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2:17: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体参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科学主体参与教学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策略模式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进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
摘要:本文从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角度出发,对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发展过程各阶段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讲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在政府主导下,面临的运行机制,内在动力等多方面的困难因素。在我国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要将政府主导协调,社会组织共享补充,私营组织互利共赢,个人积极参与作为协同机制的主体结构,要以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体育权力与利益均衡作为内在动力,同时要把合作、竞争、制衡作为协同运行机制。
关键词:多元主体;公共体育;服务;协同机制
1国内外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制度的发展
1.1国外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制度的发展
国外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制度根据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体制结构,价值取向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管理时代公共服务治理,主要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理论基础来源于古德跟威尔逊提出的行政从政治中分离思想,政府就是公共,拥有绝对的支配权。(2)新管理时代公共服务治理,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把政府作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将民众作为服务对象,并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3)治理时代的公共服务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詹姆斯、罗茨等西方学者提出了用治理代替管理的主张,在主体上强调自愿与强制合作,范围上主张超越国家和地区进行共同治理。治理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制度的困境指出一条出路,多元主体的运用超越了政府和市场限定,成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新的选择。
1.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制度的发展
剖析数学课学生主体参与性培养策略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单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的进步,聆听着他渴望成功的心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参与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这种关系地建立关键是教师要摆脱以往“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感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当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当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就能把看似“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见,教师经常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便能构建师生共进退的良好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
农民工政治参与主体作用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政治参与行为的主体,但是有序参与的政治活动有限,值得深思和研究。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方面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参与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主体作用
1相关概述
1.1相关概念。1.1.1新生代农民工。王春光教授于2003年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在25岁以下,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流动性人。”1郑永兰等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在18~35周岁,具有农村户籍而主要从事非农就业的人群”。全国总工会在2010年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把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述,把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80后、90后的在外地或本地从事非农职业且拥有农村户口的群体。1.1.2政治参与。指的是普通公民根据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客体是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1.2理论基础。1.2.1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参与思想。马恩认为,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我国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马恩还认为,人民政治参与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是为了维护和获得物质利益。1.2.2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强调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广泛、平等、充分地参与到政治决策前的讨论和对话,以逐步取得共识。不论结果如何,公民参与政治讨论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目标。
2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2.1有效反映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对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处于社会的底层,遭遇着居住条件差、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不好、拖欠工资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主体,反映的社会问题和诉求往往是社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具有代表性。2.2城市与农村沟通的桥梁。新生代农民工的根在农村,而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时常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的收入有一部分会转化为农村建设的资本。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和资源带回农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把家乡的发展状况和建设需要带给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与农村沟通的桥梁,使城市和农村有了更进一步的交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3能提高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兴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够使国家政府的公共政治行为更具科学性,也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发展。2.4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能够使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的有序参与,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拥护政府的政策,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其对政府的认同感。适当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可以一定程度上获得政府与人民、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凝聚力,从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PPP项目绩效考核参与主体分析
鉴于PPP项目绩效考核之主体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故本文以“PPP项目核心参与主体”为分析要素,把政府方项目实施机构、社会资本方、社会公众、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作为下文论述的中心,分析各主体参与绩效考核的职责定位与参与路径。
一、政府方项目实施机构的职责定位
(一)项目实施机构职责定位的冲突。项目实施机构由政府部门或政府指定的相关机构担任,是以平等主体身份与社会资本方展开协商、谈判,并以PPP项目系列合同为依据构建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关系的主体。作为PPP模式的重要参与主体,项目实施机构通过竞争性程序选择社会资本方,由社会资本方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般而言,项目实施机构在PPP项目中需要扮演两种角色:作为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实施机构有责任与社会资本方一道共同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实施机构负有监督管理的职权和义务。在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中,项目实施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与社会资本方等主体在事前建立起PPP项目绩效考核综合管理体系;作为规则的执行者,依照绩效考核规则考核社会资本方的履约行为。同时,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共同协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在绩效考核体系下一并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考核。