验,是人解决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产物,它展示着、促进着人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由支配的能力,即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主体意识发展的历史映射着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变化,也是人追求自由、感受自由的过程。主体越张扬、越完善,说明人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解决了与自然界的矛盾,获得了更高层次上的自由。
2师德的二元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德,就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德行,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人———教师,所应具备的品德和素养,这是具有规定性或社会性的,是必要的且基础性的,要求教师主体必须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超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作为“天地君亲师”中的精神层面的导师或半宗教性的让他人心理归依的“师”之品格,这是最高层次的人生指导性的师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里,师者一直具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可以与”天地”、“君亲”一样受到尊敬与爱戴,这正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语义里,“师”者首先是作为第二层面的人精神层面的指导者和高尚品德的影响者而存在的。从而也就是先“立德”而后为“师”。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教育方式逐渐影响着中国,“师者”也逐渐走下神坛,而成为一种职业的形态。作为职业,学校对于教师的必须性要求也就是职业技能的选拔和管理,所以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评定和考核的制度是以教学技能如学历背景、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指标为标准的,并一直以此来评定教师的水平的高低与优劣。但事实上,这样的考核制度,只简单地把教师作为了一种职业,这些客观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教师作为高尚品德的传承者和精神层面的引领者的作用,即只有同时具备了的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称其为“师”的双重要求。
3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理想信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
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摘要:我国社会发展在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带动下,现代化水平逐渐明显,广播电视台对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目前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发展方向,对现代化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广播电视台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受众意识
我国广播电视台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资讯日渐多元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广播电视编辑具有的传统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进行改革,深入开发广播电视节目的亮点,使观众有前所未有的感受。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一目标,对广播电视编辑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所存在的不足
(一)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发展而言,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虽然得到了各种新技术的辅助,但是编辑人员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导致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难以满足现代化观众对文化的需求,难以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观众群体资源流失,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广播电视编辑没有严格的审核节目内容,缺乏对新闻信息咨询意识形态必要的掌管能力,也会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二)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形式单一。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现代化社会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人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更加严格。与此同时,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导致很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比较、传统、单一、乏味,节目内容雷同情况极其严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广播电视节目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有效途径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意识透析
一、播音主持的传播主体意识概述
(一)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主体意识包括“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同时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自由意识是指主体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克服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主体的自由。主体意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主体意识”是主体对实践活动的反映,同时它又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主体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传播主体意识
我们收缩“主体意识”的外延,归结到大众传播学中来,结合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两方面重要内容,得出与之对应的传播主体意识也应包含的两方面主要内容:一、传播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意识形态、体制的认知,以及对自身的地位、能力和价值的判断;二、传播主体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体的认知、审美感应及价值判断,反过来它又能指导主体更好地改造客体。
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术期刊的载体和传播方式越来越向数字化靠近。在数字化时代,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提高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本文通过如何践行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普及推动出版行业快速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互联网传播具有高效性、及时性、容量大等特点。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下文主要分析怎样践行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概述
(一)学术期刊编辑概述。学术期刊是通过同行审批的期刊。通过学术期刊展示研究成果,期刊主要以文章、研究等为主。学术期刊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双核心期刊等。而学术期刊编辑主要是负责期刊的选题、审稿、运营和管理。一个好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编辑学的理论知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学术期刊编辑具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编辑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在审核稿件的时候应该恪守诚信,有效防治抄袭、剽窃的现象发生。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掌握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更加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包括稿件审核、信息等。(二)主体意识概述。主体意识是指人应该具备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做事有积极性,处于主导地位。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再是机械地选题、审稿、文章再加工,而是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以事实为主,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对自身提出高要求。首先编辑要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学术期刊不是普通的杂志类期刊,其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因而需要编辑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学识功底才能够做好这份工作,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走在科技前沿,为专业学术期刊的审核、发表进行把关,从而选出优秀的期刊佳作,为我国各专业领域做贡献。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时代在不断进步,学术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编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站在学术前端,用全新的理念去看待学术期刊著作,从而创作出好的栏目,推动学术发展。
二、数字化时代如何提高编辑的主体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研究
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作,这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角色进行积极的转变,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保证“生本教育”的实施,这不但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还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的听、记,或是在那划重点,很少有时间或是精力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而导致不能处在高效的学习状态。而要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比如如果是讲解诗歌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讨论,或是相互提问,引导学生对诗人的创作手法以及情怀进行深刻的理解。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具有很大的差异,学习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坚持因材施教,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尺来对学生做出同样的要求,用标准化的思维去要求学生。这不仅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还会使个别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信心上受到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要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给予充分的顾及,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提高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
三、增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主体意识与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摘要:班级学生群体具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在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个性主体控制理论,面对班级学生的教育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主体性;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把树立主体意识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帮助和教育班级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所谓主体意识,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是指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心灵,能够自主思考、主动行动的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的原因或学生自身的个性或成绩较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表现为心理封闭、不善言语、不愿同他人交往和沟通、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显性的表现,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参与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又都是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标、计划转,围着考试转,缺乏对学生主体精神的重视,忽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那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中主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主动地参与或参加学校和班级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论证、实施与管理、监督、反馈;就是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爱,不论在思想上、情绪上还是言论上、行为上都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自觉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推进,无论从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还是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转换。其重要变化是,新课改重建了课堂教学,新课改的思想与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人格,解放学生,鼓励质疑、鼓励想象、鼓励大胆尝试,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主体的积极作用。进入新课改后,学生对主体意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更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方面,班主任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了解学生主体性需求,培养良好的班级风貌
班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他们进校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从他们走进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致力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集体环境。让每一位同学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都必须为该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要使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个人的主体行为会影响到集体的声誉。为此,班主任必须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接纳。在学生还未进校,班主任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先要通过学生档案或学生素质报告书了解学生的性别、住址、家庭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班主任做进一步的家访。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更详实地了解其家庭结构及状况和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等。进校以后,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接轨教育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力争做到人人发言,鼓励大家勇于自我介绍,谈理想、谈家庭、谈爱好、谈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看法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让大家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班规班纪,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班主任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还可以让同学们写一份感想,包括个人理想、特长爱好、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以及家庭成员介绍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当然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还要我们班主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给每个同学创设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深深感到成为一名班级的学生,既会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更要珍惜这个机会和班集体,既要发展个性也要维护集体,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最终要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境界,努力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风,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班主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的工作是,还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其自己的班级文化氛围,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很去有意识地创造班级文化,从而感染和影响他的学生群体,比如在教室环境的布置、板报的编排和内容选择、主题班会的安排、布置等等。在此方面,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这种有品位的文化熏陶,让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班级文化进一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论文
一、加强学生自主教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参与自身发展的程度及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见,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使其学会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实现自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校内实行民主管理
为了把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我们应在学校管理中进行大胆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这是实现学生自主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前提。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凡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应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而妥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2)评价教师,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应将教师的师德行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德勤能绩各方面情况交给学生进行评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学校对教师职称晋升、业绩考核、评优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教师责任心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