而此,也就导致了项目实施机构在PPP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中的自我冲突的角色定位:首先,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项目实施机构承担监督社会资本方履约的职责,系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者与监督执行者;其次,作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项目实施机构有责任与社会资本方协作,共同协作促成项目履约,并负有按效付费的职责,买卖行为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相对于社会资本方而言,项目实施机构既是绩效考核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绩效考核管理的执行者;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既是绩效考核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被考核监督的对象。如此,项目实施机构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则难免陷入职责自相冲突的尴尬局面。(二)项目实施机构职责冲突的化解。项目实施机构的职责冲突问题,有着深层次的体制、观念背景因素,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但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加以调解。其一,项目实施机构的考核结果并非最终的裁决,社会资金方若对政府方的考核结果存有异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模式寻求司法救济。其二,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PPP项目的绩效考核,分解政府方于绩效考核中职责,在减轻政府方履约职责的同时,调动了社会资本方与社会公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从制度完善的视角分析,应当剥离项目实施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者的权利,由项目实施机构负责组织社会公众、社会资本方、专业咨询机构、项目专家等,组成项目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组织。首先,可以确保所构建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标准,落实社会资本方与项目实施机构之间的依效考核,保证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公平、公正;其次,在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公众之全面监督考核之下,保障整个项目履约之社会公益目的;最后,剥离规则制定的职能,能够较好地规避权责冲突的处境。
二、社会资本方在绩效考核中的职责定位
社会资本方作为PPP项目绩效考核的主要作用对象,考核方旨在通过对社会资本方所提供的项目融资、工程建设、运维服务、项目移交等内容开展系统的考核,以期在监督社会资本方履约的同时,也激励社会资本方提高服务社会的效率与质量。社会资本方在绩效考核中定位为被考核对象,主要配合考核方完成监督考核工作。故相较于社会资本方而言,PPP项目的绩效考核更多的是风险。(一)项目预期收益减少风险。现阶段的PPP项目绩效考核,业已成为政府按效付费的依据,诸多的政策规范中均明确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回报的依据。如《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的PPP项目不得纳入PPP项目库,不得安排财政预算支出。建立按效付费机制是项目合规性的必备条件。绩效考核机制往往直接反映于项目的PPP合同,约定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根据系列考核点的重要程度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评分权重,并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构支付相应比例的费用。由此,绩效考核挂钩付费标准以核增/减项目收益,必然会影响社会资本方的项目收益,当考核不达标的时候,则存在被扣减收益的风险。(二)社会综合评价降低风险。鉴于PPP项目均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一旦项目履约过程中存在违约或绩效考核不达标等,均会给企业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在参与PPP项目竞争中,部分项目会设置对参与的社会资本方以资信、实力等方面的评分考核,若存在有项目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情形,则必然会制约社会资本方承接新的项目,对企业的商誉及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同样,也适用于寻找PPP项目联合体方的内容。《PPP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五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记录社会资本方等相关项目参与方的失信行为,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三、社会公众的职责定位与参与路径构建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ur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低碳消费实现阶段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一、低碳消费“强制—引导—习惯”三阶段划分
对于低碳消费实现的阶段,消费主体也是处于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因此,本文结合消费者学习理论的相关学说来对低碳消费的实现进行研究。在消费者学习理论中有联结学说和认知学说两个重要派别。前者强调刺激和反应的结果,而后者则注重思想(脑力)的功能和作用。在低碳消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消费受众而言,是联结学说和认知学说共同起效。在实行低碳消费初期,消费参与主体受到感应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同时作用,进行着自愿与非自愿的消费学习,从客观上讲,存在着一定的强制、强迫性。而在实行低碳消费的中、后期,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对行为的作用愈发明显,“大脑支配身体”的行为模式占据主导,低碳消费的实现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与引导,即可发挥参与主体学习而解决问题的这一特征,自发促进并完善低碳消费的实现。这是一种递进的学习过程。在此期间,推行强制性学习时,是属于政府施加于其他消费参与主体,逼迫后者学习;而在沟通、引导阶段,消费参与主体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消费学习能力,可以对现有问题和状况进行自发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因而也成了该时期实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力量。但不论是何种思想或何种方式,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对实现低碳消费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在实行过程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发挥主要作用的时期也各有侧重。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我国低碳消费的实现分为三阶段:强制型阶段(CompellentStage)、引导型阶段(GuideStage)、习惯型阶段(CustomStage)。按照低碳消费“强制—引导—习惯”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都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也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和阶段特征。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企业对象,还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团体,因为社会团体属于不以经济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提供的低碳服务,也属于低碳消费产品一种。
在强制型阶段,实行低碳消费,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消费实施的刺激手段,促进消费者、企业等多方面的消费参与主体共同学习并遵守,营造一个理性、科学的低碳消费环境。此阶段,政府强制推行,企业积极接受,消费者了解认识。此阶段为实行低碳消费的最低级阶段,难度最大。到了引导型阶段,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持续采取支持政策,消费者积极理解接受。企业按照政府的政策要求进行发展,以低碳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此阶段是实现低碳消费的中级阶段,也是各类消费参与主体容易产生消费疲惫与反弹的阶段,因此必须持续贯彻低碳消费的思想,并提供良好的低碳产品以保证低碳消费的进行,避免前功尽弃。而进入习惯型阶段,实行低碳消费,政府将不再起重要作用,同时,政府也将获得更多精力与财力,去促进国家更长久发展。在此阶段,消费参与主体低碳消费行为已基本养成,低碳消费意识也牢固具备,消费者本身也将以其消费行为,持续影响并促进低碳消费经济循环发展,此时的低碳消费正式实现。除此之外,每一阶段,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点,三个阶段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与阶段类似,三类消费参与主体的作用主导也在随着实现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主要的变化规律就是:从强制型阶段依次发展到引导型阶段和习惯性阶段时,推进实现低碳消费的主导力量由政府逐渐变为企业和消费者,同时,低碳消费的水平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低碳消费的实现,是一定阶段多类主体的政策、经济、环境、意识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政策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及发展规划等。政策因素,是最基本、最初步的低碳消费实现因素,为其他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提供最本质的保证。第二,经济因素。主要涉及财政支持、生产水平、收入水平等,这是低碳消费实现的一项重要保证因素。第三,环境因素。该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产业行情、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第四,意识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低碳消费意识等,如表1。另外,每一类消费参与主体,在低碳消费的实现过程中,都要受到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实现阶段的推进,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有所不同。
二、低碳消费强制型阶段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1.政府行为分析在强制型阶段,政府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工作最多。实行此阶段,代表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一个新的消费方式即将开始,它的切入点和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政府。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一套有关低碳消费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只有将对低碳消费的要求写入法律之中,才能最直接的利用国家强制力保证低碳消费的实施。有了法律保证,各个低碳消费参与主体也将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选择低碳消费,并据此更改、调整自身发展计划。制定《低碳消费法》,保证对低碳消费进行专项的法律政策支持。对不符合低碳消费的违法行为,严格取缔,规范低碳消费行为,坚决避免进入恶性消费循环。其次,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对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低碳消费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制造企业,予以资金、政策支持,并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低利率的信贷支持;对于高耗能量、破坏环境的产品及时取缔,并责令相关生产企业进行整改或强行关闭。制定低碳消费税,用税制的方式,重新分配能源消费利益,督促低碳消费的进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实行技术、工艺等多层面的资金补贴。与此同时,规范市场制度,营造低碳社会文化。建立低碳消费的市场运行机制,运用行政手段,保障市场正常运作。鼓励消费参与主体进行低碳消费交易。制定低碳消费的国家标准,对产品、技术、设备都实行低碳国家标准,保证从生产、选购、使用、处理各个环节都严格进行低碳消费。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防止不合格的企业混入市场,对进入市场的合法企业,予以补贴支持。加强对低碳产品的市场监督,避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确保流入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长久使用的优等品。政府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低碳消费的社会风气建设。强化政府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表率,规范社会风气。严格杜绝“讲排场、讲面子”的不良消费方式,从衣、食、住、行、用多方面入手,提倡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2.企业行为分析作为低碳消费循环中,连接政府和消费者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必须积极适应政府的政策环境,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企业的能源消耗极其严重,在加工转换工艺中,产品转换率多年没有明显提升,虽然企业经济效益在增多,但是生产所造成的能源浪费,也令人惊心。因此,积极遵守并配合政府要求,整改传统的高消耗技术设备,运用政府的支持,推广低碳消费模式。尝试进行低碳产品的开发,制造符合国家低碳标准的新型产品,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与生产方式。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措施
摘要:在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受新课改的深入影响,小学语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其主要教学目标也不只局限在对对生讲授相关的教材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其中的识字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将更多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一步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更好的对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将学生作为识字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文章首先将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策略做出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识字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必学的学科。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引起对识字教学的高度重视,不断的挖掘探索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便能够更好的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以往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标准,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识字,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识字主体与参与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目前,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受年龄的限制,思维以及心智都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并且他们自身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将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参与主体,从而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深刻记忆,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使小学生能够全身体的投入到识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更加深入的知识,掌握越来越多的汉字,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学语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的知识也相对繁琐,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特别是在识字的阶段,给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而通过学生作为识字主体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语言汉字的伟大魅力,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丰富。除此之外,将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识字主体,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汉字知识的讲解,只是将语文教材中的汉字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配合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会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但长此以往,难免不会使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大幅度减少,一旦学生失去了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学生作为识字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把152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在开展识字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为小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前对课堂将要学习的汉字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样一来,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小学生在教师详细讲解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汉字知识,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的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更加直观的展示相关的汉字知识内容。因此,把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识字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且还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语文知识,并且在改变教师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更好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探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相关措施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论文
摘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呢?
一、改变教师角色,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文明中心──城市》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文化特色的城市的图片资料,并对典型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或回答以下问题: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它具备哪些特征?作为国际公认的大都市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去过或了解哪些国际大都市?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
二、创设情景,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则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发展,理解就不会深刻,掌握就不会牢固。因此,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意“存疑”,引导学生时时生疑、质疑,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呢?
1、鼓励学生敢疑。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一、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全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合作与联合、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截至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9.2万家,经营耕地面积31.3万hm2;规模种植大户3.9万家,经营耕地面积40.8万hm2;家庭农场1.6万户,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1.2万户,经营耕地面积21万hm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760家,有15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财政支出的紧缩、事业编制数目的减少,目前河南省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河南省是国家粮食核心区之一,在中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对弥补农技力量不足显得十分必要。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可行性
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有较高的硬件水平,如必要的办公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机械设备等,在参与农技推广过程中,可以把农民和推广单位有效地联系起来,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方面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弥补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层”问题,可以有效地承担农民技术推广服务的重任。